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精髓9》

作為一個讀過幾千本書的學者,對蒙古的瞭解一直有限。儘管華夏有97年的元朝政權,我對那一個世紀的瞭解也僅是元代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人(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宋人,四等南人)和印度分四等人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防止人民反抗,當權者只允許八戶人家有一刀菜刀,最後逼得人們用鐵片切面,發明了今日的刀削麵。

近期,為了整理知識將中國學者郭建龍的《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作家梅毅的《帝國如風》,日本作家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戰》,印度學者G.D古拉提的《蒙古帝國中亞征服史》,法國學者勒內.格魯塞的《蒙古帝國興亡錄》及美國學者威澤弗德的《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認真的看了一遍,收穫巨大,改變了以往的許多錯誤認知:

《閱讀的精髓9》


一,蒙古人不足百萬,精兵十萬,在八百年前能打下3108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以前,我認為是騎兵的速度之優勢。細看歷史,蒙古人為攻南宋的紹興府,在甘肅與四川交界的達拉溝集結兵力,以雲南大理為中轉站的萬里大迂迴路線,足見軍事戰略與戰爭謀略之高。

二,元朝史不是蒙古史。元朝的疆域包括中國,伊利汗國,欽察汗國,察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及高麗,東南諸島的相當一大部分亞歐大陸。

三,元朝對華夏的貢獻將突厥、穆斯林、契丹、吐谷渾、党項罵曾經顯赫一時的民族,沙陀、渤海等通過戰爭的大熔爐,統統融為"回族"。

四,蒙古的萬里鐵騎將中國的版土塑造成型,將西藏高原,雲南高原,蒙古高原在歷史上第一次捏成華夏。

五,在三千餘萬的廣褒疆土上建27個天文觀測站,在亞歐大陸建立完整的郵政系統,頒佈當時最準的《授時歷》,設計最先進的熱兵器"火銃"。

六,維護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將歐洲、中東的洋蔥,胡蘿蔔,白酒引入中國。將中國的茶葉,瓷器與絲綢輸入歐洲。豐富了歐亞的物種與食物結構,為後來歐亞大陸的人口繁榮奠定物質基礎。

《閱讀的精髓9》


做學問就是獨創性。我最佩服的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教授傑克.威澤弗德,為了研究成吉思汗進入蒙古大學讀博士,退休後正式遷入蒙古國深入實地研究,用18年時間寫成的《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被翻譯成25種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