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明珠--------攀西

當你攤開中國地圖,放眼西南,就會看到金沙江在這裡兩個急轉,造成一個“U”字。被長江眷戀不捨而用雄勁的臂膀擁抱入懷的這塊富饒而神奇的土地,就是被譽為中國“烏拉爾”、“休斯敦”的攀西地區,即今天的攀枝花市和原西昌地區。

祖國明珠--------攀西


攀枝花市今貌


古道滄桑話攀西

攀西地區,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棲息繁衍。兩千多年前,漢朝在這裡首置郡縣,從此她就匯入了中國的歷史長河,綿延不絕。

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通靈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勾通了中央政府與包括攀西在內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糸。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命弛義候西征,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也隨同前往,到達邛都(今西昌),參與在西昌設置越雋郡之政事,並寫下了《史記·西南夷列傳》的重要篇章。現今西昌東南郊高梘有一規模宏大、呈四方形的城廓遺址,當地人稱之為“土城”,據證就是漢代邛都故城所在。

祖國明珠--------攀西

西昌老城新貌

攀西地區在歷史上是一條民族走廊,眾多的民族由此遷徒流轉、佈於西南各地。漢代的邛、笮、濮人……;唐宋時期有若鄧、豐琶、烏蠻、白蠻、磨些、慄粟------;明清時期有倮羅、西番、擺夷、回回……,這些見於史籍記載的古代民族和部落,就是今天涼山各民族的祖輩先民。比如涼山的主體民族——彝族,專家們研究認為就是來自我國西北古代氐羌的後裔。古代氐羌先是進入雲南,而後部分又渡金沙江進入涼山地區。又如現在居於鹽源、木裡等地的蒙古族,即認為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徑此地而留下的部分蒙古人的後代。

攀西地區也是古代我國西南通向西南亞的商旅文化要道———“南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的“邛竹枚、蜀布”及其他商品就是經由此地而販運到印度、阿富汗的;唐朝時期,中國和天竺(今印度)僧人也在這條古道上往來奔波,傳播交流佛教文化。近年在涼山昭覺縣博什瓦黑髮現的以佛教為題材的摩崖石刻,就是當時南詔據攀西,南詔王酋龍母子崇奉佛教,吸引大批天竺密宗僧人來此,佛事盛極一時的產物。

攀西地區“悍三川,咽喉六詔,”自來為兵家北上南下征戰必經之地。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徵“南中”進入涼山地區,在昭覺竹核大敗越郡的高定元,將其斬殺,平定了南中四郡叛蜀最早,勢力最大的頭目。而後有雍愷被殺,孟獲被擒事。這段歷史,《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以其生花妙筆將其演義為“七擒七赦”故事。據說諸葛亮還道經西昌,“五月渡瀘”,在雲南最後平定了南中之亂。西昌,彝語稱“勒格俄卓”,其意即為“孟獲城”。

中唐以後,朝綱不振,皇權消弱,南詔、吐番與唐中央政權交惡,攀西地區更成了唐詔、唐蕃的攻戰之地。南詔三攻成都,佔據攀西,其勢力擴展到大渡河一線。


蒙古勃興,1253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征討大理,“自臨洮、吐蕃穿徹西南,以平大理,皆用奇也”。據史籍記載,當時忽必烈的大軍兵分三路,其中路和東路皆過攀西地界;中路過大渡河,由鹽源、寧蒗、麗江攻大理;東路則自漢源、越西南下指大理。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在此設置建昌路和羅羅斯宣慰使司,管理當地行政和民族事務。

進入近代,太平天國奠基南京,領有江南半壁河山。後天京內訌,翼王石達開領兵西走,由滇入川。一路自雲南巧家渡江到寧南,經西昌北上;一路自姚安渡江到會理上西昌。在西昌,翼王軍未遇抵抗順利通過。但北上到達大渡河紫打地(今安順場一帶)時,百年不遇的洪水阻隔,加之清軍唐友耕部及當地彝藏土司武裝的包圍,石達開雖多次為困獸之鬥,仍無力迴天,全軍覆沒,飲恨而終。

現代史上,氣壯山河、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這裡寫下了它最輝煌的詩章。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下,擺脫了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尾追堵截,巧渡金沙江,進入會理縣境,隨之北上繞過西昌,進駐冕寧。劉伯承與彝族首領果基約達歃血結盟,紅軍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到達大渡河邊安順場,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走上了北上抗日,及和平民主救中國的新的歷史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