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公元1038年(北宋元寶元年),李元昊稱帝,建立

西夏(1038——1227年)。西夏曆經十帝,享國189年。西夏的地盤不大,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轄境為現在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入口約300萬。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西夏在建國初期,在貨幣制度上,實行的是“拿來主義”的政策。數十年的時間,一直使用的是宋朝的貨幣。他們為什麼自己不鑄錢幣呢?原來,當時的西夏,銅材奇缺,銅價很高。算下賬來,本國鑄造錢幣,遠不如從宋朝直接“進口”合算。還有,宋朝的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義執政時期,為了招撫遠人,和鄰國搞好關係,經常向友鄰國家或割據政權,大把地撒錢。那些友鄰國家和政權,時常能白白地得到宋朝的大量賞賜錢。比如,太平興國七年,西夏的的一把手李繼捧前來宋朝朝賀,太宗皇帝見西夏的使臣,不但給他進貢了很多的西夏土特產,還對他畢恭畢敬,大唱讚歌。他一時高興,就賞賜西夏白金千兩,帛千匹,錢百萬。當時的宋朝,財大氣粗。與他國相比,不但皇帝是絕對的土豪,就連朝廷,也稱得上是土豪。一句話,不差錢!後來,西夏和宋朝的關係搞僵了,才不得不自己開始鑄造錢幣。據

《宋史》記載,直到西夏仁宗李仁孝執政的天盛年中,即公元的1158年,西夏才建立了鑄造錢幣的機關“通濟監”,並開始鑄造錢幣。後經史學家考證,西夏鑄造錢幣,應早於這個年代。西夏在聖福年間(1053——1056年),就已經開始鼓鑄錢幣,有出土錢幣為證。

夏仁宗李仁孝(1124——1193年10月16日)是西夏的第五位皇帝。他登上大位後,平叛內亂,穩定國家;崇尚儒學,重用漢臣。在外交上,既交好金國,又恢復了同宋朝中斷了近二十年的聘使往來。每年遣使宋朝,向宋朝貢獻珠玉、綾羅、馬匹等物。相對的和平環境,使西夏得以集中精力,發展本國的經濟。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夏仁宗在位54年間,共鑄造過三種錢幣。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種,天盛元寶。該錢始鑄於天盛十年(1158年)。有銅、鐵兩種,銅錢多,鐵錢少。楷書,旋讀。錢型精美,質量不亞於宋朝錢幣。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第二種,乾祐寶錢。該錢鑄於乾祐年間(1170——1193年)。書文為西夏文,光背。該錢材質為銅,僅見小平。製作精美,存世很少。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第三種,乾祐元寶。該錢亦鑄於乾祐年間。銅、鐵皆有,鐵錢較多。書文兩種,一為漢字,一為西夏文。

書文為漢字的錢幣,有真書、行書兩種,皆為旋讀。該錢中的銅錢,與天盛元寶相比,做工更加精細,品相更為精美。

乾祐元寶的版別,除了按照書體,劃分為真書、行書兩種外,後人又根據字形,劃分為長元、短元、大字、小寶等幾種。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下面,我們通過一枚乾祐通寶鐵錢的實物,進一步瞭解一下該錢的形制特點: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以兩種文字為錢文的西夏錢幣——乾祐元寶

參數:徑寬:23.5m'm;穿口:6.7mm:;厚度:1.8mm;重量:2.42克。該錢由於外輪缺一小塊,重量較輕。完整錢幣的實際重量 ,當為3克以上。

形制:該錢為鐵錢,做工遜於銅錢。但輪郭規整,地章較為平整。

錢文:錢文真書,旋讀。字形古樸、端莊。起筆、落筆,收鋒、藏鋒,運筆嚴謹,頗見功力。字形美觀,可為臨帖之用。

包漿:生坑鏽,硃砂紅。鏽色均勻。近千年歲月,使得這枚錢幣,也充滿了歷史的滄桑。

價格:銅錢價格較高。近幾年來,乾祐元寶銅錢的價格一路飆升,價格從1000元至8000元不等。鐵錢存世量較多,價格低迷。一般的普品,數十元即可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