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筑牢走向世界最强品牌的“根”和“魂”

【经验交流】

筑牢走向世界最强品牌的“根”和“魂”

中铁工业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在深化企业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实践中,突出政治功能,发挥核心作用,聚焦重大事项,坚守“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重要职责,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把国有企业独特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成长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世界品牌。

经验交流:筑牢走向世界最强品牌的“根”和“魂”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一行到中铁工业所属中铁装备调研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这2年,中铁工业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实现快速发展,桥梁钢结构、铁路道岔、盾构三大业务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世界第一,主项产品均掌握核心技术,制造技术全球领先,成为中国铁路工程交通制造规模最大、核心关键产品最齐全、创新能力最强、出口总量最大、世界品牌认可高的科技型企业,具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装备制造商。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铁工业研制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等多项产品入选150个“新中国第一”,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矩形盾构等领域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系统总结中铁工业近年来在国有企业治理实践中发挥党委核心作用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对在新时代历史环境中,做强做优做大科技型国有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理论成果,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只有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干事成事全过程,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才是真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中铁工业党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化企业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实践中,发挥核心作用,聚焦重大事项,切实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党委坚持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举办理想信念培训班,在清华大学等高校举办业务提升培训,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提升干部领导能力,抓住制约企业发展关键问题,对企业发展方向精准定位。把企业职责使命成功转化为自身发展目标愿景,整合资源优势,打出品牌建设、差异化竞争、极端装备研制、发展核心产品、前瞻技术突破、产业链延伸、全球布局等组合牌,运用资本运作与融资手段,推动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溢价,落实高质量发展目标,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把国有企业独特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成长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世界品牌。

将传承红色基因与发扬新时代奋斗精神相结合。成就伟大的事业须要伟大的精神,离不开精气神的滋养,离不开理论自信。中铁工业的精气神来自于骨子里流淌的红色基因,可以追溯到公司前身始建于1894年的山海关桥梁厂。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这里建立了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成功领导了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培育了杨宝昆、刘武起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为党工作、依靠群众等红色基因在企业血脉中不断传承、丰富。后期,又融入了“三线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时代精神,堆砌起企业文化的精神高地。公司将新时代企业职责使命概括为“传承超越、创新发展”,把服务国家、履行央企责任作为干部职工奋斗目标,立志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让中国自豪的世界级品牌,用行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形成了“中铁工业、世界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共享”“托起新时代中国工业梦想”“成就人类美好出行梦想”等文化符号。创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王中美学习小组”,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工业精神火炬传递”等活动,打开干部职工的创业格局、创新精神、创优思想。两年来,形成了蜂巢式党建、彩虹党建、同心圆文化、“诚”文化、新时代山桥精神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政治工作法,党建理论研究不断自我突破,多项理论成果获省部级表彰,培育了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中美,全国人大代表、最美科技工作者、央企楷模王杜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王汝运等新时代标杆模范,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再次燃发,企业发展引擎不断加速。

将国有企业党委领导作用发挥与深化公司治理相结合。中铁工业作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在公司治理方面,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统一起来,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全面推行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人担任。在中国中铁范围内首家完成了党建总体要求进章程,党委成员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健全党组织议事决策机制,出台了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委会研究讨论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实施细则等制度68个,落实了党委研究讨论是董事会和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与董事长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有效衔接。公司党委找准困扰企业发展症结,就推动公司发展关键点、卡脖子处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把蕴藏在干部职工心中的活力激发释放出来。目前,公司在岗职工1.2万人(中共党员7358人),北京总部机关设19个部门(12个为与营销相关的业务部门),有管理人员108人(中共党员91人),总部机关和基层人员比约为1比111,建立起高效精简的总部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和党建巡察作用,在生产、营销、管理、党群、科研、质量、售后、子分公司、工程项目部等单元,从上到下建立起功能健全的各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共计326个,配齐了党务工作者,制定了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和考评办法,实现了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镶嵌到公司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解决了党建与企业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把党的部署和要求落到企业管理中去,形成了企业科学高效体系,构建起新的内控、投资、质量、资金调控、人力资源等管理体系,成功取得中国钢结构制造特级资质。

抓住新时代发展有利机遇,走出一条科技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摆脱先进技术、发明创造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已经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时代性、现实性的紧迫任务,企业之间竞争将不仅是比“大”,更是比“强”。

坚决落实中央部署,做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践行“三个转变”的排头兵。中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表明,国企战略性改革重组是提升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提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这既是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殷切期盼,也为中国中铁工业板块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国中铁启动“宏盛项目”对工业板块实施整体重组上市运作,经过16个月的努力,2017年3月2日,“宏盛项目”圆满完成,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重组与资产置换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中国集隧道施工装备、道岔、钢梁钢结构和工程机械设备等产业为一体的首家上市企业。2017年,公司股票溢价发行,实现配套融资60亿元,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中铁工业的认可和期望。上市后,中铁工业以优异的业绩兑现了上市承诺,2018年新签合同额比上市前的2016年增长52.3%,归母公司净利润增长49%,2019年前三季度新签订单合计228.93亿元,同比增长10.52%,向全社会展示出了一个负责任、有实力的上市央企形象,用企业发展的客观结果推动干部职工和社会大众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增强了“四个自信”。

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打造“中铁工业、世界品牌”。当前,在全球即将进入新一轮产业化分工的今天,工业品正从以销售为导向的低附加值阶段向以品牌为导向的高附加值阶段转变,品牌建设已成为众多工业企业增强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作为上市企业,公司将品牌培育、品牌塑造、品牌传播与市场研究和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党委宣传部组织职能,发挥宣传人才本领优势,自上而下设立了合署办公的各级品牌与市场研究中心和企业文化部,依托党建组织体系,发挥政工队伍理论研究、新闻宣传等专业优势,运用好调查研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建工作法,促进党的政治工作优势向经营管理优势传导。公司建立品牌战略管理体系,制订品牌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品牌创新和营销,用品牌创新来助推产业、营销、品质、文化“四个”升级,将企业的产业地位、技术优势、优秀文化、社会效益逐步转化为企业品牌优势。深度挖掘企业历史,做好软实力塑造,围绕中铁工业品牌,讲述工业“故事”,通过有效传播,形成社会价值认同,提升客户品牌粘度,打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典范,真正使中铁工业成为客户心中的第一、民族工业的骄傲,成为中国工业、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名片。通过品牌提升、创新、营销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品牌资产,最终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带动品牌经济发展。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中铁工业所属山桥、装备、宝桥,品牌价值合计近100亿元。

实现前瞻性核心技术突破,抢占新时代国企产业发展制高点。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给城轨交通市场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带出了“上天”还是“入地”的多项选择。中铁工业认真分析自身优劣与外部市场需求,提出了“现有产业依靠改革焕发生机、新兴产业依靠创新挑起大梁”的固本开新发展理念,跳出靠“两根钢轨”吃饭固有思路,加快对新型轨道交通、环境保护和工程服务等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干事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队伍整作风,党委以学风带动作风建设,以新机制带动氛围营造,通过读原著、基层调研、集中研讨、成果交流等方式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普及学习,对标对表,查摆问题,理清思路和找准方向。以党委领导在机关大课堂定期给职工授课、先进模范举办讲座、“身边好人”故事分享会等为抓手,开展家风、学风、作风等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弘扬爱岗爱国、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夯实了全体中铁工业人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勇攀高峰、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目前,在“上天”中,已生产了跨座式单轨、悬挂式、中高速磁悬浮列车等“新时代号”样车,下一步要进行试验、采集参数等环节,使其尽快成为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填补中国中铁轨道交通制造领域空白。在“入地”中,异形盾构、竖井钻机、高压水力耦合破岩TBM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系统化的设计制造方法与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矩形盾构,开创了国内城市隧道建设新模式,被业绩誉为“治堵利器”,成为新时代以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大胆创新、后发超越的典型。目前,全公司共有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两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部课题5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8项,获授权专利453件,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推动“三个转变”再出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铁装备视察,了解到中铁装备在盾构行业已经“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时,鼓励企业早日成为世界第一。今天,中铁工业桥梁钢结构、铁路道岔、盾构已经是产销量世界第一。2019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到中铁工业旗下的中铁装备调研,颇有感慨的说:为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作出了表率,实现了总书记对大家的希望!

走出国门向世界输出“中国方案”。近年来,中铁工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擦亮“中国品牌”走向海外,为国际工程输出更多的“中国方案”,以全面国际化思维打造国际化、世界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工业品牌。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了中铁工业产的盾构、道岔、钢桥梁等产品。高锰钢铁路辙岔在美国、南非等国市场长期处于质量领先水平。美国韦拉扎诺海峡大桥、英国苏格兰福斯新桥、德国多瑙河大桥等项目,让中国钢桥制造技术走向海外,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使用了中国造盾构机。“中国中铁699号”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用于意大利北部米兰至维罗纳高铁线CEPAV项目建设,标志我国高端隧道掘进装备首次运用于欧盟核心区域。下一步,中铁工业将紧密围绕隧道掘进装备、道岔、钢梁钢结构这三张“王牌”,发挥企业在极寒、深地、越洋、穿江、高速、重载等极端环境中的工程装备技术优势,致力于打造企业世界品牌,推进制造商、投资商、服务商“三商合一”战略,未来5年内集中力量打造价值定位明确、形象识别清晰、品牌内涵丰富的“中铁工业”企业品牌,逐步培育成全球认同的中国品牌,通过不断创新使企业产品成为全球行业的引领者,为全球客户提供细致、周到、快捷和全方位的服务,使全球客户感受到中国一流产品。

打造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最强品牌。公司制定了“3345”措施,通过打牢制造、管理、市场“3大根基”,推进产业融合化、品牌化、国际化“3化建设”,强化技术、质量、人才、制度“4大支撑”,实施产业结构、产品改造、管理模式、系统服务、品牌建设“5项升级工程”,努力使中铁工业成为最具创新活力、价值创造力的上市公司。从2019年到2023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使盾构、道岔、钢桥、架桥机全面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冠军,构建起产业生态,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向价值链高端升级,成为交通基建领域产品门类最齐全、标准专利最多、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系统服务能力最优、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装备制造企业。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加快海外布局和投资并购,适机寻求境外上市,率先发展成为中国交通基建装备行业的国际化公司,成为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最强品牌。

踏着新时代的步伐,中铁工业正在奋力向全球工业制造最高峰冲刺,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框架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圈,努力为全球客户提供穿山掘地、跨海越江、通达四方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为世界人民美好出行贡献中国智慧,未来的中国必将会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2020年《国企·党建》1月号刊登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