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最近在看《法證先鋒4》,最近更新到出現了一個人物,伊萊恩,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她和奎因是一對好閨蜜。

1

我們來看看伊萊恩這個角色,她身邊沒有幾個好朋友,少數的幾個,還是朋友的朋友。吃飯提前去幫大家訂好位置,並且提前點好朋友愛吃的菜,朋友來了不必等太長時間。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去旅行,跟隨老人團,覺得省心省力,也不怕悶。

不肯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鐘時間,卻惦記著超市的減價,去買朋友最愛吃的餅乾。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對待男人的態度,也總是極致討好,不去分辨男朋友說話的真假。導致每次戀愛,碰到的都是渣男。但即使是清楚前男友是渣男,她依舊甘心被騙財,她根本不懂得,也不想去拒絕別人對她提出的要求。

就連身體不適,也要幫朋友去收螃蟹,並且自行“舉一反三”,把後續工作統統做好,清洗、保鮮、做好配料,不讓別人費一點心思。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無論是普通的人際交往,還是在親密關係中,她總是儘量避免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害怕起衝突,害怕讓別人不高興。

但這樣的人,招人喜歡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猜測,這段友情,並不能長久地保持下去。

2

伊萊恩總是委屈自己去滿足別人,活得小心翼翼,從她對自己的否定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她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像伊萊恩這類討好者,壓抑著自己最原始的天性、感受、情緒,去迎合世界的期待,討好別人。但周圍的聲音都在說,你討好別人、討好世界卻忽略自己,是不對的。你要做自己,要順應自己的感受,不要壓抑你的天性。

全世界彷彿都在教育討好者,不必成為這個樣子,在對他們努力的討好進行否定。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所以討好者的內心會有很強烈的衝突,一方面忍不住討好,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他們會不斷自我攻擊:我怎麼就那麼慫,那麼沒用?這種極度的不自信,讓其他人進而會對他們產生或多或少的鄙視感,如此惡性循環。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就像電視中,即便是親如姐妹的兩個人,奎因不認同伊萊恩的擇偶標準,批評她不愛運動,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伊萊恩指指點點,以自己的人生態度對伊萊恩進行著否定,並孜孜不倦的想要改變她。很明顯,這段看似美好的友情背後並不平等。沒有得到朋友的認可的友情,本身就建立得並不牢固。

3

有人說討好型人格就像一顆洋蔥,當你一層層地剝開它,卻發現沒有內核,沒有本質的自我。

在職場上,討好者可能是一個很會察言觀色、受人歡迎,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混得風生水起的“老油條”。

在朋友中,討好者可能又變成了一個時刻照顧大家感受、安排一切的靈魂人物。

在各種社交場合中,討好者們常常會想“這種環境要求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怎樣才能成為那樣的人?”唯獨沒有自己。他們覺得自己有義務讓別人高興,似乎別人不高興就是他們表現不好造成的,他們非常害怕別人對他們有不好的評價,為了維持住別人對他們好的評價,他們必須深刻提高警惕,關注著別人,為的是趕在別人指責自己時,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對自己滿意。

所以,周圍的人對他們往往只是需求、索取,而非情感上的牽絆。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我們交朋友總是會因為對方身上有優秀的東西吸引著自己。沒有內核的討好者,無法成為合格的朋友。他們自身並不擁有與朋友合拍的“三觀”,也沒有與朋友共鳴的愛好,與其說與朋友之間建立起的是友誼,某種程度上只是相互利用。

伊萊恩幫奎因解決生活中的瑣碎,奎因幫伊萊恩趕走糾纏她的前男友,但她們在一起做完1個小時的瑜伽都倍感壓力。她們之間,沒有互相吸引的內核,或者只是單方面的。所以,我不覺得這種友情能更夠長久。

4

有的時候討好者總以為,不顧一切對別人好,就是真正的關心,但其實過分熱情的討好者總是想入侵他人的生活,想用依賴感將他人捆綁住。

但一段舒服的關係需要有空間,需要有界限。

放到閨蜜之間,其實最忌諱的就是對閨蜜的男友沒有邊界感,不然怎麼說,防火防盜防閨蜜呢?這番調侃的背後,深刻地告誡我們:

摯友之間也要留有餘地,因為很多時候,破界就是盡頭了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在劇情中我們看到,留在奎因家處理螃蟹的伊萊恩,看到朋友的男友下班回到家中,並沒有及時離開,而是兩人獨處了一段時間。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在朋友的男友與自己有肢體接觸時,不僅沒有迴避,反而一臉的享受。

我猜「法證先鋒4」裡那對好閨蜜一定會鬧掰:遠離討好型人格

目測,接下來必有閨蜜間搶男人反目的劇情,我猜,後面的劇情多半是男人享受了伊萊恩因討好人格帶來的貼心照顧,大男人主義的內心被充分的滿足,與事業型的獨立女性奎因產生了極大反差。從而,與奎因分手,牽手伊萊恩。

有界限,才會讓對方有愉悅感,讓對方感到安全。把握分寸,守住原則,是人際交往必備的修養。而討好者們往往不具備這種素質。

5

但我並不僅僅因為沒界限而反對與討好者們交友,更擔心的是他們內心掙扎後的反撲。

討好者把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自己,表達自己,平常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與他們表面總是在人表現出來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裡,他們其實內心衝突很多。

正是因為解決不了這些內心衝突,他們活的很累,很壓抑,很委屈、很抑鬱、生命很萎縮,甚至很憤怒。

而我擔心的這樣不能被疏解的憤怒,一旦有機會爆發,可能會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器。

就比如我看著已有劇情的種種,就會隱隱有不好的預測。善良的伊萊恩假如真如我猜測這般背叛了閨蜜,一旦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原諒,那麼強勢的奎因肯定會被指責。

即使錯不在奎因,但人們會覺得伊萊恩平時對你那麼好,事事遷就你,你遷就她一次怎麼了?

她那麼軟弱,好不容易遇到“真愛”,你那麼優秀,還能再找到更好的,讓給她怎麼了?

平時的“討好”行為,有朝一日,是要還的,才是最可怕的,在你猝不及防的時間、事件。

總之,這並不是一段對等的關係,並不舒適,我們為什麼不去選擇一段積極的感情,而要知難而上呢?有的時候看著伊萊恩這種討好型人格覺得很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她身邊缺少朋友,也是有原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