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在農村已經消失的職業?當時卻又是很賺錢很風光的?

惠農圈


時代在進步,很多以前人工作業的工作都被機器所替代了。在農村也是如此,很多以前很賺錢並且很吃香的行當也消失了,也被大工業化所取代了。

1、木匠。這個木匠和建築工地上的木匠是兩個木匠,當今建築工地上的木匠可以稱為粗木匠,只能做一些比較粗糙的木匠活,比如支撐柱的模板這類技術含量相對低的。但是以前農村的木匠,稱為八級技工也不為過。我認識一個老木匠,曾經箍那種木桶不用一根釘子也不用膠水就能箍出來不漏水的木桶;製作傢俱在以前也都是使用榫卯結構,不用釘子的。這樣的木匠現在很少了,木工的機械化把這些傳統的手藝都給取代了,那些傳統的木匠也消失了。

2、敲豬匠。以前的敲豬匠也是比較吃香的,十里八項有一個敲豬匠很多人搶著求去給自己的禽畜閹割,可以說在以前學會這門手藝是吃喝不愁的。但是現在呢?養殖工業化的發展,即便是母牛生產都能人工控制是讓他生公牛還是母牛了。所以,這些敲豬匠也基本消失了,只有在少部分地區還能看見這樣的手藝人。

3、裁縫。現在農村的裁縫也基本消失了,我說的裁縫是那些量體裁衣依靠簡單的工具做出輪廓之後憑藉老式的縫紉機做出新衣服的傳統裁縫。在以前每到年節的時候都會扯幾塊布去村鎮的裁縫那裡給家裡人做幾套衣服,每到年節的時候裁縫的活是忙不完的。但是現在的成衣行業過為發達,僅有的裁縫也是走定製的高端路子了,和農村不貼邊了。

4、鐵匠。農村三大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中的鐵匠,現在基本也都消失了。我記著以前的木匠除了定做各種農具之外還會製作牛馬的鐵掌,記著小時候看見給牛和馬釘馬掌就會尋思著牛和馬不疼嗎?那麼長的釘子就釘腳掌裡了。我見過的鐵匠都是比同齡人顯老的,可能是長期煙熏火燎的原因。除此之外,鐵匠是純粹的體力活,大鐵錘一下下的叮叮噹的,不是常人能承受的了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這個問題真是滿滿的年代感啊!我是在農村土生土長的,那些曾經代表著童年記憶的職業都已經慢慢消失了,讓我們現在一起來回憶一下吧!

一、農村理髮師

這個在我的記憶裡非常的深刻,為什麼呢?因為小時候很害怕剪頭髮,哈哈,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同樣的感受。以前能在農村裡當理髮師的都是“能人”,收入很可觀,一般都會到很多個村去給別人理髮,一到那裡人家就知道他是幹什麼的了,可見是很吃香的;

二、閹雞師

以前村裡每家每戶都養了很多雞,經常可以聽見閹雞師騎著自行車敲鑼的聲音,這樣誰家需要閹雞的可以第一時間找到他,閹一隻雞一塊錢,雞腰子還可以拿回去賣錢,在當時可謂是高收入又讓人羨慕的職業了;

三、修表師

以前在村裡,手錶可是“奢侈品”,身份的象徵,自然懂修手錶的人收入就不菲了,我記得因為這個職業在當時非常吃香姨丈連老師都不想當,要跑去學修表,不過最後沒去成!所以修表師傅在以前的農村是非常搶手的,不愁娶不到老婆;

這些都是我印象裡比較深刻,又帶有滿滿童年記憶的職業,隨著年齡的增長,時代的變遷,這些在以前風光又有“錢途”的職業慢慢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大路媳婦


我是70後,也是個手藝人,在上學的時候就比較羨慕裁縫。為什麼呢?因為父親就是裁縫,當時還沒有分田到戶,母親在生產隊幹農活領工分,父親在外做裁縫。那時都是到需要做衣服的人家裡做,不僅能拿工錢還吃得好。在村裡我父親是第一個抽香菸的人(那年代農村有水煙抽就不錯了,更何況是盒子香菸呢),第一個買手錶 自行車的人。可以說比村長還吃鄉,求著拜師學徒的還真不少。後來我十八歲那年果斷退學,沒讓父親知道悄悄地跑到他大徒弟那兒也學裁縫,沒想到看著風光的裁縫不是那容易做的,小小的一根手工針就把我給難住了。手工鎖釦眼是裁縫的必備基礎工藝,同時也考量一人的耐心。在兩個星期後我鎖的扣眼終於合格了,這時他才說可以收我為徒,並且說我父親也知道了。原來他們早就通過信,如果鎖眼過不了關讓我繼續唸書。到了鄧小平南巡講話(1992年1月18)我也出師了,在師父的協助下在上海某小學旁邊開了裁縫店,那邊人流量大,生意忙起來排隊,那些美女老師沒事就到我店裡晃悠,把旁邊做生意的那些男性們羨慕死了。我確得美,有美女陪伴太風光了。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服裝廠的火爆,裁縫在繁華的街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時尚服裝店。連自己都買衣服穿了,可見裁縫生意的冷落。其它大多數手藝人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御農坊


逐漸消失的比較有感觸的就是我奶奶之前做的織布現在估計機子都很少見了。買不幾個錢了,前些年去趕會才賣8角錢一天。現在都是大工廠機器。第二個要說粘牙糖估計現在手工做的也不多了,上一年我還在鄉下的小學看到不過現在的價格是我小時候吃的十倍作為 70 80 90後的一種回憶吧。工廠做的總是吃不出以前的味道。各位有沒有感覺到飛虎隊越來越少,都是老一輩的了。4我要說一下木工師傅。機器代替人工技術已經成熟,對於浮雕,木刻現在年輕人感興趣的很少。現在的師傅年歲都過半百了。你們小時候肯定去過診所三塊錢五塊錢打一針就好了四四方方的小紙包,一包藥特別治病。第六 鄉下的小賣部已經被大超市替代了。





豫界青木


首先就是手藝人。這個職業是一個很廣的職業範疇。比如理髮匠、打鐵匠、補鍋匠、裁縫、修鞋匠等,這些在現在社會不起眼的工作,在過去的農村卻是風光無限好,真正的手藝人。隨著時代進步,理髮匠被理髮店取代;有了成品鍋、成品鐵具之後,打鐵匠與補鍋匠也逐漸消失,壞了人們會直接買新的,很少會再去補補貼貼了;裁縫和修鞋匠也是如此,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會像以前那樣,衣服壞了再縫縫補補了……



還有就是木匠。我老爸就是一個木匠,從小就經常看到老爸在院裡打傢俱,我農村老家的桌椅板凳,幾乎都是老爸自己做的,偶爾也會幫鄰居們打一些傢俱之類的,賺不賺錢不知道,反正挺風光的,由衷的感覺很有範兒,不過現在的傢俱基本上都是工廠加工了,一般都是機器做的,慢慢的也就很少有人在家做木匠了,尋求更賺錢的行業去了。


工作打井人也是一個很風光的職業。以前的農村,吃水是比較麻煩的事,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家裡動不動的就停水,而一些專業的打井隊在當時的農村是很吃香的,一口井少說也有幾百的收入了,不過現在農村也用上了自來水,打井人也就漸漸消失了。

當然,還有很多農村已消失不見的職業,像閹豬的、擠羊奶的等,其實這些工作只是以新的形式出現了,這些職業的消失也正是證明了社會進步了,農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了。


陳大帥ing


每個地方,都有許多淘汰的 特定行業,說說我們那裡的。

1.泥瓦匠。

過去修建房屋,牆體就是黃泥,木頭做支架和樓板,屋頂蓋瓦。泥瓦匠就是整個房子的工程師和施工隊,基本包含了從地基到房屋落成的不部分工作。主人家要好菜好酒款待,相對工資也很高,是真正的大師傅。

2.篾匠。

我的父親和叔叔都是篾匠。那些年國家大力發展養蠶,對蠶蓋需求很大,叔叔就串走鄉里給人編制,管菸酒飯,一天十五塊錢。父親是編制涼蓆,製作工藝繁多,成本很高,現在成了非遺項目,也很難走進百姓家裡了。

3.打鐵匠、石灰匠、制瓦、碗、陶罐匠,修補等手藝人。在那個年代收入還是不錯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機器替代了那些匠人,基本沒有了。

4.耕牛和耕夫。

這是感觸最深的,美如:九九八十一,莊家漢子把田犁的詩句,只能在回憶裡了。他(它)們之間的感情,其實算得上是家人了,看到過老牛要賣去宰湯鍋,一人一牛轉過身後,都淚如雨下的場景。那無奈和心酸,我想看到的人都能體會,這是真正的《講不出再見》,或是永不再見!

社會的進步,本就是優勝劣汰,那些你喜歡的、討厭的很多到了後來,都變成了回憶。





山城東二


家電維修行業吧。在10年前從事這個家電維修的話還是很吃香的,也是一門很有技術的活。但是現在電子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在的電子產品已經很廉價了,相當便宜了,大部分人如果說壞了也不會選擇去修,就拿手機來說吧,現在有些手機如果說換了核心的元件的話,可能修都要四五百,但是現在買個新的也才七八百塊錢,那麼人家還不如買個新的。再加上現在網購也比較盛行,太多東西在網上價格都是相當透明的。所以說以前那些從事家電維修的還是賺了不少錢,只是在現在已經屬於夕陽行業了,有很多人也開始慢慢轉行了。


奔馳兄弟


屠夫,在農村還不能每天都吃上肉的年代,讓人風光無限。因為啥?有肉吃唄!國家不給私自屠宰豬後,屠夫這個職業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現在只賣不屠。

屠夫也算是見多識廣,在早期的鄉村能說會道。長期天不亮就操起傢伙上路,路上所見所聞能說上好幾天。至於是真是假,那也只能騙騙膽小的小孩。

至今,都能回憶起屠夫講的鬼魄故事。那時,剛好電視裡放《聊齋》,虛虛實實。


老鋪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普及,許多曾經在農村不可缺少的職業都已經消失,成為歷史。如裁縫,走家串巷的理髮師,篾匠,彈花匠,織布匠等。

在這些消失的職業裡,我認為當時最賺錢而又風光的是裁縫。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就是吃飯穿衣,吃飯嗎,農村人自己解決,穿衣就要找裁縫師傅了,每個人在過年前都要做身新衣服,年前是裁縫最忙的時候,請都請不來,排隊都排到年後,只好把布料送到裁縫家裡。

裁縫師傅在做衣服的時候相比木匠,瓦匠要輕鬆很多,風不吹,雨不淋,熱天哪涼快搬到哪,冬天哪曖和就在哪,而且大姑娘,小媳婦都喜歡圍著他們轉,讓許多男人羨慕。曾經聽到幾個姑娘一起談心,說以後嫁給什麼人,一個說我要嫁給裁縫,裁縫賺錢多而又幹乾淨淨的,另一個說我才不嫁裁縫,整天都有女孩圍著,是個花心大蘿蔔。從這都可以看出裁縫受歡迎的程度。

然而,隨著製衣流水線的出現,曾經的裁縫都在製衣廠裡當裁剪師了,農村再也看不到裁縫這種職業了。


趙銀結


在我小時的陝北農村,每年村莊常來各種五色手藝應匠人,最使我記憶有欣的就是木匠,鐵匠,磚瓦匠補鍋匠和氈匠等,那時的木匠最受人歡迎和羨慕的手藝,鐵匠最為掙錢,以前陝北農村流傳一句話,一坐官,二打鐵的俗語,還有句俗語,木匠走了念三天,毛毛匠走了罵三天,以前的這些手藝人,如今已其本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