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在基層社區疫情防控人手緊、壓力大的情況下,市委政法委機關嚴格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盡最大努力把隊伍沉下去,讓黨員幹部在實戰中接受鍛鍊和考驗。下沉黨員幹部全身心地“入隊入列”,按照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趙飛同志“四到”要求,做到人到、心到、責任到、效果到,在社區疫情防控中強作風、做表率、當先鋒,用心做好“三員”。

努力當好“守門員”

“近期,返津復工人員逐漸增多,這給社區值守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返津人員的辨識力成為一大挑戰。”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在西青區李七莊街津濱時代社區,張元楷正在社區門前參與測溫、掃碼、查車、登記等工作,他是此次市委政法委組幹處一名下沉社區的幹部,每天12:30到21:00之間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2月26日下午,張元楷正在小區口和社區網格員給進入小區的人員測體溫。正當他在給一個機動車駕駛員測溫時,行人通道進來一個提著小件行李的男子,通過保安篩查後,徑直走進小區。細心的張元楷不免心中起疑,快步追上該男子。經詢問,發現該男子2月25日乘動車剛剛從北京返津。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同志,您是外來返津人員,需要填寫社區制定的外來返津人員自我隔離觀察承諾書和物業定製的外來返津人員電子登記系統,謝謝您的配合。”張元楷一邊介紹著社區的要求,一邊陪該男子走回門崗填寫相關手續,臨走時,還不忘提醒他及時與社區的同志取得聯繫。

張元楷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守門員”,真正在一線入隊入列,真情在社區守護百姓,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努力當好“宣傳員”

2月28日晚上8點,河東區上杭路街道萬平里社區芳馨園小區門前,51歲的劉翠山正在給進入小區的人員測溫登記。“您好,受累測下體溫,謝謝。”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現在是復工復產關鍵時期,外來返津人員增加,如果不嚴防死守,把病毒帶進小區裡,前期防控成果付之東流,造成小區封控,也給自身帶來新的危害。”在社區值守時,他總是苦口婆心地給少部分思想警惕鬆懈和個別不配合的居民群眾講解防控政策規定。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劉翠山是一名有著30年黨齡的老黨員,下社區前是市法學會黨組成員、聯絡部主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黨有號召,我有行動。”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由於同崗位下沉的女同志較多,晚班和夜班基本由男同志值守,自從入隊入列後,他克服氣溫低,點位沒有廁所不敢喝水等困難條件,持續堅守崗位。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在值守期間,劉翠山發揮法學在防治疫情中的優勢,向社區領導同志宣傳依法防控的政策措施,積極建議獻策,把疫情防控政策解讀為老百姓聽得明白的“家常話”。“目前,芳馨園小區辦證率達到95%以上,剩下的都是老、病和不出門的居民。”對居家觀察的返津人員,他會及時把政策要求和法律後果講解清楚,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社區黨委報告,確保防疫無死角。

努力當好“調研員”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阿姨,這個二維碼您這樣導出,截個圖存在手機裡,以後掃碼就方便啦。。。。。。”這個正在小區口不厭其煩的給一位進入小區的老人介紹“津門戰役”掃碼功能的人是呂猛,在下社區前是市委政法委綜治督導處的幹部。疫情發生以來,他主動請纓,積極要求到社區一線與已經“超長待機”的基層幹部並肩戰疫。

呂猛值守的河北區光復道街道林古裡小區屬於老舊小區,老年人較多,下沉社區時,又恰逢全市普及“津門戰役”掃碼工作,進出小區等除了需要出入證外,還要進行掃碼,而一些老年人對電子產品和網絡操作不熟悉,進出小區很麻煩。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通過幾日的值守,呂猛已經給好十幾位老年人截圖保存二維碼了,考慮到有的老年人使用的還是老年機,無法掃碼,他積極發揮“調研員”作用建議社區居委會,統一為老人代辦後,打印二維碼並送到家中,徹底解決了老年人進出小區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區值守人員的工作強度。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通過這樣的值守工作,呂猛還把總結出的經驗做法提供給光復道街道辦事處,並協助街道總結提煉出“一看、二測、三問、四查、五掃、六登”六字檢查法,在全街道推廣。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沉下社區做“四到” 居民身邊當“三員”

如今,市委政法委下社區的

“守門員”、“宣傳員”、“調研員”

正與社區網格員和志願者一道

共同築起社區防疫的銅牆鐵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