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三體》,豆瓣8.8分,科幻鉅作中的宇宙觀才最震撼人心啊

對於科幻迷們來說,劉慈欣的《三體》肯定是必讀的書單之一,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可謂是國內科幻小說界的鉅著,因此

創下連續八年榮獲國內科幻最高獎“銀河獎“的記錄也是不為過的。

第一次接觸科幻作品,便有幸拜讀了這本書——《三體》第一部之地球往事,雖然裡面穿插很多專業且複雜的數學和物理學理論——因為對於我來說,數學和物理真的很頭疼,看到文中的純理論知識我是基本上很懵的。

但好在作者的故事情節足夠吸引人,對於三體世界的打造與描述也是很新穎,不僅表現出了科學特有的內涵和美感,又保留了現實生活的真實畫面,讀完之後既有對科學的敬重與幻想,又不乏對人類生活的深思與感慨。

讓我感到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所表達出的宇宙觀,也是觸達我內心深處最震撼的一部分。讓自己對整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有了幾乎顛覆性的思考。所以我想針對本書,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薄的感悟和想法。

劉慈欣《三體》,豆瓣8.8分,科幻鉅作中的宇宙觀才最震撼人心啊

關於人類與宇宙

站在這閃爍的蒼穹下,汪淼突然感到宇宙是這麼小,小得僅將他一人禁錮於其中。宇宙是一個狹小的心臟或子宮,這瀰漫的紅光是充滿於其中的半透明的血液,他懸浮於血液中,紅光的閃爍週期是不規則的,像是這心臟或子宮不規則地脈動,他從中感受到了一個以人類的智慧永遠無法理解的怪異、變態的巨大存在。

在作者筆墨下,這段描述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

宇宙的概念是及其大的,是無邊無際的浩瀚,是人類所無法企及的,但此時主人公卻覺得宇宙很小,小到只能將他一人禁錮其中,可想而知他的內心有多忐忑,有多恐懼,有多無助。作者把宇宙比喻成心臟和子宮,除了恐懼和害怕,還有一層無形的壓迫感,讓人透不過氣的壓抑以及看不到未來的絕望

人們一般在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或者身在怎樣的處境下,才會有這樣陷入深淵似的無力感呢?對於主人公來說,一個研究納米新型材料的科學家,他在無疑之中發現了一個人類智慧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他感到很迷茫,很崩潰,因為這個謎團一直深深的烙印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攻克這樣的難題,更無法理解這樣詭異現象的存在。

劉慈欣《三體》,豆瓣8.8分,科幻鉅作中的宇宙觀才最震撼人心啊

關於人類與戰爭

三年前,我十四歲的兒子遇到了車禍,我把孩子的腎捐給了一個患尿毒症的巴勒斯坦女孩,以此表達我對兩個民族和平相處的願望,為了這個願望,我甚至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而許許多多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也在做著和我一樣的真誠努力。但這一切都沒有用,我們的家園仍在冤冤相報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當一個國家一直處於戰亂或是政局動盪不安的時候,最受苦的就是當地的老百姓和民眾了,他們沒有高的權力不能享受和平的自由生活,他們苦苦期盼兩國人民的戰火能夠早日熄滅,早日擺脫政治危機,不要讓更多的老百姓犧牲於交戰。

他們甚至希望通過獻出自己的生命來祈求和平發展,可是現實卻是沒有任何一個微小的人類可以做出這樣巨大的改變,特別是這個改變會牽涉到上層社會管理者的最大利益,所以這樣的企盼變得異常艱難曲折。

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惡在這時候被無限的放大,很多人可能會因此走向極端走向暴力,既然我們和平期盼的願望無法實現,那就讓我們同歸於盡,以此來制止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最終結果可想而知,肯定會令人唏噓不已。

劉慈欣《三體》,豆瓣8.8分,科幻鉅作中的宇宙觀才最震撼人心啊

關於人類與信念

葉文潔感到這條無垠長的曲線就是宇宙的抽象,一頭連著無垠的過去,另一頭連著無垠的未來,中間只有無規律無生命的隨機起伏,一個個高低錯落的波峰就像一粒粒大小不等的沙子,整條曲線就像是所有沙粒排成行形成的一維沙漠,荒涼寂寥,長得更令人無法忍受。

有時候我們是否有過類似的感覺:無望的看不到未來和希望,每天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做同樣的事情,沒有任何改變和創新,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模式都是按固定的標準去做,甚至有點條件反射了。

我想這樣的生活或是工作像是宇宙裡的塵埃般孤寂無聊,沒有人能看得到自己,也沒有人能發現自己,我們能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得過且過,找不到未來可以突破的出口,只好永遠陷入這樣沒有漣漪沒有波動的一潭死水之中。

但是關鍵還是要看自己是否有想要改變現狀的想法,如果沒有,那就只能按照現有的狀態和模式去做,即使抱怨也無濟於事,畢竟是自己放棄了尋找突破的機會。

如果有,那就努力找到可以突破的點,來提升自己成長自己,讓自己不再陷於這樣的思維牢籠而不自知。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與他人溝通學習,想任何對自己有幫助的方式去衝破固定思維的枷鎖。

因此可怕的不是我們身處困境和絕望之中,最可怕的是失去信心,沒有衝破固有模式的勇氣與決心。

劉慈欣《三體》,豆瓣8.8分,科幻鉅作中的宇宙觀才最震撼人心啊

關於人類與平凡生活

這些記憶被濃縮成一幅幅歐洲古典油畫,很奇怪,不是中國畫,就是油畫,中國畫上空留白太多,但齊家屯的生活是沒有空白的,像古典的油畫那樣,充滿著濃郁的化不開的色彩。一切都是濃烈的溫熱的:鋪著厚厚烏拉草的火坑、銅煙鍋裡的關東煙和莫合煙、厚實的高粱飯、六十五度的高粱酒......但這一切,又都在寧靜與平和中流逝著,像屯子邊上的小溪一樣。

我想在齊家屯那段平凡但不平淡的日子裡,給葉文潔冰冷了很久的內心帶來些許溫暖和感動。因為父親的枉死,因為妹妹和母親對父親的背叛,因為自己也被扣上反動的帽子,以及在紅岸基地被上級人員的利用,讓她的內心已經失去任何漣漪,即使是楊衛寧對她的愛意也無法激起她內心一絲情感。

她對所有人都冷漠至極,她似乎看破了一切,只有用科研工作才可以麻木自己深藏於心的憤怒與仇恨,只有與浩瀚無垠的宇宙聲音連接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如機器般毫無生氣地執行著任務與命令,沒有感情沒有情緒也沒有任何波動。

直到來到齊家屯,和善良樸實的村民們生活在一起,他們的單純 ,熱情,簡單,好客,慢慢地融化了她內心的冰山,似乎只有和村民們一起生活過日子才是真實的,感受到自己是活著的狀態,村民的生活氣息慢慢的融入到葉文潔的身上和心裡,讓她感受到了久違的溫馨與舒適。

我想無論多麼高冷的人,內心多麼冷酷的人,也無法擺脫熱烈的生活氣息的感染和觸動吧,因為村民們是實實在在地沒有佯裝的生活著,他們的真情實感沒有造作,沒有勾心鬥角,有的只是簡單的淳樸的煙火氣息,我想對於一個內心束之高閣的人來說,這樣細水長流的觸動是毫無抵抗的,也是無法拒絕的,因為我們畢竟還是有感情的人,是不能缺少生活氣息的人類呀!

劉慈欣《三體》,豆瓣8.8分,科幻鉅作中的宇宙觀才最震撼人心啊

關於人類與精神文明

元首,請看看我們的生活:一切為了文明的生存。為了整個文明的生存,對個體的尊重幾乎不存在,個人不能工作就得死;三體社會處於極端的專制之中,法律只有兩檔:有罪和無罪,有罪處死,無罪釋放。我最無法忍受的是精神生活的單一和枯竭,一切可能導致脆弱的精神都是邪惡的。我們沒有文學沒有藝術,沒有對美的追求和享受,甚至連愛情也不能傾訴......元首,這樣的生活有意義嗎?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符合人性的呢?是物質條件的滿足還是精神方面的滋養?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提出的5種需求層次,我們人類首先要滿足生理和安全感等基本的需求,才會上升到尊重,認知審美以及自我追求的高級需求。

物質是底層基石,精神是高級建築,沒有基石,美好的建築無法搭成,但是沒有搭建高級建築的美好願望,那麼基石的累築也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總是努力在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艱苦奮鬥,但是我們也不能忘卻精神生活的追求,因為生活不能只關注吃喝玩樂,因為久而久之只會枯燥乏味,應該有對美的追求和享受,豐富精神世界會讓我們的思想和靈魂得到提升。

所以我們需要音樂、繪畫、表演、舞蹈等方面的藝術來滋養我們的內心,讓我們通過生活的各種各樣的見聞和感想在藝術的世界中宣洩或是徜徉,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閱讀美文,讓自己不安的情緒得到釋放,讓心靈迴歸寧靜,讓精神得到昇華。

我想精神世界得到滋養與豐富之後,對生活的追求也會更加有意義,人生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劉慈欣《三體》,豆瓣8.8分,科幻鉅作中的宇宙觀才最震撼人心啊

總結

《三體》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有關科學的感官刺激,更多的是有關與人類與宇宙,與這個世界的相處之道,是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所需要經歷的各種磨難的感悟和思考。

我通過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人類不一樣的力量,我們人類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存法則,即使經歷種種困苦與不幸,我們依然保持信念,用我們的精神文明存在於浩瀚宇宙中最不起眼的某個角落裡。



我是笑笑媽,喜歡通過閱讀來思考婚姻生活,家庭教育以及自我成長,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