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初聽古典音樂,有的好聽,有的實在聽不懂。想著問問身邊懂的朋友吧,動不動就跟我提音樂史。你去看一下那個時期的音樂特點,你看看這個極簡音樂史,你看看這個漫畫音樂史……


到底是學音樂還是學歷史的?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為什麼學古典音樂的總要講音樂史?可能是因為音樂沒什麼文化課可以上,強行弄點學分,讓大家背背歷史好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要闢一下謠。


因為只要知道了大概的音樂史,就基本瞭解每個時期的大致音樂風格,聽懂古典音樂就比較容易了。還有那些音樂大師,只要你瞭解一點音樂史,就會知道他們為什麼被稱為大師。這些真大師和現在市面上的一些假大溼,你一眼就能分辨出來了。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我就先不介紹冗長的音樂史和那些風流的八卦故事了,畢竟大家容易沉迷於八卦影響了學習。我們直接來點兒“特效藥”,看看各個時期音樂的特點和風格。


要判斷音樂的風格,主要從以下幾個因素入手:節奏、旋律、和聲、色彩、織體和形式。這些因素的搭配,相互配合都會給音樂帶來風格的變化。


當然,這些只能作為一個大致的劃分,在藝術上沒有絕對的劃分,換句話說,藝術如果被絕對劃分成一塊一塊的,那就太沒意思了。


我們就從音樂的色彩、節奏、旋律這三個方面來對比,和聲、織體和形式就不講了,太複雜容易讓人換臺。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中世紀:476-1475

色彩:主要是聲樂的音響,合唱或獨唱,器樂很少。

節奏:基本都用相等時值的音符演唱,沒有清晰的重音節奏。中世紀的復調大多寫成三拍子的,並使用重複的節奏型。

旋律:大多在較窄的音域內級進,很少使用音階中的半音。

Traditional: Gregorianischer Choral: Erste Weihnachtsmesse - Communio: In splendoribus, c. v. Dixit DominusBenedictine Monks Of St. Martin, Beuron - Gregorian Chant - The Office - The Mass - Varia

這種空靈而平穩的人聲合唱,是中世紀時期聖詠的典型特點。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也經常能聽到。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文藝復興:1475-1600

色彩:主導的音響仍然是無伴奏的聲樂,但有更多的器樂作品保留下來。

節奏:宗教和聲作品中的節奏是鬆弛的,沒有強拍重音。世俗聲樂作品和器樂舞曲中節奏通常是活躍而多變的,經常使用切分音。

旋律:在適度狹窄的音域中還是以自然音為主,但能聽到一些半音的使用。

Vive Le Roy (Instrumental) (Des Pres)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 - Carlos V Mille Regretz - La Cancion Del Emperador

上面這首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音樂,由樂器演奏的,但主流音樂還是人聲居多。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早期和中期巴洛克:1600-1710

色彩:傳統樂器改良後音色變得豐富起來,比如羽管鍵琴、小提琴、雙簧管。人聲與樂器的新的結合得到探索,管絃樂隊開始形成。

節奏:有規律的重複

旋律:更大的跳進,更寬的音域和更多的半音出現,獨唱開始帶有炫技色彩。樂器也有了特定的慣用手法。

10. Deh bella e caraThe Consort Of Musicke - Monteverdi: Fourth and Fifth Books of Madrigals

聲樂還是當時最重要的,蒙特威爾第開始創作歌劇,這是了不起的進展。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晚期巴洛克:1710-1750

色彩:器樂為主,尤其是小提琴、羽管鍵琴和管風琴,成為這個時代的最有特色的樂器音色。

節奏:激動的、有驅動性的、有活力的節奏推動著音樂向前,“行走”低音造成節奏有規律的感覺。

旋律:變得更長、更擴展和更不對稱,慣用的器樂風格影響了聲樂旋律。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epoint XIII 'canon alla duodecima in contrapuncto alla quinta'Wolfgang von Karajan;Hedy von Karajan;Hans Andreae;Ensemble Wolfgang von Karajan - JS Bach, The Art of Fugue, L'Art de la fugue, BWV 1080

上面這首就是巴洛克晚期最著名的音樂家巴赫的作品。巴赫對於器樂的鐘愛,使他創作了大量沒有人聲的作品。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古典主義:1750-1820

色彩:樂隊的規模更大,雙管編製成型(兩長笛、兩雙簧管、兩單簧管、兩巴松),鋼琴成為了主要鍵盤樂器。

節奏:單一樂章中有更大的節奏變化。從巴洛克的驅動性節奏轉變成更多樣式的休止-和-進行節奏。

旋律:短而均衡的樂句建立調性旋律;聲樂對旋律的影響比器樂更大。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 I. Molto allegroYevgeni Svetlanov - Mozart Symphony No. 40

古典主義講究創作的規範性和精準性,樂曲的規模變得更大了,篇幅也有所增長。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浪漫主義:1820-1900

色彩:樂隊變得非常大,演奏者可以多達百人:長號、大號、低音大管、短笛和英國管加入了樂隊。力度變化很大,創造出不同的表情層次,鋼琴變得更大和更有表現力。

節奏:節奏靈活,但經常變化緩慢,因此節拍有時不很清晰,速度比較自由,波動很大。慢速也可以表現宏偉的音樂高潮。

旋律:悠長而如歌的旋律線條,帶有強有力的高潮和有表現力的半音。

Ride Of The Valkyries (from The Valkyrie)Classical Artists - 99 Must-Have Power Classics: The Planets & Other Masterpieces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浪漫主義時期湧現出非常多音樂家,風格差異也比較大,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時期。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現代主義:1900-1985

色彩:作曲家尋找新的聲音,不僅從傳統樂器,也從電子樂器和計算機,以及環境的噪聲中尋找新的音色。

節奏:生動有力的節奏,同時存在彼此衝突的節拍和節奏,使節奏閒的非常複雜。

旋律:音域寬廣的跳進旋律,經常通過八度移位的運用產生半音的、不和諧的、稜角分明的重音。

Introduction (引子)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Claudio Abbado - Stravinsky: L'Oiseau de Feu (Suite), Le Sacre du Printemps

許多現在的觀眾還無法接受現代主義的作品,因為和諧音的追求似乎是一種本能。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的天天炫耀音樂史?


後現代主義:1945-現在

幾乎不可能概括出音樂風格,主要的風格傾向於不再能辨別出來。


沒有共同的載體,每個藝術品創造出一種它自身獨有的體裁。

Arcana (瓦雷茲:阿卡納)Pierre Boulez - Varese


以上各時期音樂風格參考《聆聽音樂》

克雷格·萊特


其實音樂史可以說是想要聽懂古典音樂的必修課,如果不瞭解音樂的發展,當別人說:古典主義的音樂真嚴謹的時候,你只能說:這曲子可真長啊!


當別人說:貝多芬的音樂確實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了。

你只能說:貝多芬真帶勁兒啊!


最後,希望各時期的風格總結能對你欣賞音樂有一丟丟的幫助。另外,我們現在常聽到的音樂都是巴洛克往後的,其實早期音樂,空靈通透的人聲非常震撼,有機會我會專門介紹一下早期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