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造成這一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皇太極死的實在太突然。

史書上說皇太極端坐無疾而終。我想這句話應該是半真半假,端坐是真,無疾而終是假!

皇太極原本是一個非常健壯的漢子,弓馬嫻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的身材嚴重走形,如同吹氣球一樣的胖了起來。他的體型就應該和功夫巨星洪金寶一樣吧,屬於靈活的胖子。

這麼一個大胖子坐在戰馬上,只能馱著他走上十幾裡地,就脫力了,可見他的噸位之大。既然是一個大胖子,那肯定和三高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皇太極應該不是無疾而終,而是心肌梗塞,腦卒中這類的疾病要了他的命。  


 

正是因為皇太極的所謂“無疾而終”,他對於後事完全沒有做準備!這就造成了他死亡以後,滿清帝國內部的權力連接出現了極大的爭議。

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期,後金汗國保留了許多部落時期的風俗,最高統治者的傳承需要經過和碩貝勒們的討論產生,這有點類似於蒙古帝國的庫裡臺製度。努爾哈赤近支王公都有繼承大位的權利。   

經歷過如此殘酷競爭,才坐上汗位的皇太極不想再這樣下去了,哪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呢?

他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皇位,所以,他大力推動使得後金汗國向大清帝國轉變,積極推進國家的封建化進程,割掉部落制度遺留下來的尾巴。

為了讓兒子繼承皇位,他大力加強皇權,逐步有計劃的削弱各大貝勒的權力。經過不懈的努力,在皇太極的周圍圍攏了一大群忠於皇太極的文臣武將,形成了極大的勢力,這些大臣也沒有讓皇太極失望,在後來的皇位之爭中,正是他們的堅持,才換來了有皇太極兒子繼承皇位的局面。

按照正常情況,皇太極的兒子接班已成定局,然而,不正常情況出現了,皇太極暴亡對於身後事沒有留下之言片語,這就給了大家極大的操作空間。   

既然皇太極沒有做出最後的指示,那些被皇太極打壓了N多年的貝勒們樂得開倒車走老路,有什麼事情比扶一位皇帝上馬帶來的利益更大的呢?

於是,大家一起愉快的開會討論,可是,隨著會議進程的推進,會議的氣氛就不再愉快了,你認識各位大佬,為了各自的利益,吹鬍子瞪眼,就差上演全武行了。經過討論,對於皇位繼承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支持的皇太極的大阿哥豪格,另一個人選擇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多爾袞。

等等,怎麼沒有順治皇帝福臨?沒有錯,在這份名單里根本就沒有福臨的名字,甚至福臨都沒有得到任何提名。   

我們來看一看這兩位候選人的實力,大阿哥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戰功卓著,長期的征戰使得在他的身邊圍繞著一大群戰績出眾的猛將,形成了一定的勢力,再者八旗中的兩黃旗一直是由皇太極親自掌握的,那個時候堅定不移的站在了豪格的身邊,鑲藍旗的旗主濟爾哈朗也大力支持豪格,這三旗的支持加上豪格的正藍旗,八旗之中,支持豪格的佔到了一半,看樣子豪格已經穩操勝券。   



然而,多爾袞也不是軟柿子,看見多爾袞作為豪格的小叔叔,其實說起年齡來,他還比豪哥小上了三歲。

這個小叔叔戰功赫赫,在軍隊裡,有相當大的勢力,同時多爾袞兩個兄弟阿濟格和多鐸也是風雲人物,這三兄弟牢牢掌握了八旗中的兩白旗,這哥仨可不是政治上的素人,軍事上的小白,個個都是戰功彪炳,手握重兵,實力分毫不比豪格弱。   

由於雙方實力勢均力敵,沒有人願意妥協讓步,會議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兩黃旗率先發難,兩黃旗的軍隊包圍了宮殿,多爾袞三兄弟面對這樣的軍事訛詐,絲毫不怯場,大家都是屍山血海中趟出來的人,這種小場面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眼見得一場衝突不可避免,如果清朝的上層發生了動亂,我想崇禎皇帝做夢都會笑醒,然而此時濟爾哈朗站了出來,他提出了一個所有人都不曾想到過的折中方案,那就是讓福臨當皇帝,多爾袞作為攝政王爺,管理國家。

那還頭號種子選手豪格呢?大家都猜對了,豪格被淘汰出局了,兩黃旗也好,諸位皇太極一系的大臣也好,他們的目標只是確保皇太極的兒子當上皇位,是豪格還是福臨亦或是皇太極其他的兒子對他們而言都是一樣的。豪格就這樣被那些信誓旦旦要擁立他當皇帝的人背叛拋棄了!   

政治就是妥協與退讓,作為一個不怎麼稱職的政治家,多爾袞對於這個遊戲規則還是心知肚明的,他在權衡利弊之後,同意了這一個妥協方案,會議最終決定由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擔任攝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可是一舉三得,同時滿足了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滿足了白旗能夠掌握國家政權的願望,同時還巧妙安排了鄭親王作為兩派人物之間的調和者,平衡兩方面的力量,互相牽制!  

那麼為什麼會是福臨成為最後的幸運兒呢?

首先,因為要設立攝政王,所以坐在皇位上的人,年齡不宜過大,34歲的豪格還需要比他小三歲的叔叔幫他攝政嗎?這簡直就是對豪格智商的侮辱,所以,必須把繼承者的年齡控制在一定的十歲之內。

那麼豈不是這個人選應該年紀越小越好嗎?其實不然,在同等條件之下,還得講究,子以母貴!

福臨的母親是皇太極後宮中最為尊貴的五大福晉之一莊妃,在後宮中莊妃地位極為高貴,而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滿清帝國高層非常重視和蒙古族的聯盟關係,蒙古人作為滿清政權進入中原的主要幫手和打手,他們的力量是不容任何滿清初期君主忽視的,而在皇太極,剩下的幾個兒子中只有這位福臨是擁有蒙古血統的,為了拉攏蒙古人,這位不滿六歲的小阿哥在這方面也成了不二的選擇。   


綜上所述,再加上多爾袞和莊妃有點曖昧的關係,福臨非常幸運的坐上了皇位。當別人在這個年齡當家裡的小皇帝的時候,幸運的福臨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皇帝,這真是一個超級幸運的小錦鯉啊!   


歷來現實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