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編制的醫護工作者與無編制的工資收入這麼大?

飛龍農貨


肯定是要有差距的,有編制的醫護人員一般都是通過層層考試和各種關係篩選出來的,而那些沒有編制的員工,往往不經過考試,或者經過的考試比較簡單,也有可能是僅僅通過關係進的醫護系統。

而且那些沒有編制的人,都在努力為了編制奮鬥著,學習,考試,希望自己從編外到在編。

是否在編,待遇差距很大

不管在什麼單位,是否在編決定了很多事情,待遇,工資,晉升等等等等。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工資待遇方面,在編職工工資高,獎金多,不在編的只能喝點湯了。

小美在醫院做護士,她在大學學的護理專業,但她卻沒有考上在編,只能在醫院做一名無編制的護士,工資每個月只有2500元,五險一金也是最低標準,年終獎也只有8000塊錢,但在編的醫生每月工資上萬,五險一金都是最高標準,年終獎好幾萬,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她也想進入在編,於是每天下班後,拖著勞累了一天的身體,挑燈夜讀。

這次疫情來臨,她義無反顧的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加班加點,樂觀奉獻,領導承諾,等疫情過去,就給她轉正。

所有抗擊疫情的一線醫護人員,都應該得到一個名分

這次疫情之下,醫護人員做出了巨大犧牲,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甚至有人累倒在工作崗位,國家雖然給了補貼,但對於一些沒有編制的醫護人員來說,給他們一個編制,更能表達對他們加國情懷的回報。

給編制,給補貼,給一系列福利待遇,我感覺一點也不為過,畢竟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戰鬥。

據統計疫情期間,犧牲的醫護人員已經20多人,他們是好樣的,是英雄,他們的犧牲更令人心痛。

最後

疫情無情,人有情,支持將每一位參加抗疫的一線無編制醫護人員,轉成在編,給他們一個交代!


只談一二


不能一概而論吧!我身處貧困縣級人民醫院,我沒有編制(我們叫人事代理),同一個科室的人也有編制的,但是我們是同工同酬。不管工資還是績效都是一樣的,但是帶編制的每月都要交職業年金。其它都一樣,所以我個人覺得其它醫院應該都這樣吧。



陽光慶哥


醫院醫護人員的工資收入由基本工資+績效組成,編制內和編制外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基本工資這一塊。這一部分工資醫院基本上會用財政撥款解決,比如一個編制人員財政撥付3000元,醫院可能會把這3000分開兩塊,一部分支付在編人員的檔案工資比如說2200,另外剩下800再從醫院經營收入中拿出600合計1400,作為非編人員的基本工資,由此形成了在編人員和非編人員的收入差。此外,在年終績效方面,在編人員因為有財政保障,相對會比非編人員多拿一部分。至於績效工資,主要看業務,多勞多得,少做少拿,和自身的職稱、專業水平有很大關係。幾部分加起來,醫院在編人員和非編人員存在收入差是事實,但不見得有題主說的那麼離譜。真正差距大的,更多來自於業務的加權。

作為專業技術部門,有收入差我覺得是好事,可以激勵更多人努力工作。但是醫院又區別於一般業務部門,承擔著救死扶傷、社會公共醫療服務等重任,與廣大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對於這樣的單位,個人認為國家應予以重點保障,一方面要取消不平等的待遇,比如由身份和編制造成的差距(要麼全部取消編制,要麼全部入編),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激勵機制,通過技術獎勵提高醫療技能和服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當前存在的分配不均問題。


80後小公


不知道你是從哪裡得到的這個結論。目前有一定差別,但不會很大。

第一、現在公立醫院已經取消編制,所以近幾年新入院的醫護人員都是需要簽訂合同,都是“合同制”人員。目前醫院的人員構成大約分為:正式編制人員、備案制人員、合同制人員。

第二、現在所有公立醫院早已經實行的同工同酬。同工同酬不是說吃大鍋飯,工資待遇都一樣,而是指同職稱,同級別的醫護人員基本工資待遇水平一樣。目前近些年新入職的醫生都是備案制,但是工資待遇和正式編制無任何不同。目前的護理人員大部分是合同制人員,和正式編制的有很小的差別,差別主要體現在職稱上,因為醫院在編的護理人員基本都是高年資人員。

第三、在五險一金和福利待遇上合同制人員和編制人員會有輕度不同,合同制人員會少一些。

第四、在總收入上,合同制人員和正式編制人員無法準確統計。因為不同科室、不同專業治療收入差別很大,在很多科室合同制人員可能總收入遠高於其它科室的編制人員。


浮針醫生王振華


因為體制問題,這種現象其實很搞笑,天天喊著醫院要取消事業編制,新進人員全部合同制,可是每年都還要招一批事業編制的醫護人員,導致同一年進醫院的有的是事業編,有的是合同工,即使在一個科室,幹一樣的活,工資收入也不一樣。

一、醫護人員的工資收入

醫院裡的工作人員主要分為三大類:醫生、護士和行政管理人員。

行政管理人員的工資水平基本是看單位的綜合效益,基本工資級別相同基本都一樣,獎金的話說白了就是吃的平均獎。當然,級別不同拿到的獎金係數是大不相同的,這裡我們不再多說。

我們重點說一下科室的醫護人員,他們的工資組成主要包括3部分:基本工資、月底獎金和節假日福利待遇。有編制的和沒有編制的最大區別在於基本工資和平時的福利待遇不同,但月底獎金是根據勞動量來核定的,比如大夫接診了多少病人,做了多少手術;護士主管多少病人,值了多少夜班等,獎金這塊還算是比較公平的。

問題就出在基本工資和平時的福利待遇上,比如同等學歷的人員,有的醫院在編的能比不在編的多幾百,我瞭解的一家醫院,在編的本科生比不在編的本科生工資高了800,;福利待遇方面,在編的取暖費能發到3000元,不在編的才1000;還有就是文明單位獎勵,有的醫院在編的發10000,合同工只發3000。在醫院的職位晉升上,毋庸置疑是在編的優先。

二、這種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早已飽受詬病

因為身份不同造成的這種不公平現象已經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很多合同工因為這種不公平待遇而勞怨滿腹,直接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也不能激起大家奮鬥的激情,因為很多人明白,即使自己再努力可能因為編制問題也不會得到提拔,形成了很不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很多單位存在的現象,不只是醫院,其實這是體制和制度發展滯後的一大表現;建議儘快取消這種不公平的競爭體制,讓合同工也能感受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帶來的切身紅利和職業尊嚴的認可。

這次疫情,我們也看到了不管是有編制還是沒有編制的醫護工作者都是舍小家顧大家,奮戰在一線,確實辛苦,本就不應該區別對待,身份差別導致的不公平待遇這種現象應早日破除,希望在倡導去編制化的同時更能落到實地,讓所有合同工都看到同工同酬、按勞分配的希望。

我是@智說職場,專注於職場自我提升,擅於職場問題解析,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智說職場


公立醫院有編制醫護人員與無編制醫護人員收入相差較大既是客觀事實,也是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同崗同工卻不同酬,早已飽受詬病,也成了影響未入編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的癥結所在。

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公立醫院作為事業單位使用事業編制,有限的事業編制便成了緊俏資源,既造成嚴重不公,也易滋生腐敗,確實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因為政府財政是按核定公立醫院的編制總額進行撥款,有編制的醫護人員既可享受政府財政保障的基本工資,還能照拿醫院根據效益發放的績效等工資,比沒有政府財政保障的無編醫護人員收入更高是不言而喻的事,醫院事業編制的吃香之處也主要體現在這裡。

所幸這一切都有望在今年底前得到有效解決。按照中央規定的事業單位改革時間表,2020年底前所有事業基本上都要改革到位,而公立醫院的改革既備受關注,又屬於重點推進的改革事項。

從廣東等地前期開展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來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已全面鋪開,有望在今年內如期完成,醫護人員收入分配不均問題將成為歷史。

一是創新編制管理方式,通過合理確定公立醫院的編制總量或人員總額,對醫護人員實行全員聘用,全面推行編制備案制、員額制管理。編制備案制和員額制管理人員均屬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執行一體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政策,繳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實現同崗同酬同待遇。

二是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落實公立醫院經營管理自主權,公立醫院按規定自主行使人員管理、內設機構設置、中層管理人員聘任、內部績效考核與分配、年度預算執行等經營管理權限。推行公立醫院自主開展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創新評價機制,分層分類科學制定評審標準,突出職業素養、臨床能力和業績等。這也意味著醫護人員的職稱評聘將由公立醫院自主決定,醫護人員的收入待遇與此掛鉤。

這個改革對於此前未入編的醫護人員來說無疑是重大喜訊和利好,在實行編制備案制、員額制管理後,其工資收入不再受編制的影響,而是與醫院評聘的職稱相關,收入待遇有望得到大幅度提升。

歡迎關注職場李論,更多精彩內容期待與您分享!


職場李論


客觀理性說一下!編制外往往是學歷(或說水平)達不到所在醫院要求而又想擠進這個醫院工作的。從博士到大專生,人才有分層次,醫院也有重點三甲到村衛生所,應該人才匹配充實各崗位中去。大專生不想去鄉鎮去農村,而想去大醫院當編外的。都不想去基層卻一直要編制,大家怎麼看?感動之餘,大家不希望去三甲醫院看重大疾病時,是知識比較薄弱的人來幫你看吧?


海上釣魚人阿輝


正常情況下,有編制的要比沒有編制的工資高一些,但沒大家想象的那麼高。差別不是很大,主要是各項保障要好一些。對於那些能力比較強的人來說則不一定,現在無論是醫院,還是事業單位,都在努力改革。

自身能力過硬的人,在沒有編制的情況下反而更能夠獲得高收入,一方面可以兼職做盈利性的事情,另一方面可以去更大更好的醫院,如果有編制的話,會受到很多限制,反而不一定有利於自身的發展。

尤其是一些小型醫院,人流量本身就不大,醫護人員的積極性不是那麼強烈,醫院政策上面,對於有編制和沒有編制的,收入上基本上沒有差別,因為本身醫院的創收能力也不強。

所以,不同醫院的情況不一樣,收入差距也不一樣,有的要小一些,有點要大一些。總體來說,無編制的合同工和編制人員,收入上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大部分醫院是能夠做到同工同酬的,主要還是看你的個人能力,看你的崗位職能。

至於題主提到的,讓全國所有無編制的醫護工作者轉為正式編,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國家的目標是在2020年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改革,這其中就包括公立醫院崗,要將所有的事業編制轉為合同工,當編制不存在的時候,大家就都是合同工了,自然也就是同工同酬了。

事業單位的改革對於那些有能力的人來說其實是好事,對於那些好吃懶做,在醫院裡邊不認真工作,不努力上進研究的人來說,可能就是件壞事了。每個人的工資收入都將和社會接軌,最典型的私立醫院,誰的服務好,誰的生意就好,誰賺的就多。


八魚先森


這事情,表現在護士身上,特別明顯。護士無編制的,每月的獎金是有的3分之一或者更少,工資更不用說。年終目標管理獎只能拿一半或者更少。偏偏現在的醫院管理者就喜歡這樣的,無編制護士,年紀輕,有活力,幹工作忙的時候抗的住,而且比起有編制的,聽話,好管理。醫生有無編制區別相對沒有這麼大。所以,這次疫情中,護士心心念唸的事情,就是轉編制。



一字淺近


首先說一下編制,有編制的事業人員,有國家掌控,財政負責薪資,把醫院現在差額,財政投入就很少了。統一的事業編制招考,條件學歷年齡都有標準,學歷高不會考小地方醫院來,學歷差的也考不上。這也就是造成外聘合同制人員入職的一個先決條件。對於外聘合同制,那就更是素質參差不齊了,領導一句話,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進人單位不排除有業務能力強的,但是大部分也都是混日子的。醫院這個地方進再多的合同制,又有多少能進到一線臨床,解決實質性問題,大部分都去了後勤,院部這些一份活五六個人乾的三線。對於合同制要求同薪統籌,正事編制的財政撥款,加上職稱,工資高很正常,但是績效部分同等級都是一樣的。

在我們醫院,有編制的都開檔案工資的百分之六十,這都是跟合同制一個基本工資了,頂算用我們那四十的錢,給合同制的那些醫生開工資,我們這編制內的醫生,都開不滿檔案工資,也沒地方說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