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本文轉載自小曾咪呀(ID:miyafilms)

小多推薦語:


如何處理家裡落灰的書,似乎是所有愛書人的煩惱。


有的時候囤書不會讓我們的書架變成私人圖書館,反而會讓你看到喜歡的新書時先想:我已經有那麼多沒讀的書,這本買回去真的會讀嗎?


如果你已經出現此類幻想,說明你的書架卡路里已超標。


但整理書架,不是隨便亂扔,很多人面對囤書束手無策,主要是不知道哪些該留,哪些該扔?拿起每一本,都想說不定日後用得上。


太多書單推薦我們買書,卻很少有科學合理文章推薦我們扔書,於是就有了“書籍便秘”病。


所以,我們非常推薦這篇文章,在這個“意外的超長版假期中”,也許我們該開始給自己的書架瘦身啦。

買書、選書和讀書,的確是一個自我精神愉悅的過程。

隱藏其後的代價,時間成本、空間成本、價值成本、沉沒成本,我從未深想過。

在買書光榮,讀書光榮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感動時,這麼多年,我意識到自己做了很多貪多、求全、低效之事。

選書的標準、藏書的目的是什麼? 讀書的真正價值在哪裡? 怎麼讀書?

讀什麼,決定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我買書、藏書、讀書的卡路里超標時,我這麼幹了。

你有沒有跟我一樣的嗜好?

喜歡隨手買書和碟。

一年下來,隨手買,起碼也有200本-300本。工作10多年累計下來,我家的藏書差不多也有3000本了。

我的家中有兩面書牆,一面書牆可裝700多本,一面可以裝2000本;去年重新做了一面,留下一大半給兒子。家中最多的圖書容積率不過3000本的胃口。

這幾年,我及時行樂,買買買,長此以往,堪虞。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扔書的標準

上週五,在帝都回魔都的火車上,我一路聽著敬子老師的整理收納教程,心有慼慼焉,決定對家中的書進行大掃除,扔掉一批對自己無用的書,讓我的書牆減肥。

整理前,我制定了扔書的三個標準:

第一,是否讀完? 為什麼沒有讀完?是暫時不讀,還是永遠不讀?因為難懂沒讀完,還是因為無用、無趣沒有讀完? 永遠不讀的書,扔掉;無用、無趣不讀的書,扔掉。

第二,是否可以重讀?不能一讀再讀的書,說明對我的價值不大,只是快消品,扔掉。

第三,對個人是否有價值?這個價值包括回憶價值、夢想價值、精神價值和學習實用價值。有過去讀書的回憶、將來希望瞭解領域的書保留。為了功能性學習、研究或寫作的書,全部扔掉;為了消遣類的小說,全部扔掉。

凡事沒有達成其中二個指標的書籍,我都扔掉。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扔書場景,扔掉的500本書的一部分

於是,我開始整理書籍。我發現這麼幾種有意思的書:

贈書。10多年前,江蘇鳳凰出版社某美女編輯,送給我10多本當代海外中國學者出的一套社科學術研究書籍,諸如有《技術與性別》、《都市裡的農家女》。我覺得很好,就一路收藏著。過了快10來年,我其實也從來沒有翻過。這種書籍,也許我一輩子也不會再翻看了,只是覺得有學術價值。果斷扔。

業務書籍。 因為要學習業務知識,新媒體、報社特稿寫作、國際政治等,我稀里嘩啦也買了起碼上百本。因為是工作需要,實用為主,買了翻一次後,就不再看了。尤其是轉行後,這類書籍基本就束之高閣了。 果斷扔。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扔掉的書

有逼格的書。

我一直覺得音樂、歷史和中國古典類知識很弱。於是,凡經高人推薦,受懂行朋友啟發,我會買買買。我家有各種關於史記的原著、解讀版,關於楚辭、詩經的原著、解讀版,關於西方音樂歷史、人物傳記的正版加解讀版。

即使買買買,從骨子裡,我卻是恐懼這些書籍。這些有逼格的書籍,成為我的人生反面,我的理性想讀,卻永遠沒有翻完。其中有些書屬於一輩子不會再看的,我決定扔掉。有些書代表我夢想成為的人,暫時保留。屬於有夢想價值。夢想類書籍,暫時放到書架上方。

快消品圖書。新晉獲獎英文作家的小說,政治人物傳記,名家散文,新近流行的社科類、時間管理類、學習類暢銷書都扔掉。譬如《引爆點》、《藏在0故事中的女人——多米尼克奧利》、《何為知識分子》、《大地上的事》。翻了一次,永不續命了。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希望我家的空間也能大口呼吸


花了整個週末的時間,我扔掉了500本書。一個熟人來我家上門取貨,整個客廳鋼琴前,幾乎擺滿了。 看看,書籍的沉沒成本極大,浪費的不僅是空間,而是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體力。

想著那麼多沒有看完的書,罪惡滔天。想著那麼多書看完沒有收穫,悲從中來。

買而不讀,負疚感往往大於成就感。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藏書的標準

扔完書,還沒有結束。

為了防止悲劇重現,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藏書標準。根據家中空間和個人實際讀書需求,避免不負責任即興買書,我對藏書定了一個小目標:

未來十年,保持家中藏書保持在1000本左右;

其中700本是對自己有高精神價值的書,經典可重讀的書;

還有300本,緊跟時代潮流,需要不斷換養分的主食和水果,這些書買電子類書籍即可。高熱量、高糖分,有很強的飽足感,但你知道,也就是這一陣子而已。

這就意味著,這一年,我還會在家裡繼續扔書,再經過一輪嚴格篩選。

藏書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炫耀家裡的書多,而是那些書是對個人成長有幫助的書。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兒子站在家中的書牆前


在過去的維度,有些有精神回憶價值,譬如大學時代對自己啟蒙極大的西蒙娜波伏娃五本回憶錄, 還有自己專業的經典書籍,導師寫的美學教程、黑格爾的美學,還有做媒體時,我是狂熱的電影愛好者,收集了理想國所有的電影研究和電影導演的書。這些書或多或少代表我的個人成長小片段,屬於回憶成長之書。

在未來的維度,兒子還有幾年讀初中,開始學習歷史。我自己買過的史學書籍,譬如《史記》、史景遷系列、湯因比的書等,或許對他會有所啟發。

在目前的維度, 工作和撫養孩子佔據了我大量心力,教育學、心理學和文學類書籍屬於我主要讀的書。教育學和心理學幫助我撫養孩子,文學類書籍是舒緩自己中年粗頓心靈的家園。這些書,都是給我帶來滋養和能量的書。

根據三個維度,我家的兩面書牆,功能分割清楚:兒子房間的書牆,存放了我過去和未來的書,多放高處。我自己的房間,主要放文學經典、散文、教育和心理的書籍,可以隨時拿和翻看。

放在我家中的書,站立在兩面書牆的書,代表著我的過去、未來和現在。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讀書的標準

扔書,是為了將來更好的買書。

藏書,是瞭解哪些書更有精神價值。

書放在家中和書包裡,都指向去讀,去感受,才有價值。

看著滿滿的幾千本書,三分之二都是文學書籍,其中都是西方文學。整個書牆已經默默在告訴自己,我是一個人,如何渡過自己的這10多年的。

人到中年,我已不必再博覽群書,不求甚解,貪多求全;我越來越瞭解自己屬於哪類人,自我的經歷和視野把我塑造成今天的樣子。

我相信,內化為個人精神價值的書籍,才是好書。

個人是讀書的唯一尺度。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這個夏天,兒子在客廳裡

關於書,我制定了一個書籍卡路里指標,想清楚屬於哪類功用,再決定如何讀。讀書如同吃飯,每種書籍都有不同的熱量,我把自己的現在讀的書分為四類:

主食類書籍: 1、高效實用書籍,心理學、教育學、人文地理類; 2、跟當下工作發生關係的書籍。

高蛋白類書籍:1、哲學類、社科類經典圖書。 2、作家全集:譬如莎士比亞、普魯斯特、托爾斯泰。

蔬菜類書籍:不成體系,但逢書必買的作品,蒙田、盧梭、庫切、門羅、萊辛、波伏娃、伍爾夫等。 基本分為我喜歡的男作家,我喜歡的女作家。

水果類書籍:高糖份的小說、散文、時髦書很多,屬於火車讀物、旅行讀物,廁所類傳記。譬如最近在翻的《趣味生活簡史》、《顧隨詩詞講記》。

按照這四類,不論買書和讀書該再做一輪篩選,保持多讀高蛋白類高價值的書籍,主食類隨時補充,蔬菜類經常翻翻。最需要警惕的是水果類書籍, 為高興買單的事,少做。

高蛋白書籍、高養分的書籍需要一讀再讀,一年讀5-10本即可。只有讀經典的書,你才能在人類文明史的座標系上,發現更高層次的樂趣。大部分書都是教人沉溺當下的歡愉和功用,可讀可不讀,隨需即可。

書籍斷舍離,是斷掉自己那些不切實際的貪慾。

真正內化的知識,才是精神財富,而不是炫耀性書牆。

有了閒暇、空間,一個人才有自由的可能性。

選書、讀書、寫筆記,是我生命中最快樂的事之一。

只讀心頭好,形同與三五好友聊天、散步、旅行。

不疾不徐,慢慢來。

喜歡,就請您關注、轉發、收藏、評論~小編給各位讀者比心啦

今天我扔掉了500本書,這下我總算不焦慮了。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