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會中被群體排擠孤立的現象?遇到了我們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社會中被群體排擠孤立的現象?遇到了我們該怎麼辦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都有一定的從眾心理和服從心理。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社交意識還發展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聽取一些人的教唆或者是服從一些能主導他們意識的想法和觀念,因為他們還不具備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和判斷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校園是產生這種排擠,孤立事件的高發區。而對於青少年來講,本身對社交的發展認知還不夠全面的情況下,被群裡孤立排擠,對他們來講傷害其實遠比你想像中的大。

性格開朗外向的人,一般被排擠孤立的概率會比較少。反而是那些性格內向的,平常本就不會社交的這群人,就很容易被成為孤立排擠的對象。

其實校園就相當於一個微縮的社會社交群體,很多時候群體對一個人的排斥往往是由個別人和個別事情所引起的。在一個學習氛圍比較壓抑的情況下,個別人如果家庭教育不夠完善,成長時候照成了一系列的人格扭曲,那麼他們平常的焦慮情緒無處發洩,就會去尋找一個比他們更加弱的弱者欺負,尋求認同感。獲得群體對他的尊重。

如何看待社會中被群體排擠孤立的現象?遇到了我們該怎麼辦

去年大火的易烊千璽的熱門電影《少年的你》描述的就是這類校園孤立事件的最嚴重的情況。

而當你在校園中能明顯的感覺或者確定自己遇到被孤立和排擠的時候,不用慌。第一時間可以跟自己信任的成年人溝通,(很多父母很失敗,孩子心中第一信任的成年人有可能不是他們)跟他們描述下你當時遇到的情況。利用他成年人的思維模式來幫你解決一定的問題。

如果身邊沒有這類的成年人朋友,或者不願意跟他們溝通,也沒關係,靠自己一樣可以有效的解決類似問題。

首先:應該冷靜的分析,自己為什麼遭到集體排斥的主要原因。

這個原因包括,起因,涉及到的人物,推波助瀾事件,事情高潮,輿論導向。最終才會形成對方給你貼了這麼一個不屬於你的標籤。

起因:其實很簡單,學生校園不存在利益衝突,所以相對來講會簡單些,就像我上述所說的,無非就是幾個心理較扭曲的人來尋找一個更加弱的人來欺負,尋求自我的認同感,優越感,和群體自尊。這種起因事件,基本會包括,貧窮,人體缺陷,違背大眾認知的秘密。大多數學生還是很單純的,沒有那麼負責的利益心理。

如何看待社會中被群體排擠孤立的現象?遇到了我們該怎麼辦

人物:就是引導這件事情的主要人物,或者是一號人物。輿論就是從他的嘴裡出去的,這裡一號人物有可能並不是我前面所說的心理缺陷的人。

推波助瀾事件:這個環節就有這部分心理扭曲的人參與進來了,他們會通過把事情公佈出來,加以擴大,來彰顯自己的“功勞”獲得認同感,博取群眾對他的尊重。這是他們做這件事情的核心需求。

事情的高潮:就是讓群體大家都知道的高潮部分,這個時候事情的傳播已經不像之前那麼簡單了,而是經過那些人格扭曲的人推波助瀾,加入了自己的看法,扭曲了事情。和大眾產生了共鳴,引起了關注。

輿論的導向:就是最終形成的匕首,直接刺向你,給你照成實在傷害的最終武器。

其次,針對這些步驟,第一時間,找出那幾個核心造謠人物,摸清他們的底細。分析出他們造謠的原因,是否有讓對方嫉妒,或者得罪的地方。但是千萬別去找這些人,找他們只會讓他們增加自己的成就感,認為你害怕了,更加得寸進尺。

隨後,分析出最終輿論給你貼了什麼標籤,這個標籤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做好這些準備後,最後就是等待時機,等事情高潮過去之後。找個合理的機會,給自己身上的最終標籤做“合理化”合理化的內容就是給他們抨擊你的理由做個可以原諒你的解釋。

比如:找個有權威老師的課堂,主動的上去回答問題。然後開始自己的自我描述。

“對了,最近我聽到我身邊的同學對我的家庭條件好像很感興趣的樣子,我很感謝你們對我家庭貧困的關心,我謝謝你們,沒錯,正如你們所知,我家庭條件並不好,是我媽媽一個人把我帶大的,她很不容易,我們母女兩雖然條件過的差了一點,但是我覺得很幸福,因為她給了我全部的愛,我很羨慕我們班其他的同學,你們有個完整的家庭,有個愛你的爸媽。但是這一切都不是誰的錯,還有,很多同學對我媽媽的職業很好奇,下次我可以邀請你們來我家做客,我媽媽會親自給你們講解。耽誤了老師幾分鐘事件,我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

當然,做這些需要勇氣,但是,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當作是高考背一篇課文,上去不要看著人,背誦出來,效果也會有的。

學生群體其實很單純,大部分人是沒有惡意的,只不過是簡單的從眾心理和服從心理罷了。當一件事情的熱度起來之後,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就是一起孤立排擠事件的幫兇。

而面對孤立排擠事件,首先就要對自己有信心,不斷的告訴自己,我能跟你們是同學,我們從本質上來講是沒有什麼不同的。沒有任何檢測工具可以把你們分出高低。家庭背景,學習成績,生理缺陷都不是人家可以嘲笑你的理由。

冷靜下來組織語言為自己發聲反擊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