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為什麼只出產翡翠卻不愛翡翠?

夏醉淺夢201719422


作者在緬甸生活工作了四年多,現在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大家翡翠在緬甸人心中真實的位置吧!本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在此聲明。

首先要說明的是,緬甸人對於出產自他們國家的翡翠是喜愛的,而且是很喜歡的。美麗的珠寶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會喜歡的,說緬甸人不喜歡翡翠那純屬是無稽之談。剛來緬甸的時候,曼德勒交彎的珠寶市場看不到歐美人的存在,這些年經常看到歐美國家的商家前來進貨了,這說明翡翠也在慢慢被西方國家認可了。緬甸人喜歡翡翠是肯定的,但是緬甸人佩戴翡翠的人為什麼不多呢?

翡翠作為緬甸當地出產的玉石,絕大部分都是被中國商人採購以後運回國內了。由於緬甸當地的經濟十分的落後,人民還在為溫飽、醫療、基礎設施苦苦掙扎,賣掉的翡翠是他們外匯一個極為重要的來源。在飯都吃不飽的緬甸,翡翠作為一種奢侈品屬性的珠寶,佩戴的人少自然就有原因了。其實如果仔細接觸一些緬甸富商,佩戴翡翠的比例就會明顯增加了,所以並不是不佩戴,而是人民還沒有到有閒錢去購買翡翠的層次。

再一個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之前的英殖民國家,緬甸人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比較被歐美國家影響的,再加上緬甸的抹谷盛產紅藍寶石,這就造成緬甸人佩戴珠寶方面有很多的選擇,也分流了一部分喜愛翡翠的人群。

沒有人不愛美的物品,緬甸人也一樣,但是經濟實力決定上層建築,緬甸人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低,所以還是要特殊情況特殊判斷。最後,請各位翠友珍惜手中的翡翠製品,因為開採真的十分不容易,希望大自然的寶貝您能夠珍惜!謝謝🙏





澤玉匯ZYH


看有的人說因為緬甸窮?如果僅僅是因為窮,緬甸人帶黃金的也不少啊。而且緬甸窮,加工成本也低,礦主手裡的石頭成本,恐怕比公盤價格百分一都不到,如果流行,富人來說完全可以接受。普通人?直接去礦山撿石頭就好了吧,也就是去年開始才不讓散戶入場的,從前,大礦主扔的石頭隨便撿,都會撿漏。。回來隨便磨一磨就是好東西了!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緬甸的小乘佛教文化決定的。文化不同流行不同!

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信仰的是小乘佛教,看到這裡恨的牙癢癢,頂著佛教的光環,盡幹些齷齪的事情!原石,片料,成品造假層出不窮,染色注膠真的當事業在做,做的相當仔細,甚至不惜把假石頭埋地裡幾年再挖出來,皮色會有自然沁色變化。

扯遠了,為什麼緬甸不喜歡翡翠?華人喜歡翡翠是因為背後的文化,其中,道家文化佔70%,佛家文化佔30%,而且是大乘佛教哈。

所以緬甸人不喜歡翡翠,因為信仰不一樣。

華人戴著竹子吊墜,節節高升,在緬甸人眼中最多一句,戴竹子幹嘛?我又不是熊貓!!!!

一些瑞獸,緬甸文化中根本沒有,比如龍鳳,貔貅,麒麟。

緬甸也不講究十二生肖,是8生肖,按照星期的。。。。

還有什麼?總不能讓老緬信財神?關公?鍾馗?

沒有了文化的支撐,翡翠就普通了,所以緬甸富人也喜歡,但是沒有那麼崇拜,這就尷尬了,國內明星帶翡翠,同行羨慕也要買,粉絲瘋狂羨慕。緬甸呢?富商戴了,也沒反應啊,內心是這樣的:不就是北邊山區的石頭嘛,有神馬好看的。。。

所以沒流行起來而已。

這樣的一個首飾盒,是國內每個大姑娘小媳婦的夢想,緬甸人沒這個概念的。

所以說,緬甸是唯一寶石級的翡翠產地,中國又是唯一的翡翠消費大國,所以,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啊!

雖然他們不流行,難道賣石頭的價格便宜了?今年8月公盤價格,整體的底價比去年都翻好幾倍,真的是看到中國人瘋狂了哈!

雖然他們不流行,但是,賣成品,喊價絕對不含糊!去買過的都知道!

雖然他們不流行,但是造假層出不窮,還那麼耐心!試問多少老闆吃過虧?

說多了都是眼淚


開雲珠寶石頭書


去過緬甸,也有一些緬甸的朋友,華人和緬人都有,所以還是有一定了解。

首先緬甸人並不是不喜歡翡翠,緬甸這個國家,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是貧窮落後,其實,緬甸是一個資源物產豐富的國家,不光是有翡翠,還有許多其它資源,比如紅木,琥珀蜜蠟,各種寶石等。但長期以來由於各種原因,緬甸確實經濟不發達,只能做一些原料出口和低端半成品加工,這很好理解,就像7.8十年代的我國一樣,由於生產技術的落後,只能是處於產業鏈的原始階段。但並不等於緬甸人會一直這樣,隨著慢慢市場化,緬甸人也會進入高端再加工領域,就好比進入90年代,我國也逐步從低端出口進入高端製造。

在緬甸從事翡翠行業的,大都是華人,或者說是緬籍華僑,這並不是侷限於緬甸,在整個東南亞國家很普遍,經商的都是以華人華僑為主力。一方面是華人的天性勤奮與吃苦耐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緬甸人和其它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信佛,是佛教國家。不要小看信仰的力量,我一個緬籍華僑朋友曾和我說:緬甸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禮佛,有了💰,不是去吃喝享受,而是去禮佛,所以對金錢的追求,沒有那麼強烈。雖然他說的可能有點誇張,但我去緬甸,確實看到的當地最漂亮最豪華的建築就是寺廟,並且全國各地,到處都是金碧輝煌的佛像,寺廟。而緬甸人,不是像國人那樣去遊玩,去拍照打卡。是非常真心虔誠的去禮佛。

所以,並不是說緬甸人不喜歡翡翠,而是由於各種原因,一直處於翡翠產業鏈的原始端,而中高端的成品加工製造銷售,大都由華人華僑所控制經營,由於在原始端的默默無聞,給人以不喜歡翡翠的印象。

圖一,緬甸寺廟

圖二,緬甸街市

圖三,緬甸原石交易市場





翡翠鑑賞風


緬甸人也沒有不喜歡翡翠,只是相對來說他們更愛黃金和寶石罷了。如果黃金是大老婆,翡翠就是三姨太。

小編身處緬甸,經常看到緬甸人佩戴翡翠,可見他們對翡翠還是喜愛的。

而且緬甸富豪嫁女,大多都以黃金、翡翠、寶石為嫁妝,佩戴在身上彰顯身份。

曼德勒的翡翠佛塔也是由翡翠搭建,都是信徒捐獻的翡翠原石,表達對佛的敬仰。也有一些土豪會用翡翠來搭建裝飾自己的房子。

可見緬甸人是愛翡翠的。

那為什麼緬甸人不像中國人那樣熱愛翡翠呢?

首先,因為緬甸沒有玉文化,所以他們對玉石的興趣沒有那麼濃烈。

中國有濃厚的玉文化,所以對玉石喜愛至極。

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兩國人民對翡翠不同的理解和態度。

其次,緬甸珠寶資源非常豐富,緬甸人對配飾的選擇很多。

由於緬甸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緬甸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全球最大的珠寶產地之一。紅寶石、藍寶石、尖晶石、橄欖石、鋯石、月光石等都是世界聞名的。

所以在如此不缺珠寶的國度中,翡翠自然也就成了博愛中的一環。

再者,中國人大量收購翡翠原料,很多緬甸人以此賺錢,收入頗豐,所以翡翠的出售便遠遠大於佩戴。

可能在緬甸人眼裡,中國人願意花高價購買翡翠是他們始料未及的。既然能靠此賺很多錢,幹嘛非要自己捂著不賣了。

就我對緬甸人的瞭解,他們於金錢的喜愛比中國人深很多,如果一件他們看種的物品,能換取高額的收入,那麼他們就會將它出手。

可見不是緬甸人不愛戴翡翠,而是他們更願意把它賣了。[捂臉]











切不垮翡翠原石


看了不少回答,都沒說在點子上。

首先,要搞明白,我們通常說的緬人是指緬族人。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約佔百分之六十。說緬人不喜歡翡翠,主要是指緬族人不喜歡,他們主要居住在瓦城以南至海邊的平原地區。

緬甸的華人華僑怎麼會不喜歡呢?傣族,景頗族等北邊少數民族,怎麼會不喜歡呢?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老緬也不知翡翠這一說法,只知道叫玉。

我們大都知道,緬人喜歡黃金,喜歡寶石,翡翠還真不是什麼心愛之物。

有朋友說是因為窮,顯然太牽強,曾經的緬甸很長一段時期,可以說是東南亞首富之國。有人說因為老緬沒有受天朝玉文化薰陶,這倒有幾分道理。但不要忘了,緬甸的國石是紅寶石哦,寶石文化還是有的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那麼漂亮的翡翠,黑老緬咋就不愛呢?

大家要明白,出翡翠的地方屬於克欽邦,歷史上大多數時間,屬於天朝的勢力範圍。老緬在平原上,對翡翠的認知幾乎為零。

元朝以前屬南詔、大理國管轄,元朝直接設土司管理,明清以來也是如此。

玉石開釆,大體上始於明朝,盛於清朝。

英國人入侵後,強行從清政府手上搶去。但玉石的開釆權仍就租給雲南玉石商人開釆,沒老緬什麼鳥事。

其實,一直以來,翡翠都被稱之為雲南玉。

只是後來,緬甸政府才逐步加強了對玉石礦山的管理。

現在來說,經營翡翠仍以華人華僑、嘎拉(羅興亞人)為主。

說到這裡,為啥老緬不喜歡翡翠,明白了吧?

一是屬地原因,翡翠歷史上與老緬沒多少關係;二是明清對下緬甸經濟、文化影響力偏弱,雖然緬人稱臣納貢。

至於以後就不好說了。現在緬甸政府全面加強了翡翠的管控,不僅控制毛料,還想搞加工升級,重點出口成品。

這麼美麗而又價值連城的寶石,老緬如再不愛上它,那隻能說腦子裡有水了,呵呵。






聊齋志玉


其實也不能說不愛吧,應該最懂翡翠的是我們國家,最愛翡翠的也是我們的國家,緬甸只是說作為這個寶石級翡翠的唯一出產地,原產地,才被人們所熟知,說不愛,那也不完全對,只是說在我們面前相比較於我們,就顯得不是特別愛了,題主這麼提問也是有道理的,我簡單說一下,為什麼緬甸是唯一的產地,卻沒有國人這麼熱愛。

第一

緬甸是一個戰亂極其繁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戰亂特別多的國家,能賣錢就賣錢,自己留起來沒什麼用,因為他不可能大老遠跑到中國來尋找賣家,而且在緬甸脫手是基本比較簡單的,因為有大批的中國商人會去他們的公盤購買,他們也是有就賣,這不是說喜不喜歡的問題,是你自己做生意賣衣服,你不可能看到好看的就自己穿,那這樣生意就做不了了。

第二

整個國家處於一種比較落後的狀態,翡翠作為為數不多的出口量大的商品,每年的成交額這麼高,如果都因為喜愛,把好翡翠藏起來,那麼以後就沒有商人會到緬甸去做生意了,當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候了,就不要談興趣愛好這些了,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

有些時候也是怎麼說,喜歡是喜歡可是價格太過高昂,可以出手為什麼不呢?而且他們的觀念就是賣給你們,我再去挖不就好了,何必那麼辛苦放著錢不賺,總體來說還是咱們太熱愛翡翠啦,所以那些緬甸那些商家你們就會覺得他不愛翡翠,其實生意就是生意,跟喜不喜歡沒有什麼關係,哪裡都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還是一個對比吧,我國應該是最熱愛翡翠的國家,沒有之一。


每天學點翡翠小常識


大家好!本人家族都是做翡翠玉石行業的,對翡翠文化深有了解,而且再緬甸待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對緬甸🇲🇲的人民也深有了解。原石,成品,毛料都經常接觸對翡翠有一點的見解。

緬甸人其實也有愛翡翠的,為何不表現出來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水平跟不上。

第一,國內政府不夠穩定,平時翡翠礦區都是有武裝人員看守。

第二,窮人眼裡看到翡翠只知道它是可以換錢的商品。

第三,上層建築思想決定,實際行動,解決溫飽才能愛上翡翠藝術。

綜上所述,我們中國玉石文化源遠流長,國人愛翡翠,但是也要珍惜翡翠的來之不易。下面展示翡翠的一些圖片包括礦區,原石,毛料,成品的細節。








寧玉翡翠大講堂


首先拋磚引玉,說一下最近緬甸原石公盤出現的網紅,再來以此反思一下翡翠光鮮的背後,希望從中可以找到大家需要的答案!

網紅登場,登鄧等燈……

這次公盤的第一位“網紅”在開盤的第一天誕生了,相信很多翠友的朋友圈都有機會看到這組圖片,小編的朋友圈當晚就被刷爆了,幾乎每位同行在同一時間都轉發了“兩小塊原料不過200克重底價88萬歐元摺合人民幣700多萬”。

出自著名的木那場口,圖片可見材料本身並不完美

打燈明顯可見天然裂紋

底價88萬歐元只能說明翡翠確實瑕不掩瑜

“200克”、“88萬歐元”、“700多萬人民幣”,如此富有視覺衝擊力的數字組合,最適合以此借題發揮向世人宣告:翡翠價格不菲,大家且買且珍惜!小編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小編認為翡翠在商業範疇的價值,人盡皆知,不過翡翠在產業範疇的代價,卻是鮮為人知。翡翠之於緬甸是商業,還是產業?

回顧2014年緬甸公盤“標王”,以底價6000萬歐元成交01

回顧2014年緬甸公盤“標王”,以底價6000萬歐元成交02

回顧2014年緬甸公盤“標王”,以底價6000萬歐元成交03

翡翠的商業依賴於中國,它在中國人心中象徵著“高端大氣上檔次”,翡翠的產業植根於緬甸,它在當地人眼中意味著“戰爭貧病海洛因”。先幫大家回憶一組更有視覺衝擊力的數字組合:2014年緬甸官方數據翡翠總產值超310億美金,這個數額相當於緬甸當年GDP的一半,僅僅當年公盤的“標王”競得金額6000萬歐元,這筆資金就足以維持緬甸第二大自治區克欽邦的147個醫療機構運作一年。

克欽邦位於緬甸北部,外媒眼中的“金玉之鄉”

如此說來,翡翠的產業應該是推動了當地的發展,為何卻被小編形容得像一場災難?!這與當地政治局勢有關,緬甸長年處於內戰,正是由於翡翠產業可以帶來鉅額財富,衝突各方都想方設法控制翡翠這個重要資源,使得翡翠絕大部分的產值都落入了軍方控股的公司,成為各方政府的籌集軍費的重要手段,普通百姓根本沾不到這些財富,碰到的只是衝突動盪和流離失所。

緬甸玉礦開採全景

大規模開採,植被完全破壞

高山變谷地,水資源被汙染

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克欽邦地區的當地居民卻沒有耕地,此地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盛產黃金和翡翠,素有“金玉之鄉”的稱號,向來就是內戰各方居家旅行必爭之地。不可再生的有限的翡翠礦產資源,不但無限放大了翡翠帶來的財富,更是無限放大了既得利益集團的貪婪,瘋狂無度地開採,以致該地區整個土地結構被破壞,山都變成了谷地,河流也被徹底汙染,失去了耕地和家園的當地居民為了養家餬口,成為礦工幾乎是活下去的唯一選擇。

玉礦礦工簡陋惡劣的生活環境

惡劣的開採條件,山體滑波每年奪走了多少生命

玉礦開採條件極其惡劣,時有礦難發生,而且礦區裡毒品橫行,買海洛因跟市場買菜一樣方便,礦工們飽受終日體力勞動帶來的疲勞和抑鬱,大多依賴海洛因逃離殘酷的現實世界。礦工徹底淪為了當地既得利益集團的生財工具,被體活掏空身體,被毒品蠶食精神,被戰爭摧毀生活,他們無暇欣賞翡翠的美麗,於他們而言翡翠只是一種生存工具。

“翡翠夢”就是黑暗中那縷陽光,礦工們賴以生存的念想

海洛因竟然是礦工們最大的娛樂

逃離殘酷的現實,哪怕只是瞬間

對於緬甸翡翠是如此血汗寶石,這份愛目前對緬甸的普羅群眾而言還是過於沉重,況且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大部分緬甸人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可見佛教跟黃金的密切關係,因此相對翡翠飾品,黃金飾品在當地更受追捧。

最後小編還想嘮叨一些話,翡翠並不是罪惡的根源,緬甸如今的窘況並非一朝一夕,這是一個歷史難題。說到底小編也是翡翠的既得利益者,沒有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高談闊論民生問題,而是希望向大家講述翡翠光鮮背後人類的代價。翡翠這份美麗確實來之不易,並不只是不斷刷新眾人認知的高昂原石價格,更多應該是感受翡翠背後的各種辛酸故事,賦予我們手中的翡翠更多層次的意義。


翡翠噠人


關於緬甸人不愛翡翠的一些看法:

1、不管何時,經濟是影響人做選擇的主要因素。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緬甸國的總體經濟水平不高,社會福利低下,人們面臨的社會問題多更需要資金的保障; 另一方面是普通民眾的經濟能力低,絕大部分普通民眾都是貧窮的,翡翠作為收藏品或者裝飾品,並非生活必需品,自然重要性不是很大。

2、生產並不是人人擁有。打個比方,金礦員工挖到的金子是他的嗎?很顯然不是,因為礦產不是他的,他只是幫人打工。 在翡翠礦區幾乎都是被利益集團或者各方勢力控制,而因為挖翡翠導致的各類汙染、水土流失、植被毀滅更是加劇原住民的收入和溫飽來源,所以越來越多原居民或者附近的人只能選擇幫礦區所屬方挖翡翠。


3、文化傳統和信仰上的本質差異。由於緬甸是一個傳統的佛教國家,大部分緬甸民眾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而佛教跟黃金的密切關係遠比跟翡翠的關係大得多,對於緬甸人們來說,黃金比翡翠更受追捧,而翡翠的高價格也讓普通民眾難以承受。

而我們國家作為一個玉石消費大國,從古至今對玉的熱衷度都不曾退落。對於翡翠,不管是文化方面還是收藏方面的需求都很大,特別是現代,由於翡翠具有收藏性和潛在升值空間、以及翡翠價格存在不確定性,更多人想通過翡翠來提升自己,不管是個人收藏,還是後期市場等等。。。


4.修身養性。這方面主要體現在國人身上,人們相信玉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凸顯一個人的性情,好玉配好人,更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也就是更深層的精神層面。也是是千百年來文人義士所追求的


翡翠視角


緬甸產翡翠為什麼不愛翡翠?這可能是緬甸文化與信仰問題,或者說人文深愛的寶石不一樣,比如西方人就喜歡鑽石。

而中國人自古對玉都理解是有靈性的,從猿人開始就意識到玉都硬度,用來做生產工具,進入封建社會初期用來祭天祭地“玉有靈性”,封建社會中後期佩玉是身份的象徵,“君子如玉”、“家無玉不安”,翡翠玉不琢不成器,涉及到雕刻題材和文化,對翡翠認知認同度發自內心的喜歡。

緬甸是個佛教國度,大多男子與出家當和尚為榮;而佛教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個人看法這是緬甸人信仰問題,不喜歡翡翠的最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