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樣的?

奇葩瞄會談


這個人在史書上的形象是完美的。在位期間大唐國力鼎盛八方來朝,人民安居樂業,民風開放。

當年“玄武門之變”雖說事出有因:老父親在明明立了太子建成的情況下,見他軍功卓著還明裡暗裡給他畫大餅,此舉引起太子黨排擠,最後他不得不反戈一擊上位開創盛世。

但是那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親手射死一母同胞的太子大哥建成、殺小弟元吉,事後甚至以“謀反”的罪名將他們兩家斬草除根,襁褓中的嬰兒都不放過。

然後將他父親李淵軟禁了十年之久!李淵嚥氣的時候都不敢去面對……

很多靠弒父殺兄篡位的皇帝,晚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怕死、猜忌、嗑金石藥以求長生不死、愛做噩夢。漢武帝、武則天、李世民的晚年就是在這種折磨中度過的。

佛教之所以能夠在楊堅統治下進入中國,又在李世民和武則天天統治下大放異彩,想必佛教的“因果輪迴”理念深得上意,為了減輕罪惡感,大肆宣揚佛教教化民眾“行善事、死後登極樂”,一時之間,佛教在國內達到了鼎盛狀態……

看來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放在首頁還是有它的道理!

和天下一統的穩定以及“貞觀之治”比起來,今天我們來評價這個開創新紀元的人,是不是可以用“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來弱化他本人的過失,但是,弱化並不等於忘記。

李家二郎狠角色!


謙語謙尋


1、唐太宗被後世史家給予非常高的評價,尊為理想聖君、政治完人,這是值得商榷的。這主要源於唐太宗非常在意自己給後世的形象,其刻意修史是肯定有的。

(影視劇裡的李世民形象)

宣武門之變殺兄奪位,應該說是李世民精心掩蓋了自己父親李淵的開國功勳及武德之治,將自己的爭儲暴行美化為與周公“誅管、蔡,季友鴆叔牙”一樣的義舉,而父親被說成了老年昏庸好玩樂的平庸之輩,而哥哥李建成的人設則坍塌為貪戀美色、懶惰成性。

《舊唐書》及《資治通鑑》均記載了李世民要求查看《起居注》一事。在這之前,帝王是不能查看《起居注》的,因為這樣的干預會對後世的歷史考據帶來困擾。李世民開了個不好的頭,從此皇帝看《起居注》成了慣例,到了宋代《起居注》甚至需要“每月先進御,後降付史館“,可信度大大降低。

也難怪章太炎如此批評李世民:

太宗即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

(影視劇裡的李世民與武則天)

其實,唐太宗刻意修史是有跡可循的,儘管李世民對史官加以引導和“點撥”,但依然有疏漏之處,詳加考證,便能找到諸多矛盾及不合常理之處。並且,縱觀《資治通鑑》裡記載了他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可以拿出來作為優秀皇帝演講稿的樣板。太過完美,反會讓人生疑,不是嗎?

2、唐太宗絕對可稱為影帝,特別擅長政治作秀。 聽我來繪聲繪色描述一兩件《貞觀政要》裡記載的事。

(請頒座小金人給李影帝)

公元628年,京畿地區發生大規模蝗災,太宗在御花園看到蝗蟲,抓起幾隻怒罵道:“民以食為天,你卻吃了百姓救命的稻穀禾苗。就算百姓有錯,那也應由我來擔當!你們把這些咒怨都歸到朕身上吧,來來,吃我的心,掏我的肺,千萬不要傷害朕的子民!”於是作勢要吞掉,侍臣連忙阻止:“皇上使不得!您龍體要緊,可別吃了生病啦! “太宗說:朕為民受災,怕什麼疾病?遂一口吞下,後來蝗災便不滅自破了。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復成災。

蝗災不攻自破這一神奇的結局肯定是為了給帝王拍馬屁而添加的,事情本身倒應該不是杜撰的,這幾乎是太宗的一貫風格, 比如對大臣說“我是億萬天下黎民百姓的父母,唯有自己勤儉節約。我想賞賜天下所有人,讓他們富貴,所以如今輕徭役,讓他們田間耕作……只要能讓天下人富有,朕從此再不聽絲竹管絃,再不引工狩獵,也會覺得猴嗨森猴嗨森啊!“

“朕為億兆人父母,唯欲躬務儉約,必不輒為奢侈。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 但令天下皆然,朕不聽管絃,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

3、平服東突厥、制衡西突厥的軍事才能及治理國家的才能是值得肯定的,貞觀之治並非浪得虛名。唐太宗早年勤政,從諫如流,重用良臣,推崇節儉之風,很少勞役百姓。輕徭薄賦對任何一朝的百姓都是幸事,百姓因此可以安居樂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因此奠定了大唐的基業。

但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太宗過於自負, 經常炫耀武功,並且開始鋪張浪費,大興土木。公元629年,他不顧大臣勸諫,開始大規模地重修宮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如634年建成大明宮,637年飛山宮,640年的襄城宮,647年玉華宮……並且在繼位後期,完全忘記自己曾說的“不從畋獵”,經常進行隆重的大狩獵活動。

綜上,我認為唐太宗雖然形象被略拔高了些,也確實有些黑歷史,但瑕不掩瑜,對其一黑到底、剝奪其政治成就是沒必要的。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天可汗“唐太宗,文治武功空前絕後,不信可看這些詩篇書法!

《全唐詩》中收錄唐太宗李世民的詩,共計88首。絕大多數是五言詩。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賜蕭瑀》 在猛烈狂疾的大風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強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動盪的亂世裡才能識別出是不是忠貞不二的臣。“疾風知勁草”一語,最早出自《後漢書》中,漢光武帝劉秀讚譽王霸之言。後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經過危難或戰亂的嚴峻考驗,才能識別出誰的意志堅強,誰是忠誠可靠者。次句的“板蕩”乃《詩經·大雅》中兩篇作品的名稱。《板》、《蕩》二詩譏刺周厲王無道,敗壞政局。後以“板蕩”代指政局變亂。唐太宗對於蕭瑀的評價由此看來非常的高。

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賜房玄齡》 天未破曉,不遠千里而來的英雄豪傑已經驅車入關,向長安進發。雄雞初唱,關門就早已為他們打開。此詩的主旨,是頌揚、勉勵房玄齡為國求賢。唐太宗求賢如渴的心情躍然紙上。 望望情何極,浪浪淚空泫。

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望送魏徵葬》 唐太宗的好搭檔魏徵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丙辰日病逝。唐太宗為失諍臣,痛悼不已。此望送其柩去葬時所作。《新唐書·列傳·魏徵》謂“是夕,帝夢徵若平生,及旦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

唐太宗書法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還陝述懷》 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這一切都是為濟世救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啊。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創建初期,李世民率師平定關東割據勢力後,回師關中時所創作。李世民名字的含義就是“濟世安民”,這首詩可謂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唐太宗胸懷天下黎民的豪邁志向。

中國書法精品唐李世民溫泉銘 庶幾保貞固,虛己厲求賢。——《春日玄武門宴群臣》 這首詩中,唐太宗描寫了春日在玄武門的一次國宴,體現了大唐的昌盛、官員的賢能,四夷的賓服。可是這最後一句,話鋒一轉:“我謙虛謹慎,孜孜以求賢才,這樣差不多能保證國家的繁榮、穩固吧。” 體現了他能在身處盛會時想到時刻戒驕戒躁,以禮賢下士為務勤政治國的精神。真可謂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其能名垂千古確非幸致。


集賢院居士


今天要“黑”李世民一下,為大家展現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人。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業吹了一千多年,承認他還是比較牛的,今天就不在這一點贅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黑”他一下。

一、美化自己,開了歷代皇帝之先河。唐太宗殺兄逼父,還霸佔自己的弟媳婦,有著這一段黑歷史,他為了掩蓋這段黑歷史,就干涉史書的記載。實際上,在古代有專門的史官像司馬遷那樣專門記錄皇帝的言行舉止,以達到規範皇帝行為的目的,即使帝王也難以干預。而唐太宗了掩蓋自己的黑歷史,干涉史書的記載,美化自己,給別人潑髒水,開了歷代帝王之先河,這是一個很壞的開頭,嚴重影響了史書記載的客觀性。

二、十足的偽君子,唐太宗與魏徵的君臣關係成為千古佳話,但實際上,在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就找了由頭,砸了魏徵的墓碑。砸完又後悔了,為了保持自己的光輝相信,各種懺悔,他是一個十足的偽君子,而且他的功績也是作為“二胎”的身份被現實逼出來,一個不受寵的兒子,只能逼著自己去變得更加優秀。

三、唐太宗好色,晚年還昏聵。唐太宗李世民十足的色胚子,玄武門後,強佔自己的弟媳婦,後來又娶了隋煬帝的寵妃蕭貴妃,那應該是他長輩才對,最後他更是迷戀長生之術,嗑藥把自己給毒死了。

總之,人無完人,今天我們就是一起來“黑”他的,主要想展現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各位,你們說呢?喜歡的,關注點一波,更多精彩等著你喲!


密探零零發


自古我們都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定為古代皇帝最高標準,但是其中秦皇漢武都是沒有爭議的,但是後面的唐宗宋祖的爭議就很大,其中李世民的爭議更是大。因為李世民是一個殺兄弒弟,並且收弟媳、舅母為後宮,並且逼宮生父李淵的一個忤逆之臣,但是因為貞觀之治被評定為千古名君,但其實當時的唐史基本上都已經被李世民改了,想到處夏桀商紂那樣的昏君都不如李世民大膽,直接篡改了史書。

李世民一生雖然有著貞觀之治這一繁榮的治世局面,但是也不一定就能判定李世民為明君,因為隋煬帝楊廣也有萬國來朝之時,只是後面的開鑿大運河、三徵高麗,步子走的太快而導致帝國的傾覆。而說李世民知人善用更是不及隋煬帝完善科舉制度,隋煬帝完善的科舉制度一直影響到清朝, 而終李世民一生也沒有回到隋煬帝末年的水平。

首先看看李世民的兩面都是什麼樣子的,李世民最初是庶子,而因為隨著李淵起義之後四處征戰才逐漸的建立了聲望,但是也因為李世民無比的軍功,而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而李世民也擁有了天策府。這個意義就很大了,因為當時太子李建成號東宮,是一個政治班子。而李世民這一天策府的建成導致了東宮裡麵人心惶惶的,天策府也算一個政治班子,兩個不同的政治班子就開始了下注,贏了就是榮華富貴,輸了就是萬劫不復。

在東宮集團和天策府集團徹底爆發之前,兩方可是竭盡全力的打擊對方,之後就爆發了“楊文幹事件”、“毒酒事件”、“昆明池密謀”、“傅奕密奏”、“秦王密奏”,當時李世民和李建成真的那樣做的話就真成傻子了,唯一的說法就是當時的兩個政治班子的對決,而之後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爆發。

玄武門之變最終爆發的時候,李世民趁李建成沒有準備而在玄武門設伏,李世民那是從一路南征北戰打上天策上將這個位置的,而李世民手下的武將也比較多,例如長孫無忌、尉遲恭、秦瓊等人直接伏擊了東宮集團,而東宮集團大部分都是李淵給李建成準備的文官班子,那可是一下子分出了高下,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尉遲恭射死李元吉,這場博弈東宮集團輸的徹徹底底。

李世民在之後當了皇帝之後就篡改史書,李世民在之後的史書中寫的是當時的李淵識時務主動禪讓給他的,但是當時人為刀口、我為魚俎這種情況下李淵怎麼可能不敢抗,唯一的說法就是當時的李世民開闢了另一個戰爭,囚禁了李淵,切斷了李淵讓外地勤王的聯繫。根據唐書和《資治通鑑》的對比,大量的史記都遭到了篡改,其中的歷史往往都是自相矛盾,而李世民觀看史書更是成為了篡改歷史的切確證據。

李世民這一舉動打破了“天子不觀起居注”這一不成文的規定,而當時的漢武帝都沒有殺司馬遷,以至於司馬遷能夠“非貶孝武“,“作謗書流於後世”。也因為李世民這一篡改史記導致後世的史記都或多或少摻雜了一些不確切因素,導致了現在我們看歷史都要結合多本歷史書而推敲某一事件的真實性。

而李世民上臺之後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儉。但是李世民上臺之後,就霸佔了李元吉的妻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族悉數被屠殺,而且當時東宮集團也都受到牽連而被罷官,或者直接被貶出外地。而說李世民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說法更是胡扯。當時因為李世民四處征戰,除了突厥亡於天災,多次征討高句麗、和吐蕃的連年戰爭導致百姓們家徒四壁,沒有東西可丟。

而李世民納蕭皇后為昭儀那就更荒唐了,因為李淵妻子是獨孤氏,而他母親和北周後族楊廣母親是姐妹,也就是說蕭皇后是李世民的舅母,但是就這樣李世民還把她接到長安,納入後宮,封為昭儀。

說李世民虛懷納諫這一詞語形容的不是很恰當,應該是說假裝虛懷納諫。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表面上看李世民都接受了,但是他一死,李世民就去他家把他的碑都推了,而魏家也再也沒有給他立過碑。

李世民晚年的時候還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輕信煉丹可以得長生,這是自古帝王大多都會犯的通病,而李世民也因為慢性汞中毒而死於脫水。死前的前幾天還召見了唐玄奘,聽聞唐玄奘講佛法,大概他那個時候就知道自己煉丹是得不到長生了,試圖求助於佛教。直到李世民駕崩留下了一個明面盛世,但是百姓民生凋敝,戰爭留下的痕跡更是影響深遠。


江郎說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李世民出生於貴族家庭,生活環境非常優越,可是這並沒有讓他養成一些壞習慣。李世民在位期間,吸取隋朝經驗,從各方面治理國家,為唐朝百年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十分重視人才,他設立了弘文館,供人們自由學習。他用人唯賢,不分貴賤,吸引了很多寒門賢士,這些賢士是治理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個知人善用的君主,他十分尊重朝中大臣,他自己也在努力學習治國的方法。朝中任用大批的賢臣,他積極聽取大臣們的意見,還鼓勵他們進諫。當李世民與大臣們在某件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時,他並沒有生氣,而是虛心地接受他們的意見,然後加以判斷。他的身邊聚集著一大批為官清廉的忠臣,正是這些忠臣,輔佐李世民建立強盛的國家。

李世民對貧苦百姓常有憐憫之心,因此對他們格外照顧。貧苦百姓看的的李世民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樣子,因此百姓們都很喜歡他。

貞觀年間,李世民對地方割據勢力十分包容,雖然他主張削弱,可是從不強迫他們。李世民還聽取別國的治國方略,儘量滿足他們的意願,因此,各國之間相處得十分和睦。李世民治理國家的政績是很出色的,他積極發展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他在位期間,唐朝與外國的關係發展良好。這也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吐蕃和唐朝的關係越來越和睦。


愛麗說史


他的功績就不多說了,都知道。大唐創業起居注裡描寫的和經過李世民授意篡改的史書大相徑庭。拼命抹黑隋帝楊廣,來證明唐代隋的合法性。抹黑自己的老爹和兄弟,在他篡改的史書裡,李淵昏聵無能,太子惡毒荒淫,齊王殘暴跋扈,而他自己則是文韜武略,立下功勞無數,被太子和齊王逼迫而不得已發動玄武門之變等等。如問計於李靖李績一事,再如王眰告密一事種種都有很多疑點。還有最假的一點,說李淵許下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諾言。仔細分析,根本經不起推敲。李淵曾經把李世民趕出承乾殿,讓他搬到城外弘義宮。後來李世民逼父禪位,報復性的把他老爹趕到弘義宮。李淵從來都沒有過改立太子的想法,李建成忠厚,太子東宮裡的魏徵,王珪皆治世之能臣,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皆猛將,可見李建成有識人用人之能。在李唐建立前期,李建成在軍事上的成就要高於李世民。霍邑之戰,潼關之戰,破長門,抵禦突厥,滅稽胡部族,滅劉黑闥等。可參見大唐創業起居注,這個沒有經過李世民的加工,可信度較高。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輔佐李淵處理政事,從各方面來看,都是一個合格的太子。李淵對自己的太子還是相當滿意的,對李世民,從劉文靜事件,李神通賜田事件可以看出李淵對他的態度。李世民鋌而走險,在玄武門設伏,親手射殺自己的兄弟,逼迫父親禪位。殺掉自己的親侄子,李建成李元吉的血脈無一倖存,最可笑的是還霸佔了自己的弟媳。最讓人詬病的是他授意手下篡改國史,這點開了很不好的風氣。玄武門之變的影響持續了很多代,每一代都會發生宮廷政變,這種現象一直到肅宗才結束,可唐朝早已由盛轉衰。李世民一生文韜武略,確實做了很大貢獻,可也吃過不少敗仗,窮兵黷武,所幸沒有成為第二個楊廣。不知道李承乾的叛軍在皇城作亂的時候,李世民是否想起當年慘死的大哥和弟弟,能否想起自己的父親聽到他兒子手足相殘時候的感受,能否想起那些叫自己二叔的侄子們慘死的畫面。。。史書稱:建成元吉,實為二兇。中外交構,人神不容。 遍翻史書,我都沒找出李建成做了什麼人神不容的壞事。那是一個好太子,也是一個好大哥,從來沒有要至弟弟於死地的想法。如魏徵所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可笑李世民還假惺惺的去問,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


翩若當年驚鴻影


唐太宗李世民,妥妥的千古一帝。他的大名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我們來看下這位千古一帝究竟有多強!

第一:軍事實力

他平定天下時23歲,登上帝位時29歲。是中國最年輕的亂世登基的皇帝。來看下其他朝代的開國皇帝:劉邦43歲,嬴政39歲,劉秀30歲,趙匡胤34歲,朱元璋40歲。

雖然李世民不是開國皇帝,但李唐王朝建立的大半功勞都是他的。虎牢關一戰,三千破十萬,一戰擒兩王!

20歲時4萬破20萬。23歲掃平劉黑闥,平定天下。

第二:政治能力

宣武門之變,一個開國皇帝加上一個時任太子硬是沒弄過他。要知道開國皇帝加太子已經是一個王朝最有權利的兩人,卻還是被李世民整翻。不僅沒成為汙點,反而成了經典!大唐盛世也是由於李世民傑出的政治才能打造的!

任用賢能,完善制度,發展經濟創造了大唐第一個盛世!

第三:人格魅力

在隋末諸多反王中,偏偏就有那麼多名將願意跟著李世民一起造反,而且還不是跟著李淵!二十歲的李世民就是一個毛頭小子,卻吸引了天下英雄!

李世民登基後也並沒有像其他開國皇帝一樣大殺功臣許多功臣都得了善終。甚至能夠忍耐政敵魏徵多年的狂諫。這一點也提現了李世民大度的胸懷。對待長孫皇后也是敬愛有佳!

李世民晚年雖然隨著年齡有些昏庸,卻也沒有像劉徹一樣搞出什麼巫蠱之禍。只能說精力有限了,腦子不如年輕靈光了。一個軍事,政治,人格魅力等方面都接近完美的人怎麼能不強?





ID是廢話


講三個故事,你就大概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了。

一、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是鐵勒人,突厥的一支,契苾何力是他們部族的可汗。說是可汗,其實一共也就管著幾千人。起初因其部落因與吐谷渾衝突失利,舉族歸降唐朝,李世民將他們安置在今天的甘肅一帶。貞觀十六年十月,李世民派契苾何力回涼州省親,並且順道安撫其部落。當時鐵勒族的另一個部落薛延陀勢力逐漸強大,在今天的蒙古一帶很有影響力,所以,在甘肅的契苾何力部落中很多人都想歸附薛延陀,畢竟是同族嘛。

他們想拉契苾何力下水,契苾何力說:“上於爾有大恩,且遇我厚,何遽反?”契苾何力部落的人說:“可敦、都督去矣,尚何顧?”意思是他弟弟、他媽都回歸本族了,你還猶豫啥?契苾何力說:“弟往侍足矣,我義許國,不可行。”

部落的人一看他不肯就範,就將其捆綁起來,送給了薛延陀真珠可汗。契苾何力伸直雙腿,拔出佩刀向東面大聲喊道:“有唐烈士受辱賊延邪?天地日月,臨鑑吾志。”於是將左耳割掉,以表示絕不叛唐的決心。

上面就是一個外族將領在面對本族人遊說時的反映,是不是有點震驚呢?其實更我讓吃驚的是李世民的反應。

剛剛聽說契苾何力叛逃這個事的時候,李世民不信,堅持認為不是契苾何力本意。身邊的近臣說:“人心各樂其土,何力今入延陀,猶魚之得水也。”李世民說:“不然,此人心如鐵石,必不揹我。”恰巧有使者從薛延陀那裡回來,詳悉講述真情,李世民聽完就哭了,對身邊的人說:“契苾何力竟如何?”意思就是,你們看看,我說什麼來著,契苾何力是什麼樣的人啊!當即派人去找薛延陀,表示可以嫁給真珠可汗唐朝公主,以換回契苾何力。

後來,因唐朝答應許諾和親,契苾何力得以回國,第一件事就是上奏李世民取消和親。李世民很為難,作為一個皇帝,出爾反爾還行?契苾何力出主意,“臣非欲陛下遽絕之也,願且遷延其事。臣聞古有親迎之禮,若敕夷男使親迎,雖不至京師,亦應至靈州;彼必不敢來,則絕之有名矣。夷男性剛戾,既不成昏,其下復攜貳,不過一二年必病死,二爭立,則可以坐制之矣!”意思就是讓真珠可汗到唐朝境內來迎親,他肯定不敢來。於是,這樣就不是唐朝毀約,二是他自己不敢娶了。李世民採納了他的建議,果然沒有賠女兒。

二、黨仁弘

黨仁弘原是隋朝的一名武將,李淵起兵反隋後,他率兩千多人投唐,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算是李世民的嫡系。唐朝建立後,他在廣州任都督,後來有人舉報他貪汙,貪的還不少,李世民把他找來,他自己也承認了,按照唐朝律法,這就是死罪。

這下李二就犯難了,李二對待功臣、特別是自己嫡系跟別的皇帝相比還是很不一樣的。按照別的皇帝,趁你出事,正好殺了,省的以後麻煩。李二很不想殺黨仁弘,不想到什麼程度呢?連飯都吃不下去。

隨後,李世民在朝上幹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向百官求情。他說:"國家的大法,是作人君的從上天那裡接受的,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可以看作私有之物任情決斷而失信於天下。現在我偏愛黨仁弘而想赦免他的死罪,是破壞國家法律的行為,上負於天。我想在南郊鋪草而跪,每天只吃一餐素食,向上天謝罪三日。"就是他自己受罰,換黨仁弘一條人命。當然,往下就是大臣們哭求,最後李世民也就就坡下驢,只罰了自己一天。但是黨仁弘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貶為庶人,流放欽州。

三、李靖

當然,李世民也非完人,他也有自己忌憚的臣下,其中的代表就是李靖。

單以軍功而論,唐初所有的將領中,李靖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位,其攻滅東突厥的戰功堪與衛霍相比,然而李靖這個人卻非李世民的嫡系。

李靖來到李淵這邊的經歷也比較奇特,他一開始是忠於隋朝的,而且察覺到了李淵企圖造反,所以他把自己偽裝成囚犯,讓人把他送到江都去告發李淵。

然而尷尬的是,當他走到長安時,李淵已經佔了長安,混亂中李靖就被當做真的囚犯送給了李淵,李淵不假思索的要殺他,然而李世民很欣賞他,保了下來。在李世民看來,這是李靖欠了他一個人情。所以,後來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去找李靖,讓他幫忙。但是李靖的態度出乎李世民意料,李靖表示中立。史書上說李世民對這種態度很欽佩,然而我是不信的。欠了我的人情不還,叫你幫忙你不幫,坐山觀虎鬥,李世民要是沒有意見,那就不是大度不大度的問題了,而是根本就是個弱智。

然而,即使這樣,李世民還是委派李靖為行軍大總管,出征東突厥。其實李世民一開始也沒想到,這次戰役竟然能夠滅了東突厥。本打算趁突厥饑荒且內亂,教訓他們一下。如果一開始就是滅國之戰的思路,沒準他會自己掛帥出征。誰承想李靖藝高人膽大,千里行軍突襲惡陽嶺,竟然使突厥內部大亂,一舉而殲之。這點著實出乎李世民的意料,所以在李靖攻滅東突厥後,御史大夫蕭瑀劾隨即彈劾李靖治軍無方,在襲破頡利可汗牙帳時,一些珍寶文物,都被兵士搶掠一空。打了超級大勝仗,御史隨即彈劾主帥,要是這個御史背後沒有人撐腰,真是活見鬼了。按說比起滅東突厥這個事,搶點東西實在算不上大事,可是到了李世民這就算了。他這麼說的,“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隋朝不予獎賞,因此導致滅亡。朕就不是這樣,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勳。”這段話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我知道你打了勝仗,但是搶東西是不對的。我本來應該治你的罪的,人家隋朝皇帝就是這麼幹的。然而我聖明英武,所以我不治了,還有給你賞賜,你就不要謝我了。真是恩威並施啊。然後呢,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封地連同以前的達到五百戶。比起當年衛霍的封賞,這個賞賜著實不算豐厚。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準備親征高句麗,這時候李靖已經73歲了,李二還是把他叫來,想讓他隨行。李靖表示雖然我很想去,但是年邁體衰,真的去不了了啊。李世民拍著他的背說,“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勳魏室。”意思就是當年司馬懿雖然看起來病歪歪的,然而他卻很能自強,在魏國建立了功勳,你要向他學習啊。熟悉歷史的朋友們應當都知道司馬懿晚年在魏國建立了什麼樣的功勳。李靖一聽,嚇得立刻表示願意隨行,果不其然,行至半路,李靖因病再也無法隨軍前行,停在了相州。

上面三件事,一個外國人,一個自己的嫡系,一個非嫡系功臣。李世民作為一個帝王,對外族將領推心置腹,甚至不惜用女兒去換;對自己的嫡系,甘心以身相代,代其受罰;對非嫡系功臣,前有首鼠兩端之意,後有功高震主之嫌,依然待之以高位,恩威並施,不加刑傷,終能善終。能做到以上三點的人,歷朝歷代一個都沒有。

而李建成籠絡尉遲敬德,雖稱布衣之交,然而卻是以金銀賄賂之,手段平常。而他死之後,他的嫡系原班人馬像薛萬徹、馮立、王珪、魏徵個個投誠,立馬成了李世民的干將,沒有一個有啥義憤之舉。所以,在我看來,建成太子或許是個好人,但是單以能力而言,跟李二相比差太遠了。


大鵬人文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明君。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唐太宗的重大缺憾:

一、 皇帝位是自己搶來的。玄武門之變殺死一兄一弟,之後還斬草除根,殺了兄、弟的各五個兒子。

二、 因為玄武門之變心理有陰影,李世民直接干預史官寫史書,造成了現在咱們看到的唐太宗時代的歷史,是修飾過的,是真是假,往往難以判定。而且,很多後世皇帝效仿唐太宗,這方面唐太宗成為了一個壞榜樣。

儘管如此,我認為唐太宗仍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