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批青壯年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他們的辛酸和無奈你知道多少?

幫扶路上奇聞軼事


還能為了什麼,生活逼的唄。家裡如果能生存誰願意在外漂啊,以我家父母為例:在家種地每天日曬風吹雨打,一年到頭見不到幾個錢。年輕人誰會在家,加上本地經濟不發達,工資太低。就只能外出打工,畢竟開發地區工資要樂觀點。但在外漂泊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工作時間長,兩班倒的多去了。想家又不能回,就是一種無奈。故鄉安置不了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




淡然平凡的自我


農村大多數青壯年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辛酸和無奈知道有多少?

太知道了,因為我就是這大多數青壯年中的一員,從十八九歲,中專畢業以後,就隨著安裝隊伍,輾轉到中國各地,真是從青年轉到了壯年,最熟悉的莫過於工地上的板房和兩層的高低床,一年下來和家人相聚的時間,也就是兩個月左右,通常也是在麥收和秋收,以及春節期間,一天9個半到10小時的工作時間,全年無休息,心酸和無奈都不敢想,只能期盼自己的身體千萬別出毛病,因為出了毛病在工地上是沒有人照顧的,而且還耽誤你的收入,因為工地上是幹一天算一天的錢。

有人說既然這麼辛苦,就不要乾了唄,乾點別的,守著父母,守著自己的老婆孩子,在家門口找個工作,那該是多幸福,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情啊。在農村人多地少,而且現代化程度又是這麼高,種地基本上就不用人力了,你想再種上幾畝地養活全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現在的糧食投入和產出幾乎成了對等,如果再算上人的成本,種地就是賠本的買賣,除非你有很大的資金,成租了別人的幾百畝地成規模化種植,那有可能賺點錢,個人在家守著那一畝兩畝的地,別說養活家人,就是連自己養活也會成為問題。

雖然糧食價格沒能跟上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農村的消費水平卻是與日俱增,醫療成本和教育成本都不是地裡產出的糧食,賣的錢所能承受的,所以農村的大部分青壯年是被現代化經濟所迫,必須投入到農業以外別的行業裡去了,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和學的別的一技之長,賺取生活所需,但是這樣必須離開自己的家園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

現在的農民,青壯年在城市乾的工作,基本上從事於建築安裝行業,也有的從事於工廠的工作,但這種工作機會一般都在比較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在農村基本上是沒有工作機會的,無論你願意與否,心酸與否,痛苦與否,你都必須為了生活而努力,為了家人而努力,而你必須背起你的行囊,遠赴他鄉。

我們中間的許多人在外面打工了很多年,攢下了一點錢,也想回鄉投資乾點東西,但是在農村,由於我們這批農村青壯年文化水平有限和農村環境的限制,很少有投資成功的,都是把錢花個差不多,重新又出去打工了,年復一年。

有人也許要問,那為啥不在外面工廠打工打的好了把自己的老婆孩子父母接出去,一塊生活。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消費!消費不起,就農民工出去打工賺的錢,也只能勉強供全家在農村生活,在城市就不夠了。

估計農村青壯年遠赴他鄉打工的時代,一年兩年還不能消失,但隨著農村經濟的越來越發展和農村經濟第三產業的興起,農民也越來越多的回鄉創業或會鄉工作!也許這種心酸與痛苦就不會再有了。




過眼煙雲175228182


自古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忙到頭,結果除了填飽肚子,可以說所剩無幾。隨著社會的發展,大批工廠應運而生,城市經濟日益繁榮,在城市賺錢相對比較容易的今天,大批青壯年迫於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每逢春節剛過,人們紛紛背起行囊,離開了兒女,離開了爸媽,離開了家,重新踏上異鄉的土地,過起了漫長的打工生涯,因為他們知道,放下工作養不起家,這也許就是打工族的無奈!



十二小時、兩班倒的工作制壓得打工族喘不過氣來,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宿舍,回到那個遠在異鄉的所謂的暫時的“家”;面對工頭、管理員大聲的喝斥,只能忍氣吞聲,沒辦法,為了這份工作,為了生活,更是為了想擁有一個更完美的家!





離別苦,相思更苦,遠在異鄉的打工族不僅不能留在父母身邊盡孝,而且不能呵護子女的成長,甚至還要拋下自己的愛人獨走他鄉,這怎不令人情何以堪!



故鄉留住了靈魂卻安置不了身體,城市安置了身體,卻永遠留不住靈魂,試問又有誰人能知打工族的辛酸?


農人心聲


我是一個16歲出來打工的,剛開始和父母在一塊,離開家鄉來到龍崗,工作中不習慣到習慣,都是自己慢慢適應的,吃過苦,每天加班到凌晨1點多,下班後還很餓,也捨不得買夜宵吃,有時累的覺得自己就是女漢子,過年回家坐車都是做的綠皮車全程都是站票。打工做了裡面結婚了,婚後還是打工,一直做著沒有意思的工作。覺得真是累,生活不易!


豫上小貝


第一,對親人是一種虧欠。老人不能服待,孩子不能教育,家庭不照顧。有一位親戚,外出務工20多年,孩子7個多月丟給婆婆帶了,今年女兒就要大專畢業了,夫妻沒參加過一次學生家長會,更談不上對孩子教育引導。

第二,對家業是一種荒廢。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總是有得必有失。尤其是夫妻雙雙外出務工戶,家裡的農活不得不放下,逢年過節回家到裡,都是空蕩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什麼都要掏錢買,就連房子也是一層厚厚的灰塵,冷冷清清。

第三,對穩定的一種企盼。漂泊不定是外出務工人員的普遍感受,他們渴望安定,不再受到來自崗位、收入、家庭事務、人情世故的因擾。我曾經的一位季節工,孩子大了,要上學讀書,想多一點收入,跨省務工去,剛去不到一個月家婆病重了,工資沒領到一分,回家路費還要去求借,真的不容易。

第四,對養老的後顧之憂。無論青壯年時怎樣的壯志凌雲、生龍活虎,誰都有老去的那一天,都有幹不動的時候,第一代的農村務工人員開始老了。“告老還鄉”古時是一種榮耀,現實則是務工人員無奈之舉,如果務工時沒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返鄉以後還得繼續為生存奔波,勞碌終身。

這就是我的觀察和了解。我深刻感受到生活不容易,外出務工不容易。生活就是一種責任,再累再苦,也要往前走。再難再痛,也要有笑容。有人說,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鄉,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如此,我們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隨遇而安,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我是“三農”創業者、守望者,請關注我,一起探討創業,分享更多的經驗和知識。


生態潮人


我的親身經歷,70後的我,巳有二十多年多打工生涯,有淚有累默默承受,1998年去電子廠一天上班十二小時,生活太差,吃不飽,冬天沒有熱水洗澡,那微博的工資,一年到頭剩下無幾,打工緻今的薪資除了租房,伙食,孩子的費用,日常的開消剩下的是心累,心酸……


未來記錄生活


😊大家好,我本身就是70後,親身經歷過在外打工的生活,至於裡邊的心酸那是再清楚不過。其一,打工者首先擔心的就是能否按時足額領到工資。服務行業者被應聘方錄取後,首先得先上一個月的班拿不到工資,這個月作為抵押金被扣在單位,只有你離開這個工作單位時,才有希望把抵押的錢領走,所以,你去了服務行業,別忘了先準備出一個月的花銷啊!。其二飲食環境人脈等的適應情況。從家裡熟悉的地方走出來,進入到一個陌生的領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從新開始,從新適應。無論身邊的新同事多麼年輕,只要是比你先來的,就要向人家學習,就是你的老師。飲食環境等也要盡力去適應。我有一個五十一的朋友,他去飯店應徵成了那裡的一名電工,飯店管吃管住,他去上班了。他休息時我們偶爾遇到,聊起他的工作,他說跟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一起生活,心態倒是感覺年輕了似的,可年輕人火力太旺盛了,晚上打王者榮耀可以打到12點都不來困的,第二天他們照樣起來上班,我這個朋友每天晚上只能把頭埋被裡睡,否則,年輕人打王者榮耀的激情可以讓他徹夜難眠。其三人際關係一定要搞好。現在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了,但這是你能否在單位存在下去的立身之本,沒有上下協調關係的能力,你就等著碰壁吧。


tangshanliqing


我讀初中的時候,剛剛流行起外出打工,好多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都出去打工,當時特別羨慕,我曾想放棄學習和他們一起出去,但是後來父母不斷的做思想工作,還是選擇繼續留校學習。

後來上大學,每次過年放假回家來的時候,會看到很多打工者他們搶票的心酸,在火車站看到他們大包小包的拎著,有些還帶著孩子,春運期間空手都覺得困難,更何況他們還帶那麼多。

在火車上的時候,很多沒買到坐票,只能站幾十個小時才下車,很多坐在過道里,晚上困得不行了就坐著睡。這都還睡不安穩,時不時的還會有賣東西的小推車,我做著都覺得難受,上面空氣不好還擠,做了二十多個小時的車下來腳都腫了更何況他們站著。

畢業後,過春節的時候我看到周邊年輕人高高興興回家過年,但是過完年他們會很憂愁,捨不得離開孩子,捨不得離開家,很多都是稱孩子不在家的時候離開,有些臨走時都不敢看孩子一眼,不捨分別。

所以他們的心酸也不是一兩句說清楚,只有他們能深深體會到,別看到他們過年回家來多光鮮亮麗,背後的心酸只有他們能體會到。


樂呵的又又


背井離鄉,是咱自己的事,為了養活一家人而奔走他鄉。沒有任何怨言,現在還可以出門掙錢,對你們來說是件好事,象我們50後的人根本就出不了門,想出門掙幾個打糧錢,隊長還不請假,那時候只有等陝西的麥子黃了,膽大的就投跑趕麥場去了,回來不但給隊裡交錢,還要批鬥。


2260786807785


我也是一位農村人出來東莞打工,這種辛酸是自己能夠體會到,我2個孩子父母也60多,並且身體不好,孩子現在在我老婆們家帶、因為她爸有車所以接送孩子方便點,我覺得這樣也不是長久之計,孩子還是要自己帶好點孩子小時要教育好,加上父母也老,乘父母們孩子我決定明年不會外出打工,儘量在家裡照顧孩子和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