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平民縣設立於民國十八年(1929),消亡於1950年,短短二十載跨越民國與新中國,時間不長過程不凡,三次解放的跌宕起伏尤可大書特書。


不一樣的平民

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黃河自龍門噴薄而出晉陝峽谷,在大荔地界攤開沃野萬頃,大河南北貫穿擺幅不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形象地詮釋出新生的平民縣。民國十八年(1929)二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下令行政院查“陝西省政府因所屬之朝邑華陰兩縣灘地,實有五千七百餘之多,擬將該處適中之大慶關地方新設縣治,命名為平民”,可以說黃河灘地之爭誕生了平民縣。立縣之初,全境呈北窄南寬的梯形小平原狀,東西廣22裡(東至山西永濟界2裡,西至朝邑界20裡),南北袤95裡(南至華陰40裡,北至合陽55裡),河東河西各8村、700戶約3000人分佈於黃河兩岸。最早的縣城位於河東(舊)大慶關城處(陝西省唯一的河東縣城),也就是今天永濟蒲津渡遺址景區西側位置,當時因水患頻繁城郭屢修屢毀,首任縣長李抱冬便“因陋就簡,繚以土垣圍約三里,並舊里門為門九,北一門,東西各二門,南四門,籍資防堵焉”。

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跨河縣”的位置造就了平民的諸多尷尬,當時人是防不住河的,河水經常性的暴漲氾濫,河道屢次的大幅變遷,“本(平民)縣,因黃河變遷,除河東與山西永濟縣接近,僅有八百餘戶、二十餘項土地外,其餘盡屬荒灘,蘆葦叢生,一望無際。原因是黃河西崩後,人民逃逸,糧賦兩免,土地成為國有,故而無人墾殖,茬符之中,成聚匪徒,陝東一帶遭其蹂躪者至十餘縣,拉票勒贖之事層出不窮,且順河船隻往來均向土匪納款,始能通過。而黃河又為秦晉天然界限,河身東滾,距朝邑縣城四十里之遙,因有鞭長莫及之慮。”(平民縣參議會議長李幼海)

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在人與自然的拉鋸戰中,民國二十五年(1936)誕生了河西(新)大慶關的平民縣,新址(今天的趙渡平民)居荒灘之間、逼近黃河,不僅是往來於秦晉之間的通關要津所在,而且土肥業興物產豐富,由於黃河的幾次漫淤,以往土壤多沙產量低微的地質逐年變好,農作物的產量也普遍提高。“除稻之外,無不有之果屬,昔時最盛,若古家寨之桃,城東之林檎,城北之棗,嚴家莊之梅李,皆既多且美;而瓜則彌望皆是,甘美異常”。(《平民縣誌》)肩負著陝西招攬移民、開墾黃河灘地重要使命的平民縣沒有辜負期望,雖然自然條件造就生活艱辛,但民眾墾殖不輟、創業持家的勁頭似火,“自設治以來,均經招民依照《整理灘地章程》承墾;自民十八至今六載,以前之荒地,均已開墾成熟,村莊林立。”晉冀魯豫等省的難民蜂擁而至,縣內人口驟增,南北新村迭起,短短實數年間住戶超過七千,居民接近3萬,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縣城三次得失

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墾荒的開始也是土豪劣紳和他們的政治代表—國民黨反動派沆瀣一氣巧取豪奪的啟幕,大量圈佔土地,橫加租稅課賦,搶收莊稼剝奪地權,鞭打繩捆關押欺凌……黑暗的制度和無情的剝削吞噬著窮苦人民的血汗。吃苦耐勞秉性強悍的平民百姓,不僅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不屈不撓,在同舊制度的抗爭中更是勇往直前。勞苦大眾的先進代表—中共平朝工委(駐地安仁魯坡)在鬥爭中不斷成長壯大,黨員人數增加素質提高,不少成員還打入敵營任職,黨的工作全面鋪開併為解放事業奠定了組織基礎。另一方面,平民縣東濱黃河西靠土塬,南北狹長夾道地質鬆散軟溼,既不能負載重兵器,又不利大兵團馳騁,屬兵家之忌地,因此無正規軍重兵把守,而以地方自衛團(保警大隊)和警察作為防禦主力、各鄉保的武裝保丁用以輔助,也為平民解放提供了有利條件。

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1948年10月6日(農曆九月初三),中共平朝工委領導朝邑縣保警大隊和常備大隊起義(史稱九三起義),有力配合了西北野戰軍進行的荔北戰役。為進一步擴大戰果,西野前委和東府工委決定於7日以“圍城起義裡應外合”的方案舉行平民起義。朝邑起義的順利結果從思想上讓人們產生了鬆懈情緒,自認為平民縣保警大隊(約400人)已由自家人全部控制,加之協助起義的外圍力量未按計劃到達圍城位置,因而出現了“誤打誤撞”。守城的保警隊員率先開火,接應部隊隨即強勢攻城,20分鐘後便取得了平民縣城的第一次解放。城雖破但未取得預期效果,逃散出城的武裝力量依然存在,於是黨組織安排原本作為內應的保警大隊在8日 “收復”了平民縣城。1949年3月,全國解放形勢一片大好,黨組織於是策劃組織了第二次平民起義。3日晚上十點起,已由我黨力量控制的保警大隊實施全城戒嚴,扣押國民黨反動勢力40餘人。4日,中共東府工委20人接收組進駐,平民縣接收工作臨時委員會宣佈平民縣和平起義。

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平民縣二次解放僅持續了半個月,3月18日,在胡宗南軍隊東犯之下,平民起義部隊和接收人員奉命撤出平民縣城。胡宗南不經打的豆腐兵在解放軍一野和地方部隊的迅猛打擊下倉惶南逃,黨組織隨決定乘勢追擊一舉殲滅反動力量。3月23日深夜,各部隊集中圍殲盤踞在平民縣南部的王卓章匪部,24日“平南戰鬥”的勝利也標誌著平民縣城的第三次解放,而且是全境的、徹底的,上級派來了縣委書記(薛建民)和縣長(馮德厚),中共平民縣委和平民縣人民政府也隨即成立。新生的平民縣一方面“改鄉為區、改保為鄉”鞏固了基層政權建設,一方面“減租保佃廢除現租”減輕負擔安定了民心,同時克服自身貧苦慷慨解囊擁軍支前貢獻了全國解放事業。以至到1950年併入朝邑縣,平民縣特殊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都為各界所美譽。


難忘革命英烈

平民縣的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她的解放、發展乃至輝煌離不開千千萬萬追求自由、民主與幸福的仁人志士,這裡面,最為傳奇的當屬王子敬。王子敬名振聲,平民縣嚴家莊人,抗戰初期即任平民縣農會理事長和保安大隊附,先後三次(1938、1942、1945)率領平民縣壯士東渡黃河,聯合當地民眾與日偽軍作戰數十次,擊斃日偽軍、擊毀日寇軍械難以數計,收復了永濟縣城,聲威震徹晉東南。抗戰勝利後,在永濟收編日偽軍數千名,並任挺進軍少將司令,隨後率部返回家鄉,接手國民黨平民縣自衛總隊附兼保警大隊長。其實,王子敬早就和中共平朝工委書記韓增友相識相知,並於1947年6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平民起義中,王子敬發揮了特殊而又突出的作用,他根據中共平朝工委的決定出任縣保警大隊副大隊長,特別是以民族大義出任偽平民縣縣長後,為黨抓住了這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取得平民縣的全面解放居功至偉。

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平民縣的解放,更與一群人的百折不撓分不開,他們都是優秀的共產黨人。首次平民起義的醞釀中,西北野戰軍政治部秘書長兼聯絡部部長範明、陝甘寧邊區東府工委副書記兼組織部副部長王俊、委員蘇史青,平朝工委書記韓增友、副書記劉鍾諧、委員羅曼中,朝邑起義總指揮楊海潮以及平民黨支部逯鳳鳴、王子耀等人在朝邑大寨子霍潤生家中運籌帷幄確定方案。此後,徐作雲、王宏等共產黨員從中聯絡,促成了部隊的迴歸與朝邑縣城的“收復”。在謀劃平民二次起義時,中共東府工委委員蘇史青重點負責,共產黨員王漢卿奔走聯絡,平民保警大隊更是人員大“調整”,共產黨員陳欽章、張忠卿等掌握了優勢兵權,加之共產黨員馬新榮、張仲憲的鼎力協助,使得整個過程有驚無險較為順利。平民取得最終勝利,也多虧了路東總隊、朝邑支隊、韓城支隊、合陽支隊等黨的隊伍聚力圍殲。

平民縣城的三次解放

從舊制度走向新社會的平民縣,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大力支持與不懈投入分不開,從三次解放的思想準備、組織發動、人員調配、實施保障乃至善後處置,均體現出較強的嚴密性、紀律性和革命性。特別是在第三次解放後的鞏固時期,面對敵特勢力反撲與黃河再度氾濫的雙重考驗,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沉著冷靜果斷處置,沒有讓天災人禍危及到新生政權和人民生活,贏得了勞苦大眾的普遍擁護,也使恢復生產、振興經濟、改善民生成為平民縣投入人民懷抱後最為靚麗的色彩。


新中國70年,平民解放70年,雖然平民縣已是作古的歷史,但其存續期間波瀾壯闊的發展鬥爭場面依然清晰可見。平民,一個響亮的名字,必將在歷史的天空中明星般閃耀!


-作者-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縣融媒體中心主任 王小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