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記:等疫情結束後第一個想看見的,就是你

題記: 2020年的開頭,讓人悲傷,讓人始料不及。一場新型冠狀肺炎席捲全國,甚至影響海外。原本擁擠的街區,商圈變得空蕩蕩。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悄然發生著變化,人們宅居家中,在寧靜與聒噪交織的家裡,我們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並迎接著春的到來。 以下四篇文字不是日記,只是一個普通人在經歷疫情這一段時間的一點隨心記錄。

「隨筆」王丹||宅家記:等疫情結束後第一個想看見的,就是你

買口罩

今天正月初五,按照習俗,迎財神,而我一大早要去迎口罩……前兩天海口一直陰雨綿綿,氣溫驟降,加上疫情,真的除了扔垃圾,一步都沒多走。今天氣溫雖然還是偏冷,但太晚終於冒頭了。昨晚看到群裡的消息,海口市下發了600萬口罩到各大藥店。群真是個奇妙的消息來源渠道,有時候官方還沒公佈,群裡已經“發佈”。不管真假,一大早起來,去白沙社區詢問,告知沒有。被社區工作人員支到社區衛生服務站繼續詢問,結果鐵將軍把門兒。去藥店,門口已經圍了很多人。大多都是從微信裡得知有口罩賣,店員說,口罩有,但得下午才有。下午具體什麼時間卻不知道。回家,等下午再來,又不放心,拿上身份證,跑到藥店,長長的隊伍已經排上。一問,藥店工作人員在取口罩的路上。所以大家先自行把隊排上了,隊伍逐漸延伸,旁邊時有路過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加入進來,排上了,才問是買什麼的,也是讓人啼笑皆非,但缺口罩還是普遍現象了。好在大家都帶著口罩。有來自內蒙的大叔挺自來熟,在隊伍中說到,咱們這麼排隊,也是聚集,容易傳染,自行散開點,知道自己站的位置就行了。挺好,有人“組織”。我邊排隊邊打電話叫老爸也來排隊,老爸匆忙趕來忘帶口罩,在人群中顯得突兀,又讓人擔心。打電話叫妹妹帶口罩過來給老爸。這邊老爸和老妹排上了,我自做聰明去了後門兒另一個藥店,像是約好了似的,買口罩的隊伍同樣排的長長的。我就想不通這有口罩的消息是怎麼每個人都知道的。後門藥店位於一個叫白沙村的城中村,既有做小買賣的外地人,也有坐擁房產的本地居民。既有幼兒園小學,還有菜市場老爸茶店。小巷幽幽,電線蛛網交織。東北餃子館,四川麻辣燙,海南湯粉店和諧自處,各自芬芳。下晚自習的晚上,每每從這裡經過,這一路的人間煙火,讓我覺得莫名心安。此時,小店都關門閉戶,似乎人人都扎堆到這買口罩的大軍裡來了。藥店的姑娘好心,發號給排隊的人群,按號碼每人五個。結果只發到五十多號,就不發了。可是隊伍已經排到一百多,並且一直持續增加中。沒有號碼的人不幹了,擁上前去理論,聲音越來越大,排在後面的好事者越擠越緊。我旁邊的一個大姐忍不住去打12345了。我看附近就是白沙社區,立馬打了電話,社區工作人員趕來。人群慢慢冷靜下來,圍住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起來。社區工作人員也在做解釋工作,號碼繼續發下來……我一看我的號碼106,看著擁擠的人群中有帶口罩,也有沒帶的,還是趕快撤吧………


「隨筆」王丹||宅家記:等疫情結束後第一個想看見的,就是你


從“雙黃連”開始的一天


正月初八,不知道宅在家裡第幾天了。七點多醒來,打開手機被“雙黃連”刷屏。心裡一陣竊喜,家裡似乎有不少姓“黃”的藥,連忙赤腳下床翻找。翻箱倒櫃中,終於找出一盒“同仁堂牛黃解毒片”和一袋“三黃片”。哀哉,為啥任何時代潮流尖端總是與我錯過。叫醒還在沉睡中的妹妹,詢問是否要去藥店排隊。妹妹嘟囔我每天都神經緊張。被否定後,我又重新躺回被窩。神經緊張嗎?家裡老的老小的小,一介草民,在這樣的時刻,買個口罩都是難上加難。何況活命的藥。如果消息確鑿,也願意花時間,花把子蠻力,冒著危險去。翻看手機上各種雙黃連消息:微博,微信,門戶網站,各種大V,小V,多方比較,決定還是做一個有獨立思考,有科學意識的人,不去聚眾,不給國家添亂,也保護自己。翻看高曉松的微博:“請勿搶購雙黃連口服液,若需心理安慰,可考慮口服雙黃蓮蓉月餅或夫妻肺片我臨床實驗了一下,副作用不明顯。”大緊就是大緊,總是不忘幽上一默。瞬間輕鬆很多。

起床已經九點多。這段時間就是這樣,一覺醒來就八點多,在床上翻看各種消息,就九,十點鐘了。爹媽都已經不在屋裡,他們本就有早起鍛鍊的習慣。即使疫情嚴重,也不能完全讓他們禁足。他們有時候早起去菜場買點青菜,順帶溜達一圈,有時候只能樓下溜達一圈。唯有叮囑他們戴口罩,遠離人群。帶口罩這事,老媽一開始是無所謂的態度,老媽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生死有命”。今年全家這樣被“圈在一起”的好處也顯現了。每個人都在給她”洗腦”,每個人都對她監督提醒,加上電視新聞的不斷加持,老媽現在每天主動量體溫,出去放風都主動帶口罩。

洗漱完 ,老爸老媽提著青菜胡蘿蔔回來了。老媽說胡蘿蔔五塊,青菜都是四塊以上。物價太高,島上不好活呀。我知道這個價已經不算貴了,正值春節,又是疫情,這個價已經在能接受的範圍。還告訴我白沙門公園貼告示,禁止遊人進去了。疫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我家兩個老人的心。 打開電視看央視新聞頻道是兩個老人每天必須做的事,有時候錯過疫情數字的播出,老媽就會說,說那麼多幹嘛,天天說這個為人民,那個為人民,我就想知道今天有沒有人死,死了多少,救活多少……老媽的“粗暴簡單”讓我們感到好笑,可這也是普通老百姓最關心的吧。我們需要新聞裡時時讓人”熱淚盈眶”的新聞來鼓舞人心,來振奮精神,我們更需要客觀公正透明的報道。今天新聞通報的疫情是元月31日的數據統計。微信裡有老家的朋友發來數據顯示的結果是:武漢確診和疑似病人仍在增長,但速度已明顯下降。並且連續三天都在下降。把結果告訴老媽,老媽顯得很開心。我們都是湖北人,我們牽掛大湖北,牽掛武漢,牽掛自己的家鄉宜昌枝江,孝感安陸。

起的晚,活動少,家早中兩頓合在一起吃,十一點開飯。這段日子對於吃食堂的我來說是幸福的。每頓都是七八個菜以上,我愛吃的臘腸,滷牛肉,八寶飯,燉雞,紅燒魚塊。妹妹來了,還能吃上現包的包子,拌的沙拉,在吃上,我真是幸福的像花兒一樣。從微信上得知我一從湖北老家回深圳的老同學被社區隔離十四天,每天小區保安給送米送菜,也是要相應收取費用的。問他感覺如何。他說不自由像坐牢,但表示非常時期也能理解。

雖然不像武漢封城那麼嚴重,人們相對也是自由的。但海南省到昨天確診57例,海口11例,一種無形的東西還是在時時刻刻在抓撓著人們的心。小區業主群有人吐槽,別的小區禁止生人入內,我們小區還自由通行。下樓去丟垃圾,走到保安室,一保安正攔著外賣小哥不讓進,讓把外賣放保安室。一切都在慢慢有序起來。

下午四點多老媽要去海岸路去買菜,說下午的會便宜一些,我不放心,怕一個不注意,她就擠在一堆人中,就陪著她去。平時四五點海岸路的各種小吃攤擺開了。現如今,只剩下空空的攤位。在路邊買了點青菜。問他們這時候還開門,不怕傳染嗎?他們回答也從容,說我們得過,你們也得過呀。是呀,他們得活,我們得生活,就是這樣!我經常會很欽佩這些勞動者,有時跟他們對上幾句話,心裡就有些慚愧,是否我們活的太”精緻”。似乎看到他們,這個城市還是有些生氣和希望心裡就有莫名的踏實。

夜色漸漸暗,一天又過去了。想起北野武的話:“雖然辛苦,我還是會選擇那種滾燙的人生。”


「隨筆」王丹||宅家記:等疫情結束後第一個想看見的,就是你


春天來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立春兩天,一直不間斷的下雨,潮乎乎,溼漉漉,跟人的心情一樣。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打開手機看新聞,看疫情。問群裡的姐妹,都是同樣的姿勢。一姐妹說,看著疫情數字心裡崩潰到了極點,說地球會不會就完了。當然有玩笑的成分。小姐妹是被數字觸動著。我不愛看數字,所有的疫情數字,全市,全省,乃至都記不清楚。我被人和事牽扯著。每次看新聞,刷微博,我都會哭。昨天有兩條新聞,一條是,河南有個村子捐了十萬斤大蔥。另一條是,雲南有個寨子捐了22噸香蕉。前者是國家級貧困縣,而且因為聯繫不到刨蔥機械,300多個村民到地裡用手硬拔了三天。後者裡有一半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摘完香蕉之後還用摩托車隊運下山送。這可能是他們能掏出來的最好的東西,也是他們能掏出來的全部了。為什麼,我們已經過了小米加步槍的時代,為什麼還需要他們“推著獨輪車”。他是我們不能辜負的人,是需要被保護的人啊……每天被這樣的事情浸染著,感動著………可是能不能不要這麼悲壯的故事。

透過窗簾感覺到一絲絲陽光的味道。今天天氣放晴了,在南國陽光並不稀缺,就像隨時可見的綠色。只是這時被圈在這個城,某個家裡的人們,特別需要陽光。開窗,一隻小松鼠在窗外的大樹上,小東西靜靜的站在一個樹杈上。我慌忙拿出手機拍了還不到三秒的視頻,一定感到了被觀察,呼的一聲串走了。敏感的小東西,它知道人類經歷著什麼嗎?它是出來放風的嗎?陽光,自由的小動物,心情似乎真是高昂起來,困在家裡的無聊是程度最輕的“苦”,有飯吃,有覺睡,家人安好,插科打諢開開玩笑,放下手機天下太平——而手機另一端的武漢則是迥異的另一個人間,歸於一個個貧瘠的數符,歸於疑似、確診、治癒或死亡的字眼;歸於疲乏透支的醫護、歸於囤積積塵的物資,歸於請求幫助的患者家屬淒厲的哭嚎……

那是生活學習過的城市,那是我從小縣城踏入過的一個大世界,那是我大湖北的省會,那是九省通衢啊。曾經得曾經我那些武漢本地女同學們在學校從不講普通話,一口漢腔讓我覺得過莫名的刺耳和疏離。現在我真想她們用一口武漢話跟我說:信了你個邪……。我的大學老師在封城之前很早就自駕去了貴州,想來他是想過一個特別的旅行年。23日武漢封城之後,他先收到貴州銅仁的電話,詢問是否來自武漢。得知他離開貴州,很高興祝他旅途愉快。24日,他停在民宿外的汽車被人舉報。隨後社區、疾控中心紛紛來電,除夕夜11點多,社區要求他到醫院體檢。他幾乎要成為流浪的武漢人中的一員。幸運的是,因為體溫正常,身體沒有異常。厚道的民宿老闆並沒有驅趕。老師每天自覺隔離,哪兒都不去。終於2月3日回到武漢。他的朋友圈寫到:”…連夜驅車1600多公里,從春光明媚的昆明回到灰濛濛、空蕩蕩的武漢,真好!”無論外面怎樣風光旖旎,他還是掛念他生病的家鄉……

一個作家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因為疫情蔓延,才對這句話有所體會。我很怕這一粒灰落在自己頭上,以至無法承受。曾經是一個活得粗暴簡單的人。現在我開始關心家裡衛生,開始關注業主群關於小區健康的討論。幾天沒出門了,太陽正好,戴上口罩下樓,電梯裡一股刺鼻的味道,顯然消過毒,讓人安心電不少。除了安心驚喜隨之而來,一盒紙巾擱在電梯的欄杆上。自己也曾想過放一包紙巾,看了廣西橫縣某小區一家人往紙巾上吐口水抹在電梯上,這個想法就被擱淺了。有人性的戾氣,就有人性善的光輝去消解。

小區入住率並不高,此時更顯靜謐,三兩個老人在中間花園散步交談。業主群裡就曾討論過老人不帶口罩小區散步的問題,好在今天都帶著口罩,比前兩天好了很多。看來大家都給家裡的老人充分“洗腦”了。疫情導致的惡果不言而喻,卻讓很多年輕人有了更多跟父母相處的機會,這是老天的安排,這是國家允許,大家困於一室。互相打氣,互相交流,互相影響,這次疫情因為有年輕人在,老人們能更好的受到監督和提醒。比如戴口罩。

我曾經用文字記錄過小區的後門,以示對它的偏愛。後門無他,幾顆大樹,樹幹筆直,頗有玉樹臨風之姿。因枝繁葉茂;加上幾條石凳,便形成了天然的僻涼處。無論晨昏,此處總有人影晃動和交談私語。買菜歸來的阿姨們並不忙著回家,一定是先在此處歇歇腳先聊上幾句。這樣的地方當然少不了孩子,學齡前的小娃娃或倚在大人懷裡吮著手指,或攀著大人蹣跚學步。趁著大人還在互相寒暄,放學的孩子們抓緊這片刻互相追逐嬉戲。人氣旺盛是這一僻涼處的常態。此時陽光正好,卻空無一人,後門也用了鐵鏈鎖住,告示赫然在側,說因為疫情期間,後門暫停使用,如果發現自己發熱,打美蘭區多少電話。可見社區的工作已經做到各個小區。走到大門口,又讓登記身份證,電話,門牌號,欣然一一照做。只是登記的筆每個人都用也容易交叉感染,能否備盒紙巾呢。還有就是體溫槍還沒有買到。疫情是大敵,全民同仇敵愾,沒人再敢馬虎,要職能部門監督並堅持到位。

小區正門前,是六東路,一向車水馬龍,人流如織。但現在,車很少,行人更少。對面小區是早些年頗有名的小區,佔地大,設施全人也多。幾個出口都關閉,每個出口幾個保安,全服武裝,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對比自己小區,保安大哥們稍些羸弱……各小區不一樣,還是自己做好防護吧。周邊店鋪多關門,旁邊小超市,百草園倒還開著。偏路旁邊有叫御海坊的樓盤間或有鐵器撞擊的聲音,似乎有人在工作。平時路過機器轟鳴覺得鬧眼也鬧心,看了有點煩。現在走在這清冷寂寥的街路上,這些時有時無的聲音還讓人有心安的感覺。

不敢走太遠,去後門白沙門一帶買了蔬菜,牛奶必需品,想買酒精,仍然售空中。期間進去被量體溫,出來又量一次。社區這一次還是做了些工作,沒有懶政,也不敢吧。不敢多逗留,回來脫掉鞋,鞋底消毒放門外,外套脫了掛陽臺,噴了消毒液,頭髮胡亂抹了點酒精,告訴友人聽,她哈哈笑。唉,非常時期嘛。


「隨筆」王丹||宅家記:等疫情結束後第一個想看見的,就是你

春天來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春意已至,我渴望平常的生活


人世總是匆匆。1月14日學校放假,匆匆結束一學期的工作。休整一天,匆匆去機場接老媽,再一天匆匆去接老爸。次日匆匆帶老爸老媽去博鰲。22日去接了妹妹,一家人終於聚齊了。途中看到年輕人戴口罩,然而並不以為然。23日老爸老媽帶著妹妹和孩子去赴老戰友飯局,心裡惴惴不安,打電話讓他們帶小朋友早點回來。世事無常,接連不斷的負面消息,像令人驚愕的巨獸張開了血盆大口,吞噬著你我。年前喧囂繁華的市井,受疫情影響變得折戟沉沙般沉寂。 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也改變了我們往常迎春的新年。就此整個城市就這樣靜默了下來,失去了色彩。困於方寸之地,生活慢下來,儀式感沒了。年前匆匆,什麼衣服化妝品都沒準備,買了一管口紅,遲遲沒有送來,也許是值得慶幸的。天天一套睡衣拖鞋,頭髮不用梳,臉不洗也沒人知道。似乎修飾自己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朋友開玩笑說,不要老穿睡褲,也要時不時試試牛仔褲什麼的……面對窗外向暖的春光,面對時不時從窗外樹上竄出來的小松鼠,此時此刻才貴明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是多麼幸福。”

二月的多數時間,我們都生活在惴惴不安中,各種渠道的訊息不斷湧來,沒有撫平太多憂傷的褶皺,卻使被迫蟄居的人們,有了惺惺相惜,同舟共濟之感。工作群,小區業主群,各種其他群,但凡有任何疫情相關的消息,都毫不吝嗇的發出來,以前我對這些“知道分子”深惡痛絕。如今,卻讓我覺得我並非身處孤島。那個小區有疑似病例;那裡有酒精,口罩賣;拼團買雞鴨魚肉蝦的,鑑別口罩真假的。我被裹挾其中,甘之如飴。平凡生活亦有其可貴之處,安寧原來如此被人需要。

二月的椰城,夏天的太陽,春天的微風,於我,是最好的季節。三角梅,木棉花竟相開放。椰樹永遠筆直,青綠。於平常,若心情恬靜閒適,慢悠悠下班回家,就像一次春遊踏青。此時自然萬物,一切如常,不增不減。只是心禁錮,一切只能遙想。二月節日,節氣交織:元宵節,情人節,立春,雨水。璀璨的花燈沒能亮起,嘴裡的元宵終顯苦澀;送給愛人的玫瑰只能暫時蟄伏花園。朋友圈裡有位詩人朋友每年節氣都會相應和一首跟節氣相關的詩,寫到此處,我翻遍他的朋友圈,唯獨今年沒有。不知道詩人們是否已飽蘸墨水卻終是情難自禁,放聲痛哭,急不可耐衝向了祈禱的教堂。在生活面前,在災難面前,一切的文字或許終顯蒼白無力。

餘華在<>裡寫道:沒有比活著更快樂,也沒有比活著更艱辛。朋友圈裡的人們運動達人們在家裡的運動的數字,及那些廚藝見長的男士們的美食,時時刺激著你的脂肪和味蕾。二月二,龍抬頭,久居室內,修剪頭髮成了難事。這卻難不倒朋友圈裡的達人們,有為愛人剪頭髮的,有爸爸為小女兒剪頭髮,到底是剪刀手愛德華,還是技藝精湛的Tony呢,似乎都不重要了。魔幻又沉重的開年並沒有阻擋住一顆顆嚮往自由的靈魂。每個人都想過重啟2020 的念頭,都在為回到尋常有序的生活做著準備。今天快遞終於把年前買的,歷時一個月有餘的n37送來,我給姐妹炫耀我買的顏色,年歲見長,對於紅色的鐘愛與日俱增,即使口罩一帶,什麼顏色都黯然,即使口罩下的日子已失去一半亮色。心裡還是描摹這紅。彷彿只有這紅才能嘗試著去擦拭被蒙上灰塵的生活。生活很平淡,很枯燥,出太陽就曬太陽,下雨就精心看雨吧。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在於你我的覺悟與行動不是嗎。


「隨筆」王丹||宅家記:等疫情結束後第一個想看見的,就是你

春意已至,我渴望平常的生活

作者簡介:王丹,筆名青墨丹心。女,80後,湖北宜昌人。海口市作家協會會員。一個摯愛漢語言文學的中學英語教師。有詩詞散文若干篇散見於《三峽晚報》《海南日報》《長江文藝》《山東詩人》等雜誌報刊。現居海口。

「隨筆」王丹||宅家記:等疫情結束後第一個想看見的,就是你

作者簡介:王丹,一個摯愛漢語言文學的中學英語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