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易縣之蒸鹿尾兒

美食/“舌尖”上的易縣之蒸鹿尾兒

“舌尖”上的易县之蒸鹿尾儿

相聲貫口中的“我請你吃: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yǐ)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晾肉香腸……”

這些我們聽的很多,燒花鴨、燒雛雞這些物件,我們估計也吃過,其他的沒吃過,也聽說過,可就是這蒸熊掌,蒸鹿尾兒,讓我們有些奇怪,是真的蒸熊的手掌,鹿的尾巴嗎?

“舌尖”上的易县之蒸鹿尾儿

其實在清朝的時候,滿族人的吃食中,就有八珍的存在,這其中就包括,熊掌、鹿尾兒、駝峰、象鼻等物,這幾種吃食,都非常的難尋的到,專供王室所用,不是重大聚會或者是招待外賓,基本上也不會吃的到。

開始在清朝的時候,確實是吃真的鹿尾兒和熊掌。做鹿尾兒的方法極其複雜,需要將鹿尾兒過水之後,將骨頭剔除之後陰乾,去除油脂之後再次加工陰乾,蒸的時候包著菜葉,據說味道極其鮮美,入口即化。

“舌尖”上的易县之蒸鹿尾儿

入關建立大清後,滿族人口急劇增長,鹿尾巴供應不足,皇家也取消了鹿尾的進貢,王公將相又都好這一口,於是現今版的蒸鹿尾兒就出現了。

清西陵的所在地是易縣,原來的守陵人都是滿族人,吃著皇家俸祿,在吃上極度講究,蒸鹿尾兒這一純正的滿族菜就在此傳承了下來,如今已經成了清西陵的特色美食,如有機會來清西陵旅遊的話,一定要品嚐一下,在當地的很多農家院都有,當然如果你不怕麻煩,也可以自己在家試著做一做。

“舌尖”上的易县之蒸鹿尾儿

這道神秘的蒸鹿尾兒,主要原材料是豬肝和豬大腸。將豬大腸洗淨、摘油,只要大腸的皮,以此作為鹿尾兒的腸衣,每頭豬能用的腸子只有二尺多長的一段。

“舌尖”上的易县之蒸鹿尾儿

用攪機粉碎豬肝的同時,加入松子、花生、芝麻、芝麻醬、骨頭湯、香料、雞蛋和鹽,將它們打勻成漿,把打好的漿灌進豬腸,然後上鍋蒸十五分鐘左右,出鍋晾涼即可。蒸好的鹿尾兒非常軟嫩,切時要特別小心,將蒸鹿尾兒切成厚度在1.5公分左右的小片兒就可以上桌了。

“舌尖”上的易县之蒸鹿尾儿

上菜時候有講究,如果是8人桌,就會上9片,每人一片,盤中留一片壓碟,吃的時候不能整片一口吃掉,要用筷子沾一點,放進嘴裡慢慢品,這樣才能品味到它的醇香。

蒸鹿尾兒的軟嫩香鮮一定會讓你終身難忘,曾有人評價:無論顏色還是口感,都特別像鵝肝,但是比鵝肝香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