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好的早教方式和材料?

登明聊家庭教育


今天就說說有什麼好的早教方式和才料,那麼我們現在大多數都知道早教也進行了早期教育。那麼究竟早期教育指的是什麼?

從廣義上講,早期教育是指從出生到進小學以前這段時間對兒童進行一定有目的,有計劃、糸統化的教育。由於孩子3歲以後開始進入幼兒園接受教育,因此大多數人認為,早教是指對0~3兒童的教育。目前,早期教育出現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例如,“神童化"教育和所謂的“超前"教育,拔苗助長;片面強調智力開發,忽視素質教育;早期教育商業化等。

早教就在家庭生活的時時、事事、處處中,家長要有早教的理念。

促進孩子早期綜合發展有以下幾點

1,順應孩子的成長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和需要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

2,提供豐富多彩後、與孩子相適宜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3,加強父母的教育,學握科學養育的理論和技能。

4,滿足生長髮育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素。

5,選擇符合每個發育階段的適時、適量、適度的訓練。

6,尊重孩子,理解差異,楊長補短,保證個性化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儘可能的生人開端;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成為一名有益於社會的人。


韓金鳳的育兒經


一歲之前以聲樂,可以手動扣扭那種,寶貝喜歡聽聲音,喜歡摸有趣的東西,之後可以根據喜好買,男孩喜歡挖掘機,吊車,消防車等工程車類的。繪本男女孩一歲之後我都建議入。二歲之後可以同步益智玩具教具 比如迷宮,貼紙,拼圖,各種積木,桌遊等。喜歡可以幫到您,可以看看我的視頻 陪玩的益智玩具,教具啥的,也可私聊我探討



與寶貝陪玩陪學的日常


感覺這個問題問的好早啊,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想早教了,雖然有種說法說孩子出生第三天的時候再教育就晚了兩天,但新生兒除了睡覺吃奶和哭還能幹什麼。

個人是不贊成早教的,但親子游戲可以玩玩,大運動小運動可以先練起來,曾經聽過華東師範大學老師的講座,說孩子出生第十天就可以趴一趴練抬頭,月子裡可能一次只能堅持個五秒以內,這都正常反而那種一次堅持好久的有可能是肌張力高。

一般42天檢查的時候醫生都會教被動操,這個可以做起來對大腦的發育也有好處,孩子幾個月的時候處於色盲階段對黑白色敏感,可以在紙上寫常用的詞語,放在孩子面前念一遍,不為讓他認識只為刺激一下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另外多和孩子玩一些積極的遊戲,比如藏貓貓。

嬰兒時期還是以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以孩子生長髮育身心健康為主。


秋媽媽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著孩子,邊娛樂邊學習,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不厭學不死學。比如當初寶寶學習數學加減法的時候反應很難,我就讓他給我出題,我給他出題,放到二個箱子裡,拿出飛行棋,抽題出來,回答對的人小飛機就可以往前走一步。三天下來,寶貝回答速度快了很多


精益女俠


自從有了元元后,我加了不少寶媽群,裡面的孩子都跟元元一般大。元元快一歲的時候,群裡討論最多的就是要不要給孩子報早教班。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的育兒觀念也在不斷進步,“早教”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是家長勒緊褲腰帶也要給孩子報上萬的早教班。

知乎上經常有家長問:報早教班到底是交了智商稅,還是真有奇效?

可見,家長們在割肉報班的同時,心裡也在打鼓,交出去的錢到底值不值得?孩子能不能學到有用的東西?

想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還得溯本求源。

01

首先,什麼是早教?早教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早教實質上就是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它是以兒童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為科學依據的。早教的目的是促進孩子健康全面地發育發展。

研究表明,孩子在7歲時,大腦的重量為1280克,佔了成人腦重量的90%左右。這就說明,0到7歲這一階段,是神經系統高速發展的階段。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做過一個實驗,他從出生開始,對一千多名孩子進行追蹤,研究發現,學前階段是一個人智力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而學前教育對其智力的發展影響深遠。

教育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心理學家漢特在研究了智力發展規律以後指出,智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可以訓練的。出生後頭四年兒童智力的發育和發展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有目的、有系統地對兒童進行科學地培訓,教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所以,早教實質上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想要實現高質量的早教,一定得依託於早教機構嗎?

答案是否定的。

公正地說,早教班並不是沒有優勢的。元元八個月的時候,我帶他跑遍了各大早教機構,上了不下20節早教課,其中包括金寶貝、小馬國際等知名品牌。

有些早教機構的教育理念還是比較先進的,他們根據一定的社會需要,採用蒙臺梭利教育法,在孩子不同的敏感期,引導孩子進行各種活動。如秩序敏感期,教孩子培養餐前洗手的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細節敏感期,教孩子筷子放在右手邊,引導孩子注意細節;語言敏感期,給孩子提供美妙的音樂、圖畫,給孩子好的薰陶等等。

好一點的早教機構會考慮到兒童的語言、數學能力、智力的發展規律,來制定不同主題的課程,設置有趣的遊戲互動環節,還有各種不同的教具來輔助教學。

這些課程都是結合孩子的生長髮育特點來制定和實施的。但其實,家長平時多看育兒書,多聽育兒課,也是能夠在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給孩子以規範而系統的教育的。所以,早教機構提供的優良的教育理念和環境,家庭教育並非不能取代。

另外,孩子的發育是有個體差異性的,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好一點的早教班,一個班十幾個人,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大家都是機械劃一跟著老師的步伐走,忽視了孩子是不是能接受,是不是能跟上大家的節奏。如果忽視了孩子的真正需求,那麼,再好的課程內容都是盲目和徒具形式的活動而已。

並且,想把培養孩子的重任交給每週例行公事的一節早教課,肯定是不行的。最好的教育是在家庭,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直觀,也是最持久且深遠的。

02

遵循“發展適宜性原則”,避免進入早教誤區

很多家長在早教的時候有一個誤區,他們覺得早教就應該讓孩子一歲會說話,兩歲會寫字,三歲背古詩,最好一步到神童。其實,這種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很早就提出了“發展適宜性原則”這一概念,實質上就是指只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比如說,有的家長在孩子剛剛牙牙學語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教他認字寫字,這不僅毫無用處,還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家長可以先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能力,教他抓玩具、用餐具,在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教他說話,等孩子發育到一定階段,身心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寫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新加坡的孩子兩歲就開始學寫字,到小學的時候,他們的讀寫能力還是不如國內的孩子,足以說明早學並不一定有用。

所以,我們要根據孩子生長髮展的特點,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03

怎樣在家進行優質的早教訓練?用哪些教材?

我小的時候,爸爸教我數學就是扔個文具盒給我,讓我背上面的乘法口訣,教語文就是睡覺前給我讀各種聽不懂的名著。這些記憶並不美好。

早教並不是乾巴巴的填鴨式地將知識強塞給孩子,而是讓他通過遊戲的方式去觸摸、感知、體會,從而認識各種事物,學會複雜的概念。

如躲貓貓遊戲,孩子最初還不懂什麼是物體守恆,一遍一遍的躲貓貓經驗告訴他,物體消失了,還是會回來的;玩積木,他會在遊戲的時候體會到大小、顏色,還有形狀。所以,遊戲是最適合孩子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下面,我們將結合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徵,來討論合適的早教方式和教具。

  • 乳兒期(1個月-1歲)

孩子在乳兒期發展尤其迅猛,“三翻、六坐、八爬”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兒童發展規律。在這個階段,除了注意孩子翻、坐、爬的訓練以外,還得根據孩子視覺、聽覺、觸摸覺、運動能力的發育對他進行訓練。

三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完成注視、追視等動作了。四個月的時候,嬰兒對顏色也會有反應。這個階段,可以給他看黑白卡、彩色卡,並移動卡片,讓他追視。

但要注意的是,三歲以前是孩子視力發展的敏感期,要保護好他的眼睛,儘量不要過早看電視。

六個月的時候,孩子能夠辨別不同的聲音,這個時候,家長要多跟孩子說話,跟他互動,逗他笑,也可以拿撥浪鼓這樣的玩具給他,讓他聽聲音,同時也可以追視。

孩子在看到有趣的玩具的時候,會想要伸手去抓,起初他只能做出抓握的動作,然後會在拇指的參與下抓住物體,八個月的時候,他會藉助其餘四個指頭抓物體,這些小動作都是不斷訓練孩子精細動作的過程,孩子在反覆的實踐和經驗中會逐漸完成越來越複雜的動作。

另外,孩子在一歲以內處於口的敏感期,拿到什麼會第一時間放嘴裡,所以給他的玩具應該是材質安全且不易吞嚥的。如胡蘿蔔狀的牙膠,既可以抓,也可以咬,鮮亮的色彩也能吸引他的注意。

  • 嬰兒期(1歲-3歲)

一歲的孩子開始慢慢走路,也能聽懂簡單的指令了,這個階段,孩子的睡眠少了,精力越來越旺盛,對什麼都感到好奇。這個時候,孩子會吸收周圍一切能看到和觸摸到的知識,同時,他們的神經系統也在飛速發展。孩子開始進入語言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細節的敏感期。

家長們要儘可能給孩子提供好的語言環境,耐心地跟孩子溝通,剛開始他只能辨別簡單的詞,吃飯的時候,可以指著食物告訴他“這是雞蛋,胡蘿蔔!”平時互動,用歡快的語言跟他玩遊戲,“眼睛在哪裡呀?眼睛在這裡!”

孩子在這個階段吸收能力特別強。每天可以在固定的時間給他聽音樂、講故事,潛移默化地培養他的審美能力。

行走的敏感期特別短,只有1-2歲這一年的時間。這個階段,滑滑梯是不錯的玩具跟訓練工具。

因為孩子正處在細節的敏感期,生活中目之所及的事物都會吸引他的注意力,對他造成影響。地上掉的一粒米,他能蹲著研究半天,觀察、撿起來、聞一聞、舔一舔。有些家長抱怨孩子上小學注意力不集中,不該錯的題做錯了,究其原因,就是在細節敏感期沒有進行好好訓練。

我們可以先從自己做起,睡覺前幫孩子把第二天的衣服疊好放床邊,玩具收拾好,等到孩子能夠聽從指令,運動能力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時候,再訓練他自己慢慢做。所有的習慣都是從點滴開始的,家長持之以恆,才能為孩子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開端,為他漫長的人生路打好基石。

這一時期,可供孩子選擇的玩具很多,各種積木,錘子,挖沙鏟等。具體參考下圖:

  • 幼兒期(3歲-6、7歲)

李玫瑾教授常說,“3到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除了教會他們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衣服、早睡早起、做簡單的家務等,還得注意他們性格的培養。

這個階段,可以多陪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讀繪本的時候,跟孩子扮成繪本中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僅有趣,在孩子逐漸進入角色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加深他的情感體驗。家長也可以跟孩子玩“過家家”的遊戲,跟孩子一起來制定遊戲規則,一起協商怎麼分配角色,孩子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也能逐漸學會換位思考。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同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開闊孩子的眼界,如郊遊、參觀博物館、看兒童電影等,孩子接觸的生活內容越豐富,他們的知識積累得就越多,興趣也越廣泛。

總結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生活。”

早教並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幾十節早教課就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早教也並不是培養技能上的神童,它需要家長傾注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心力,培養孩子生理、心理健康全面地成長。

好的早教能讓孩子終生受益,父母也應該多吸收先進的育兒知識,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我是立夏,元元媽媽,一邊學習育兒,一邊分享經驗。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交流和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問題跟喜悅。期待你的轉發、點贊和關注!


元元很圓


早教方式一般有三種,早教材料需仔細甄別。請聽我細細道來。



早教方式一般有線上早教,線下早教和在家早教三種方式。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般情況下,孩子三歲進入幼兒園學習,六歲左右進入小學學習。因此,根據實際情況,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早教專指0——3歲的孩子教育問題。

其次,0——3歲的孩子,是啟智的最佳時機。早教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1歲,需要關注孩子的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於1969年首先系統提出的。它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並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沒有感覺統合,孩子的大腦和身體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目前,通過科學研究及調查數據表明:感覺統合不足的孩子造成的行為失常有: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腳,嚴重害羞等。

1——2歲,需要關注孩子的語言啟蒙,豐富孩子的認知。

2——3歲,重視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性格。

3歲以上,重視孩子的社交鍛鍊。



最後,我們通過三種不同的早教方式來談談需要哪些材料?

1.線上早教。

一般指專業早教機構利用微信,APP,訂閱派發月齡早教包(一月一包,專業老師線上一對一指導)的方式進行。月齡早教包中包括益智玩具、啟蒙繪本、早教動畫、創意手工及一本家長書。讓媽媽知道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法對孩子做哪些引導。

也有一些app推出“早教盒子”。

結合實際情況,線上早教也就是給家長提供現成的早教材料和技術支持,具體還是需要家長來實行。而且早教機構的資質與水平參差不齊,早教材料搭配是否科學合理?還需家長仔細甄別。

2.線下早教。

一般指類似幼兒園的專業早教機構,會有專業的人員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當然,這時的早教材料不需要家長考慮。但對於這個學齡段的幼兒,基本全程都需要家長在場參與。

因此,家長需要考慮自己的時間是否允許?還有早教機構的服務人員是否專業,有愛心,有耐心?收費情況是否合理?是否能夠接受?



3.在家早教。

如果家長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和充裕的時間,選擇在家早教也是非常不錯的。

首先,推薦家長購買一本孫瑞雪的《捕捉兒童的敏感期》這本書。0——3歲孩子有很多敏感期,即最佳教育期。家長結合這本書作以認真瞭解。

其次,可以網絡搜索育兒公眾號,APP,加入育兒群等方式尋找同頻爸媽,積極與他們互動,遇到問題積極主動地交流。

同時,利用家中的現有條件,依據孩子的月齡,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0——1歲,通過親子游戲,刺激孩子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味覺的發育。例如:運用“指物實物”、播放音樂的小遊戲,觀察孩子的反應,刺激孩子的視覺與聽覺的發育;通過撫觸的方式刺激孩子觸覺發育;通過“毛毯盪鞦韆”,趴著抬頭抓取東西,轉圈等遊戲刺激孩子前庭覺的發育等。

1——2歲,給孩子選擇合適的動畫、繪本,與孩子一起觀看、閱讀,互動,提高孩子的詞彙量,豐富孩子的語彙,讓他的詞彙量越來越多,越來越敢說。

2——3歲,在吃飯、穿衣、上廁所、刷牙、收拾玩具等方面,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示範,結合相映的動畫、繪本,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性格。

此時,家長可將家中廢棄物品進行適當改造,為孩子製作合適的玩具,或者親子游戲道具,通過親子游戲對孩子的大運動與精細運動進行訓練。如:“紙箱子山洞”、“紙箱恐龍”、“抽紙遊戲”等等。

三歲左右,逐步培養孩子的自我照顧能力,以及關注孩子的社交鍛鍊,為孩子進入幼兒園學習、參加集體生活做好準備。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幫到您。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遇見年少的我


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再標榜孩子養的“白白胖胖”就行,開始重視孩子的早教內容,包括運動、語言、認知、思維、交往、分析並解決問題能力等,並且早早的把這件事情考慮進養育孩子中,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考慮到孩子即將出生,聊聊0-1歲的孩子需要學習那些內容?又該怎麼樣準備和教育呢?

0-1歲早教的內容有哪些?

1歲以內的嬰兒大腦發育、身體肌肉發育都非常快速,是人的一生中成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第一、大動作發育

嬰兒的大動作主要大概的時間及內容:

  • 1個月:俯臥時能夠抬頭片刻
  • 2個月:俯臥抬頭離床面45度
  • 3個月:俯臥抬頭離床面90度,頭能豎直且平穩,仰臥轉側臥、俯臥前臂撐起
  • 4個月:大人扶著寶寶的腋下和髖部時,孩子能夠靠坐著,能翻身
  • 5個月:扶住寶寶的腋下能夠站立
  • 6個月:獨坐片刻和扶著站立
  • 7個月:獨坐自如和扶著站立
  • 8個月:會自己坐起、躺下和會自己匍匐前進
  • 9個月:扶雙手走路和雙手扶牆站起
  • 10個月:扶物體能夠走幾步
  • 11個月:會扶物體行走和獨立站穩
  • 12個月:獨自走步

第二、精細運動

  • 1個月:握筆桿一會兒就會掉
  • 2個月:把小手放進嘴巴里面
  • 3個月:手握手和握住玩具
  • 4個月:主動去拿想要的玩具
  • 5個月:抓住眼前的玩具和兩手各握一玩具
  • 6個月:玩具能夠從一隻手傳到另一隻手
  • 7個月:撥弄桌上較小的“丸狀物品”和玩具間的互相敲打
  • 8個月:用食指、拇指“對捏”
  • 9個月:從某處有目的的取出玩具
  • 10個月: 把玩具放入到小籃子裡
  • 11個月:會打開書本和打開玩具的包裝紙
  • 12個月:能夠抓筆“亂塗亂畫”

第三、社交能力

包括語言啟蒙、肢體語言、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

  • 1個月:能聽見聲音,看到人物,自主微笑
  • 3個月:有社交性質的微笑,眼睛能追物,會被某些聲音嚇到,能發出“啊啊”的聲音。,
  • 6個月:能聽懂簡單指令(過來,抱抱),能發出“babamama”的聲音,能主動玩玩具並表現出喜好。
  • 10個月:能發出“a、e、o”等音節,能清晰的叫“baba、mama”,能和我們進行互動。
  • 1.5歲左右,開始開口說話。

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不一樣,有的快一點,有的會慢一點。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來進行早教內容安排。


如何進行相對應的早教內容呢?

瞭解了1歲以內的孩子需要學習哪些內容之後,針對這些內容我們該怎樣做好早教方式、準備那些早教用品呢?

第一、大動作發育

早教方式為:早俯趴、教翻身、教爬行,不教站、不教坐、不教走。

寶寶出院以後就可以給孩子練習俯趴,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延遲到滿月後。3個月後教孩子翻身,當孩子經常俯趴後,一般能自主學會爬行,家長只需要糾正姿勢和保護安全。有科學研究表明,嬰兒應該爬夠500個小時,也就是從6個月到行走之間,都應該多爬行。當寶寶爬行足夠多,就能自發的站立、坐、行走。

嬰兒的大動作發育有著動物本能的自發性,連續性。只要給孩子打好身體基礎,孩子的站立、行走將會更穩。

早教用品:會翻身以前可以利用床(加圍欄),以後可以用有圍欄的爬爬墊(最好是能摺疊的墊子,方便儲存)。豬媽媽提醒:最好3個月後就不要經常在床上玩,避免讓孩子分不清床到底是睡覺的地方還是玩耍的地方,以免孩子睡覺不規律。

訓練大動作時不需要特定的玩具,主要配合使用精細運動的玩具,利用玩具誘惑寶寶動起來。

第二、精細運動

早教方式:給孩子時間、空間、地點讓孩子玩,我們需要陪孩子玩,而不是抱著孩子玩!放下他,是對孩子大動作、精細運動發展最好的早教方式。

早教用品:

①0-6個月:麥哈頓球

能讓寶寶抓握、搖晃、扔、滾、咬這些動作。所以要選擇材質安全、內置搖鈴、色彩鮮豔的。

②4-8個月:磨牙棒

寶寶有兩個出牙期:4-6個月和10個月左右,大部分寶寶在4個月的時候開始吃手,進入口欲期,給他一個磨牙棒,可以替代手指、能緩解出牙痛苦。要需要選擇一個軟硬適中、方便寶寶手抓、材質安全、不易誤食的。

③6個月之後:食材或嬰兒零食

通常6個月以後的寶寶開始添加輔食,食物不僅能提供營養,更可以幫助寶寶練習精細運動。用食材或者嬰兒零食給孩子當玩具,寶寶自己吃到食物會有成就感,能刺激寶寶對食物的敏感度。自做輔食不應添加糖、鹽、油,並按照寶寶輔食的進度來做對應的手指食物,購買嬰兒零食時,應注意相對應的月齡。

④6個月之後:繪本

除了讓寶寶練習翻書動作,還可以給孩子進行語言啟蒙。準備一些色彩鮮豔的撕不爛書和各種圖畫豐富的繪本,利用給寶寶講解繪本的時,輸入語言內容,做好語言啟蒙。

小豬媽媽提醒:語言啟蒙是從寶寶出生後就需要一直進行的,並非一定要和繪本結合在一起。就我個人經驗而言,一個人帶孩子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陪孩子看書,但如果有專人帶孩子,給孩子看繪本的時間就可以相應提前。


第三、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能力,寶寶能看得到、聽得見、會思考、能做出相應反應、能和我們交流。

早教方式:帶著感情陪孩子多玩。

教孩子大動作時,一邊對他說話,一邊和他練習或者用玩具逗他。能對孩子的情緒作出對應的反應,建立情緒交流,成為最瞭解孩子的父母。

早教用品: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帶孩子多看、給他多講述、多逗他笑,多和他一起玩。不要經常把孩子抱在懷裡,背在身上,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帶著感情的陪著孩子多玩。最好讓孩子每次都能玩的哈哈大笑!

注意事項

安全第一,當孩子開始吃手指時,需要注意孩子誤食一些小物件(小電池小紐扣);當孩子能翻身時不要將他單獨放在沙發等高處;當孩子能爬行時,一定要鎖好圍欄,防止“越獄”後“作妖”。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遵循孩子發育的邏輯性。感受盡早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感受孩子的感受。1歲以前的寶寶只要哭泣,都是有原因的,我們都需要無條件滿足,很多專家也證明,1歲以前的孩子無論怎麼寵都不會寵壞。



以上就是0-1歲孩子需要學習的技能,應該怎麼教,需要準備那些早教用品的建議,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準備工作。最重要的是:放下他,帶上感情,多陪孩子玩!

帶著孩子碼字,如有錯別字,請理解。

我是卿晨,小豬媽媽,一邊學習育兒,一邊分享經驗。關注@豬媽媽養兒記,碰撞更多育兒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期待你的轉發、點贊與關注!

小豬媽媽卿晨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早教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早教!

一、培養孩子語言能力

教會寶寶學會理解簡單的詞語,比如疊詞,爸爸媽媽之類的,讓他們從身邊的人物事物的簡單詞語開始教起。

二、培養孩子感知能力

培養寶寶聲音和音樂的感知能力,多給寶寶放一些不同類型的歌曲,並觀察寶寶的臉部表情,看他對哪種音樂有反應,反應為強烈,就說明寶寶喜歡哪種音樂,朝著這個方向的音樂樂感去培養寶寶。

三、培養孩子觀察能力

培養寶寶的思維能力和縝密能力,讓寶寶在記憶力和觀察力上有質的飛躍。

四、培養孩子視覺能力

不斷對視覺進行刺激,給寶寶一些視覺上的刺激,多抱著他去戶外,看看色彩繽紛的外部世界。

五、培養孩子聽覺能力

要對寶寶進行聽覺的培養,讓孩子們聽不同的旋律包括柔和的,明亮的,有快有慢的,有強有弱的。

通過以上的幾種方式,在九個月的階段內孩子的教育就會有顯著的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有好的教育方式,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才能有機會成為更優秀的人。





親親我的寶貝愛愛


我是林媽悠媽、非常高興回答問題

我給我家小寶選擇的是線上早教~小步在家早教。

當時選擇在家早教是因為當時天氣冷、大寶學習緊張、沒有時間帶小寶去早教機構學習。而且當時瞭解了一下早教機構一般都萬元起步、感覺有點小貴。

當朋友推薦小步以後、試聽幾節課、感覺還不錯、她是真人視頻講解、教具可以是家裡的東西~鍋碗瓢盆都可以、水果、牛奶之類的也可以用上、在家抽出半個小時就可以和寶寶玩的高興。

於是在活動的時候入了年卡、每天跟著早教遊戲、還有親子英語課、裡面課程挺多的、我一般就學自己買的課程。

唯一不足是、自己和寶寶有時候偷懶~~

下圖是我家小寶在玩小步遊戲~~



林媽悠媽


睿愛全腦專家教路:選擇適合的早教機構需要“望、聞、問、試”  如何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家合適的早教機構成為家長們“頭大”的問題。睿愛全腦專家表示,家長可以通過“四步走”來選擇合適自己孩子的早教機構。  望:觀察教學環境  進入早教機構的時候,首先會看到的就是環境和教學設施。其中包括了衛生條件、消防條件、器械設備、益智教具等都應該屬於“考察”的範圍。  聞:聽專業老師介紹課程內容 課程諮詢師會向家長介紹該機構的課程種類、特色、上課方式等,家長可以瞭解到,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否自己需要的,作出初步的篩選。 問:做足功課 諮詢實際問題為了免除日後的誤會,家長應該問一些“實際”的問題。例如如何收費、教學質量如何保證等。  試:讓孩子參與“試聽課”  讓寶寶與自己親自去“試聽”一節該機構的課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試聽”過程中,看孩子是否可以獲得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