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產業為何無法複製“兩彈一星”模式?

張楠


應邀回答問題。

芯片產業為什麼無法複製"兩彈一星"模式,這背後的原因有比較多,涉及到的方面也比較多。

芯片行業的應對對象主要是民用,這就涉及到一個成本的問題。

兩彈一星,是國家層面的技術。兩彈一星,可以說是國家強大的體現,在某種程度也是為了國家的安全。對於這方面而言,舉國之力,進行研發,投入再多,也不為過。而芯片,主要是民用,還有可替代的選擇,就緊迫性而言,還遠沒有到達這個高度。

芯片的研發,還涉及到大量的專利壁壘,也不僅僅是投入資金就可以解決的,這裡邊還需要長期的積累。

專利保護,是現在各國普遍都比較重視的問題,中國現在也在大力的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對於芯片而言,還涉及到大量的國外的專利,也有一些是無法規避的,即使是投入資金研發,也需要在某些國外專利的基礎上研發,而這就需要比較長的期間,不管是專利授權也好,或者是等待這些專利過期也好,這裡邊都是需要時間的。

實際上,如果你沒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積累的話,專利授權費用可能比你購買芯片還要高。芯片,是要出售的,不是研發出來就完事兒的。

而即使是華為,也是經過了2/3/4G的積累,掌握了大量的基礎專利之後,才有底氣在芯片方面和歐美掰掰手腕的。

而兩彈一星,這些東西,你想要國外的技術、專利,人家也不給你授權,所以可以說也就無所謂了,反正我研究出來了,我就要使用。

不得不說的是,現在如果舉國之力投入到芯片行業,也可能會有極大的浪費。

現在可以說“人心不古",很多事情也都沒有那麼單純了,這裡就不得不說到”騙補助"的問題,實際現在中國國家比較重視的行業,就有大量的這種問題,大大的浪費了很多國家的資金。

現在的中國芯片,讓企業自研的方式是比較適合的。

中國現在的芯片研發,主要是某些企業來進行。自研的芯片,投入到自己的產品之中,或者是規模的對外售出,回籠資金。對於真的出了成果的公司,市場檢驗到了,國家給出某些優惠政策,比如減稅之類的,這樣的方式可能是更合適的,也避免了一些"心懷不軌“”渾水摸魚“的企業打這個方面的念頭。

其實如果是中國進一步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和話語權,就會有公司投入在芯片研發上,比如現在的阿里巴巴、華為、中興等公司。

總而言之,兩彈一星模式並不是芯片行業可以複製的,其實現在的中國芯片研發總體還是不錯的,國家對於這些已經出了成果的公司有所鼓勵,這樣更好。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