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元代的歷史並不長,只有98年,這是一個由蒙古貴族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關於茶,很多人認為元代沒什麼可說的,在一般的印象中,元代的茶亊活動是不

發達的。我們尚未發現元代有專門的茶書,茶文、茶詩也為數不多。中國的茶文化經歷了唐宋時期的高峰,元代往往被人們忽略,其實不然。

我們先說說元代茶的前世。蒙古人主要是在草原上活動,地勢平坦,氣候也很單一,根本就不符合種茶樹的條件。在蒙古族統一天下之後,重心開始南移,再加上南方的茶葉也大量地運輸到北方,蒙古人就開始喝茶了。當然,最開始的時候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而是作為一種貢品給皇帝品嚐,只有皇上極為寵信的大臣才有資格飲茶。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在蒙古人統治中華大地之後,各地的生活習慣也慢慢融合了。發展到後期,茶葉不僅侷限於那些地位高的人飲用,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得到。作為一種特別的用品,茶葉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非常高。不管是接待來客還是是送禮都把茶葉放在考慮的範圍之內,而且茶葉的保質期也非常久,只要把它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不不管過多久還是可以食用。

在管理上,當時的元朝就已經具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茶法。 據《元史•食貨志》記載,元代有專門經營茶的商戶——茶戶,國家設有專門管理茶的機構——榷茶都轉運司等,商販銷運茶時要購買憑證——茶引,小商戶賣茶的時候要有官方發的照帖——茶由。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在茶飲的習俗上,元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上層社會沿襲宋朝的末茶法,皇室所需茶葉仍以龍團鳳餅為主,繼續由貢焙生產進奉,只是宮廷皇族更喜歡的是加料茶飲,茶葉烹煮時可加進各種輔料;另一方面,作為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蒙古人看不慣宋人優遊文雅之風。更反對靡費巨資的團茶製作,因此,在民間倡飲沸水直接沖泡芽茶的茶飲方式,末茶法正逐漸被全葉沖泡的芽茶法所替代。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在民間,元朝人飲茶時還常佐以飯食、酒、瓜果等茶點,這在很多詩句中都可以看到。元好問《野穀道中有懷昭禪師》有云:“湯翻豆餅銀絲滑,油點茶心雪蕊香。”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一百首》中寫道:“營盤風軟淨無沙,乳餅羊酥當啜茶。”

在飲茶方法上,元朝人還創造出了一種用油澆茶葉的方法,可以將油和茶的香味很好地結合起來。這些加了特殊佐料的茶特別受歡迎,如:炒茶、蘭膏、酥簽。也有人說這種茶類似於西藏的酥油茶,但是比酥油茶更為清爽。

元代的茶葉加工,還有一個方面值得重視,那就是花茶加工製作的普及,以香花、果品等入茶,這和之前的不同。宋代的茶葉加工,較多是加入香料等製成香茶。而元代的花茶加工則已較為完整典型,利用茶葉的親異味性,使茶葉吸收花、果品等的清芬芳香而加工製作的茶,且不斷被普及飲用。花茶品種也十分多樣,有桔花、茉莉、木犀、素馨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一種叫芍藥茶,為塞北特產,將芍藥芽葉曬乾後用來泡茶。元代袁桷有詩云:“山後天寒不識花,家家高曬芍藥芽。南客初來未諳俗,下馬入門猶索茶。”說的便是芍藥茶。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另有一種蓮花茶,製法頗為奇特雅緻。在日出前選擇含苞欲放的蓮花,用手指撥開花瓣,將茶裝入其中,再用麻絲繩縛住。到第二日清晨,將蓮花摘下,把茶取出來,用紙包好,曬乾,如此三次,再用錫罐盛裝,扎口收藏。這樣複雜的製作方法,似乎清玩的意義大於品味,或許是當時文人隱士的清玩花茶之法。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我們再看看元代有哪些名茶。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和其他文史資料記載了名茶大約有40多種,主要的品種有:泥片,產於虔州;綠英、金片,產於袁州;早春、華英、來泉、勝金,產於翕州;清口,產于歸州;雙上綠芽、小大方,產於澧州;東首、淺山、薄側,產於光州;茗子,產於江南(現江蘇江寧至江西南昌一帶);龍井茶,產於杭州,屬散茶;武夷茶,產於福建武夷山一帶;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元代忽思慧也在《飲膳正要》中提到了元朝人飲用的傳統的和新發展的茶品種,有玉磨茶、紫筍雀舌茶、川茶、藤茶、香茶、蘭膏、西番茶等幾十種茶葉。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茶飲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茶具的改變,元代的茶具也呈現出一派兼收幷蓄、吐故納新的進程。考古發掘資料顯示,隨著末茶法的式微,元代瓷茶具中黑釉盞明顯減少而各地方名窯燒製的青瓷和青白釉茶盞、高足杯數量明顯增加。在北方有各地窯口繼續大量仿製宋定、鈞、汝、耀州等名窯的白瓷、青白瓷茶具。在南方,燒製茶具的則有景德鎮、龍泉、德化等窯口。其中以景德鎮窯燒製的元青花瓷器以其碩大、 敦樸、美輪美奐的造型和裝飾工藝被譽為中國瓷器又一劃時代的傑作深受世人喜愛。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元代倡飲散茶,但是唐宋茶具仍有孑遺。炙、碾、羅、煮等造茶器具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由於朝廷貢茶未廢團餅,末茶法在上層社會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間,因此,一些前朝茶具依然在使用之中,在元人的文學作品中,偶爾還能見到描述烹點末茶和使用唐宋茶器的詩篇。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元朝的皇帝對於茶這種飲料也是非常喜歡的,在飽食鮮美肥膩的羊肉後,都要喝杯茶來促進消化。因而朝廷內專門設有官廷,掌管內廷茶葉的供需消費。

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嗯,這是一個複雜拗口的名字,我們只要記住,蒙古語意為“鐵鍋”就可以。

和他的名字一樣,這皇帝是個奇葩。史書上說這是個“荒淫”的皇帝,說在幾個印度和尚和西藏喇嘛的鼓動挑撥下,這哥們居然迷戀上了一種叫做“演揲兒法”的氣功修煉方法,實在是有傷風化。鐵鍋兄是個堪稱歷史上最喜歡喝茶的統治者,他每天都要飲用大量的茶葉。有一次他在和別人玩遊戲,侍女就在一旁侍候他喝茶,這個鐵鍋皇帝太過任性,一邊喝茶還一邊把茶葉往侍女身上吐,這侍女非但不生氣(她哪敢生氣),還誇讚他有當皇帝的特質。

元朝是一個奇特的歷史時期,當時的農業其實極不景氣,這是由於戰亂的原因。但是元代出現了三大農書:《農桑輯要》《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棉花開始由南北兩路傳入中原,養蠶、養蜂和果木栽植技術也有了新進展。重點是:制瓷技術突飛猛進,青花技術、釉裡紅的發明、分室龍窯的出現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其技術和產品傳到了國外。從這個時期開始,歪果仁認為中國是絲瓷大國,並由此一直延續了很多年。

後人認為,對茶業和茶文化而言,元代是一個“上承唐宋、下啟明清”,充滿變革的歷史時期。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加點料:說說元帝國的版圖

一般認為,元朝的版圖最北邊是在嶺北行省,嶺北行省的疆域越過了貝加爾湖,一直到達了北冰洋。最南邊到達了南海諸島,並且在東南亞方向,元代設置的緬中行省、木邦路、八百宣慰司和寧遠州所控制的地域,深入到了今天的緬甸、泰國、越南等地,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一度攻打到爪哇島附近。最東邊到達了今天的韓國,徵東行省的最東邊與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元世祖忽必烈甚至兩度派兵征伐日本,企圖將日本納入版圖。

如此疆域遼闊的版圖,究竟有多大呢?大概是1300多萬平方公里。元朝的版圖囊括了清朝全盛時期的版圖,比漢朝、唐朝的版圖還要大,因此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領土面積最為廣大的王朝。如果再算上四大汗國的面積,元帝國的版圖則有3300多萬平方公里,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版圖是3400多萬平方公里,這大概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但是蒙古帝國與元帝國的版圖比大英帝國的版圖連續性要強,大英帝國雖然大,但是很多地方散落在世界各地,比較分散。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原創)元代茶事奇談——馬副官說茶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