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府,讓歷史記住你


思州古城即現沿河、務川的思州城及岑鞏的思州宣慰司城、思州府城都應該得到重點保護和綜合利用,今思南的思南宣慰司城、思南府城也是思州文化脈絡的直接繼承者,是應享受岑鞏古城同等待遇的明清風格古城。

中文名

思州古城

位於

沿河、務川思州城

公元618年

置思州

公元1413 年

置思州府

發展歷史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思州,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移治今務川,

共8張

思州古城風光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思州軍民安撫司。

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 年)置思州府。思州為州660年(治今沿河497年、治今務川160年),思州為宣慰司135年(治龍泉坪2年、治清江城123年),思州為府500年(治今岑鞏)。

共5張

思州古城

今沿河縣的思州城建於隋,完善經營於唐、北宋,文化風格是唐城,今務川思州城建於北宋末,完善經營於南宋,文化風格是宋城;思州宣慰司城在龍泉坪和清江城,建城、完善經營在元代及明代前期;思州府城在今岑鞏縣,是明清文化風格。

幾處思州(土司、府)古城中,最珍貴的、保護和綜合利用價值最大的是位於今沿河的唐思州古城。不僅是因為它最古老、年代遠久而愈珍貴,而且因為它是古代烏江流域開發史上最輝煌的時空片段,是古黔中文化的主要形成與發散中心,是貴州行省形成進程中最重要的歷史節點。它不僅對於當前研究西部大開發有重要意義,保護和綜合利用好它,甚至對貴州、西南地區、民族、國家以至人類都具有深遠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授田宗顯黔州剌史。

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務川縣,治今沿河縣城烏江東岸。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羈縻思州。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羈縻思州,置務州治務川,經制州。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改務州為思州,經制州。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宗顯四世孫克昌築思州治於今沿河。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田公榮加思州節度使,升中書侍郎。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思州為寧夷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置思州。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田時豐兼領思州節度使。

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田佐禹領思州節度使。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都虞侯趙延浦任思州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賓附,朝廷將思州等列為化外州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田祐恭移思州治於今務川。思州治沿河497年(公元618年——620年治所待考)。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思州軍民安撫司,領鎮遠州、務川縣、九個蠻夷長官司。思州治由務川遷龍泉坪(今鳳崗小谷莊),置龍泉坪和水特姜(今思南)兩長官司為附廓。思州治今務川160年。思州為州660年。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司治毀於火,移治清江城(今岑鞏)。思州(土司)治龍泉坪2年。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敕還舊治未果。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思州安撫司升為宣慰司。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省思州宣慰司隸順元路軍民安撫司。

至元廿二年(公元1285年)析務川縣東南部置沿河祐溪長官司。

至元廿九年(公元1292年),復置思州軍民宣慰司,隸湖廣行省。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思州宣撫使田仁厚歸順朱元璋,獻鎮遠、古州軍民二府,務川、邛水、信寧等十縣,龍泉坪、水特姜、沿河祐溪等三十四長官司,仍以田仁厚為宣撫使。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鎮遠知州田茂安不屑堂侄田仁厚統轄,據其地以獻明玉珍,創設思南道都元帥府,旋改為思南宣慰司,治龍泉坪。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田仁智亦歸附朱元璋,仍授思南道宣慰使,隸湖廣行省。從此,原思州分為思州和思南兩個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置思州宣慰司。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思南宣慰司遷治於鎮遠。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思南宣慰司遷水德江(今思南)。

永樂八年(1410),思南宣慰使宗鼎、思州宣慰使田琛獲罪下獄。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田琛、宗鼎兩宣慰正法。其轄地分置思州、思南、黎平、石阡、銅仁、鎮遠、新化、烏羅八府,實行改土歸流。思州(土司)治清江城(今岑鞏)124年。思州宣慰司(安撫司)存續135年。

清代仍置思州府。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思州府改思縣。思州府存續500年。

民國省內(公元1915年)裁思州四土司。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思縣更名岑鞏縣。思州之名延續1312年。

文化遺產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羈縻思州,武德四年置務州治務川(今沿河河東古城、經治州),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改務州為思州。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思州治遷今務川,思州(務州)治今沿河500年。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的497年,思州(務州)治所在今沿河縣城河東古城,這在《元和郡縣圖志》、《舊唐書》、《貴州通志》等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實地踏勘考證,至今仍然能夠得到豐富的確切的實物佐證,古石板街、古碼頭、古城護城河、古城內外城牆等,遺蹟宛然,古城形制依稀可辨。唐武德元年至武德四年之羈縻思州,尚不能準確定位其治所地點,只能根據《貴州通志》、《元和郡縣圖志》、《思南府志》、《岑鞏縣誌》、《沿河縣誌》等史書記載,推測其治所在今思渠荷葉坪至印江河口之間,可能性最大的是荷葉坪古城和城址頭古城,其次黑獺、官壩、壩沱、沿河城區亦有較大可能。盛唐時期的思州,轄區包括今沿河、務川、酉陽、秀山、印江及德江大部、思南一部,總面積20000平方千米以上。從轄區面積、交通區位、戰略地位、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方面考察,思州都是當之無愧的黔中首郡。今貴州地區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之一“鑾塘書院”創辦於唐宋時期的思州,今貴州歷史上最早的名茶“思州茶”也成名於唐代思州。《茶經》、《貴州通志》等史料上有記載。


唐宋思州,到元明間演變為思州、思南兩大宣慰司。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裁思州、思南兩大宣慰司設立思南、思州、烏羅、石阡、銅仁、新化、黎平、鎮遠等八府,並在思州、思南八府基礎上建立了貴州行省。也就是說,唐代思州是明代十三行省之一的貴州行省的淵源,歷史上有“先有思州,後有貴州”之說。有人說,古思州是一位文化老人,以烏江文明扁擔,一頭挑彭水、涪陵,一頭挑思南、鎮遠,挑走古時黔中道,挑來今日貴州省。貴州簡稱“黔”,就是為了紀念古思州這位烏江文化老人。

烏江水運中樞

烏江,古稱巴江、延江水,亦名黔江、涪水、涪陵江。今沿河(思州)至思南段唐稱內江,後改德江。烏江航運歷史悠久。據《史記》載:早在距今2300多年前——即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秦將司馬錯率兵由枳(今涪陵)入,溯巴涪水(今烏江),取楚商於之地為黔中郡。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又派司馬錯率巴蜀兵十萬,船隻一萬艘,載米六百萬斛,自岷江而上,入長江。轉溯巴涪水,再次奪取楚商於之地。這是目見烏江有遠程運輸的最早記載。

漢代,今貴州北部烏江流域下段,屬涪陵縣。蜀漢、西晉時期,曾在烏江干流置漢復縣和萬寧縣。到了西晉末年社會動亂,王室偏安,土著族自立為長,相繼分裂出去,歷200餘年,其間建置動態不明。至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長田思鶴歸附,武帝以其領地遙置奉州,後又改置黔州(今彭水),包括今貴州東部邊境。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信州總管龍門公宇文述招慰生瞭王元殊多質等,朝廷以其地遙置費州。

隋代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於烏江置涪川縣(今思南、德江間),十九年(公元599年)又置務川縣(今沿河縣),是烏江通航河段沿江正式設縣治的開端。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涪川隸於黔安郡(郡治今彭水)。務川初隸庸州(今黔江區),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置務州。歷代在烏江沿岸設郡縣治所,多因水運之利。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烏江支流洪渡河口置洪渡縣,隸黔州(州治彭水縣)。今遺址尚存。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在黔州設都督府統轄附近各州,洪渡成為烏江進入今貴州的門戶。使節往返,官吏調遷,貢賦運輸多經過這裡。同年,洪渡縣治移至龔湍(即今龔灘鎮)。洪渡縣移治原因,主要是因為烏江航運發展。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以後,各州幾度調整易名,務州改名思州,又分出部分置費州,朝廷對烏江中游地區的控制愈為加強。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思州領務川(州治、今沿河)、思王(烏江支流印江河口)、思邛(今印江)三縣;費州領涪川(州治、今思南)、多田(今思南潮砥間)、扶陽(今德江煎茶溪)、城樂(今鳳崗北)四縣。除扶陽、城樂外,上述各縣都在烏江干流或支流沿岸。

唐代沿烏江通航河段普設縣治,反映了水運、港口與城鎮間的相互關係,水運促進沿江城鎮的形成和發展,而設治要利用水運,又促進了水運的發展。

唐代,對各級官吏的考核很嚴,高宗時設南選使,由五品以上清正官員充任,由御史同往各州縣檢查,以定升降調遷。黔、思、費各州沿江城鎮與水路運輸雖有一定發展,但與中原相比,還是屬於荒僻之區,生活條件艱苦,成為朝廷貶謫官員和流放“罪人”的場所,先後謫來比較知名的就有十數人。如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隴右節度使皇甫帷明得罪權臣李林甫,貶播州太守;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秦州刺史韋倫因攻吐蕃戰敗,貶務川尉;同年,貶御史中丞毛若虛為牂州賓化尉;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盧杞奸謀失敗,貶新州司馬,同黨白志貞貶思州司馬,趙贊貶播州司馬。又如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承乾謀反被廢,流徙黔州,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長孫無忌因反對立武則天為後,被流放黔州;至德二年(公元767年),大詩人李白因輔佐永王李璘,事敗後流放夜郎,後得赦免;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宰相第五琦除名,長流夷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