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城三年,人沒多,搶人的城多了

填城三年,人沒多,搶人的城多了


誰還去山河湖海 都囿於鄉村與地


河南某村村民完海亮,2012年的時候,拿著手頭最後一筆現金幫著村裡的村民打井、修路,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特蕾莎化男身下河南的凡了。


可完海亮是熱心麼?那可不是的。他能砸著家底幫鄉親們白乾這麼多事,性質更像是買贖罪券,不過求的是一個現世報——徵得村民同意,趕緊把自己家戶口從鄭州遷回村裡來。


以為自己聽錯了?那可不是的。想把非農戶口再換回農業戶口,就是完海亮心底最深切的願望。對於他來說,拿到非農戶口這幾年,簡直就是一場可怕的噩夢。


“農業戶口窮,農業戶口賤,農業戶口沒保障”是上個世紀不少農民的心腹大患,能換到非農戶口,就是上世紀末農民們一生最宏大的“中國夢”。那時候的農業戶口意味著沒有退休金,沒法當公務員,當兵可能都受限制,許多考試和職位也根本不開放給農業戶口。所以沒有編制的農業戶口,在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和處在種姓制度最底端沒什麼區別。你爹是農民,你還是農民。你進城當了工人,那不是工人,那是農民工。


當時年輕力壯的完海亮,就向自己許下一個了諾言:一定要讓家人拿上非農戶口,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非農戶口。以夢為馬的他,就在世紀之交去了鄭州打工。願意賣死力氣又機靈好學的他,立馬贏得了老闆和工人們的尊重。一來二去,企業還真給他辦了非農戶口。完海亮完成了自己的心願,成為了一個“城裡人”。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紀之交快速發展的中國,發現了新時代的問題:改革春風吹了滿地,農民沒佔什麼便宜。讓中國農民也揚眉吐氣,成為2000年後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社會保障要跟上,醫療保險要落實,稅務減免要實施。2004年,國家直接把農業稅給取消了。完海亮看了看當年一直留在村裡的同儕們,發現人家還不知不覺還比自己富了…


這時候,更鬧心的事來了,鄭州的企業倒閉了,完海亮下崗了,賠的錢根本不夠家人花。完海亮心裡不平衡了:折騰了小半輩子,自己的飯碗被砸了,換了的戶口還不值錢了。一口氣之下,完海亮把剩下的積蓄都拿來給村裡修路了,為的就是把自己的農業戶口換回來,好歹還有塊地在手裡。


2012年,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完海亮還真把這事做成了,他又成了農民。


填城三年,人沒多,搶人的城多了


那年30多歲的郝大姐,就不這麼折騰,她可是個明白人。在成都幹了8年家政服務的她,已經有了落戶資格,被催了好幾次落戶,郝大姐都沒答應。城裡收入是高啊,但是啥保障都沒有啊,生活成本又高,待不了。自己老家戶口多好啊,有地,幹累了就回家,吃喝不愁,誰入戶城市啊……


別說,無論是完海亮還是郝大姐,這筆帳算得那是很漂亮了。


搶人才大戰?不,搶人大戰!


今年是2020年,差不多是中國城市搶人紀年的第四年。就在今年,全中國人口最多的省廣東,1月14日釋放了一個重磅信息:除了廣州和深圳,廣東其他非農戶口政策都放開。即便是廣東和深圳的落戶政策,也都非常友好,什麼地域歧視地圖炮都沒有,落戶深圳的時候人家都會告訴你:來了就是深圳人。一點都不排外。


放開戶口政策的時候,廣東一點都不自賣自誇,絲毫沒有說:我們是給人才一個機會,我們搶的是人才,我們只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現實格外清醒的廣東在放開落戶政策時說得格外清楚:我們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這句話的畫外音很清晰了:人,缺的是人。人才自然稀缺,但作為人口第一大省,我們連人都缺。


全中國也都是這樣的,別說人才了,連城市人口都需要搶。


西方經濟學家不少都將中國的增長模式奉為新的典範,覺得這是哈耶克和凱恩斯的完美結合:政府能夠比自由市場更好的保護經濟發展,又允許市場一定程度的自由。但這種推論能不能成立,這兩年可正在經受考驗。


其實中國經濟的騰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放開了人口的流動。農村人口遷移進城市工作,形成的巨大推動力,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中國城鎮化率已由1990年的28%增長到了目前的59.58%,這相當於在過去的30年裡,轉移了4億多人到城市來。結果是什麼呢?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的超光速發展。


填城三年,人沒多,搶人的城多了


不過過去快速的城市化也有一些遺留問題:


1.在過去十幾年裡,房地產成了人們用於投資和保值的主要投資手段之一。對於很多城市來說,假如人口流入跟不上,房地產泡沫一破碎,那簡直不堪設想。


在這就不提鶴崗這樣的地方嚇唬大家了,東北線人告訴我們這都不算誇張。前一陣我們在《你的家鄉在萎縮嗎?》講過了,截至2016年,省會城市平均規劃4.6個新城,地級城市則為1.5個。但要達到這些新城的規劃目標,總共需要34億人口。


2.靠每年幾萬、十幾萬大學生解決城市人口增長問題壓根不現實,要靠還得靠佔中國人口數量小一半的農民進城。但是在中國,一切社會公共服務又和戶口掛鉤,想搬也沒法搬,最後大家都愛進城不落戶。


最後的結果就是二線城市吸三線城市的血,三線城市吸四線城市的血,發達地區吸欠發達地區的血。看看18年、19年的搶人大戰吧,拿天津說,7成落戶的是北京沒戶口的北漂,這些人來自哪呢?全國各地的三、四線城市的人。


城市戶口?吸引力不大了


對於各個城市來說,沒有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高房價難以維持下去。能怎麼辦?戶口放開吧。但時代會變的,現在農民集體都不願意換戶口了。


《飄》裡有句話說得特別好,說到了不想換戶口的父老鄉親的心裡: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為它奉獻,值得為它奮鬥、犧牲的事物,因為它是唯一永存的東西。


對於農業戶口的持有者來說,現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那麼貴,換了戶口還得買房,貴得腎都疼,一旦失業還沒飯吃了,哪怕大城市找到好工作了,也是996。可要是拿著老家的戶口,那就萬無一失:不行回家,反正有地。


地,也就成為了許多農民進了城卻不願意落戶的原因。


國家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做過一項調查,他們發現,儘管80%的進城農民工能夠適應城市生活,但是考慮到落戶的時候,真正放棄了農業戶口的只有46%,不少人甚至在城市都買了房,但是還是不願意落戶。原因是現在農業戶口的保障比非農戶口多多了。


現在農村的承包地、宅基地、惠農直補等利好政策的出臺,讓土地價格越來越高,而且還在上漲。而且更好的是:拿著農業戶口,就能享受集體收益的分配權,無論收益多少,都能分紅。要是把戶口遷出去了,分紅那就不行了。還有這個醫保制度,那讓多少城市人眼紅啊:一年收費200多塊,報銷比例最高達90%以上……


在貧困地區,還有專項招生計劃,不少大學換成非農戶口那可是考不上的。但是拿著農業戶口就不一樣了:有農業戶口可不光能上個好大學,進了大學一看是農業戶口,助學金可能直接就到手裡了。


有地,有保險,有教育政策傾斜,說不定還能因為徵地補償富起來……你說你要有農業戶口,你換不換成城裡的?李子柒她火是有原因的啊,像她視頻裡出現的自家小院,農村裡比她的小院精緻的不多,但比她的小院大的院子可就多多了。雖然現實中的,農村生活沒有她視頻裡那麼美好,但也沒有很多人為了批判她而說的那麼慘。


填城三年,人沒多,搶人的城多了


現在有農業戶口,進可攻退可守,去城裡打工也行,退回老家過詩意生活也可以。誰願意進城落戶斷退路,一門心思當社畜啊?


而且經濟好的時候城裡打工,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回鄉務農,在實踐中是有可操作性的,也算為國分憂了。


就如我們在《中國農村,世界經濟的希望》裡提到的那樣,2009年春節前返鄉的農民工裡,因企業關停、企業裁員、找不到工作、收入低等與金融危機有關的因素而返鄉的農民工高達1200萬人。然而這部分因金融危機影響,在2009年春節後不再繼續外出的農民工裡,有接近七成留在了本地務農。


假如他們沒有地,無法留在農村務農,這麼多失業人口聚集在城市,後果不堪設想。


完海亮和郝大姐看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哪怕省會有機會落戶,他們都不願意了。


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其實為了讓各位父老鄉親換到非農戶口,國家可是給足了面子,用的原話是:“要有歷史耐心”,做出的許諾可是讓許多沒地沒房的社畜嫉妒而扎心:農業戶口換非農戶口,盡情去,保證農村的承包地不用上交,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所以假如一個農民去了一個二線城市落戶,他是有地的,比空有理想和力氣去賣的漂泊者們有更堅實的保障。


那些小城市轉戰到到大城市,又沒什麼背景的年輕人們,是真的是在拿生命去換取一切保障。大家肩上的擔子,也會越來越重的,因為人是有限資源,存量已經用完了。


不過這種鼓勵農民進城的政策,很可能催生全國範圍的代耕農現象,這次放開戶口的珠三角,曾經就有過這樣的問題:


原住農民發現能夠進城掙更多錢,就把自家土地承包給代耕農,這些人群是更弱勢的群體,所以才選擇替人種地。於是這些代耕農,就給珠三角的農民打了一輩子工,沒戶口也沒保障,也沒法正經結婚,怕老婆跑了就根本不放她們回孃家,孩子也是黑戶,繼續給珠三角農民種地,低端內卷由此實現。等他們老了,農村改造,就把房子都給推了——拆遷費沒法要,沒戶口啊。


有地主和長工,果然才是農業社會的合理現象。


比起他們,繳納著社保還希望自己能在退休後領養老金的社畜還活得明白點,但也好不了多少。


2019年4月份發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已經是一個信號了,裡邊談到:到了2035年我國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將耗盡。大家算了算給嚇壞了:80後的可能領不到養老金了。當然社科院的研究員張盈華闢謠了,說這麼算那太直接了,畢竟國家兜底的,不會讓養老金系統說破產就破產。不過他也表示了,人口結構是越來越糟糕,壓力肯定越來越大。所以只要是80年以後出生的,趕緊做長期投資和積累,自個兒得成全自個兒。


填城三年,人沒多,搶人的城多了

數據來源:2019-2050年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餘預測

http://www.cisscass.org/yanjiucginfo.aspx?ids=26&fl=1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中國出生的嬰兒只有1465萬人,又比2018年下降了近4%。這也是國家開始公佈出生人數以來,嬰兒出生數量最低的一年之一。比這還低的是1961年,那一年是大饑荒的最後一年,出生嬰兒只有1180萬。


但不僅社會情況不一樣,人口基數還不一樣呢!按比例算,中國去年的出生率為10.48‰,是1949年以來國家出生率最低的一年。中國社科院在去年表示,中國人口可能將從2027年開始收縮,不過就7年以後的事情。那未來誰來養老,誰來承擔社會責任呢?怕就是我們了。


“社會學之父”奧古斯特·孔德說過:人口決定命運。就現在的人口來看,這命怕是不會有多好。未來的搶人大戰還會繼續的,有地的農民勸不太動他們換戶口,發展中還不錯的二三線城市也是有活路的,反正還能有從三、四線城市吸吸血。但要是在三、四線城市,那真的是要小心了。就像上邊說的,一個地方沒人了,房價就崩了,那之前買的房,可就值不了那麼多錢了。一下回到解放前,是真有可能的,老是拿鶴崗開玩笑也不行,只好勸勸大家看看張掖了。


有朋友打算從海外回國落戶,我都勸人一句:在全國城市都在搶人的時候,去人口淨增長高的地方。這回扎堆從眾沒錯的,那些人口負增長的城市,就壓根別看了。


參考文獻:

方列. 部分地區戶改遭遇“逆城鎮化”[N]. 經濟參考報,2014-11-04(005).

陳忱,向安強,陳玉生.珠三角“代耕農”群體的生計與困境——基於341戶“代耕農”的田野調查[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8(03):78-86+128.

哈瑞·丹特. 人口峭壁[M]. 中信出版社, 2014.

溫鐵軍. 八次危機 : 中國的真實經驗 : 1949-2009[M].東方出版社, 2013.

廣東:放開放寬除廣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戶限制: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1-14/9059358.shtml

農民進城落戶 承包地和宅基地怎麼辦?:http://cppcc.china.com.cn/2019-02/21/content_74487499.htm

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讓億萬農民吃下“定心丸”: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29/content_5456888.htm

報告稱2035年養老金耗盡結餘,80後沒退休就花光?:

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19/04/12/567254.html

中國2019年出生率降至1949年以來最低 二孩及以上比例接近60%(更新版):

https://cn.reuters.com/article/china-2019-birth-rate-income-0117-idCNKBS1ZG0A0

2019-2050年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餘預測http://www.cisscass.org/yanjiucginfo.aspx?ids=26&fl=1

中國式房地產空置之謎:這城市那麼空?: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8561.html


本回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