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為何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奇葩瞄會談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李白創作的詩歌今存九百多首,他的詩充分表現了其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精神。李白多次以大鵬自比,他的詩歌題材多種多樣,被譽為“詩仙”。杜甫是唐由盛轉衰時期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保留至今的詩作有一千四百餘首,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他們在詩歌上的傑出成就,至今無人能夠超越。可是他們居然雙雙未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中,而且從來沒有人出來為他們抱不平,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唐宋八大家”根本不是從詩歌創作成就的角度評選的,而是對我國唐、宋兩代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最初將這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朝初年朱右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位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明朝中期的古文家茅坤又對前兩人編輯的書籍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中唐時期的韓愈。韓愈等人舉起“復古”的旗幟,提倡向先秦與兩漢時期的古文學習,藉此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他的主張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會上的廣泛響應,逐漸形成了群眾性的浪潮,壓倒了當時盛行的駢文,形成了一次影響深遠的“古文運動”。


他們提出文章要以思想內容為第一,這是古文運動的基本理論;他們還重視作家的品德修養,重視寫真情實感,強調語言不要陳舊,也不要空泛的獨創精神。他們一方面親自實踐,一方面又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使古文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 到了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主將的散文家極力推崇“韓柳”,掀起了新一輪的古文運動。他們一方面反對晚唐以來的不良文風,一方面提倡繼承韓愈的道統和文統,強調“文道統一”,“道”先於“文”的觀點,寫出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使散文走上了平易暢達、反映現實生活的道路。


人們把唐代和宋代的兩次古文運動稱之為“唐宋古文運動”。 唐代古文運動的勝利,是我國散文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打垮了駢文的長期統治,開創了散文的新傳統。韓愈、柳宗元不僅在理論上奠定了散文創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創作實踐上作出了典範。他們不僅恢復了散文的歷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實用範圍推廣了,使散文在傳統的著書立說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現自己的寫景、抒情、言志的廣闊園地。“古文運動”對宋、明、清三代以及現代的散文發展與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尚武菌


如果知道編篡唐宋八大家文集的目的是什麼,就明白李白杜甫為什麼不能入選了。我們可以先看看唐宋八大家有什麼共同點?


一、都是當朝金榜題名的進士

李白和杜甫都不是通過正常的科舉進入的官場,李白靠推薦,杜甫靠通過通過投延恩匭(類似於總經理意見箱)的方式進獻《三大禮賦》,獲得了參加集賢院考試的機會。《老街詩詞閒話94-那麼詩聖杜甫一生真得只寫了1000多首詩嗎?》。

而唐宋八大家每個人都是當朝的進士。

二、都是古文運動的參與者

無論是韓愈柳宗元,還是宋朝的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他們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

以上兩個共同點李白杜甫都不具備,首先唐宋八大家是以散文為標準,李杜二位的文章綜合數量和質量與這八位還是有差距的,更重要的是這八位以古文見長。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編纂唐宋八大家的文集最初是為了給學生作參考書,為了應付科舉考試,所以從南宋時就開始有人作這些人的文章研究。


南宋的呂祖謙 給自己的學生編了一部書《古文關鍵》,選取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張耒之文共60多篇。這本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編一本高考作文學習寶典。

四庫全書有過記錄:

宋呂祖謙編。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張耒之文,凡六十餘篇,各標舉其命意佈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

到了明朝,又有人根據前人的標準,確定了八大家名號,但是依舊是為了科舉考試。

可見李杜雖然詩寫的好,但是人家的目的是為了編一本《滿分作文集》,所以李杜不是考生的菜。


關於唐宋八大家的入選標準可見我的頭條文章:《老街詩詞閒話95-杜甫李商隱們不夠格 入選唐宋八大家標準是什麼?》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唐宋八大家全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提起唐宋八大家就會想起:“三蘇韓柳王曾修”。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以及三蘇等四人是宋代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成就面貌煥然一新。然而著有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為何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歷史上也是流傳出不同的說法。

首先,唐宋八大家,最早出現於明初朱右選擇韓、柳等文人為《六先生文集》因並三蘇為一家,所以實際上是“八先生文集”。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唐宋八大家文抄》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就隨之而流行。

其次,唐宋八大家是在唐中期,由韓愈領導的古文運動所提出來的,由於後來的作家提倡和繼承,所以才形成了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基本都是以散文見長;“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主要是以詩歌名垂千古,且與後世的古文運動沒有具體的關係和太多的交集,唐宋八大家就是針對唐宋時期在古文上也就是散文而選出的,這就是他們不在唐宋八大家的一方面原因。

最後,唐宋中期正好處於古文運動,然而“三蘇韓柳王曾修”等八個人在運動中的表現比較突出,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提倡散文,反對駢體,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故稱為唐宋八大家。

雖然,李白杜甫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但是李白杜甫的詩詞目前也是影響很大的,對後期的詩詞也是頗有影響力的。相對而言,李白和杜甫擅長詩歌,詩仙和詩聖的名稱也就代表他們在詩歌界的地位。


遺產君


李白杜甫是唐代乃至中國詩歌歷史上最出名的詩人,說是中國詩歌的代表人物也是可以的,但為何未入選唐宋八大家?

一、唐宋八大家是指哪些人?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


二、唐宋八大家的起源:

明初的朱右編了《八先生文集》,收錄了韓柳歐陽等八人的文章,開始了八大家之名。

後來唐順之纂編了《文編》,也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之後茅坤又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從此固定了下來。


三、李白和杜甫的散文成就。

李杜的詩歌成就世人皆知,在此不再多言,但二人的散文作品卻不多。

李白的散文僅存幾篇,比如《春夜宴桃李園序》,可算是上佳散文作品。

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也曾寫過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此文探賾闡幽,以文溯史,以史論文,充分體現杜甫文章功力。

簡單說,就是因為李杜寫的散文雖也不錯,但數量不多,在散文方面,李杜只能算還算不錯的散文家,但和唐宋八大家相比,差距卻很大,當然無法入選散文家代表。

(我是六甲番人,請您關注我的頭條號。)


六甲番人


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名,乃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以及曾鞏。

八大家之風采固然動人,但為何八大家之中沒有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以及感時花濺淚的詩聖杜甫呢?

這要唐宋八大家之名說起了。其實唐宋八大家就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

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由於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後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

蘇軾

前赤壁賦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李白杜甫為什麼不入榜?

李白、杜甫的主要成就是詩歌而不是散文,即使有散文但不如詩歌那麼為人稱道。

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此序以詩筆行文,洋溢著詩情畫意。雖然是文,卻和李白的詩一樣飄逸俊爽。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種美麗的意境。作品洋溢著蓬勃旺盛的春的氣息,光明洞徹,爽朗不盡,將生活昇華到詩的高度。在桃李芬芳的季節,與自己的幾位堂弟一起行遊於醉柳清煙的園中,映現在詩人眼中的是無限的陽春風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麗的文章。眾人談笑風生,擺酒設宴,四處春花飄香,清風輕輕拂來,席間各賦新詩,作不出詩來的要罰酒三鬥,一時間笑聲盈盈,確是人生一大樂事。

看完李白這篇散文,當然你也可以說,李白和杜甫被潛規則了。

杜甫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上句戲言而已。


蘭亭序故事


唐宋八大家,緣起唐至宋期間的文化復興運動。

1.自魏晉以來,至南北朝,到唐初,三百多年間,是中國文化另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儒釋道齊頭並進、文學、繪畫、科技也都有很多開創性的發展。在此期間,詩歌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最有名的陶淵明便在期間,同時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出現,三曹便是主要代表。但在散文方面,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體,便是駢文。

2.駢文,又稱駢儷文。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很多時候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更多的是一種炫技。

3.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衰落,藩鎮割據,宦官弄權,由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一次文風、文體、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是在“復古”的口號下,主要對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一場文學革命,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相似。 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其形式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

“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

唐朝時候,由韓愈發起,柳宗元支持,他們提出“載道”、“明道”的口號,重視作家的品德修養,重視寫真情實感,強調要有“務去陳言”和“詞必己出”的獨創精神。他們一方面親自實踐,一方面又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使古文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

4.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文風也較奢靡,宋初館閣文臣們片面追求李商隱、溫庭鈞等人的“雕潤密麗、音調鏗鏘、辭藻華麗、聲律和諧、對仗工整,呈現出整飭、典麗的藝術特徵。但思想內容是貧乏空虛,脫離社會現實,缺乏真情實感。

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些文人,極力推崇韓、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運動。一面反對晚唐以來的不良文風;一面提倡繼承韓愈的道統和文統,強調文道統一,道先於文的觀點。期間,寫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掃清了綺靡晦澀的文風,使散文走上了平易暢達、反映現實生活的道路。

5.人們把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共稱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兩次古文運動稱之為“唐宋古文運動”。這八大家都是唐宋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文章也是古文運動的代表作品。

6.所以,這是一場文化運動的主要戰將和代表人物,是有共同文化追求的八個人,和作品有關,但更和文化思想有關(作品鮮見的曾鞏也在其列,他的作品多是古文運動的理論)。而李白、杜甫主要是詩歌等為主,也沒有參與這場文化復興運動,所以不會出現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瘋哥哥l


人家評的散文,你寫詩的進來幹嘛


囂張的機器貓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唐宋文壇以他們的文學成就最高,流傳最廣,故稱唐宋八大家(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三蘇等五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



所以說,唐宋八大家的評選標準是散文的好壞,杜甫李白自然不在此列。


然而皓哥早已看穿一切


額,那個……那個……因為所謂的“唐宋八大家”,其實全稱應為“唐宋古文八大家”。古文!!古文!!古文!!請原諒我,重要的事情還是得說三遍!!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古文”,乃是一種文體,簡單來解釋的話:古文,就是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也即是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唐宋八大家”的稱謂,最早出現於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六先生文集》,因並三蘇為一家,所以實際是“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開來。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之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此二人主要是以詩歌名垂千古,且與後世之古文運動毫無干係,所以並不列入“唐宋八大家”。

個人陋見,謝謝。


坯逆翹楚的盜閒居


這個問題是很好回答的,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時期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們的重要貢獻是散文,也可以稱他們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這是他們的主要貢獻,當然了他們也會其他的文體,如韓愈的詩歌,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的詞也都很出名;相對而言,李白和杜甫他倆擅長的是詩歌,詩仙和詩聖的名頭,也就代表著他們在詩歌界地位,兩者的文體不同,唐宋八大家是中國古代散文的大家,就好比海子,顧城等詩人與散文家,小說家是不同的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