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桂東縣漚江鎮青竹村

煙竹堡(萬王城)位於桂東縣漚江鎮青竹村。煙竹堡是一個神秘的古寨堡,自南宋桂東置縣以來,歷代省、州、縣誌書均有煙竹堡的記,地圖上亦有標名。還有一個萬王城山及山中的萬王城,更為神秘,歷代省、州、縣誌書亦均作為古蹟記載。煙竹堡和萬王城,歷代志書所記,它們在同一個地方。這次我們到青竹村考察煙竹堡,在寨堡旁還砌築有一個古老的碑臺,碑臺中鑲嵌一塊石碑,上書“萬王城”三個大字。碑臺古老陳舊,石碑新刻,據說是因古碑風化厲害,字跡模糊才重刻的。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萬王城石碑

煙竹堡所在的山為什麼叫萬王城山?煙竹堡所在的地方為什麼叫萬王城?煙竹堡、萬王城山、萬王城之間是什麼關係?這已成千古之謎,歷代史、志書都提出了疑問,但沒有說清楚。有些志書因無法說清楚,乾脆否定萬王城的存在。核心問題是“萬王城”三字無法解讀。

手頭最早的志書為明代天順五年(1461)版的《大明一統志》,志載:“〔古蹟〕萬王城:在桂東縣東五十里。萬王未詳。傳王曾寓此,今有階砌,傍有修竹數竿,日夕自僕掃其地而復立。內有桃李彌望;鄉人當垂實時往採,食之味甚甘;但不可取去或摘私藏,必失歸路。”志書明載:一、萬王城為古蹟,不是明代才有;二、“萬王未詳”,即不知萬王是指誰?三、這裡有桃李,但不可摘走或私藏。

明天順以後過了100多年修《萬曆郴州志》,志書載:“萬王城山:在縣東五十里宜城鄉。相傳有姓萬者居此。階砌尚存。今桂東八景之一曰‘萬王桃李’”。

在這裡,“〔古蹟〕萬王城” 變成“萬王城山”;“萬王未詳”變成“相傳有姓萬者居此”。“內有桃李彌望”變成了“桂東八景之一曰‘萬王桃李’”。內容與含義已經大變。

據記載,明萬曆年間的桂東知縣於應龍(注:清《桂東縣誌》載:‘於應龍,貢生,萬曆間知縣事,實心愛民,行誼端整,學識宏遠,續修邑志。’)曾修縣誌,乾脆刪除了“萬王城”的條目。清乾隆《桂東縣誌·古蹟》又恢復“萬王城”的條目,並特意記載了這件事:“萬王城:即萬洋山,離城三百里(注:這是縣誌原文,可能有誤)。在永新龍泉萬安酃縣界。廣輿一統志雲,相傳王會於此,階砌尚存。旁有修竹數竿,日夕自僕掃其地,而復立。內有桃李,實時採食之,味甚甘;不可取去或摘而私藏;必迷歸路。明邑令於應龍舊志雲:稱王未免嘯聚草寇(注:其實於應龍是明白人,這句話講對了。只是覺得草寇可以不記,因而刪除。詳情後述),是為無君,僕竹掃地涉於幻妄,今刪之。又郴屬總志雲:傳有姓萬者寓此,為萬山桃李。總之,山不在桂,見聞無據,故說如聚訟也。”

實際上,乾隆《桂東縣誌·古蹟》中的記述與於應龍一樣,否定了萬王城的存在。

然而,萬王城既神秘,也極具吸引力,也許中間真含有什麼歷史上的大事,人們難以忘懷。所以,清同治《桂東縣誌》又將萬王城山搬進了志書:“萬王城山:湖南通志,在縣東北一百里,東接江西吉安府龍泉縣界,西接衡州府酃縣界、即酃縣萬陽山之一隅也。明一統志相傳宋王會寓此,階砌尚存。旁有修竹數竿,日夕自僕掃其地,復立。內有桃李,實時採食,味甚甘;不可取去或摘而私藏;必迷歸路。郴州舊志又云,有姓萬者寓此,明令於應龍修縣誌(注:乾隆《桂東縣誌》載:‘於應龍舊志雲,稱王未免嘯聚草寇,是為無君,僕竹掃地涉於幻妄,今刪之’),謂其名惡事幻刪之,今悉照諸志增入。查舊縣治在上猶巖即今寨前墟,明遷縣治於鳳凰山麓,比昔近三十里。論曰:餘登九疑謁舜陵,求昔人所謂銅碑者,邈不可得,於是循營水之源北下至大陽溪,問漢唐望祭虞帝,故墟亦復湮沒莫考。蓋歷年既久,為兵燹風霜所銷鑠,後之人不深愛護,而無知鄉氓日加茭滅,荒煙蔓草泯焉無存,嘗感慨系之矣。迨至桂東考求志乘,徧訪山川,宋以前無所謂古跡,雖時代為之亦地為之也。嘗遊中洞天諸勝,靈氣所鍾、奇幻百出,使置之九達之衝,經古人品題,固非浯溪諸境所能爭勝。因嘆造物者,雖工於設施,而千百年來竟不得顯其奇於世,為可惜耳。

因志古蹟特為次之。而近世遺蹤鹹列焉。庶後世知召棠之歌詠,為不虛峴山之墮淚,有同感也。”

清同治《桂東縣誌》預感到“〔古蹟〕萬王城”這裡面有什麼大事,被歷史湮沒了。

有歷史大事嗎?有能夠與“萬王城”掛上鉤的歷史大事嗎?這得從桂東的歷史講起。

桂東地域的歷史,最早屬於郴縣,後來屬於桂陽(今汝城),南宋嘉定四年(1211),割桂陽(今汝城)之零陵、宜城二鄉設桂東縣。也就是說,如果在桂東獨立建縣之前有“〔古蹟〕萬王城”,在郴縣(含郴州)或桂陽(今汝城)的志書中會有記載。然而查無記載。那麼“〔古蹟〕萬王城”的出現必定是桂東建縣時期或以後出現的。另外,從現有資料看,“〔古蹟〕萬王城” 的記述最早出現在天順五年(1461)版的《大明一統志·古蹟》卷。也就是說,“〔古蹟〕萬王城”的出現必在南宋嘉定四年(1211)至天順五年(1461)這二百多年中。而在明天順五年(1461)就被稱為“〔古蹟〕萬王城”,則至少到了宋元。

宋元之間桂東的最大歷史事件莫過於獨立建縣,而獨立建縣最根本的起因是發生了另一件大事——震驚朝野的黑風峒瑤漢農民大起義。這次大起義,居然還上了《辭海》。

《辭海》載:“黑風洞:在今湖南桂東西南,位於湘贛邊界附近。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二年,以羅世傳、李元礪為首的瑤、漢饑民先後在此起義。”這次大起義的發起人是桂東人羅世傳、李元礪,起義的爆發地點和中心區域就在湘贛邊界附近黑風峒和萬王城一帶。這次起義的詳細情況,桂東郭名德著有《桂東南宋黑風峒瑤漢農民起義考》,現根據史志及郭名德先生的記載簡要記載如下:

南宋嘉定元年(1208),桂東黑風洞發生了羅世傳、李新等領導的瑤、漢饑民起義。第二年,李元礪率眾響應。起義軍接連攻下江西吉州、湖南郴州等地,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很快由幾百人發展到了數萬人,震驚南宋王朝。朝廷速派江州、鄂州、荊州、池州軍隊前往征討。並任命工部侍郎王居安為隆興知府、湖南轉運判官曹彥約為潭州知州督剿。

嘉定三年四月,李元礪假意請求歸順,因語言傲慢,寧宗帝不高興,沒有答應請求。李元礪率軍攻打廣東的南雄,官軍慘敗。六月,李元礪率起義軍攻打江西的一些州、縣,池州副都統制許俊、江州副統制劉元鼎、潭州知州曹彥約率兵交戰,均被起義軍打敗,傷亡慘重。十一月,李元礪率領起義軍逼近江西的贛州和南安,朝廷恐慌,火速頒佈詔令,派重兵討伐。新派來的軍隊與江州、鄂州、荊州、池州的軍隊聯合討伐李元礪屢屢失敗,起義軍即將開進安徽黃山、直逼臨安(注:今杭州、南宋都城)。在接連勝利的關鍵時刻,起義軍遭到了池州副都統制許俊率領官軍的頑強阻擊,敗下陣來。為了保存實力,李元礪退往韶州。不過,黃山血戰慘敗之後,也有了歸順朝廷之意。

羅世傳的起義軍,副首領是李新。李新戰死後,李如松為副首領,後投降。潭州知州曹彥約遂收復桂陽。羅世傳也早已名義上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暗中仍與李元礪聯繫。這時帶兵進入吉安的隆興知府王居安得知,羅世傳其實與李元礪有矛盾,決定採用離間計破壞他們的關係。有一起義軍首領李才全,他和羅世傳同屬一派。王居安派人對李元礪說,若能擒送才全,可將功續罪。李元礪不知是計,輕信了王居安的話,將李才全誘捕送至。李才全出事後,羅世傳與李元礪關係迅速惡化。王居安又要李元礪帶罪立功,攻打羅世傳的隊伍。這時,潭州知州曹彥約又密約羅世傳,商討擒拿李元礪之計,許以錢幣萬緡,並送來牲畜等物資犒賞羅世傳軍隊。不久羅世傳指使李才全的部下率兵偷襲了李元礪駐地,趁李元礪帶領部分人馬外出的時候,衝進營中,殺死殺傷許多將士,燒掉了整個營房並俘虜了他的妻子兒女。後來,多次交戰,李元礪身邊的將士逐漸減少,喪失了還擊之力,派人向王居安求援,但王居安按兵不動。羅世傳遣兵多路追殺不放,終於活擒李元礪。

羅世傳自以為活擒李元礪有極大的功勞,故意將李元礪扣留在黑風峒以邀功請賞。曹彥約勸說他不宜格外邀求。這時池州副都統許俊駐兵吉州的龍泉,厚禮賄賂羅世傳,並許諾超格撥發官資給他。羅世傳遂將李元礪解押過來,不日被王居安殺害。

嘉定四年(1211)二月,朝廷授予羅世傳官職,任命羅世傳為武翼郎,閣門祗候。羅世傳請求朝廷補授文職,後又讓他擔任通直郎,籤書鎮南軍節度判官廳公事。然而,羅世傳一直駐在黑風峒不去臨安(杭州)上任。後來,他又聚集人馬準備東山再起。曹彥約獲悉內情,密派羅允遷混入黑風峒,以重金獎賞引誘其部下一名將領胡有功,於九月二十六日,將羅世傳殺害。至此,為時三年的瑤、漢農民起義失敗。

是年,即南宋嘉定四年(1211)。曹彥約考慮到黑風洞周圍諸峒山林廣闊,地方偏遠,朝廷難以控制和管理,奏請朝廷,分割茶陵的康樂、常平、霞陽三都設立酃縣(今炎陵縣),隸衡州。分割桂陽(今汝城縣)的宜城、零陵二鄉設立桂東縣,隸郴州。

從此有了酃縣(今炎陵縣)、桂東縣二縣。所以,郴州、桂東的志書均以曹彥約為桂東的創始人。

曹彥約(1157~1228)為南宋大臣。字簡甫,號昌谷,南康郡都昌(今屬江西)人。淳熙八年進士。曾從朱熹講學,後受人之召,負責漢陽軍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漢陽軍。後累官寶謨閣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為湖南轉運判官,鎮壓郴州(今湖南郴縣)瑤民起義,後任利州路(今屬陝西)轉運判官兼知利州,發漕司儲糧減價糶與饑民、通商蠲稅,並論兵柄財權並列之弊。寶慶元年,擢為兵部侍郎,遷禮部侍郎,不久又授為兵部尚書,力辭不拜,後以華文閣學士致仕,卒諡“文簡”。

嘉慶《桂東縣誌·邊防志》載:“曹彥約:嘉定間,郴黑風洞民李新、羅世傳竊發其黨,李元礪應之。桂陽、茶陵、安仁三縣皆破。壤地千里、莽為盜區。彥約為湖南運判,至此督理,人心始定。旋知潭州湖南安撫。時江西言欲招安李元礪,朝廷命下、湖廣議。彥約言:今不行討捕,曲徇招安,失朝廷威重。若元礪設疑詞以欵重兵,則兵不可撤,戌民不得安業。果如其言,元礪不可降。彥約乃督諸將逼賊巢而屯,破李新於酃洣,新中創死。眾推李如松為首,如松降,遂復桂陽。世傳素與元礪有隙,至是密請圖元礪以自效。彥約錄賞格報之、且告於朝,又予錢萬緡犒其師。世傳遂禽元礪,彥約還長沙,復出督戰餘黨悉平。世傳既自以為功,遲留以邀重賞。彥約諭以不宜格外邀求。時池州副都統許俊駐兵吉之龍泉,厚賂結世傳,許轉官資。世傳遂以元礪解江西。胡渠為右司,欲以世傳盡統諸峒而為之帥,悉撤湖南、江西戊兵。彥約固爭,渠不悅。世傳終桀驁不肯出峒。彥約密遣羅允遷為間誘,胡友睦許以重賞,友睦遂殺世傳。賊悉平。江西來爭功不校於是。慮諸峒遼遠,難於控制,奏劄茶陵之康樂常平霞陽三都為酃縣,隸衡州。又慮疋袍峒蠻出沒不常,奏劄桂陽之宜城零陵二鄉為桂東縣。縣之設自此始。”

現在我們可以來討論了。

宋元之際桂東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就是兩件事:一件是黑風洞瑤漢農民大起義,一件是酃縣、桂東縣的設立。這兩件大事有直接聯繫,黑風洞瑤漢農民大起義是“因”,酃縣、桂東縣的設立是“果”。而黑風洞瑤漢農民大起義的根據地就是湘贛邊界的大片地區,特別是羅世傳,在這裡盤踞長達四年之久。朝廷任命他為官京城,他也不願離開,因為這裡是他的獨立王國。到了京城,他只是朝廷的一個官員,在這裡他是山大王,手下的各路起義軍都是各個山頭的草頭王。那麼,各路草頭王到他這裡聚會不就是萬王山,山大王駐紮的城堡不就是萬王城嗎(注:前面已經提到,於應龍是明白人,其實他知道這段歷史,也知道原因,只是他對農民起義有偏見,特意刪除)羅世傳身份特殊,既是瑤漢農民起義首領,又與朝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後來還成為朝廷命官,既有武職、又有文職(文武雙全),朝廷還給了很多軍資財物。皇上還遷就他呢!當地人豈能不視他為“王”?為此,稱其為王是正常的。

這就是青竹村的寨堡稱為“萬王城”的來歷。

黑風洞瑤漢農民大起義失敗和桂東縣設立後,由於青竹村這個地方地處湘贛邊界山口,又處兩省之間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必須駐兵把守,於是利用了這個城堡駐兵把守。官方改名為“煙竹堡”。而山峒的瑤民卻沒有忘記這轟轟烈烈而又悲壯的歷史,稱其為“萬王城”。年代日久,“萬王城”在瑤民中流傳,在官方則成為虛幻的傳說。

然而,這傳說並不虛幻,煙竹堡(萬王城)遺蹟還在。我們現場考察時,發現煙竹堡的城牆位置仍然清晰,大部城牆的牆基仍在,也有些殘存一米多高的牆體,由花崗岩條石、片石混合砌築。城堡略顯橢圓形,佔地約8000平方米。進城堡有石臺階,並砌有花崗岩古碑石臺,鑲嵌的碑刻上有新刻的“萬王城”三個大字。舊臺新碑,據說舊碑已風化模糊不清。同時,在一農戶家門口,我們還發現一對健身用的有槓舉重啞鈴。這對啞鈴用花崗岩石人工雕鑿而成,活像兩個小汽車輪子,大小形狀相同,保存完整,各重約40斤。石輪子直徑約40釐米,中間鑿有一個直徑約6釐米的孔,用以安裝舉重杆。有槓舉重啞鈴是一個重要發現,體現了寨主的身份和萬王城的規格,是研究萬王城的重要物證。在萬王城的周圍,還發現不少條石及石構件。特有意思的是,縣文物部門居然在這裡發現了“正隆元寶”。“正隆”為金朝的年號,這時正在南宋紹興年間,這不由使人懷疑黑風洞瑤漢農民起義是否與金朝有什麼瓜葛?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煙竹堡(萬王城)城牆的牆基仍清晰可見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萬王城”碑刻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煙竹堡(萬王城)內的石鑿有槓舉重啞鈴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煙竹堡(萬王城)內的條石及石構件

據記載,在萬王城外原有濠溝;城南、西還各築有一寨,勢成犄角;城外還有一條溜馬道,有幾里路長,十米多寬,略呈斜勢微坡而下,供古代軍士們練習跑馬射箭,提高戰術;在溜馬道旁邊約五十米處,有一棟圈關戰馬的馬房;另外,還有一塊馬墳山,葬戰馬用的,有些馬墳前還立有一些石碑,現已不存。這些地方,因時間關係及考察條件艱難,留下不少遺憾。

考察中,看到青竹村滿山遍野載滿了桃樹,不免想到了桂東八景之“萬王桃李”。一打聽,這裡現在是郴州市的一個扶貧村,他們栽的是桂東黃桃,又稱高山黃桃,以香、脆、甜而聞名於世。生長在平均海拔800-1400米的深山中,是純原生態,無公害的保健水果。果肉金黃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18%,風味濃甜微酸,香氣濃;正品單果重180克以上,桂東黃桃以其“個大、形正、 色豔、肉脆、味甜、香濃、綠色”等特點享有盛譽,以其外表無雜色斑點,無石細胞傷痕,口感好而走俏市場。而且可以賣一個好價錢。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煙竹堡(萬王城)內遍栽黃桃

前不久,讀到老朋友“莽山蛇博士”陳遠輝的文章《我的知青下放點竟然與桂東建縣有關》,說到他1969年下放到桂東縣青山公社彩洞大隊的一些事情。文中說:“彩洞曾經叫‘黑風峒’,起義首領羅世傳、李元礪率領的瑤漢起義部隊在五年時間裡從‘黑風峒’打到了永州、韶關、及福建等地。‘峒亂’平息後,南宋朝廷考慮到這裡地處偏僻、山高路遠、鞭長莫及,為防止再發生類似‘黑風峒’起義,於南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採取懷柔政策,封瑤領、建書院以教化峒瑤、給牛給貨給種子鼓勵開懇。為便於管理,將這個深山中的蠻荒之地另設一個縣作為管理機構,因地處桂陽之東,故稱這個縣為桂東縣(桂東縣城後來從寨前移至現在漚江上游的鳳凰嶺前)。並將‘黑風峒’改名‘效忠峒’,後來當地人覺得這個名稱不好聽,也不敢再叫‘黑風峒’,於是就改名叫‘彩峒’(現代人往往將彩峒寫成彩洞)。南宋軍隊為防‘峒亂’死灰復燃,留下部分官兵長期駐紮留守深山。後來南宋軍隊留守駐紮過的地方,稱為‘宋坪’‘宋家地’‘宋家村’等地名(後建林場稱‘宋坪’林場)。而起義首領羅世傳後人所駐之地就叫‘羅家’。”

老朋友陳遠輝的文章令我們欣喜若狂,因為他找到了黑風峒。黑風峒是“黑風峒起義”的發祥地,也是“黑風峒起義”的載體,我們一直沒有找到。而且找到了“黑風峒”,也就有可能找到史志書中記載的極為神秘、實實在在的“黑風洞”。

2019年11月12日,我們前往桂東縣彩洞村(黑風峒)考察。彩洞村位於桂東縣青山鄉,地處桂東縣城西南與資興、汝城相接的八面山境內,往西不遠是資興縣境、往南不遠是汝城縣境。與史志書中記載的“黑風峒”位置大相徑庭。在與村支書李聲祥及村民的座談中,證實陳遠輝的記述基本符合史實。然而,我們總覺得“黑風峒”是一個大的地域概念,應該還有一個具體的“黑風洞”,而且應該在“黑風峒”的範圍內或不遠處。然而村民們說,這一片山區沒有洞。

我們曾查閱《光緒湖南通志》,明確記載:“黒風洞,在縣(桂東縣)西北十五里,嘗有黑風晝晦(一統志)”,說明黑風洞是存在的,而且明天順五年(1461)纂修的《大明一統志》中即有記載。

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桂東縣誌》中把“黑風洞”記成了“風峝”,並刪去了“黑”字:“風峝,在鄉都石人仙山頂有石穴。風從孔出,叫譹宎咬,嚴冬益甚,離城二十里。近山居民每歲夏季時,會治牲醴誠心齋戒,延巫躡仙祈禱,刈茅草運木石填塞孔穴,秋收無害。倘怠褻不虔,則雷電交震、風雨驟作、敗損禾稼。”在該《桂東縣誌·形勝圖》中,“風崗”又寫成“風洞”,位置則到了桂東縣城東北二十里的石人仙山頂。已經與《大明一統志》記載的“在縣(桂東縣)西北十五里”錯位。

在清咸豐九年(1859)的《桂東縣誌》中,是這樣記載的:“風洞,在廂都石人仙山頂,離城十五里,有石穴。風自孔出,嚴冬益甚。近山居民稼時會治牲醴延巫躡山祈禱,刈茅草運木石填塞孔穴。秋收風無害。省志稱:黑風洞縣西北十五里,嘗有黑鳳晝晦。即此也。”在該《桂東縣誌》刊載的地圖中,石人仙山頂的風洞位置改為了縣城東北十五里,方位與《乾隆桂東縣誌》一致,距離與《大明一統志》一致,並調合了兩說,說“風洞”就是“黑風洞”。

我們一直相信有一個黑風洞,也一直在尋找黑風洞,因為有了實實在在的黑風洞,“黑風峒”才會有載體,黑風洞起義才會有根基。《大明一統志》《乾隆桂東縣誌》《咸豐桂東縣誌》(注:同治版《桂東縣誌》和民國版《桂東縣誌》與咸豐版《桂東縣誌》記載一致)相互矛盾的記載讓人撲朔迷離,象一團亂麻無法理清。陳遠輝找到了黑風峒,我們相信黑風洞肯定在這個範圍內或不遠處。因而再三打聽訪問,終於有人提供了一些線索,說彩洞附近不遠的山頂確實有一個洞,洞中現為一個庵子。

我們當即決定上山。山很高很陡,幾乎沒有平地、也沒有成形的路,花了兩個多小時,我們差不多快到山頂,出現了一個山洞。洞口不大,大約2米多高、3米多寬。洞內進深約7米、寬約10米、最高處約5米,洞內面積約90平方米。洞中間有一小神壇,供有菩薩。神壇兩側均有土臺,供人歇息。內有石碑兩塊:一塊為清嘉慶十一年的《重修迴龍仙碑》;另一塊為清道光十四年的《迴龍庵碑》。仔細觀察,整個洞口及洞內均經過人工鑿石加工、改造、拓寬、加大,也有岩石崩塌的遺蹟。我們問一起上來的四、五個老鄉,附近還有不有這樣的洞?他們都說沒有了,這裡不是石灰岩地區,形不成山洞。我們一看山體,全為頁岩及沙石構成,確實形不成山洞。這個山洞如果不是人為加工,也不會有這麼大。在山洞中我們發現很多破碎的瓷片,特意帶了一些請專家鑑定。此後古物收藏專家池福民先生專門寫了一篇《桂東神秘黑風洞驚現明代瓷器》的文章,認為帶回來的瓷器碎片均為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構件,也有專家認為個別構件可追溯到元、宋以前。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去往黑風洞考察的途中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黑風洞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考察組正在識讀黑風洞內的碑刻

黑風峒起義與煙竹堡(萬王城)及桂東建縣

黑風洞內遺留的瓷器

至此,我們初步推斷,這個山洞就是我們千方百計要尋找的黑風洞。理由有:第一,黑風洞的存在是歷史事實,《辭海》《大明一統志》《湖南通志》均有“黑風洞”的明確記載。第二,黑風洞是黑風峒的載體,黑風峒是黑風峒起義的載體,三者有必然聯繫。第三,由於歷史上的各種原因(如朝廷的忌諱、官府的蔑視、當地民眾的恐懼等),黑風洞、黑風峒雙雙失傳。第四,史志書不負責任,草率記錄:《大明一統志》把方位搞錯,把黑風洞記載在桂東縣城西北十五里;《乾隆桂東縣誌》把黑風洞改為“風峝”,定位到“桂東縣城東北二十里的石人仙山頂”;《咸豐桂東縣誌》則和稀泥,改黑風洞為“風洞”,定位在廂都石人仙山頂,離城十五里。一系列文字、方位等的錯誤讓人摸不著頭腦。第五,陳遠輝的文章確定了“黑風峒”的位置,必然會帶出“黑風洞”。第六,由於我們在彩洞村附近的高山頂發現的洞,村民們根據當地的地質地貌判斷具有唯一性,加上這裡發現的文物(文物證明歷史的悠久)及古庵、古碑(古庵、古碑證明該洞在當地人們心目中的歷史地位)。第七,黑風洞的演變:黑風洞地處山頂,村民說,洞口前自古有條通往資興的小路,也許當時只是一個小洞,後來才拓寬供人歇息、建庵的,現痕跡猶在。他們的說法很有道理,也許當時只是一個天然小洞(當地的地質地貌形不成大洞),夏天洞內外溫差大時,洞內的氣流外溢、遇高溫形成煙霧,似乎有黑風從洞穴中吹出(史志書中說“秋風無害”“秋收風無害”實際是講秋天後就沒有了這種現象)。臨武縣的石門龍洞,也是在夏天洞內外溫差大時,有煙霧氣溢出,形成這一奇觀,還被稱為臨武八景之一的“龍洞煙雲”,秋後也就沒有了。村民們的說法是對的,因舊有小道通資興,人們或許為避風雨、或許為敬神靈、或許為對黑風峒起義先人的紀念,拓寬擴大了這個山洞、供奉他們所敬仰的神靈。嘉慶年間的“重修”碑刻及發現明代、甚至元宋以前的文物則證明了這個山洞歷史文化的久遠。第九,

最令我們驚奇的是,歷屆史志書要麼不記桂東黑風洞、黑風峒的方位,要麼把方位記錯;而《辭海》中所記“黑風洞:在今湖南桂東西南”則與陳遠輝所記及我們考察的結果完全一致,特別精準。

黑風洞、黑風峒、黑風峒起義、萬王城(後名煙竹堡)、桂東建縣均與黑風峒起義有關,是桂東歷史上的大事,也是重要的歷史文化。把這些歷史大事研究清楚,對桂東有著重要意義。桂東還是革命老區,這些歷史文化都值得我們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