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村養牛的人越來越少了?養牛已經不賺錢了嗎?

鄉野遙依


對於農村養牛在過去來說,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養牛的習慣,畢竟那時候養牛是為了種地拉犁使用,畢竟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手扶拖拉機等大型的耕地的機械設備,對於耕地主要靠牛拉犁,牛可以說作為一個家庭的主要的勞動力,在家庭裡所處的地位和照顧是非常高的,即便是人不吃飯也要把牛餵飽,有時還要給牛吃一些精飼料,比如說用花生餅泡水喝。但現在養牛是純粹的養牛賺錢,而且現在養牛的人也比較少了,尤其在農村每個村莊也找不出幾頭牛了。



對於現在不是養牛不賺錢了,尤其是目前這個時期養牛是最賺錢的,目前牛肉的價格已經達到了35元左右每斤的行情,即便是小牛犢的價格也達到了20多元一斤,對於大牛的價格平均在13~14元每斤的行情,可以說一頭牛價值1萬多元,是非常不錯的價格,利潤也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養牛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一頭牛的成本至少在1萬元左右,畢竟現在已從小牛頭的價值也在五六千元一頭。而且養牛的週期也非常的長,一般一頭牛需要餵養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夠出欄,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養牛,畢竟養牛特別的麻煩,非常費事費力。



對於現在農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賺錢,只有這樣才能夠維持家庭的正常收入,如果單純的在家裡喂一兩頭牛的話,收入是不能夠維持家庭的正常開支的,而且來錢也比較的慢,因為週期比較長,所以年輕的人在家裡是耗不起的,在外面賺錢每個月都發工資,這樣能夠及時的補貼家用。如果說牛一旦要得了疾病等其他原因的死亡,更是雪上加霜了,所以一般農民不會去冒這麼大的風險,而更願意選擇外出打工賺錢。當然對於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而言,他們養牛的安全性不是太高,畢竟牛的體力比較大,出現意外的情況是非常多的。



總之,對於目前因為非洲豬瘟病毒的原因,導致了我國生豬養殖規模急劇下降,也使得目前豬肉的價格達到了15元每斤的行情,這是一個主流的豬肉價格,使得一些消費者把消費的方向轉向了牛羊肉的消費,這也帶動了牛羊肉的價格的上漲。從去年到現在牛羊肉的價格的確非常不錯,一度高達40多塊錢一斤的行情,這個利潤是非常豐厚的,即便是現在牛羊肉價格也是不菲的,而且養牛的利潤也是非常高的。現在農村不養牛是因為養牛的養殖成本過高,而且養殖週期過長。相比較其他的養殖而言,牛的養殖成本還是非常大的,利潤相比較還是比較薄的,因為特別的麻煩,佔用的人工特別的多。


三農一姐


大多農村人養牛的目的是用來耕田的,特別是在包產到戶後基本一戶一牛,牛是大型生產工具,牛對家庭生產有著致關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農村養牛的越來越少是為什麼呢?

一、耕牛無田可耕

隨著九十年代後期打工潮興起,大量勞動量向城市轉移,勞動力的減少致使大量農田荒蕪,耕牛到了無田可耕的地步;有些家庭更是全家都在外打工,就會把家裡的豬、牛、羊通通賣掉。

二、耕種機可代替牛

農村人把耕種機稱為“鐵牛”,有了耕種機就無需在養牛了,耕種機比牛更方便和節約成本;養牛每天都要準備草料,不管風吹雨打都得細心照料,還要防止一些疾病,像口蹄疫等;而耕種機需要時就用,不需要時就放一邊,確實比牛省時省力多了。

三、養牛成本高、風險大

農村除了耕牛也有養肉牛的,但養牛是農村養殖成本最高的,買一頭小牛至少也得五六千,買一頭成年牛高達萬元,買頭種牛更是高達兩三萬;同時養殖業的風險也大,特別是疫情,口蹄疫傳染性高,如果處理不當可能血本無歸。

現在的農村基本很少看的見牛了,養牛在農村也難已發展,缺資金,缺技術,更缺熱情。



川北吳仁


誠如題主所言,目前農村養牛越來越少了。

一、農村目前養牛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少了。

過去,農村養牛,除了育肥之外,很多農民都是把牛當作農業的好朋友,用於幫助耕種,做農活。如今,農村幾乎都是空巢,年輕的基本上都外出務工了,家中的農田很少會耕種,不再需要牛來幫助耕作農活了。

在過農村的人都知道,養牛需要很大的餵養成本,即便是耕種一點農田的,如今很多地方都實現了機械化,有了耕田機等機械,工作的效率更高了,因此也不不需要養耕牛來幫忙了。因此,現在農村越來越少人養牛了。

二、另一方面,專門養育肥牛用來賣的,因為各種因素也比較少人養牛了。主要因素如下:

1、前幾年,由於牛價低迷,養牛利潤不大,導致了很多人紛紛放棄了養牛這個行業,轉而改養其他。

2、養牛所需投入的成本比較大,由於牛是單胎生產,繁殖比較慢,因此牛犢比較貴,加上建設牛舍等設備設施等方面所需要的資金投入比較大,很多人對此都望而卻步。

3、養牛的週期比較長,一般養牛需要18個月才能出欄,漫長的養殖週期使得養殖的週轉資金也比較大,因此導致了很多人不願意選擇養牛,而選擇了週期比較短的養豬。

三、養牛不賺錢了嗎?

其實則不然,養牛在近幾年的前景筆者認為還是比較好的。

一方面,正如題主所言,目前農村養牛的比較少,而目前牛肉的消費量卻日益增長,市場對於牛肉的供應是供不應求,價格也是比較穩健,這兩年一直都是穩中上漲的市場格局。

另一方面,養牛的週期雖然比較長,但牛是飼草動物,所需的飼料成本還是可以通過放牧、或者農村的農業資源利用等方面降低養殖成本,來提高利潤空間的。

第三個方面,目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後,豬肉的供應不足,價格一路上漲。因此,有部分的消費者已經改變了消費結構,轉而消費牛肉、禽類、雞蛋等其他食品來代替豬肉。這對於養牛來說是個利好的消息。


華南農小白


其實我們都是知道,現在的牛肉不可謂不貴,但是在農村養牛的農戶確實也已經不多,尤其是肉牛來說養的那就更少了,這個主要是因為養牛綜合要求,比其他的動物養殖都要高一些,不管是在投入上,還是在場地和人員要求上都要高一些,所以農村養牛的人才會越來越少,下面我就來詳細說一下。


一、養牛需要的投資比較大

一般我們在農村不管是養什麼動物,都要求一個快出欄,因為越慢的話就等於投入的越多,這樣是直接降低經濟效益的,但是對於牛來說週期是比較長的,首先在農村養牛不適合自己繁殖犢牛,因為這個週期太長,也不穩定,萬一母牛有個毛病的話得不償失。如果我們自己買犢牛育肥的話,基本上也需要一年才能出欄,其犢牛的價值也是相當高的,好一點的肉牛品種的犢牛,一般在5000-8000元,這樣養上一年除去所有成本利潤在3000元左右,而且養一兩頭還沒有這麼高的利潤,所以就要在數量上增加,這樣的話養十頭牛就需要15萬元左右,因為後期還有飼草和飼料的投入。


二、養牛的風險也不小

剛才說到了如果想通過養牛賺錢的話,最少應該養殖10頭以上,甚至更多的牛才行,不然的話還不如外出打工或乾點其他的,要是低於10頭牛的話及本省也沒有什麼意思了。但是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多,牛的疾病也會增加,像10頭以上的牛一般都是圈養了,放羊的話在不是牧區的農村根本不現實,放羊的牛體質一般都比圈養的牛要好,所以圈養無形中增加了養牛的風險,一個妞在這時候不是一個妞那麼簡單了,這是一萬塊錢啊,所以再確定養牛之前要先掌握一定的養牛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降低風險。


三、養牛完全是個技術活

在農村養牛的人,一般都是憑著自己的經驗進行養殖,殊不知這些所謂的經驗和技術並不一定靠譜,再加上養殖戶和養殖戶之間也很少進行經驗交流,就形成了各幹各的,自成一派的局面,加上很多人自己不科學的摸索,最總也是導致養牛失敗的原因之一,雖然說農村養牛不需要太多的技術,但是,等到真遇到大的牛病的時候,如果不及時的處理也是很危險的,多以要想把牛羊好,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養牛知識和觀察牛病的基礎。


也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才造成了現在農村養牛的越來越少的局面,再加上農本身抗風險的能力不強。對於這麼一個投資大見效慢,週期長高風險的行業不敢介入也是正常的。也歡迎大家對農村養牛的問題發表意見。

我是聚能三農,請大家關注我!

聚能三農


與人有仇,勸人養牛。國內從來就不存在養牛一定能賺錢的事,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今後也沒有。相反,對於普通農民來說,養牛是個火坑。好在隨著社會發展和農民見識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普通農民認識到了這一點,表現出來就是農村養牛的人越來越少了。

在題主的經驗認知裡養牛是件賺錢的事,很遺憾這是錯誤的。你可以換位思考,如果養牛賺錢,養牛的人會越來越少嗎?

那麼養牛為什麼不是普通農民的賽道?

1、現在農業生產已經是“鐵牛”的天下,農民不會為了耕地而去養牛。

2、養牛投入大,生產週期長,養到出欄可以變成錢的時候,往往是1年以後的事了。所以適合有錢人去做。至於普通農民,本小,又要靠養殖的收入養家活口,適合投資小、見錢快的養殖對象,比如肉雞、蛋雞等。

3、養殖業的環保風暴很猛,牛是大塊頭,想找到符合環保要求的土地蓋圈舍是件蠻難的事情,能把人折磨的進退兩難。

4、現在養牛,要有一定規模才會有較好回報,商業模式才會有價值。但牛群數量大了之後,除了要求更多的資本外,還需要你是一個養牛高手,要精通飼養管理、牛的營養等,這對普通的農民要求有點高。

雖然農民不如城裡人見多識廣,但他們不笨,所以才出現養牛的人越來越少的情況。

希望上述分析,能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