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家庭,如何保證孩子的教育質量?

熱劇姐


又看見一個很符合自己經歷的問題。我爸媽都沒文化,而且都很忙,基本沒空管我,其實他們也教不了,畢竟自己也不會嘛。不過大概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懂事的比較早,知道知識才能改變命運,hhh。所以成績也算還行,接下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如果是農民工家庭的話,父母其實在家中對孩子的學業教育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並且可能工作也比較忙,在家的時間會很少。但其實不用太害怕孩子的學習會跟不上同學,只要在學校好好聽老師講課,回家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那已經超越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了。所以家長在家裡是否能幫到孩子,其實不是很關鍵。有人可能會問,那孩子在家解決不了的問題怎麼辦,你放心。憑藉小孩子的機靈勁,那些都是小事,再不濟,明天去問老師或者跟同學討論,不一樣能解決。這樣反而能幫助孩子提早鍛鍊自主自立的能力,我覺得這個能力比就解決一個數學題重要太多了。而且我還聽說過有小孩,藉著來問家長問題,賴在客廳看電視,哈哈哈哈。你有他這麼聰明,解決些初中小學這些小問題,還不容易嘛。要說上了高中,那本來就不是有文憑就一定能做的出來的,你也就放寬心吧。並且個人不提倡在孩子學習差的時候,到處報輔導班,他是因為學校的內容消化不了,才顯得消瘦,你亂給他加營養,跟下毒沒什麼區別,還是看看症因,在哪對症下藥的好。

那說了這麼多也不是叫大家就不管自己孩子。孩子的經歷少,在小時候很容易養成一些習慣也很容易學壞,畢竟現在初中小學不讀書、天天搞事的小孩真的蠻多的。我覺得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好壞,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原則,讓他懂得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是他在為自己努力。這些東西的重要性,比你逼著孩子學這學那,報這個班,報那個班強多了。小樹剛種下去,你首先要保證根的安全,至於之後他想怎麼發展,他有什麼感興趣的行業,那就讓他自己選吧。現在我上了大學,大學也還算不錯。所以經常有人問我媽怎麼教我的,其實她也沒教過我,只是每天十點就讓我睡覺了。大概就是無為而治了,其實也算見過不少人,我覺得只要心地是良善的,就算可能學習成績不是那麼優秀,我一樣看好他能有一份光明的前程。但是思想出了問題,就不是幾張證書,幾個優異的成績單能解決的了。


引力左右


我爸媽就是農民工,在我要上學的時候,有的學校因為我們是外地來的,不收,我爸媽就跑去教育廳找那裡說得上話的人跟學校溝通,最終那間學校決定讓我們考試,如果達到標準了就讓我上學。之後對我都是採用放養式。他們不會過問我的學習,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做壞事。我覺得生在農民家,本來就應該要更加的懂事,以前的情況,我們家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卻還要為了孩子的學習到處跑,稍微懂事一些的孩子都會努力學習不會辜負父母的用心。


菠蘿吹雪421


我就是農民工家庭出身,一直以來學習順利,主要有兩點原因:

1、家人極其重視學習:爸媽覺得只有我學習成績好,才能以後找個好工作,才能生活更順利。

所以從小到大,一直跟我說,只要我學習成績好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這讓從小的、懵懂的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認真學習。而且他們在學習上毫不保留地支持。

2、不懂就問、自己愛看書、認真學、愛自省。

(1)不懂就問。因為父母沒有好的教育背景,所以學習方面是幾乎無法幫助我的,所以教導我一定要不懂就問。而經過嘗試,我發現老師很喜歡不懂就問的孩子,這讓我很少有不懂的地方。

(2)自己愛看書。書中自由黃金屋,這句話確實是不錯的。我的很多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都是從書中學來的,這讓我在初三、高三的重要日子能調整心態,積極面對。

(3)認真學,是指我會抓住課堂的每一秒,老師最精華的教學知識在課堂,只要我能夠認真聽講,認真練習,認真思考,其實很簡單。

(4)愛自省。比如我會分析自己薄弱的地方是什麼,然後通過自我思考、與老師、朋友交流,尋找學習措施,並和老師、父母溝通,建立監督機制,幫助自己學習。

以上是我的一些親身經歷和方式,希望能幫到你呀!




一靜說


我沒結婚生孩子之前 我覺得學校教育很重要 等我有了自己孩子後 接觸的孩子就多了 我發現真正拉開距離不是學校教育 也不是金錢(當然錢很重要)而是好的父母!與其擔心給不了孩子更好,就把自己變好!自己好,孩子就好!


張熊果兒


我一直從事山村孩子的教育。從教已有14年,目睹親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點點滴滴。

留守老人對留守兒童只是停留在孩子的溫飽層面,根本沒有重視孩子的心裡發展教育。

孩子的習慣養成與自我約束能力靠的是教師的點滴修改,家庭學習能力處於空白階段。


娛樂竄天炮


我就是農民工家庭,通過我個人的經歷來回答。

第一從小對孩子的教育不能不重視,因為我小時候還是現在農村都是對孩子很小的時候教育不夠重視,總覺得孩子長大一點就好了。導致還沒從小沒有打好基礎。

第二父母不能夠很好的陪伴在孩子身邊,導致很多孩子失去父母這一塊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為農村父母基礎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失去的不止是教育還有父母的愛。

第三父母一定要重視自己的知識程度。這樣才能更好的輔導孩子。

第四農村父母跟老師沒有做好溝通。總覺得孩子教給學校就可以了,沒有注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第五農村本身教學質量就差,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安排孩子去好點的學校就讀。



堯舜看世界


很高興回答你問題:對於農民工來說,生活在最底層社會,什麼樣的苦、什麼樣的累都可以承受,歷盡多少艱辛都能扛住,默默的付出,無聞的奉獻,有多少時光留在了異地他鄉。沒有節假日,也不管酷熱與嚴寒,從春天走到了冬季,從活力四射的韶華演變成了兩鬢的白髮。他們無悔無怨,心裡卻有牽有掛,留下的汗水一茬又是一茬,只有一個心願,就想著多掙點錢,帶回老家,供孩子上學,盼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長大。想要保證孩子的教學質量,就不能失業,就不能沒工可打。





禮帽大叔的vlog


現在,80-90後父母對育兒要求和生活質量都有很高的要求,中國5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的問題。

一、隔代教養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

1.爺爺奶奶時間更充裕,照顧孩子更耐心細緻。

2.老人有一定的養育經驗。

3.老人有豐富的閱歷和人生感悟。

4.減輕父母的負擔,同時給老人帶來歸屬感、價值感,減少孤獨感。

劣勢:

1.老人容易溺愛孩子,有些教育觀念陳舊。

2.父母與老人的教育觀念會有衝突,產生隔閡。

3.影響兒童的個性發展。

二、隔代教養可能遇到的問題

1. 孩子動作遲緩: 老人身體不好,造成兒童運動量不足。

2. 孩子自理能力低下: 老人對孩子的事情包辦現象很嚴重。

3. 孩子盲目自信: 老人習慣誇孩子,只是通過誇獎獲得的自信,不是通過生活體驗獲得的自信。

4. 孩子膽小、脆弱: 老人對孩子的需求過度滿足、照顧上也面面俱到,讓孩子沒有抗挫折力,。

5.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 運動影響腦力發展,孩子需要多嘗試多練習。

6. 孩子跟父母的感情產生隔閡。

三、如何解決隔代教養中的問題

1. 與老人分工合作: 父母多負責運動方面,鍛鍊孩子腦力。

2. 觀念統一: 父母與老人共同學習育兒的理念,多跟老人溝通一些錯誤方法的危害。

3. 分清“愛”與“溺愛”: 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多教導孩子方法而不是包辦,分步驟教導孩子,可採用“最後一步法”讓孩子獲得成功感,有耐心,建立自信,教導孩子學會分享。

4. 學習“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和老人要共同學習。

有時間的家長儘量多花時間陪伴孩童,正確的輔導才能讓孩子避免一些彎路,跟孩子們一起快樂的成長!



三農創業者丶養殖大戶


農民工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同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生力量。他們子女的 教育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關乎農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關乎和諧社會的建設的成功與否,更關係到“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所構建的和諧 社會主義社會是指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協調,社會公平;人際關係環境和諧,社會穩定。但是 如果沒有佔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和諧,甚至連子女受教育這樣的基本人權都 不能保障,那麼我們的和諧社會不可能實現。本文以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為背景,探討當前農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問題。

一、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

1、受教育機會不平等

受教育機會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標,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機會具體反映在農 民工子女的就學渠道等方面。他們的就學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學借讀。 第二, 就讀於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辦的學校。第三, 進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學校學習。第 四,就讀於民工子弟學校。第五,在家鄉學校接受教育。抽樣調查顯示有65% 的適齡兒童 在家鄉接受教育,他們的父母親一方或雙方不在身邊,處在教育的邊緣地位。 第六,部分 農民工子女失學或輟學。

2、就學過程不平等

第一 ,與城市孩子同處一校的農民工子女,由於戶籍的限制,必須比城市孩子多繳納 高昂的贊助費和借讀費,儘管他們生活的經濟條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接受農民工子女的 城市公立學校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一類是城市中基礎薄弱的學校,二是城郊的鄉鎮學校。 在公辦學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經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單獨編班”。由於戶口不在當地, 經濟條件薄弱,常被公辦學校的城市學生排斥;由於父母工作流動性大,學校有時會疏於管 理;由於沒有學籍,成績因此不計入教學考評,甚至無機會參加學校或當地各級政府舉辦的 各種活動,以及“三好學生”的評選和一些體育競賽;部分教師素質不高,往往歧視農民工 子女學生,甚至剝奪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

 第二,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由於資金短缺,且不少學校辦學以贏利為目的,辦學條件被 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設備奇缺、管理水平低、師資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 面的 隱患等。所以農民工子女儘管有學可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辦學校低得多的待遇;而且 當地教 育主管部門還有比較嚴重的城市本位觀念,不但不落實國家的政策,對這些學校進行財政補 貼,改善教學環境,反而以地區、部門利益為重,動輒以辦學規模太小、條件太差等不合規 範為理由將學校關閉,不給予其合法的辦學地位,全然不顧流離失所的學生。

二、和諧氛圍中潛伏著不和諧因素

1、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格局隱患

  長期的城鄉隔閡,使處於同一個班的城鄉兩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話語體系等方面 出現了很大的差異,農民工子女極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熱諷;由於父母的工 作流動性大,他們也經常跟著流動,導致他們經常缺課,成績不理想。所以農民工子女普遍 自卑、自我評價偏低,產生自閉、強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適應、人際關係緊張等心理問題 ,甚至產生對社會的對立感、仇恨感。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不良的心理問題極易誘發心理危 機, 到了一定程度,還會出現反社會行為,破壞社會的穩定。那些經常隨父母流動的農民工子女 ,多數最終還是會失學,他們是未來社會的定時炸彈。因為不能受到應有的教育,無法在走 上社會之前獲得謀生的基本技能,這些人就很難有效地參與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建設。對整個 社會來說,在市場經條件下,人們接受教育的差距對應著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發展會 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惡性循環,惡化社會的利益格局,埋下城鄉、地區、階層之間人際關係 緊張的隱患,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背道而馳。

2、留守女童問題

第一 ,情感依存缺失與道德滑坡。

 長期見不著父母,或“寄人籬下”,造成留守女童情感依存缺位,性格柔弱內向、自卑 ,逆反心理強,甚至怨恨父母;對社會失望、恐懼,變得孤僻,甚至情感轉移,從而出 現情感錯位導致行為出軌。道德監管的家庭缺位使有的女童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對不良習氣 接受力強。留守女童多數成績不理想;有很多早早結束學業。這些提早結束學業的女童,她 們有的在家幫做農活;有的過早進入勞動力市場,從事一些服務行業的工作;有的甚至成為 色情業從業者,當三陪女和賣淫女,成為法制社會的一個贅瘤。這些未來的母親由於不能受 到應有的素質教育,造成社會人才培養中家庭教育的惡性循環。

 第二,易成性侵犯對象。

 性監護缺位以及性安全防範教育的滯後導致女童自我防護意識缺乏;思想、文化、法制 教育落後等因素造成農村的治安局勢尚不穩定,具有安全隱患;再加上農村地域寬闊、人煙 稀少的地理環境和偏僻的居住環境,犯罪分子會輕易利用這些因素,使得農村留守女童極易 受到性侵害。  

三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

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曾以“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形式把中國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 兩大類別,蜂擁入城的農民工居住在城市,戶籍卻仍是在農村。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應 由戶籍所在地負責。農民工子女在流動的同時,教育資金並沒有隨之流轉,從而致使處於流 入地的農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財政補貼,也沒有資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優待 。《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招收流動兒童少年就學的全日制公辦中小 學,可依國家有關規定按學期收取借讀費”,顯示國家政策賦予流入地學校收取農民工子女 的借讀費和贊助費的權利來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學的農民工子女,必 須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讀費和贊助費。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現 行戶籍制度與人口流動需求不相適應的結果。

2、義務教育制度的過度分權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教育體制過度分權。《義務教育法 》第八條規定:義務教育事業,在國務院領導下,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第十二條規定 :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 保證。這個教育法則明確了流入地政府對流動人口學齡兒童的入學並沒有法律上的責任,作 為城市邊緣人口,農民工子女無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帶給他們的教育補助。因此,義務教育 的過度分權是造成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主要原因。

3、農民工經濟收入低

在我國加工製造業、建築業、採掘業、運輸業以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農民 工佔到從業人員的半數以上,人數超過一億。作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為經濟社 會 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理應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農民工卻經常遭遇工資偏低或拖欠的不公 正待遇,收入普遍微薄。他們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區,生活在城市貧困線以下,城市學校尤 其 是公辦學校昂貴的求學成本,使他們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上額外的贊助費和借讀費 ,他們只能“望學興嘆”,這是導致他們子女上學難的直接動因。

4、農民工家庭的流動性大,社會交往面窄

農民工居住空間狹窄,條件較差,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農民工子女儘管生活在廣 闊的城市空間,他們實際卻只擁有狹隘的生活空間,這與鄉村社會中頻繁的互動行為形成鮮 明對比;經常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使適齡兒童的正常學習缺乏系統性和穩定性,甚至造成了階 段性輟學,影響教育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客觀層面上拉大了與其他兒童的教育差距,進一 步加劇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勢地位

四、解決對策

1、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吻合的戶籍制度,逐步削弱戶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體制與戶籍制度掛鉤的傳統模式。

允許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的人員, 根據本人意願辦理城鎮 戶口, 儘快改變農民工身份轉換滯後於職業轉換的現狀, 逐步實行統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戶 籍制度,打破戶籍制度壁壘,在政策上保障農民工與城市市民在國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學的門檻,創造有利於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獲得較多的向“上”流動的 機會。同時配套改革與戶籍制度直接相關的制度,淡化包括勞動就業、子女入學、住房分配 、 社會保障等政策規定中對戶口的特殊要求, 逐步剝離在“城市戶口”這一身份標籤上附著 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會福利, 實現農業人口和農業人口的主體平等。

2、調整現有義務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國有公共教育資源,完善社會捐贈機制,多渠道 籌措教育經費。

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要由“縣、鄉、村三級辦學,縣、鄉兩級管理、以縣為主”調整 到“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要 通過轉移支付,加大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扶持力度”的體制上來,全方位 地把農民工子女教育從體制外納入到體制內。解決的渠道應該以公辦學校為主,民辦教育為 輔,調整現有教育資源的分佈,實現現有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健全捐贈機制,完善 捐贈立法,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讓有愛心的先富者,將一部分財富通過慈善事業投 入教育,多渠道籌措教育資金。農民工使企業獲得利潤,政府增加了稅收,因此,還可以通 過適當的方式,讓用工企業分擔農民工子女的部分教育費用,並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費 用於農民工子女教育。

3、消除法律上的歧視。

按照聯合國《取締教育歧視公約》的規定,教育歧視是指基於種族、膚色、性別、語言 、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經濟條件或出生的任何區別,排斥、限制或特 惠受教育者的行為。上面提到的《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從法理上講,明顯存在對 流動少年兒童的歧視性條款,造成了流動兒童在選擇受教育權、繳費、享受教學資源等方面 與流入地兒童的不平等。現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規範中也出現了諸如“農民工子弟學校”、“ 附屬教學班(組)”、“借讀費”、“臨時學籍”等內容,實際上是將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子女 隔離開來進行教育。這些做法在形式上違反了《世界人權公約》、《取締教育歧視公約》等 許多國際人權法文件所確立的禁止歧視原則。所以應消除這些歧視性的條款和語言。同時政 府還應禁止城鎮針對農民工制定各種不平等的政策或設定不平等的用工條件,儘可能為農民 提供公平競爭的就業機會,使他們有機會獲得較好的工種和工資待遇。

4、協調疏導農民工的流動

農民工的流動總的來說有一定的規律性,但對個體來說更多的是盲目性。任何城市的資 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政府還應根據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採取適當措施適度控制流動人口 的規模,如通過實施積極的區域政策,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欠發 達地區轉移,以實現發達地區的企業、欠發達地區以及農民工家庭三方共贏,這也是解決農 民工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根本途徑之一。此外,還可以與欠發達地區聯合建立用工信息 發佈機制,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減少農民工的流動成本。


胖丁A小夥


我個人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一下。對於農民工家庭子女教育這一塊。要是比起城市裡的孩子確實有好多地方是相對不優越。為什麼這樣說:第一是大多農村子女多半留在農村上學。可想而知農村的教學資量和城市的是有區別的。還有一點,農民工子女更缺少父母陪伴,還有一小部分隨父母來到城市讀書。據我所知外地學生來本地讀還要交借讀費。準備好多資料,比如說,暫住證。戶口本,社保等等等一大堆證明才能借讀。大難了。農民工子女想要有優越的讀書條件。父母要路多少路,求多少人。我提起子女上學問題,頭都大了。想給孩子最好的教學資量。想給孩子優越的學習環境。一道道牆堵在那裡,有些城市的學校大門就沒有給外地的孩子敞開大門。不說了都是眼淚,所以本人的孩子現在老家縣城許家印支助的家印高中讀高一,全年級11個班級。我孩子前8名。我比較欣慰。提起孩子上學問題我就想多說幾句。當處我兒子在鄭州上小學的時候。我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多拿了多少錢。最後還要回老家讀。我兒子相當爭氣。我欠缺對孩子的陪伴。慚愧。不說了。這就是本人的關點。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