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為了豐富廣大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博物館傳播知識、解讀文化、弘揚精神方面的積極作用。太和縣博物館擬從3月2日起,按照博物館歷史文化基本陳列的六個部分(六個展廳),按年代序列分

六期,精選推出“網逛博物館 宅出新風味”系列活動,帶您來“博物館雲春遊”!

第一展廳 遠古家園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太和歷史淵源流長,距今一萬年以前的晚更新世時期,這裡是大型哺乳動物種群理想的繁衍棲息地。距今六千年前,境內先民族群洪荒拓土、逐水而居,過著原始耕種、採集、漁獵生活。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勤勞智慧的太和先民逐漸學會了起土築室、圍壕建村、春種冬藏、飼養家畜、燒製陶器等生產、生活技能,學會了製造與使用生產工具,創造了較發達的農耕文化。潁淝之濱、茨水沿岸,原始聚落比鄰相望,文明薪火世代相傳。

第一單元 史前生物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遠古時期,太和地區所處的淮北平原主要以河流、湖泊相沉積為主,氣候溫溼、土地廣袤、湖沼密佈、草木豐茂。優越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與充裕的食物資源,非常適宜不同生物物種生存繁衍。本區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表明,距今約三萬年前的太和境內曾是古菱齒象、麋鹿、野牛等生物繁衍生息的樂土。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古菱齒象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889 象牙化石

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成年古菱齒象體重可達10-14噸,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象類,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此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中央的紋路會擴大呈菱形,故而得名。


麋 鹿

麋鹿,體長1.7-2.1米,肩高0.7-1.3米。性情溫順,奔跑速度慢,因而易遭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曾經廣泛地分佈於東亞地區,一度在野生環境下滅絕。後來通過人工放養,重新建立起自然種群。現為世界珍稀物種之一。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野 牛

野牛,屬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牛科動物,體形巨大,兩角呈弧形,粗大而尖銳,是我國北方第四紀動物群中較常見的動物。從皖北地區出土的距今約兩萬年前的野牛頭骨、下頜骨化石看,本區晚更新世野牛屬草原野牛種,是當時自然界最常見的動物,也是淮河古動物群中的最主要成員之一。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785-1 牛角化石

第二單元 大汶口文化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大汶口文化是一類分佈區域較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59年發現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命名,年代距今約6100~4600年,分為早、中、晚三期。

太和境內的大汶口文化,屬於山東地區大汶口文化西漸過程中形成的“尉(yù)遲寺類型”,距今5000年左右,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此類型因最初發現於蒙城尉遲寺遺址而得名,是廣泛分佈於皖北、豫東地區的一類大汶口中晚期文化。此期原始文化較為發達,石器磨製精細,製陶技術日趨嫻熟,社會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

此類文化遺存常見紅燒土排房基址及灰坑、祭祀坑、墓葬等遺蹟,出土陶器有罐形鼎、釜形鼎、盆形鼎、背壺、鏤孔豆、高柄杯、盉(hé)、高領罐、寬肩壺、圈足罐、大口尊等。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石鑿、蚌刀、蚌鏟、蚌鐮、骨簇、骨錐、骨針、紡輪等。

太和境內主要有倪邱遺址、斤溝遺址、臧莊遺址、東殿頂遺址、灰角寺遺址、斤溝遺址等。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大汶口文化時期大口尊“昊”字刻符 與“昊”字的起源與古今演變

太和所在的皖北地區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發展起來的一支發達的史前文化。此期,原始先民族群建造村落已經掌握了科學合理的選址規劃技術及“木骨泥墻”紅燒土排房造作技術。掌握了石錛、石斧、石鏟、石刀、石磨盤、骨鐮、蚌鐮等生產工具的製造與使用技術。製陶技術有了明顯進步,手工、慢輪、快輪、磨光、刻畫、彩繪等陶器燒製技術日趨成熟,陶器燒製火候有了提高。

皖北地區大汶口文化農業經濟發達,原始漁獵、採集生活方式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仍佔有一定比重,粟、水稻等農作物種植技術全面推廣,豬、狗、雞等家畜家禽養殖較為普遍。

此期的墓葬,規模、等級有了明顯分化,流行拔牙、口含石球或陶球、手握獐牙等喪葬習俗。從太和境內大汶口文化遺存中發現有陶紡輪、骨針等標本看,此期已經出現了較成熟的原始紡織技術。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大汶口文化紅陶鬹(gui)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大汶口文化灰陶背水壺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大汶口文化深腹鼎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木骨泥牆”紅燒土排房

木骨泥牆紅燒土排房:是田野考古中的一種遺蹟現象,亦系古代建築方式。古人建房時,在房屋四周開挖溝槽,在溝槽中挖掘柱洞以立柱,在木柱之間編綴竹條、木條等,並在其兩面抹草拌泥,最後經火烤以增加硬度。它的出現表明,建築開始由地下或半地穴式,轉到地面上。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473 灰陶網墜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640-1 紅陶網墜


陶網墜:是撒漁網上拴的一種陶質墜子,作用是使漁網下沉,能夠罩住魚,防止魚逃跑,以達到捕獲的目的。陶網墜在遠古時代是漁業生產領域的一項重要發明。陶網墜的發明跟撒漁網的發明應該是同時出現的,如果單有一個陶網墜,其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燒製陶網墜的窯,直徑僅為一米餘,窯溫要達到1000度左右,才能燒製出優質的成品。早期的陶網墜都是紅色的,因為那時人們還沒有掌握燒窯的水冷技術,通過自然晾乾的陶網墜就是紅色的。隨著經驗的積累,後來人們採用水冷法灌窯,燒成的陶網墜都是青色的,其質量比紅色的更勝一籌,更堅硬。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838 彩繪紅陶罐

第三單元 龍山文化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龍山文化是承襲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支高度發達的史前文化,年代距今約4600~4000年。

此類文化在發展演進歷程中形成多個地方類型。太和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存屬於其中的“王油坊類型”,是在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龍山文化地方類型,主要分佈在魯西南、豫東和皖北地區。

主要遺蹟有房址、灰坑、陶窯、水井、墓葬等,其中連間排房建築、白灰面房址十分流行,陶器以素面灰陶、素面磨光灰陶為主,間有一定比例的藍紋、繩紋、方格紋等拍印紋。生產工具以骨角器、蚌器居多,石器較少。

太和境內典型遺址主要有倪邱遺址、灰角寺遺址、東殿頂遺址等。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龍山文化高圈足陶盤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龍山文化陶鬹(guī)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龍山文化陶盆形鼎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龍山文化陶罐形鼎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106 龍山文化石錛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839-4 龍山文化石斧


石錛:磨製石器的一種。長方形,單面刃,有的石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塊),稱“有段石錛”。裝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主要的生產工具。

石斧:是遠古時代用於砍伐等多種用途的石質工具。斧體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長方形,兩面刃,磨製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使用了磨製精美的石矛頭。斧類工具,屬於人類最初發明的簡單機械之一,利用力學上尖劈的原理,可以用小力發大力,兩面所夾角度越小,用同樣的原動力它發生的力量就越大。到新石器時代,石斧(或錛)和弓箭一樣,成為成年男子在勞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原始氏族中,青年的男子既是狩獵的主力,也是戰鬥的武士;石斧既是他們的生產工具,也是他們在與敵爭鬥中用於劈砍的兵器。石斧的長度一般在10釐米以上,也有少數大型石斧的長度超過20釐米,安裝木柄以後使用。在屬於不同時期的不同新石器文化中,石斧的基本形態相近,但平面和剖面的形態又有所差異,平面有的呈長方形,有的呈梯形;橫剖面有的近長方形,有的近橢圓形;斧體的厚薄也有不同,有的斧體厚重,有的斧體扁平。但是它們都具有由斧體兩側斜磨出的端刃。後來又出現了一種形制較特殊的石斧,形體薄而兩面刃的夾角極小,而且刃部寬於斧體且磨成圓弧形狀,它們不適於去砍伐樹木或掘地農耕,已是用其銳利的刃去劈砍敵人的專用兵器——石鉞。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696 龍山文化灰陶墊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736-1 龍山文化灰陶拍


陶器: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最早發現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從陶質區分,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從工藝上區分,有手製、模製、慢輪、快輪;從紋飾上區分,有壓印、拍印、刻劃、彩繪、附加堆紋、鏤孔;從陶窯結構區分,有橫穴窯與豎穴窯。正是這些風格迥異不同的類別,創造了新石器時代絢麗多姿的陶器文化。

陶拍: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開始的主要標誌之一。當製作的陶器坯還未乾時,人們往往用陶拍擊打其表面,以加強陶胎的密度。有的陶拍上有紋飾,用它拍打陶器坯時可在陶器表面印上紋飾。


太和縣博物館“開網店”,帶你走進遠古世界!看看那個時候,皖北大地上都有什麼動物?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TH 0738 龍山文化蚌器


供稿:太和縣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