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活,半個喜劇


最好的生活,半個喜劇


2020年1月27日,41歲的科比給詹姆斯打了一通電話,又給奧尼爾發了一條短信,跟小女兒玩了一會,然後帶上二女兒,13歲的吉安娜,登上私人直升飛機,準備飛去參加一場曼巴體育學院比賽,然後因為飛機意外事故,科比與吉安娜於凌晨去世。

消息來的猝不及防。隨之而來的是,全世界範圍內的悲愴和悼念。而在他影響力最深遠的國度,中國,同樣在經歷著另一場戰役,名為新冠的肺炎病毒,正在肆虐。從來沒有一個時期,能讓我們感性與理性如此交織,在驚慌中,去感慨萬丈,思緒萬千。

那種生命的時間感,空間感,內心層面的感受,也在此刻聚集在了心頭。那是對我們人生,活多長,活出什麼位置,怎麼活的終極思考。我借用《八萬四千問》裡的一句話,發了個朋友圈,表達對科比的悼念和感受。“有很多事情我們能做卻不去做,因為我們都準備活很久,我們所有人都認為真正的生活幾年後才會開始”。2020年,就這樣,以悲劇開畫。

在《反脆弱》這本書裡,作者把具備三個特徵,不可預測,影響重大,事後卻又可以解釋的事件,稱為黑天鵝。新型流感,這隻黑天鵝,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就像一顆原子彈,沒有絲毫徵兆,就投向了我們。炸開了很多東西,讓原本隱藏的東西,無處遁形。有人性,責罵,溫情,輿論,有群體恐懼,還有我們原本不那麼在意的深度思考。

當黑天鵝來了的時候,人性深層的恐懼,讓我們驚慌失措,甚至瘋狂行動。更多會去關注群體輿情,會去批判和評論,似乎想用自己的行為和認知水平,來解釋它為何而來。其實,大可不必。歷史有它的進程,科技有它的發展,人類道德水平和判斷水平的提升,不是你我能夠左右,我們更應該關心,我們終將去哪的問題。在這個時刻,作為群體中的個體,關於生命,生存,生活,我們很難不去思考了。“人生除了生死,全是擦傷”這句話,在這個時期,看起來特別的合乎時宜。

疫情終究會過去,一切都會重回正常,生死不再是緊迫關注的命題,我們又將回到慣性,將會重新回到生活。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人,情,事,故,這些生活要素。我們又將有怎樣的反思,做出怎樣的選擇,重塑怎樣的自我,這才是,我們該好好聊聊的事情。

關於人生的哲學思考數不勝數,笛卡爾將世界分為物質世界和內心的精神世界。回到個體身上,不就是我們內心與外部世界嘛。《無聲告白》裡說,“我們終此我們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這有多難,要擺脫多少規則與束縛。電影《半個喜劇》,將這一命題,用飽滿的人生元素,用戲劇極端衝突的形式展現了出來,當然,一部電影的體量,是無法窮盡的。

男主人公,出生在小地方,父母離異,從未談過戀愛,有著音樂天賦和音樂夢。跟媽媽生活,受媽媽控制,對媽媽服從,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現實地生活,現實地交友,在別人眼裡就像是一個窩囊廢。直到遇到女主人公,才鼓起勇氣,去打破這一切,與渣男室友絕交,與媽媽對抗,做了一回他口中的人,最終收穫真愛,整個故事,確實是半個喜劇。故事貌似老套,但是我們卻從男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的模樣,有著人生理想,卻在現實中,迷失自我,服從與對抗,反反覆覆。我要說的是,我們的人生如果能活出半個喜劇,已經實屬不易。

人是由基因,原生家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決定的。我們無法決定我們出身,無法決定手裡握著什麼樣的牌。我們都渴望,家境殷實,父母開明,給我們足夠的空間來實現自我。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幸運。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是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靠自學取得了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她的自我實現之路,讓人動容。她來自一個你無法想象的原生家庭。父母不讓他們上學,不讓他們就醫,也不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聲音。她的人生似乎已經被宣判死刑。但是塔拉,始終堅信追求自我的人生意義。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擺脫了原生家庭和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收穫了全新的自我。這是一個用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衝破原生階層固化,實現自我的壯美故事。讓人振奮和感動。你可能會說,我們本是凡人,那始終是少數的故事。是啊,人生確實很少有此等大悲和大喜。就像科比,又有幾個人能真的具備他那樣的曼巴精神呢。還是我說的,活出半個喜劇,足矣。

昨天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說,最值得尊敬的人,就是無論在什麼時候,都選擇認真生活的人。生活艱難,明天與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臨,認真地生活,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那麼怎麼才算認真地生活呢,我覺得打造自己的反脆弱系統和學會選擇,會是不錯的方法。

我先說,反脆弱系統。世間萬物,包括我們人,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脆弱類,這一類的特點是,不喜歡不確定性,要求穩定安全。一類是強韌類,這一類的特點是,不由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自身一直堅強。第三類,是反脆弱類。環境越不確定,越波動,越能成長。顯然,反脆弱,是我們都想成為的那樣。那麼如何打造反脆弱系統呢?

第一, 降低脆弱性。降低人生的不確定性,儘量避免從事高危職業,多存錢,多考慮個人生存問題。


第二, 採用槓桿策略。有句話叫做“技多不壓身”,不要有一招鮮吃遍天的思想。


第三, 理性積極地出擊。保持自己心理的正能量,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去大膽嘗試。樂觀地設想,悲觀地計劃,愉快地執行。

打造完自身的反脆弱系統之後,我們難免會遇到選擇的難題,畢竟生活中有那麼多難題,選項和誘惑,無法選擇,何談認真。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施瓦茨,在《選擇的悖論》這本書中,對於如何成為一個明智的選擇者,提成了幾點建議。

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選擇上;主動而不是被動的選擇;成為滿足者,足夠好就行了;不要太在意機會成本;做不可逆的選擇;有意識地感恩;告訴自己不後悔;為適應做好心理準備;控制過高的期望;減少社會比較以及利用規則和習慣幫助自己減少選擇。


最後,面對疫情,讓我們保持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有邊界感,樂觀,知足。享受最好的生活,活出半個喜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