他率領一群革命黨,替大清打贏最後一場外交勝仗


他率領一群革命黨,替大清打贏最後一場外交勝仗

他率領一群革命黨,替大清打贏最後一場外交勝仗

晚清末年,天下不寧。外有列強環伺,內有民生凋敝。在這一片風雨飄搖中,武昌城裡一聲槍響,為清王朝奏響了一曲悲情輓歌。

清王朝覆滅後,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用深情的筆墨,讚譽那些殉難於清末革命的勇士們。這其中,有一篇祭文是這樣說的:“代有偉人,振我漢聲。觥觥吳公,蓋世之傑,雄圖不展,捐軀殉國”。

這位被孫中山先生稱為偉人的革命者,就是殉難於1911年灤州起義的革命黨人——吳祿貞。

但我們今天要講的,卻並非吳祿貞殉難革命的悲壯,而是他另一樁提氣的大事:在亮明身份扯起反清大旗前,這位英雄還曾挺身赴國難,為大清打贏了一場揚我國威的外交戰——間島保衛戰!

一、間島事件

故事,要從1907年說起。

日俄戰爭後,日本時常在我國延邊地區製造事端,妄圖進一步侵犯東北。清王朝為了維護邊疆穩定,便在1907年,派徐世昌擔任東三省總督,以便保衛國家,守土安民。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徐世昌新官上任,自然離不開高人相助。然而這高人哪裡找去?徐世昌想來想去,便想到了吳祿貞。

說起吳祿貞,那可是19世紀末便留學日本的高材生。早在留日期間,吳祿貞就虔誠追隨在孫中山身邊,誓為推翻腐朽晚清統治而奮鬥。

他率領一群革命黨,替大清打贏最後一場外交勝仗

後來,出於革命鬥爭需要,吳祿貞受命回國任職,做了清政府練兵處的騎兵監督。一邊認真工作,一邊更認真的發展革命力量。

等到徐世昌主政東北時,日本正磨刀霍霍,準備趁著日俄戰爭勝利的餘威,在東北搞點大事出來。眼見日本野心勃勃,徐世昌連吳祿貞的背景調查都來不及做,便一邊火速將吳祿貞拽來東北,一邊碎碎念道:綬卿啊,快別忙活你那些閒篇了,東北那疙瘩出大事了。

徐世昌說的大事,便是間島問題。

“間島”原本指的是朝鮮北部清律、羅津接壤的吉林光霽峪前圖們江中的一處灘地,灘地縱十里、寬一里,面積兩千餘畝。

然而,日本為了侵吞東北,惡意歪曲所謂的“間島”範圍,將“海蘭河以南、圖們江以北,寬約二三百里,長約五六百里”的廣袤土地,全部劃為“間島”,捏造出舉世震驚的“間島懸案”。


強行更改地圖後,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立刻群起響應,宣稱間島是位於鴨綠、松江、圖們三江發源處的獨立王國,實乃“我邦之勢力範圍矣”。

緊接著,日本政府也開始陰謀策劃侵佔延邊地區,還專門派出外交官,正式照會清廷,聲稱間島的歸屬問題,如今無法確定,為了保護當地百姓,應該由日本派員守衛間島。

鑑於間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旦日本吞併間島,那就等於中朝邊境,被咬開了一塊大口子,延吉地區百分百成了日本的囊中物。東北大地整個就被日本拿槍頂腰上。往嚴重點說,不用等到九一八,日本就可以對東北露出獠牙了。

他率領一群革命黨,替大清打贏最後一場外交勝仗

面對日本鯨吞國土的陰謀,清政府卻束手無策。雖然間島是中國領土,可多年來,清政府在那地方要兵沒兵,要人缺人,說起當地的山川地貌,當地官員都兩眼一抹黑。別說在戰場上鬥狠,就是在談判桌上鬥嘴,竟然都佔不到便宜。

反觀日本方面,卻是文的武的一起上陣。談判桌上,日本仗著自己對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等方面瞭如指掌的優勢,一番強詞奪理說得清廷官員張口結舌,輕鬆搶佔了國際輿論的高地,而吳祿貞在日本的恩師齋藤,更是親自率兵侵入延吉,眼見間島落入日本手中,不過是早晚之事。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吳祿貞出手了。

二、寸土不讓

和晚清那些昏聵的朝廷大員不同,吳祿貞是在日本讀過書的,既明白日本的狼子野心,更看得懂日本人的鬼魅伎倆,這一套嚇唬晚清官老爺的辦法,對他可沒用。此時國難當頭,反清也顧不上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吳祿貞決定,先錘了小日本再說。

吳祿貞深知,“山川不習,不可以圖勝算”,為此他七十三天經行兩千六百里,成功測繪出間島地區的山川地貌,為朝廷此後與日方的交涉,提供了更客觀,更有利的證據。

在吳祿貞的感召下,那些矢志反清的革命黨人們,這次也有力出力,還發動關係滲透到日本的“保護國”朝鮮,弄到了朝鮮戶部的檔案,迅速編成了《延吉邊務報告書》,逐條駁斥了日本的謬論,把日本人的臉打得啪啪響。

清廷在談判桌上的被動局面,就此完全扭轉,而且還在輿論場上佔據了主動地位。然而,警報到此卻並沒有解除,因為齋藤的軍隊還賴在延吉沒走呢。

要說當時清政府駐紮在延吉地區的邊防力量,只有吉強軍數營,還都是老弱病殘。吳祿貞到了那裡一看,發現不僅沿江防務吃緊,而且左右軍隊外加馬步隊,也不到二百人。這點人馬,想要幹掉齋藤簡直就是開玩笑。

為了避免人手短缺影響邊防,吳祿貞先後多次請求清政府調兵,他在奏章中痛陳日本大軍壓境,我方兵力薄弱,邊防岌岌可危的情況,但清政府卻“恐起交涉”,不肯給吳祿貞增一兵一卒,只送來冷冰冰的諭旨,要求吳祿貞“穩慎和平”、“鎮靜維持”。

清政府的慫樣激怒了吳祿貞。這位熱血漢子暗暗心想:“不給兵是吧,行,老子自己拉隊伍!”

他率領一群革命黨,替大清打贏最後一場外交勝仗

說幹就幹。吳祿貞縱馬馳騁,一口氣跑到了長白山夾皮溝,通過一番民族大義感召,成功與當地土匪頭子拜了把子,然後把這股數千規模的綠林好漢,雄赳赳氣昂昂拉到了延吉。

齋藤本來欺負清廷邊防力量薄弱,猛然間見到這數千勁旅,不禁駭然失色。就在齋藤驚慌失措,四處派人打聽這天降雄兵虛實的時候,吳祿貞主動走了出來。

這是師生二人,自日本一別後再次見面,但物是人非,事事俱休。

面對昔日授業恩師齋藤,吳祿貞不卑不亢,義正辭嚴地與老師展開辯論,一句“不可因彼此私交而亂國家之疆土,我有土地……非貴中佐所得干涉”,懟得齋藤鼻青臉腫,不得不帶著日軍後撤數十里。

此後,吳祿貞又採取以牙還牙的方法,多次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比如有一次日方在我延邊境內,逮捕朝族農民兩名,意圖帶回審訊。吳祿貞得知後,立刻強令日方,必須將人交給中國官署。哪怕後來齋藤親自來交涉,吳祿貞也一步不讓,弄得日方此後再不敢搞這樣的小動作。


裁判權事件過去後不久,日方又想將圖們南岸朝鮮境內的鐵路,延伸到我江北。這一做法當即遭到吳祿貞的反對,誰知日方卻仗著武裝保護,強行在我江北境內插入木樁,深入境內九十餘里,以便完成越界侵地的計劃。

吳祿貞得知此事後,立刻連夜派人,將日本插入的木樁全部拔去,然後在沿途另立標誌,註明國界,讓齋藤侵佔我國領土的計劃徹底破產。

使盡了渾身解數卻佔不到絲毫便宜的齋藤,只得仰天長嘆道:中國尚有人,如吳祿貞,不可欺也。

他率領一群革命黨,替大清打贏最後一場外交勝仗

1909年7月,接連在延邊碰壁的日本,不得不知難而退,狼狽地與清政府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專款》,明確規定“以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

間島,這塊日本人已經咬住的肥肉,就這樣被吳祿貞逼著又吐了出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間島的風雲漸漸散去,但吳祿貞的傳說卻永不消散。遙想吳祿貞在間島的風采,再看他殉難於革命的壯烈,就知那一代革命黨人,偉大之處在於,無論是何立場身份,他們心中都有同一個夢想:中國自強!

參考資料:鄭詩瑤《吳祿貞在間島地區的貢獻》、吳忠亞《吳祿貞與所謂“間島”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