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開遼寧號都不夠日本人打的,中日甲午戰爭#3

前面我們花了兩集時間,從李鴻章買船看出了北洋中高層多是海軍的門外漢,不僅不練功,甚至連秘籍都捨不得買。

自中日兩國差不多同步發展現代海軍起,到甲午決戰,其實在人才培養方面都有所動作。

英國人更是由於在華利益的驅使,甚至在最開始階段扶持清廷,壓制日本,為清廷提供了很多練級的幫助。

但“偏疼的果子不上色”這句中國老話,又一次驗證了真理。

本期,我們就從劉步蟾和東鄉平八郎這兩位極具代表性人物的留學、任職經歷,來解讀一下清日的人才培養、任用邏輯。

相信你會對甲午戰爭的失敗原因,有全新的認識。


黃海海戰,開遼寧號都不夠日本人打的,中日甲午戰爭#3

留英的海歸派學渣。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鄰居,為了打贏對方,都買了一堆軍艦,而後又都不約而同派了大批留學生前往歐洲留學。

第一批中國留學生於1877年前往英國海軍學校: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共12人。

但你想上學,都得先參加入學考試。

堂堂皇家海軍學院可不是什麼貨色都能進的。

我們把這12名大清留學生分為3組。

第一組: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這三位連參加考試的勇氣都沒有,自然無法入學。

第二組:黃建勳、江懋祉、林穎啟。雖然勇氣可嘉,但能力不及,落榜,所以也不能入學。

第三組:嚴宗光(後改名嚴復)、方伯謙、何心川、林永升、葉祖珪、薩鎮冰六人。通過考試,且都順利畢業。

而且嚴復不但順利畢業,還被校方留校深造。

前兩組雖無法入學,但在駐英大使的運作下,全部上艦見習。

就是隻能觀摩,不可動手操作。

照理說沒有畢業證就該被淘汰,對吧?

但在清廷眼中,無論能否考進海校,都視作完成留學程序,都可以委以重任。

留學監督李鳳苞更是不知使用了何種評價體系,也把這12人分成了三組。

成績甲等組:劉步蟾、林泰曾、嚴復、蔣超英;

成績乙等組:薩鎮冰、方伯謙、何心川、葉祖珪;

成績丙等組:林永升、林穎啟、黃建勳、江懋祉。

連入學考試都不敢參加的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三個人,竟然和留校深造的嚴復是同一組。

而日後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嚴復,竟然評價結果比沒入學的劉步蟾、林泰曾等人還低。

真是不管表現如何,成績高低,留過洋就是合格畢業生,全無淘汰觀念。

而且自歸國到甲午戰爭前的13年裡,劉步蟾就只擔任過兩艘船艦的艦長而已。

分別是鎮北(蚊子船)和定遠,且都是當時全中國最猛的船艦。


黃海海戰,開遼寧號都不夠日本人打的,中日甲午戰爭#3

劉步蟾

軍官是要輪調的,以免太爽成為土皇帝。

而定遠從來華到甲午戰爭自曝,就從沒換過艦長,這在世界海軍史上難找出第二個例子。

其實不止定遠艦,北洋訂購的七艘遠字號的巡洋艦,到甲午戰爭結束時,全部都是一個人擔任艦長,從頭當到尾。

幾乎成了艦長們的海上別墅,這種艦隊必然木器消沉、遲鈍不前。

要不是甲午戰爭,這些艦長還不知道幹到何年何月呢。


黃海海戰,開遼寧號都不夠日本人打的,中日甲午戰爭#3

東鄉平八郎

再看東鄉。

日本早清廷6年,於1871年派出第一批留學生,12人赴英,3人赴美。

英國為了扶持大清,保護在華利益,當時不允許日本人就讀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連考試的機會都不給。

日本人只能就讀學習開商船的泰晤士海校,根本無法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

而日本政府,在英國就直接先淘汰了6人。

7年後,學成歸國的只有另外6人。

這6人中還有4人走的是後勤路線,也就是說最後只有2人去了一線戰場。

其中一個,就是東鄉平八郎。

這裡澄清一個事情,劉步蟾和東鄉平八郎是同學的說法是錯誤的。

雖然二人都赴英留過學,但時間相差6年。

而且都沒在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上過學,二人見習的船艦也不屬於同一艦隊。

東鄉平八郎回國後,雖然成績優異,但政府只任命他為士官。

1877年到1894年這十幾年中,他更是先後就職於8艘新舊懸殊、艦種各異的船艦。

直到確認他的能力可以勝任,才把最現代化的軍艦“浪速號”交給他。

比起北洋副總兵劉步蟾的平步青雲,東鄉平八郎可說是從基層打拼上來的。

也許這可能就是孬兵和戰神的區別吧。


黃海海戰,開遼寧號都不夠日本人打的,中日甲午戰爭#3

開戰先陰自己人。

根據北洋水師副提督漢納根的顧問兼秘書,戴爾樂的自傳回憶:

開戰不久他與提督丁汝昌在主炮上方的飛橋(英語:Flying bridge)上指揮作戰。

艦長劉步蟾明知他們在飛橋上,仍然下令開炮。

主炮的震波導致他與丁汝昌全部受傷,他還摔下了飛橋。

雙耳鼓膜被震破,一隻眼睛暫時失明。

即便定遠號的信號索具不被日軍擊毀,提督丁汝昌也依然無法指揮艦隊作戰。

事前又沒有指定代理旗艦,北洋各艦各自為戰可以說是劉步蟾蓄意製造的,要不然怎麼有機會逃跑?


黃海海戰,開遼寧號都不夠日本人打的,中日甲午戰爭#3

丁汝昌

北洋高層們皆嗑藥自縊。

劉步蟾身為北洋水師的記名提督,甲午戰爭嗑藥自縊。

一個軍人在戰場要自殺,最直接的方法不是槍就是刀。

怎麼可以是鴉片?又不是家裡,是不是打仗的時候都要嘬兩口?

而北洋提督丁汝昌與鎮遠艦長林泰曾也都是服鴉片自殺。

整個艦隊7位高層,4位嗑藥自殺,甲午戰爭開航空母艦都不夠日本人打的。

不如把錢直接給老佛爺蓋園子,今天還可以多收點門票錢,造福後人。

這不比買軍艦給日本人當活動靶練習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