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有些朋友經常說:“王羲之在寫字的時候,也沒考慮過那麼多,只不過是順手寫成的,咱們這麼認真的去分析,有必要嗎?”

也有一些朋友說:“你讓王羲之來,他都不可能寫出完全一樣的兩個字出來。這麼一看,臨帖沒必要去追求太像,差不多就行了。”

還有朋友說:“很多高手在臨帖的時候,看上去一點也不像。你老是要我們去照葫蘆畫瓢,道理何在?”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朋友們說的好像都有道理。那麼,到底要不要像呢?或者說,為什麼要像呢?陳忠康曾經說過: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陳忠康老師說的逼真,具體要“逼真”到什麼程度呢?照他的話說,就是要達到近似“偽造”的地步。也就是說,最好能以假亂真,這才算是到位。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當然了,“以假亂真”的狀態是最理想的,很少有人能做到。即使是點畫形態看上去差不多,其中的細節和神韻也會有些許的不同。我們臨帖的時候,儘量往“逼真”上靠就行了。

為什麼陳忠康老師這麼強調“逼真臨摹”呢?具體說來,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 神采是建立在形似的基礎上的。

其實,不光陳忠康老師這麼強調,明代的王履在也曾說過:“取意舍形,無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於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很多朋友潛意識裡認為,臨摹只要抓住個大概,再加上點自己的東西,就可以了。其實,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這麼說吧,我們之所以去臨寫古人,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去糾正我們的寫字習慣。如果在臨帖的時候,還在不斷強化自我的話,輕則不倫不類,重則鞏固自己的原有不足。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2、 古人的點畫都是經得起推敲的。

上面已經說了,有些朋友認為,古人寫的點畫也是隨性寫出來的,認真推敲完全沒有意義。真的是這樣嗎?陳忠康老師認為:古人的結體和用筆,當然有偶然的成分在裡面。但如果整體上看的話,這種偶然又透露著必然,是有規律可循的。

再者說,古人的經典法帖之所以厲害,關鍵就在於隨性之中處處合乎法度。這些,恰好都是需要我們好好琢磨的。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3、 不認同“形似”的,很多都是在偷懶。

書法臨帖,要真正做到“形似”是很困難的,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有些人自己不願意下功夫,就開始刻意宣揚“形似”的不必要性。說白了,這就是偷懶,有點糊弄人的嫌疑。

陳忠康:書法臨帖,求的就是一個“逼真”,這樣才有效

最後說明一點,這裡說的“形似”,是建立在筆畫正確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完全不懂筆法,只是在那描描畫畫,即使再像,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