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裡的基層衛生院迎來了一場大考

一年前,這裡是東川區條件最艱苦的衛生院,陳舊泛黃的牆壁上,脫落後的牆皮粘在上面;住院部和門診是用活動板房搭建起來的……今天的紅土地鎮中心衛生院煥然一新,建設項目的竣工告別了活動板房診療的窘境;新建成的心腦血管救治站僅用15分鐘就完成了第一個心梗病人從確診——報告上級醫院——靜脈開通——初步治療——雙向轉院出行的全過程。今年春節伊始,剛剛有起色的紅土地鎮中心衛生院就迎來了一場大考……

雪地裡的基層衛生院迎來了一場大考

年年過年味不同,今年過年抗疫情,2020年的春節“新冠肺炎”瞬間席捲中國大地……紅土地鎮位於東川區西南部,距東川主城區75公里,西沿轎子雪山山麓走向與祿勸縣轉龍鎮、烏蒙鄉、雪山鄉接壤,南與尋甸縣鳳儀鄉、聯合鄉、金源鄉相接,全昆明最高海拔4344.1米的雪嶺也雄踞於紅土地鎮內。每年12月伊始,這裡就會飄起鵝毛大雪,進去衛生院的盤山鄉村公路上,白雪鋪滿地面,無論大車小車都逃不過打滑熄火的“待遇”。銀裝素裹的路上風景很美,但行人卻是在“奔命”。

大年三十,當接到堵卡任務時,56歲的陳順光書記,肩負起“指揮員”和“戰鬥員”的雙重責任,與公安幹警、路政人員一起,在凌冽的寒風中連續值守4天,在疫情面前彰顯了一名老黨員的錚錚鐵骨。隨即,接到取消休假通知的全體職工,也克服大雪過後道路艱險的困難,想盡一切辦法趕回衛生院,10名男同志主動寫下《請戰書》,申請到堵卡一線,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去,每天24小時頂著凌冽的寒風,監測過往人員的體溫和健康狀況,為過往車輛清毒,宣傳新冠肺炎防控知識,這些工作平凡、瑣碎、艱苦,但無一人退縮。

雪地裡的基層衛生院迎來了一場大考

1 月27日開始,按照“東川區應對新型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揮部”要求,紅土地衛生院要對武漢回來的人員逐一進行面訪,測量體溫。誰都知道基層衛生院的防護條件以及這項工作的危險性…… “我是黨員,我是分管副院長,這事我去!”,錢雪廳主動請纓,他換上衛生院的防護服,和其他同志,挨家挨護量體溫,消毒、宣傳防控知識,跑遍了紅土地鎮的村村寨寨,為232個省外回來的人監測了體溫。

1月31日,東川區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需要對紅土地鎮的倉房村劉家村小組和新田村的秧草塘小組的12名密切接觸者強制隔離進行醫學觀察,衛生院積極配合區人民醫院,到現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密切接觸者送走後,向兩個村民小組宣傳防控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並對全村進行環境消毒,消除村民恐慌心理。

雪地裡的基層衛生院迎來了一場大考

“松毛棚村棚子小組一村民去世,生前在浙江寧波打工。”2月4日早上8點,衛生院接到了紅土地鎮分管領導的電話。村民十分害怕,要求對其死因是否是新冠肺炎進行鑑定。陳斌院長在向區衛健局報告的同時,第一時間趕到了松毛棚村棚子小組,在詳細的瞭解死者生前情況時,發現死者從小患有先天性心臟病,2月4日又為同村一位老人守靈到凌晨5點才回家休息,早上7點多,其妻發現其身體激烈抽搐,呼喊不應後死亡。死者於1月16日從寧波回到棚子小組後,從體溫監測和健康監測記錄來看均正常,其家屬也無發熱和身體不適的情況。為正確引導村民、安撫村民,事不宜遲,陳院長利用棚子小組的空曠廣場,召集本村村民開會,現場給村民講解新冠肺炎的臨床症狀,並用媒體報道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死前的症狀與本村死者臨終時的症狀進行比較,消除了村民心中的疑惑。

1月31日到2月2日深夜的三天時間,衛生院接連三次接到產婦即將臨盆的求助,婦幼組5 位醫護人員,在組長梁麗敏的帶領下,通力合作,井然有序的做好每個環節,迎來了三個小生命。“我們組5個人幾乎三天三夜都沒睡一個完整的覺,但產婦和嬰兒平安,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梁麗敏說。這不,4日凌晨2:30至6:30,所有人又像打仗一樣又奮戰到天明,又一個小生命順利降生,母子平安。

雪地裡的基層衛生院迎來了一場大考

疫情期間,肺結核、重精和艾滋患者等慢性病患者的規範診療是個大問題,衛生院防保組就積極與慢病患者進行溝通,併為他們提供了免費送痰、代為取藥的便民服務,得到患者的高度讚譽。

為全力做好“抗疫”工作,衛生院嚴格落實“預檢分診”和“發熱門診”制度,1月22日至 2月20日,共為3000餘人進行了體溫測量,接診發熱病人30人。全院共接診2628人次,(其中:門診接診2602人次,住院接診26人次,轉診危重病人9人次),醫療秩序正常,未發生患者投訴和醫患糾紛事件。

近一個月的抗“疫”路上,有你有我,見證了凌晨兩點的風雨,也經歷了山區的寒峭。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全力以赴!戰“疫”的殘酷,讓我們穿上了盔甲,變得更加剛強有力,更堅定了打贏“疫”戰的信念。

冬已盡,春可期,願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