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城市建設新區,選擇在離老城區差不多二十公里的地方?而不是將老城區放大?

夫復何求76426591


第一個,原來老城區改造成本高。

第二個,新興城市要形成多個經濟中心。


先說第一個理由:改造成本高


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徵地和改造有多難,就拿武漢來說,小河西村的棚戶區改造都不知道搞了多少年了,徵地異常艱難,老化的基礎設施改造更是一比鉅款,得不償失,這個我就不多說了,大家理解就行。


多個經濟中心


建立一個城市是不能只有一箇中心的,只有一箇中心會造成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各式各樣的資源一定不停的往一箇中心去擁擠,這就造成了所謂的內卷效應,最中心的地帶的土地價格不停的往上漲,越往邊緣地區則越是沒什麼人住,不管城市膨脹到多大,最後只會變得更糟,中心地區人太多,中心地區由於人口過度密集,基礎設施不堪重負,邊遠地區人太少,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心地區的人不高興,邊遠地區的人也不高興。


而多箇中心好處多多,首先對於原先的中心地區進行分流,形成多箇中心地帶,不至於因為新的人口湧入把老中心給壓垮,當兩個中心互相交集的地帶有形成新的中心,人口分佈比較平均,基礎設施的壓力不至於那麼大,人口平均化也不會造成內卷效應,中心城區不至於過度擁擠,而邊遠城區也能夠得到照顧。


多箇中心也有利於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推進,如果只有一個城市中心,會造成什麼結果?就是所有的邊遠地區的地鐵,公交全部指向中心,而邊遠地區和邊遠地區之間的交通就很容易被忽視掉,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李建秋的世界


不是所有的新區建設都是在離主城區中心20公里開外之地。一線城市的20公里內早已人滿為患,城市的規劃已經到了50公里的地方,這也是一線城市的城市規劃半徑;而二線城市及一些準備向1000萬級城區人口規模發展的城市,規劃的半徑應該在20多公里的地方,這也是問答者提出的距離20公里的概念;三四五線城市的規劃半徑也是隻有10~20公里;一些普通地級市只有10公里左右;而部分小縣城的規劃也就在5~6公里範圍。根據不同城市的人口規劃來決定新區建設的位置,除非出現特殊地理環境、交通規劃佈局、城市整體變遷等因素,不然不會跳出這個規律。否則就是瞎規劃、亂佈局,最終一定會被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唾棄!

在一些重要省會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目前的城區人口規劃一般是在400~600萬,老城區的城市半徑也就在15公里以內。可是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最近一些年的大城市吸引人口政策。迫使城市加快出臺至2035年發展規劃戰略,打造1000萬人口規模超大城市計劃。在高鐵規劃、城際規劃、地鐵規劃、醫療規劃、教育規劃、道路規劃、城市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也必須具有長遠戰略。一個距離城市中心20公里的區域剛好就是未來城市規劃的最大半徑邊緣地帶,通過在20公里左右的地方打造副中心城市或新區規劃,建設便捷的交通網絡,現場城市發展的新亮點,從而進一步推動城市人口的積聚和發展。

通過老城區逐步放大周邊區域的方式已經嚴重滯後今天城市快速擴張的需要,城市之間的競爭也就是一種城市變革的競爭,假如還是墨守成規地通過逐步發展的方式來擴大城市規劃,那麼很快就會被其他城市趕超,從而失去了城市發展的最好時機。必須鼓足勇氣一鼓作氣打造新型的現代化城市,才可以在硝煙瀰漫的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且這個城鎮化建設的時間也是越加緊迫,到了2035年基本上完成的城鎮化的發展佈局。再想發展估計也是喪失了最好的機會。



總之,每個城市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總體發展規劃,不同城市規模的發展半徑也是不一樣的,絕不是千篇一律的20公里外的新區規劃建設。但對於一些重要省會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城市發展半徑確實都是定位在20公里左右,也就是新區規劃的區域。未來也自然會把老城區與新區之間的連接帶補上,還有回過頭來對老城區進行舊城改造和未來社區建設。


鞅論財經


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務農的人數都是極小的,美國才3%,發達程度越高城市化比例越高,所以國家要發展,必須將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大部分人進城,所以城市要擴大。此外當前很多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自於賣地。而老城地有限,拆遷成本也高。

那麼如何讓城市規模擴大,政府財政收入增加?最好的辦法就是建新城。以老城中心為圓心往外畫圈,那些距離最近,而又沒有得到開發的地方最有機會被選新區。以前可能因為河流、山川的阻隔,這些地方可能發展很差。比如長沙以前是“寧要河東一張床,不要河西一套房”,一河兩岸,不過一公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現在河流山川已經不能阻隔城市發展了,隧道、橋樑、地鐵兩三年就弄好了。而且新區是一張白紙,可以讓一個地方馬上有摩登城市的感覺。政府為了向外界,尤其是投資客展示自己的決心,一般會把政府辦公樓也遷到新區,跟著政府走,什麼都會有,新區就拔地而起了。我想說那些工業不發達,就業機會少的三四線城市弄的偏遠的新區,即使政府遷過去了也不要相信他。


村夫雜談


老城區一般來說資源配套健全,拆遷安置成本高,土地增加值不夠是根本

跟大家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前幾年一直火熱進行中的棚改拆遷安置,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就是越是老城區、核心區的拆遷安置房越高,反而是一些郊區或者郊縣的棚戶區拆遷安置費用低的可憐。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家裡原本是都市村莊的,拆遷安置後不僅僅是按照戶頭給予了幾套房產進行補償,而且還有安家費等費用。當時我還仔細算了筆賬,未來隨著市中心絕大多數的房產都是以20層左右的樓房為主,一棟房產拆遷安置下來的費用起碼得上億。但是如果在一個新的地皮,尤其是遠離市中心的區域進行新區建設,要節約不少成本。幾點觀察:

第一、我國城市發展的路徑一般都是一點帶面,很少出現從內到外的自然延伸。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因為我國絕大多數的城市都不具備“攤大餅”的實力,可以說除去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其他城市發展都是以多核心驅動的,簡單理解就是建設多個城市核心區,然後分別帶來周邊區域發展。大家可以回想下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不是這樣,擁有多個成熟的商圈或者核心區。

第二、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地方稅收都講究一個性價比,就是“以小博大”,低買高賣。對於我國絕大城市來說都是很“窮”的,往往需要以幾百億的稅收來進行幾千億甚至上萬億的項目建設,可以說財政壓力是每一個地方都面臨的直接問題。對於地方招商引資來說,為數不多的手段就是政策支持(稅收優惠、所得稅減免等),包括土地支持,只有這幾樣才是地方真正可以自己說的算的,而遠離主城區的郊區土地成本低,開發成本低等優勢是不能忽略的。跟大家分享一個電視劇的情節,上世紀70年代深圳剛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深圳市長想要問國家銀行貸款5000萬用來招商引資項目,一開始上級不批准,經過一番解釋後立馬獲得批覆,為何呢?其打算是用5000萬按照當時市場價1萬一畝的標準來徵收農民手中的土地5000畝,然後按照10萬一畝的拍賣價出讓給地產商和招商企業,這樣隨便下來一年就有4.5億的收入。如今很多地方採取的辦法其實跟當初沒有本質區別,低買高買。

所以,大家需要知道的一個道理是,優化老城區花費的代價要遠遠比新建新區代價高得多,而且效果不明顯,在沒有明顯政績的情況下,說你你會怎麼做?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喜歡記得點贊、轉評、關注,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壹貳叄


將這個問題分為三個維度來看:

第一,為什麼很多城市都選擇新區發展?

新區的土地開發成本會低於舊城區的更新改造。舊城區一般建設密度和人口密度都很大,涉及到工程上的複雜度,社會關係的複雜度以及經濟上動遷、安置的費用問題。特別是在前20年,新區的開發意味著城市將獲得更多的用地指標,而用地指標的增加在嚴格管控戶籍制度的角度,意味著城市人口增加,從而在城市排名以及各種優惠福利政策上會有好處。另一方面,土地財政也驅動了選擇更多新土地的開發而非舊城。

第二,為什麼大多是20公里左右?(應該是中點至中點)

首先,我想提問者所說的20km應該是指舊城區中心點至新區中心點20km吧?而非邊緣至邊緣。因為首先,我國的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基本可以換算成1平方公里=1萬人口,那麼以中點至中點模式來看,按照最新城市分類標準,對於非I型大型城市而言,半徑10km的發展空間基本可以滿足未來100萬人口的發展需求,即使是以用地需求大,產業導向的新城,也能夠承載至少70萬人口,已經是綽綽有餘。但是對於I型大城市,和一些特殊的II型,可能新區選址更多是區域層面的佈局問題,是一舊多新,或者多舊多新,多舊一新,而不單純是一個新城與一箇舊城的問題。

第三,現實因素導致的距離偏差

這個距離只能說是一個合理距離,而不是標準。還有很多很多的制約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生態條件、交通條件、未來發展潛力、周邊鄉村、周邊城鎮發展等等。而且一般也伴隨著非常現實和具體的驅動因素,包括:新產業的快速出現,城市重大事件,行政區搬遷等。

不過,新區的建設風潮已過,更多的是存量優化和依託小鎮的節點式,帶狀式發展,迴歸到原有的漸進式城市化模式。



yeup2019


中國現代 的城市化的進程也是在很多方面借鑑了國外的城市建設經驗。

暫不說古代中國的城市建設領先於世界,為什麼現在反而落後了,這也是社會發展所致,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現在是工業社會,社會形態不同,古時的城市容納的人口相對於現在是很少的,所以對城市的配套需求也沒有那麼明顯,真正意義上現代城市的形成是自工業革命以後,在此後的很長時間中國不管是在經濟發展還是在城市建設方面都在學習借鑑別人的經驗。

那麼我們現在來說說為什麼不是擴大老城區?

這個必然是一個經濟賬,商業中心的位置都在市中心區域,老城區的改造必然涉及改造的成本,其他答者都已經說到這個問題,我們暫且不說這個因素,比如說改造老城區,那麼老城區的現有居民的生活必然會收到影響,如果要拆遷安置,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能容納那麼多人的場所;還有就是商業的影響,一般的城市只有一個商業中心,位置就是在老城區,商業中心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繁榮程度,這些因素決定了擴大老城區的難度之大。

為什麼都是設置新區?

我覺得這個就是借鑑了一些國外城市發展的經驗,從我們國家城市的公共配套,到建築,到城市規劃,道路修建都或多或少的有外國的經驗在。

新區其實就是有衛星城的意思,衛星城及將城市中心的功能進行分散,或者叫做擴大延伸,我國最早設置衛星城的城市是上海,而在城市建設的國際化中在中國又是走在最前列的,上海的城市發展如此成功,而且是結合了中國的實際,這樣的模式在中國肯定是會推廣的。

每個城市建設新區都是因為城市化過程中的必然需要,新區的目的,一個是發展城市本身規模,而是將現有城市配套更加完善,緩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壓力,增加城市人口,刺激經濟活力,為城市發展儲備潛力,增強城市抗風險能力。時間證明,這種模式也是適合當前中國國情的方案,同時在經濟上有可以獲得極大的發展,使原本沒什麼經濟活力的偏郊地區有了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

整體上說肯定使經濟優先的角度,中國的城市化,我感覺還在探索自己的模式中,只是我們的城市建設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有自己的樣子了。


逆流流上去


老城區改造需要的成本會更大一些,由於有些設施已經健全所以重新規劃會有些麻煩。新城區就像一張白紙,且沒有拆遷成本,可以任意規劃,建設速度上也會更迅速。距離拉開可以使新城區有建設空間而且後期可以與老城區很好的結合!


燕郊小整兒


不為什麼,改造老城區成本高。


精靈天使0217


為什麼新區通常選擇離老城區二十公里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1.城市發展主要體現在面積在擴大,人口在增多。總是在老區折騰就達不到良好的效果。2.一般與老城區二十公里,主要是考慮五年或兩個五年計劃。一般主要領導在一個地方任期五年左右,每個主要領導都希望在自己任期出政績,見成效。五年基本上老城區會擴展二十公里,與新區聯成了一片,可以以一個面貌向當地父老鄉告別。3.一張白紙好畫畫。離開人口密集的老區,可以大刀闊斧的,大手筆的規劃,建設。4.老城區地價高,拆遷難,不利於招商引資。5.離開主城區,有利於發展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減少主城區的噪音與汙染。


待完善2121


這樣建設成本低,利潤更高,中外都有這種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