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噓樹開花了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曹操所處的時代是軍閥混戰的時代,一個部隊只要能夠軍糧自籌就可以獨立成為軍閥,無論大小都是這麼來的。如果曹操不親征的話,部隊打下一座城池就可能自立為王,形成新的軍閥。親征可以保證通過合理的人事安排新佔領的地方掌握在自己手裡。

其次,曹操之所以能夠親征得益於荀彧的精明強幹,作用相當於劉邦時期的蕭何。荀彧不僅僅是謀士,他完全可以獨當一面,在曹操親征的時候不僅僅可以穩定中央朝政,還能有力的為前方輸送糧草,保證供給。

最後,三國是亂世,不僅僅是曹操親征,其他勢力領導者一般也是親征,都是同樣道理。比如,劉備攻打益州、漢中、打東吳,都是親征,孫權打合肥也是一樣。馬超、呂布那樣的軍閥更不用說了,完全親力親為。

總之,曹操親征正是根據當時的形勢做出的決定,正如他所說如果沒有他,不知幾人稱王稱霸。這是從主觀上說,客觀上荀彧能夠挑大樑也尤為關鍵。


中原一條蟲


曹操一生征戰無數,每有戰事必親自出馬,能不麻煩別人就不麻煩別人。這倒不是因為曹操有多勤快,而是他不得不這麼做。

軍隊的控制權對一方諸侯來說,那就是生命。如果交由他人來指揮,時間久了必然導致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下降,就有被架空的危險。軍隊一旦被心懷叵測的人掌控,自己就將有性命之憂。

士氣是勝利的保證,一支沒有士氣的軍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鼓舞士氣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將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但一馬當先也會帶來極大危險。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八月,曹操與呂布在濮陽展開激戰,曹操作戰不利,幾次被呂布擊敗。但呂布也無法將曹操驅走。

呂布唆使濮陽城中大戶田氏向曹操詐降,詐稱獻城。曹操又一馬當先想要進城,手下一個將領攔住了他說道:"主公且在城外等候,容我等先進城看看"。曹操聞聽厲聲喝叱:″我不自往,誰肯向前!"說完當先入城。

結果被呂布包圍,困在城中。軍隊被呂布衝擊得七零八落,失魂落魄的曹操隻身一人尋路逃命,迎面正撞上呂布,還好呂布不認得曹操,只是向他打聽:"曹操何在?"曹操魂都嚇飛了,忙胡亂指了一下說:“那個騎黃馬的就是。"這才得以脫身。隨後被趕來的典韋救走。安全回營的曹操又使計詐死。誘呂布上當,呂布夜襲曹營被包圍,損失慘重。曹操又扳回一局。

曹操在征討劉備時,還曾被魏延一箭射中嘴巴。幸好離得遠,這一箭已是強駑之末,曹操只是被射掉了幾顆牙。雖然吃飯不方便,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高風險也給曹操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士氣高昂的曹魏軍隊四處攻城掠地,打下了比蜀國和吳國合起來都多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為曹丕篡奪漢室江山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大河橋下流


我覺得首先是他不具有像曹操劉備一樣的帶兵打仗的才能,我記得他這一生都在攻打一座城池,就是合肥,但是打了六次都無功而返,這幾次倒是打出了很多他的敵人的名氣,而他自己確是越戰越氣餒,他是一個很好的君王,但是卻不適合出去領兵作戰,而且從小到大,他都一直生活在父親和各位兄長的保護之下。

曹操劉備本來就是打仗的好手,特別會用兵,經常過這種打仗的生活,可以說是經驗豐富,他們是那種既有將帥之才,又可以坐鎮後方的人物,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經常上戰場還可以幫助他們拉攏一些身邊的人才,籠絡自己的勢力,也可以讓士兵更加的相信他們,同時還能夠鼓舞士氣。

孫權其實也不是想做一個就在後方等著前線的將士幫他把江山拿下的懦夫,但是那幾次合肥之戰,他都是親自領兵,可是一次都沒有勝利,他每次出去都帶了很多人,但是卻屢次被對手用幾千人甚至是幾百個人就給解決了,有幾次他還差點死在了敵軍的手裡,不得不說本來就不怎麼會打仗的孫權更是嚇到不行啊。

這幾次的失敗對於孫權的打擊可是不小,你想如果你是孫權,本來就不怎麼會打仗,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去了幾次前線,一次都沒勝利也就算了,但是差點小命都快沒有了,你還會再上戰場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領兵大概就是孫權的短板,上天註定他不是一個適合帶兵的人,還是好好做一個君王吧。


歷史的波瀾壯闊


曹操總是帥軍親征大概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

一,避嫌。

曹操與各自佔山為王的孫權劉備袁紹等人的身份不同。

他聽了謀士毛介的建議,把落魄的漢獻帝從洛陽接到許都,諸葛亮罵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曹操集團這方面應該是“奉天子而令不臣”。

一個“奉”字,就說明曹操身份與其他諸侯的不同。

劉備孫權之流,可以各自為政,他們就是各自集團的董事長,而曹操上面還有一個漢獻帝,儘管有名無實,但也是名譽董事長。

如劉備孫權,既然是集團董事長,那就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不然養那麼多經理主任的有什麼用?再說董事長有幾個戰鬥在一線的?

而曹操儘管實際上是董事長,但名義上不過是個總經理,你不親力親為,叫小夥伴們怎麼看?難道你也想坐家裡當董事長?那麼你就被落實了口徑,什麼漢臣,就是漢賊!曹操可不像司馬昭那麼高調,篡位之心,路人皆知,他低調,更是避嫌,所以奉天子令,帥軍親征。

二,本性使然。

曹操骨子裡就喜歡戎馬生涯。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曹操看來,這感覺比在後花園裡與老孃們春花秋月還過癮。

他一腔熱血,英雄氣概,戰場才是他的舞臺,說不好聽的,你不讓他去他還不痛快!

這熱血,痴心不改,到老曹操都未能放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沒辦法,阿瞞就喜歡帥軍親征,他喜歡的事,還問什麼原因,因為喜歡,所以就幹!

魏武揮鞭,就這麼霸蠻!


七鬥


曹操會選擇自己帶兵出戰,是想將軍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且在戰亂的年代,只有戰場上的將士才能夠做到完全的瞭解戰局,曹操此舉也是想更加了解作戰情況。要說曹操上戰場那可真的是很勤快,基本上他能帶兵出戰的時候,他都會選擇自己親自帶兵。

這其實跟曹操的性格也有關係,曹操生性多疑,從來就不喜歡相信別人,所以就算他手下不乏很多可用的人才,但是在曹操看來,這些人能不能用,信不信得過還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曹操這一輩子做人都是小心謹慎的,他從來就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他手下很多將領陪伴他都好幾十年了,也不見曹操對他們卸下防備,更別說找一個人幫他帶兵打仗了。

其實曹操這樣做也是有好處的,畢竟主帥親自帶兵上戰場的話是很能夠激發士兵的作戰士氣的,還能夠跟士兵聯絡感情。歷史有很多君王其實都有親自帶兵出戰的機會,只是很多人都因為怕苦怕累,最後選擇了放棄,曹操能夠這麼多年堅持帶兵打仗,想必跟士兵的感情也是很好的,至少士兵們對於曹操的話肯定是言聽計從的。

另外就是曹操親自上戰場可以幫助他更加了解目前的局勢,與其在後方等著前方將領的通報,還是在前線直接參加作戰比較能夠了解真實的作戰情況。畢竟歷史上還是出過不少將領欺騙主帥的事情。




王子影視


曹操本人精通兵法,具有領兵之才。他早年就愛好武藝,還註釋過《孫子兵法》。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最後大破黃巾軍,後來曹操還作為奮武將軍討伐董卓。

曹操這麼做一是因為曹軍裡雖然名將不少,但是卻無法和曹操相比,在遇到比較強勁的敵人時未必是對手,還是需要曹操親自下場

曹操的出身在重世家豪族的東漢,屬於世家名士目中的異類,論家世品德,曹操並不能讓人心服,他所據地盤和迎天子入許昌,都是依據武力人謀而成事,獻帝到許昌後,在朝中還與楊彪董承等人內鬥不休,之前還殺了名士邊讓等人。曹操的權力猜疑並不比皇帝低多少,他是從五千兵馬一步步殺出來的,加上那個時代武將擁兵自重或者反叛的事情很多,曹操也是個多疑之人,能夠讓他深信不疑的人不多。

這種形勢下,曹操集團雖然有不少能力上有潛力獨領方面的人物,但都沒有得到過機會。重要的軍事行動,只能由曹操本人親自出徵。





讀懂城市


先說觀點:

在我們的印象中,曹操一生中親征的次數很多,從早期的戰黃巾、鬥呂布、打徐州,到後來大規模的官渡、赤壁、渭南之戰等。如果說在事業早期,曹操作為一把手,事事親力親為自己動手還情有可原,那麼到了中後期,曹操早已位高權重,為什麼還要親率大軍呢?

01 百將易得,一帥難求


帶領數千人,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和統率十萬大軍,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這是兩個級別的概念。縱觀整個三國時期,能夠獨當一面的統帥級人物屈指可數。蜀漢的劉備、關羽、諸葛亮,東吳的周瑜、陸遜,僅僅幾人而已。

我們看曹魏一方,曹操時期雖說謀士如雲、猛將如雨,但最終成長為統帥的,我認為僅有夏侯淵、張遼,以及後期的張郃三人。夏侯淵總領雍、涼二州事務,與劉備對抗。他陣亡後,張郃接過重擔。而張遼則是在東南方向與孫權抗衡,讓東吳勢力無法踏入江淮一步。

其餘將領,比如夏侯惇,由於少了一隻眼睛,早已負責守備和後勤。曹仁、曹洪、徐晃等宗親將領和五子良將,鎮守城池綽綽有餘,但要統率大軍,能力尚顯不足。

02 曹操與荀彧的完美配合


自從曹操奉迎天子到許昌,總覽朝政大權之後,曹操集團和漢室之間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曹操為自己和漢室之間如何相處,找到了一種很好的模式。即曹操負責領兵在外作戰,而大後方交給荀彧,負責糧草供應,同時更重要的是由荀彧保證與漢室的溝通。

事實證明,這一套模式行之有效,從建安元年開始,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曹操與漢室保持了相對穩定的關係。而曹操也在這段時間內,掃平北方,成為天下最強的勢力。

03 唯曹操能整合各方力量


曹操麾下的勢力組成非常複雜,宗族大將、外姓將領、士族子弟、寒門文人,而且每一股勢力都不弱,形成一種複雜的均衡態勢。這個苦惱孫權和劉備也需要面對,但曹操的難度是最高的。

要想在作戰時將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發揮出最大功效,除了曹操本人之外,曹魏陣營中再沒有其他人有如此能力和威望。因此,凡是大規模出征,曹操必須親自統兵,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而在曹操之後,無論是曹丕、曹睿,都沒有能力統率十萬人以上的大軍,更多時候是處於防禦狀態。

可見,曹操親征不僅是出於能力上的要求,也和軍事以外的各方面因素相關。在一次次的帶兵出征中,曹操獲得軍事勝利的同時,也在完成內部各方力量的整合,一步步走上封土建國的道路。


歷史步行街


大家好,我是觀史鑑今,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一、曹操是白手起家。創業嘛,就要篳路藍縷,親力親為。不親歷親為的話,自己閒的沒事幹也不是他所願。

二、曹操性格使然。他性格天生好鬥,願意冒險,如果在戰爭中沒有自己的親歷親為會覺得生的沒有樂趣。所以在生殺予奪中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三、曹操生而有武略,如果不用可惜了。他在鬥爭中的經驗還是十分豐富的,如果不用就可惜了。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觀史鑑今


導語:

個人的觀點。第一,曹操所具備的魄力,是他眾多部下所不具備的;第二,有很多戰役,如果不是曹操親征是打不下來的;第三,曹操賬下善於防禦的武將居多,而衝鋒陷陣型的武將較少。


曹操的魄力

說曹操為人有魄力,有很多地方可以體現。例如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展開了大決戰,前期曹操勝多敗少。但到後期時,袁紹大軍前後連營,步步推進,靠著沙堆紮營,東西相連長達幾十裡,曹操連續交戰失利。導致當時曹操的總兵力已經不足萬人,而且其中受傷的又佔兩三層。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堅信荀彧的說法,並沒有撤軍回到許都。正是因為這份魄力,才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獲得了勝利。


曹操親征對許多的戰役都能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說曹操親征對大軍的軍心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持久戰是古代戰爭中最容易消耗士兵士氣的戰役,若曹操在戰爭的最前線,會打消士兵的很多的負面情緒。主君在前方指揮大軍,士兵又怎麼會產生退去的念頭。如果一旦換成武將在僵持不下時,武將本身都會產生退卻的念頭更何況士兵了。

曹操善於攻城陷陣

在三國曆史中,曹魏的武將大多都是防禦型武將,而戰場中真正能攻城陷陣的武將偏少,而作為主君的曹操恰恰善於攻城陷陣型。

曹操沒有親征時派遣的大多都是宗族武將,這些宗族的武將多是早起隨曹操南征北戰的。這些武將軍事能力或高或低,對行軍打仗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這些武將未必會像曹操一樣能聽取謀士的計策。

總結:曹操善於攻伐,同時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之中,曹操都能夠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是曹操多次絕地逢生的基礎。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曹操看著漢室衰微,各路諸侯做大,心中的宏圖大志萌生,想要建立一番偉業。曹操每次打仗都要自己親自出徵,所以他的後半生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畢竟創業之路艱辛,篳路藍縷,需要親力親為。

黃巾軍之亂爆發的時候,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後來黃巾軍入兗州,劉岱戰死,鮑信迎曹操為兗州牧,這可以說是曹操發跡的開始,曹操有了大本營了,率眾收降了大量青州黃巾軍。

曹操憑藉自己出色的能力,成功掌握大本營之後,擊退了袁術、陶謙等人的進犯,穩住形勢後,開始征討陶謙。在他征討陶謙眼看就要取勝時,後院起火!全力支持他入兗州的陳宮、早年最好的兄弟張邈,趁曹操遠征,迎呂布入主,背叛了曹操!劉備,在率軍阻擊袁術後,佔據徐州,再次“反叛”!一系列征戰及刻骨銘心的創傷後,讓曹操看懂了人心,明白了只有自己掌握大權才是最可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