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均30分,但特雷·楊骨子裡,是個小納什

從大學開始,就有人說特雷·楊像斯蒂芬·庫裡——庫裡在戴維森,楊在俄州大,都是過半場就能嚇得對面雞飛狗跳。對面領先個10分,也不敢鬆懈,就怕一個沒注意,對面抖手祭出一串三分球,啪啪啪,比賽重新進入焦灼。

但看楊打了一年半NBA,我越來越堅定這想法了:

楊不像庫裡。

首要的不同在於,庫裡是史上最強無球球員——米勒、雷、伯德、哈弗裡切克們在後面跟著——而楊作為一個無球攻擊手,跟庫裡差太遠了。

骨子裡,楊是個斯蒂夫·納什型的組織者

——哪位會說,數據不像啊:楊本季場均21個投籃得到30分,納什生涯最高賽季,也就是單場13個出手得到19分。

的確,只看數據,納什更像是個組織者,楊更像個得分手。

但,他倆都是依靠個人進攻來驅動組織的創造者——這一點是相似的。

關於創造者的分野,這麼說吧:

納什的兩個MVP賽季,場均17分11助攻。保羅在黃蜂的兩個巔峰賽季,場均22分11助攻。斯托克頓第一次進全明星那年,場均17分14個助攻。

乍看去,納什比較像斯托克頓,而保羅的攻擊性比納什更強。

但看過比賽的,一定有印象:保羅的組織,比納什更持重,更傾向於斯托克頓。即,保羅和斯托克頓更傾向於純空位,尋找機會、傳更保險的球,只在需要時接管比賽。

而納什始終處於持球攻擊狀態:他更熱衷於利用進攻,創造機會。

之所以納什的得分不高、助攻顯著,是因為他極擅長在攻擊破壞對手防守時,捕捉住瞬間的機會。

所以數據上,保羅的得分、助攻和失誤控制都更好看;但看過納什打球的一定有印象:

巔峰期的他,能夠隨時保持對對手防守的壓力,讓你喘不過氣來。他的組織,是融匯於個人進攻之中的。

也不妨這麼說:納什的傳球是更有穿透力、更破壞性、更與攻擊相結合的;保羅(和斯托克頓)的傳球是更穩健,更傾向於組織全局的。

在這一點上,楊(以及如今東契奇、少年韋德、巔峰期勒布朗)都很像納什:攻擊→製造錯位→捕捉錯位傳球。

相形之下,像利拉德這樣傳球比較求穩的,就更多靠個人得分,而非傳球,來驅動球隊了。

楊和納什的其他相似點:

——他倆個子都小,運動能力客氣點說,很一般。

于格外依靠協調性,靠特殊的技藝:不快不高不硬,就靠巧。

他倆都能做漂亮的大幅度橫拉,但更傾向行進中快速小幅度變向,過人更靠角度和身位,而非速率。吃住對手的步子,搶到身位,過。

過人之後,他倆會立刻恢復重心:不要求過乾淨,過去一個肩就行。

他倆不會急吼吼到籃下去找帽,而是卡著步子和身位,冷靜地找到投籃角度。楊雖然小巧,但用身位蹭罰球的技法,非常地賊。

納什當年最厲害的一招,是找擋拆到中距離後一停。那一停極為致命:他的視野,能瞬間看清局勢。繼續突、急停投、傳給內切長人、傳給底角射手,他有多種選擇。

楊也有這習慣:過掩護後,習慣性拉球一停。他傳遠端射手,不如納什那麼銳利,但對手不敢輕易撲:因為他那一停之後,有可怕的後招呢。

——納什有一手拋射,有一手騎馬射箭。楊的拋射很好,但比較嚇人的,是他拉球急停之後,發力的一蹬。

楊的投籃,基本是單動投籃,球出手快。而快的秘訣,是他投籃前的小跳步。所以楊並不擅長對抗下的長距離投籃,但他也不需要:

拉球急停→蹬步→跳步→出手。

對手干擾到來時,球已經出去了。

场均30分,但特雷·杨骨子里,是个小纳什

以及,這個跳步是有講究的:這招保證了楊的出手穩定性,以及射程。

之前聊過,利拉德2018年被鵜鶘夾擊打翻之後,苦練各色30尺遠射。本季利拉德的三分球,出手平均距離是27.6英尺——也就是弧頂三分線,再往後一米。

很巧的是,楊本季的平均三分球射程,也是27.6尺

即,楊和納什一樣:

他們賴以得分的招式,全都不太靠身體(因為身體也沒啥好靠的……),而靠步伐、投籃、節奏、身位這些很平民很基本功的玩意兒。

他們打的籃球,是那種你看著錄像帶,然後自己去野球場試著練練,會發現很有用的平民招式。

最後,是組織者的思維。

楊自己本季突破籃下很多,但他不太依賴空間型長人——反過來,亞特蘭大也沒這路長人。

他本季425個助攻裡,120個喂的三分線,253個喂到籃下:他的傳球質量很高,線路很毒。

按照一般的理解,鷹有科林斯這麼個內切狂魔,楊應該跟他組起二人轉,一路打到死才對,但是:楊本季場均傳球,17%的傳球給亨特,13%給赫爾特,11%給科林斯(當然他缺陣了半季),11%給帕克。

他持球時間長,但是挺注意均勻分配球權的,每個人都碰得到球。

就在昨天鷹擊敗尼克斯,戴德蒙迴歸鷹首戰:他剛上場兩分鐘,楊已經給他餵了兩個籃下助攻:

一個是等著戴德蒙內切後的擊地傳球,讓戴德蒙扣籃;一個是逼出換防後走位,一個高拋傳球,讓戴德蒙上了個空籃。

傳球技巧是一方面;給剛上場的長人喂球暖手:這個指揮官思維,才彌足珍貴。

去年10月,楊提到他跟納什訓練時,主要關心什麼,“全都是他在場上能看見什麼。”

視野。這就是組織者關心的問題。

所以楊每場的30分,與利拉德類似的8米遠射、聯盟第四的場均30分,都只是障眼法。

比之於他的組織,他的得分更像是個附贈大禮包——就像勒布朗的組織對湖人的意義,遠大過他的場均25分似的。

大體上,楊是那種給他越好的隊友,越能發揮出來的好孩子,而且隨著經驗與默契的增長,會越來越純熟起來。

這是他和納什,真正的相似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