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2020年2月1日,《肥龍過江》於全網獨播。甄子丹飾演警探朱福龍一角。他頂著硅膠、賣了老命,在東京飛簷走壁、耍起雙節棍。

這部以致敬李小龍為初衷的功夫片,多少展現對老功夫電影的深情懷念。甄子丹作為李小龍的頭號影迷,他的致敬,卻從側面印證了功夫片早已沒落的現狀。

《肥龍過江》播出之後好壞參半的評價,對角色刻意扮醜的批判,一時間佔據了評論的主頁面。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遙想當年,功夫片和武俠片一度是華語電影的門面;可今日甄子丹之後,更無巨星扛起這片天,不免讓人唏噓。

至於觀眾覺得功夫電影找不回以前質感,具體原因可歸類為:

1.情節無邏輯;

2.打戲過於失真;

3.功夫明星人設的孱弱;

4.各方利益的互搏;

5.團隊展不開不開手腳 這幾項。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畢竟電影並非技術簡單堆砌的產物。尤其對於功夫片來說:在特技快速革新的今天,卻難挽回潮水的褪去、觀眾的流失。

說到《肥龍過江》,不得說李小龍1972年的《猛龍過江》和洪金寶1978年的《肥龍過江》;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出功夫片末落的深層原因。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李小龍IP的樹立

在上世紀60年代,演員對電影的掌控度遠不如今天那麼隨意。對劇本和情節更無決定權。加上邵氏的片場制度在當年影響最深,導演中心制則理所當然且無可撼動。

一部功夫片好不好,無疑是導演說的算。但李小龍空降香港之後,一切都變了。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改變主要有以下兩點:

1.演員中心制的出現。

李小龍在嘉禾大展拳腳,第一部作品《唐山大兄》便以暴風驟雨般的姿態,把演員推向了核心的位置。

因個人意願而設計出的電影和團隊,除了個人IP達到了極值外,對劇組的全權掌控,在此前拍攝工作中前所未見。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從導演到編劇,從主演到武術指導,《猛龍過江》幾乎全由李小龍一人完成;簡單的戲劇衝突,密集的打鬥,《猛龍過江》讓一切都簡單化,打鬥取代了劇情。

2.角色和真人邊界模糊。

此外《猛龍過江》最獨特之處,莫過於李小龍尖細“阿打”的叫喊聲,和雙節棍的演示。個人愛好習慣的充分保留,進一步模糊了李小龍真人和角色的邊界。

甚至許多人一度認為,李小龍真的在劇組中KO了他所有的團隊搭檔。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1972年12月,李小龍自導自演功夫片《猛龍過江》上映,530萬傲人成績更打破他從影以來的歷史記錄。

李小龍加盟嘉禾後,《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持續爆款,他一度自組電影公司,藉助嘉禾的發行能量,形成了完備的私家電影團隊。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肥龍洪金寶的香港夢

李小龍死後,成龍成為了嘉禾欽點繼任者。可比起李小龍的先入為主;當年不到20歲的成龍,顯然無法繼承這位功夫巨星的光環和氣派。

其實功夫片李小龍死後於香港影壇高歌猛進之餘,喜劇片逐漸佔據更多分量。早在李小龍之前年少入嘉禾打拼的洪金寶,已漸漸展露出功夫明星的氣派,功夫和喜劇的結合多少成為了必然。

1.功夫喜劇催的肥龍

“肥龍”既是洪金寶的本命朱元龍的暱稱,此外單字“龍”則與李小龍的本命和《猛龍過江》相互印證。

從正式入行時間來說,洪金寶算是李小龍的前輩,但是在這位功夫巨星面前,以武術為一生職業的洪金寶,對李小龍的崇拜是毋庸置疑的。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從第一次打招呼時記憶尤深,到在《龍爭虎鬥》中的簡短過招,這麼多年來,他在大小採訪中,一直對李小龍保持敬服的態度。

16歲便已在劇組摸爬滾打的洪金寶,幹過武術替身、武師甚至編劇等。

電影攝製從前至後,都已被他摸通門徑,洪家班更如出生紅日,打造洪金寶個人IP已水到渠成。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1977年自導自演的《贊先生和找錢華》,洪金寶成功博出位。電影功夫紮實、人物鮮明,既吸收了傳統功夫片的狠辣,又加入了現代的幽默詼諧元素。

功夫喜劇的套路,也用在洪金寶之後的大部分電影中。次年7月《肥龍過江》上映。從導演到武術指導,再到主演,皆由洪金寶一肩挑。

2.借功夫凸顯草根逆襲

這部獻給李小龍的私人化電影,既有對已故功夫巨星的致敬,又有洪金寶對小人物本能正義感的彰顯。

比起單純對李小龍動作套路的演示,《肥龍過江》把李小龍的俠義情懷,融入到了當代社會。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而青年肥龍以鋤強扶弱為己任,一人打垮整個犯罪集團,更如對平凡小人物英雄夢的頌揚。

在人人有夢的70年代,洪金寶飾演的鄉下青年,通過神奇逆襲上位,《肥龍過江》代表了香港無數草根和底層群眾的心聲。

肥龍再“過江”

畢竟兩部經典已時隔多年,甄子丹的“肥龍”心願終於新《肥龍過江》中得到了卻;但在“功夫片已死”的年代,甄子丹的失勢,無可避免。

曾幾何時,功夫片為華語電影最引人為傲的類型片。成龍的形醉意不醉,李連杰的俠之大者,無不讓人賞心悅目。

隨著一代功夫巨星的老去,甄子丹浮出了水面。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甄子丹拳腳凌厲、身手敏捷,而火爆狠辣的打鬥成為了甄功夫的標配,直至《葉問》系列的出現,甄子丹內斂了起來。

他立起了一代宗師的人格風範,加之在人人不習武的年代,《葉問》系列堅挺了11年併成為華語功夫片的獨苗,實屬不易。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第一,情懷決定事業。甄子丹作為香港李小龍協會會長、李小龍頭號粉絲;在其他作品中,偶像李小龍的影子在甄子丹的表演中總揮之不去。

1995年,甄子丹飾演了劇集版《精武門》,一招一式融入李小龍的招牌動作;到了2010年《精武風雲:陳真》,甄子丹再度出山,票房3000萬鎩羽而歸。

用生命來致敬李小龍形容甄子丹,並不過分。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到了《肥龍過江》後,形似意不似的惡搞式致敬,卻沒能賦予電影更多的靈魂。

第二,創新融入致敬。因《大塊頭》和《瘦身男女》等香港電影成功範例,也讓甄子丹看到功夫喜劇的新樣態。

《肥龍過江》沿用了顧嘉輝經典配樂;其中深入異國他鄉、雙節棍展示、中外武術對決、黃色緊身衣標配等,Plus版李小龍對於增重之餘,打擊感亦成倍。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但過於浮誇的表演,沒能在模仿基礎上,深挖一層。

對兩部前作,《肥龍過江》的花樣多創新足,偵探、喜劇、愛情、家庭、警匪等素材皆放入這部作品中。但元素過於豐富,卻沖淡了電影的主題表達。

《肥龍過江》的得與失

縱觀功夫片50年,人格建立始終與功夫無法分割。不論是李小龍還是洪金寶,功夫塑造了他們的人生,更成為了他們事業的全部。

我們稱洪金寶為“史上最靈活”的胖子,更多源自於對其人格魅力的認可。

加上肥龍一直是洪金寶的名號,曾在1990年的一部功夫片《瘦虎肥龍》中,洪金寶已圈地劃界。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肥龍過江》以特技拼成的“靈活胖子“,不如洪金寶來得純天然;對於致敬李小龍來說,分量更顯不夠。

畢竟,《肥龍過江》保留了港片原味的喜劇和功夫要素,嬉笑打鬧、抖包袱設懸念等一度讓人期待,但它離一部優秀的作品,依然差很多。

正如前文所說,原因可歸納為以下:

1.與王晶聯手,甄子丹個人IP進一步弱化。首先,《猛龍過江》樹立起李小龍強大的個人魅力,而擺脫葉問後的甄子丹,在這部電影中變得不會演戲,更失去了表演的靈魂。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其次,前兩部的成功,建立在個人IP基礎上。濃郁的個人風格才讓電影成為了經典。到了新《肥龍過江》中,導演、監製、動作指導和主演皆非同一個人掌控。

而且,王晶和甄子丹風格的不協調,既弱化了甄子丹,又讓喜劇喪失了原有的生動感。

2.主演增重後,打鬥並無太多亮點。《葉問》符合人設的武術打鬥精緻用心,甄子丹以詠春寸勁搏鬥,招招兇險、招招動人心魄。

到了《肥龍過江》,打戲被多餘情節稀釋,即便東京塔的中日決鬥也顯得不那麼過癮。此外,“增重”後的甄子丹並沒有給人天然的分量感。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笨重之餘,甄子丹見長的犀利狠準等優點被抹殺,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3.最關鍵,是電影內核的丟失。無論是《猛龍過江》還是《肥龍過江》,懲惡揚善的主題賦予了電影解讀的空間。

李小龍不畏強權,洪金寶俠義初心;他們以功夫來圓夢,給當時年輕一代深刻共鳴。

熱血是激勵觀眾的發動機。看罷電影我們或會覺得,雖同主角一樣無權無勢,卻血氣方剛、心揣夢想,為何不能用自己的拳腳,闖出一片天?

《肥龍過江》如一場雜亂的鬧劇,在喧鬧中開始,在喧鬧中結束。如果要說為何香港電影無經典,這與時代是分不開的。

李小龍到甄子丹,《猛龍過江》48年,功夫片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2020年的香港,早已無法與40年前同日而語。城市化建設的完備、文化層次的飽和,草根逆襲的故事,似乎已成為了過去式。

此外,電影其中一個細節最讓我觸動:朱福龍增肥完全源於食慾,源於無聊,源於自我放縱。

其實他在電影開頭以新中產姿態出現時,似乎磨平了香港電影原有的銳度,心寬體胖也算是對當下香港電影處境,最好的安慰吧。

畢竟香港的功夫班底還在,他們有世界最好的龍虎武師,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功夫片可以重整旗鼓,再回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