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格林納達1976年出版的美國獨立戰爭200年紀念郵票

鋪開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你會在中美洲加勒比海東部朗小安的列斯群島最南端找到一個狀似石榴的小島,它的面積甚至不足以標下它的國名,這就是格林納達。它扼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門戶,西與巴拿馬運河遙遙相對。就地理位置而言,其分量絕不低於世界交通咽喉馬六甲、直布羅陀、達達尼爾,實為一片神奇的戰略要地。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1498年哥倫布發現這個小島後,格林納達進入了歐洲人的視野。因小島形狀像石榴,因此西班牙人將小島命名為“格林納達”(西班牙語,石榴意思)

格林納達原是英國的殖民地,1974年,印第安人埃裡克·蓋裡領導民眾擺脫了英、法白人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但它還是英聯邦的成員,所以在外交上始終奉行親西方和美國的政策,這引起了“新寶石運動”領袖莫里斯·畢曉普的不滿。

1979年3月13日,畢曉普發動政變成功,成立新政府,自己擔任了政府總理。畢曉普帶著他的格林納達開始從封閉中走出來。他奉行親蘇、古政策,逐步與蘇聯和古巴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在蘇、古“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下,格成立了“人民革命軍”,建立了民兵隊伍,並由古巴派工程兵和建築工程人員在主島西南端的薩林斯角修築一座大型現代化國際機場,機場跑道長達4000米。機場建成後,可降落大型飛機,一旦改為軍用,蘇聯、古巴的各型作戰飛機都可以駐防,到那時,蘇聯、古巴必將擴大在加勒比地區的影響,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加勒比地區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畢曉普(左)和卡斯特羅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睡。格林納達政治上傾向蘇、古,引起了加勒比地區一些親西方國家的疑懼和美國的注意。為此,里根總統在1983年3月23日發表電視講話,他說:“加勒比海南端的小島格林納達在古巴、蘇聯的資金支持下,正在建造一個10000英尺的跑道,格林納達甚至沒有空軍,那這是為誰建造的呢?這一機場是針對誰的呢……格林納達迅速增大的軍事力量與其近10萬人口的小國所能想象的威脅毫不相關……簡言之,蘇聯、古巴將格林納達軍事化,只能被視為構築勢力範圍。”

美國聲稱:“格林納達這個小島國······在他的陸地和海岸線上,已經建成或正在建造一個海軍基地,高級空軍基地,和用來儲藏軍需用品、駐紮士兵以及用於訓練的基地和設施,這將會擴大蘇聯和古巴的影響力······這件事關係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新聞媒體聞風鼓譟,說格林納達是西半球臨近美國腹地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可以成為蘇聯對西半球進行擴張的跳板。

在美國的壓力下,格林納達總理畢曉普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古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努力同西方各國改善關係。1983年6月,他還親赴華盛頓與里根會晤,試圖緩和雙方關係。但是他的做法遭到內部親蘇強硬派的反對,並引起蘇、古的猜忌。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畢曉普被秘密處決舊址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軍司令官奧斯汀和副總理科爾德於10月13日發動政變,將總理畢曉普秘密處決,軟禁了格總督(英國女王任命)斯庫恩,全國陷於一片混亂。政變發生後,該島上的“聖喬治醫學院”的幾百名美國學生及其他美國人共約1000人落到了格林納達人民革命軍的手中,實際上已經成為人質。當時,美國欲以外交方式營救這些美國人。據參與救援的5位美國官員後來稱:軍事營救是把格林納達的美國人安全撤出的唯一方法。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里根

10月21日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在布里奇頓舉行會議,他們對格林納達在古巴支持下建立一支龐大的、遠遠超過本身需要的軍事力量深感不安。會議認為,如果不對格林納達的局勢加以制止,他們必將受到牽連。他們想聯合起來把古巴人趕出格林納達,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軍事力量信心不足。於是一致決定:請美國出面予以干預,以清除格林納達的激進分子。

22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計劃小組在喬治·布什的主持下召開會議。會議討論並通過了由國防部長溫伯格提出的對格採取軍事打擊的建議。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在其回憶錄《為和平而戰》中宣稱,美國是為"救出在那裡(格林納達)的美國人,使他們不致於被抓起來當作人質,避免再次出現1979年在伊朗所發生的那種事。"應加勒比各國的"緊急要求"而決定出兵的。10月24日晚6時,里根總統簽署命令,入侵格林納達的作戰方案被批准實施,行動代號為“暴怒行動”。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美軍空降格林納達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里根講明瞭三點理由:一是保護在格林納達的近1000名美僑;二是保護正在島上的英國總督斯庫恩,而且斯庫恩已請求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和美國派出維持和平部隊;三是根據加勒比6個國家的請求。美國在軍事上早就進行了一系列準備。

美國的戰術是:利用格林納達的混亂局勢,以優勢兵力,迅速展開,速戰速決,同時懾服那些受蘇聯、古巴影響的其他中美洲國家。10月25日凌晨,1900名陸軍突擊隊和海軍陸戰隊員在格林納達登陸。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獨立”號航母

美國分成兩部分,以“獨立號”航母為為首的戰鬥艦艇組成第22航空母艦戰鬥群,擔任入侵作戰的掩護和支援任務,以“關島”號為首的兩棲攻擊艦編隊,負責運輸海軍陸戰隊和海豹突擊隊登陸,此次作戰行動,美軍共出動了15艘軍艦,1.8萬作戰部隊(艦上人員1萬),230架飛機和直升機。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其作戰計劃是這樣的,先以海軍封鎖海面,再以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強佔格林納達的兩個機場,切斷格林納達與外界的海空聯繫,最後以一個空降旅作為後續梯隊,在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的配合下,擴大戰果,佔領格林納達全境。此外,東加勒比6個小國,派出了396人的分遣隊,配合美軍作戰。顯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說完了美軍的實力,再來看看格林納達的實力。

格林納達正規軍有2個步兵營,1個野炮連,1個高炮連,總兵力2000人,主要裝備步兵輕武器,包括衝鋒槍、輕重機槍、火箭筒以及120mm迫擊炮、23mm雙聯高射炮,還有一些蘇制BTR-60型裝甲運輸車,沒有海軍和空軍,也沒有坦克和大口徑火炮。此外,格林納達還有2000受過軍事訓練的民兵。

值得一提的是,島上有一個約700人的古巴工兵營,由托爾託洛上校指揮,他們是幫助格林納達修建機場的,但實際上有較強的戰鬥力,包括2個步兵連,1個迫擊炮連,1個機槍連。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美軍繳獲的古巴援助武器

壓倒性實力面前,一切掙扎都是徒勞。國土面積大還能打打游擊,彈丸島國躲都沒法躲,具體戰鬥過程就不說了,10月25日拂曉,美軍開始空降突襲,28日美軍佔領格林納達首都聖喬治,隨後抓獲了科爾德和奧斯汀,11月2日,美軍完成了清剿任務,完全佔領了格林納達,戰鬥結束。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此戰,美軍死亡19人,受傷116人,還損失了9架直升飛機,格林納達死亡45人,受傷358人,古巴死亡25人,受傷59人,被俘638人。從結果和傷亡來看,戰鬥並不激烈和殘酷,格林納達士兵一觸即潰,幾乎沒怎麼打硬仗。

美國對格林納達的軍事行動,是典型的牛刀殺雞。美國之所以動用這麼強大的力量對付格林納達,是因為這一戰不僅是出於軍事考慮,更是出於政治考慮。表面上是在打格林納達的屁股,實際上是在打蘇聯的臉,同時震懾古巴和尼加拉瓜。

此戰美國行動秘密且迅捷,蘇聯根本來不及反應,而且蘇聯深陷阿富汗戰場,國內問題也不少,即使知道了也無力干涉。古巴離得近,但國力有限,一到關鍵時候就慫了,開戰前就明確告訴格林納達:不要指望我,沒得援助。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里根

自越南戰爭以來,美國萎了好久,從菲律賓到柬埔寨,從格林納達到尼加拉瓜,從利比亞到安哥拉,美國處處受蘇聯壓制,早就憋了一口氣,格林納達軍事行動是越戰後美國首次出兵幹仗,雖然沒什麼挑戰,但確實大漲了美國的威風志氣,國民信心爆滿,里根支持率猛增。

當然,保護美國公民安全,建立一個親美的格林納達政府,也是此戰的現實目的。格林納達戰役是對里根政府全球戰略的一次檢驗,也是“低烈度戰爭”理論的一次完整實踐,此後,這一理論基本上幫美國實現了爭奪第三世界的目標。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聖喬治城

最後說一下格林納達的結局。

戰爭剛一結束,美國便向格林納達提供了3347.5萬美元的援助,並承諾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格林納達完成薩林斯機場建設,1984年格林納達選舉出了新的親美政府,1985年美軍從格林納達完成撤軍。

格林納達覺得養軍隊也沒用,於是廢棄了軍隊,全國只有幾百名警察維持治安。

自此,這個小島國的人民過上了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生活。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低烈度戰爭”典範:1983年格林納達戰役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