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座一陵二帝的皇陵。其實在古人眼裡,乾陵只是李治的皇陵,武則天只是陪葬。按古人的說法是一帝、一後的合葬墓。

自郭沫若以來,現代人才認為這是二帝合葬墓。其實“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已經把大唐江山歸還給李氏皇族,並宣佈廢去自己的帝號,將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於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李顯為表孝心,同意了武則天的請求。

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乾陵建於684年。705年時,乾陵迎來了它的女主人武則天。之後,歷經1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乾陵依然屹立不倒。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墓者就有17人。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盜墓行動出動人數達40萬,可依然對乾陵無可奈何。

那麼,歷代帝王墓葬被盜者不計其數,甚至連唐太宗的昭陵也被盜了,為什麼乾陵就安然無恙呢?這要從乾陵的建造中尋找答案。

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乾陵位於梁山之上。梁山有三座山峰,主峰直插天際,另兩峰如同女性的胸脯,從側面看,就像一位女性仰面向天躺臥。 在風水學上,梁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只適合埋葬女性。 傳說中,李治派長孫無忌和李淳風去選自己百年之後的居所。

一日,二人尋到梁山,探察一番之後,認為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就回去稟報李治。 袁天罡也在,對李治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梁山雖東西兩面環水,能圍住龍氣,但與太宗龍脈隔斷,假如百姓選祖塋於此,是可以興盛三代,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後江山有危。

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大唐龍脈從崑崙山分出一支過黃河,人關中,以岐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峻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今太宗已葬九峻山,為龍首。陛下不可以後居前,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陛下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似少婦平躺一般。陛下選陵於此,恐從此後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 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 依臣愚見,若陵址定於此山,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但是李治不聽。

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第二天早朝的時候,李治命眾大臣給即將建設的皇陵命名。 長孫無忌奏曰:"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長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為陛下萬年壽域的天堂帝都,人間、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為帝王。依臣之見,就定名為乾陵吧!”李治聽了很高興。 於是乾陵就開始修建了。 當然這只是傳說。

據史書記載,李治死後,武則天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憾”的遺願,令人在梁山建造了乾陵。《新唐書·陳子昂傳》載:“山陵穿復必資徒役,率癯弊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歷時300多個日夜,主體工程竣工。

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安葬好李治之後,乾陵營建工程繼續進行。22年之後,武則天去世。李顯遵其母親武則天的遺願,將武則天與李治合葬。合葬武則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將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 其實完成乾陵的所有工程時,已經是740年,也就是說,乾陵修建了50多年。

據史書記載,五代時,溫韜為後梁耀州節度使期間,“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黃巢起義時,黃巢軍費不足,曾率領40萬人盜挖乾陵,仍然沒成功。

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兵用洋槍洋炮炸了許多處地方,依然沒找到乾陵墓道入口。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乾陵墓道才為人們發現。其後,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

乾陵修建之時,正值大唐盛世,國力空前強大。 乾陵規模之宏大,建築之宏偉,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 唐初,李世民就指出,沒有不亡之國,沒有不掘之陵。從他開始,唐朝所有皇陵都要遵循“因山為陵”的葬制。昭陵是由當時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的。

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及至乾陵的時候,昭陵的形制已得到了發展和完善。《舊唐書·嚴善思傳》記載:“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可見,乾陵是多麼的堅固。這也是為什麼乾陵是唯一一座歷經千年仍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的原因。

如今,乾陵成為旅遊勝地。其在中國古代陵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有關部門表示,在50年內,將不會對乾陵進行發掘工作。歷經千年的皇陵依然在沉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