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什麼沒能得到天下反而輸給朱元璋?

用戶164553540


在元末的亂世之中,群雄並起,佔據浙西一帶富庶之地的張士誠是一股重要的抗元勢力。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仗義疏財,頗有膽識,在據有蘇州常熟等富庶之地後,張士誠為人寬厚多仁,賦稅輕斂,因此吳人對他頗多懷戀,深受吳地百姓愛戴。但是,生逢亂世,僅有一顆愛民之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殺伐決斷的膽識,有銳意進取的決心,有長遠發展的圖謀,很可惜,這些都不是張士誠的強項,卻是隔壁鄰居朱元璋的強項,因此,張士誠不出意料地敗亡於朱元璋之手。

私鹽販子起家 ,割據一方,頗成氣候

張士誠是興化白駒場人,私鹽販子出身,由於販賣私鹽是提著腦袋的違禁行為,一般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不敢加入其列。只有那些日子活不下去或是對朝廷現狀不滿的人才會鋌而走險,從事販賣私鹽活動。長期從事這種刀口舔血的生計,接觸到的大都是底層買不起官鹽的貧苦農民,又不斷遭到緝私官兵的追緝,比一般民眾更加敵視朝廷,一旦朝廷的統治出現鬆動甚至崩潰的跡象,私鹽販子更一般人更敏銳地洞察到,加上私鹽販子往往獲利頗豐,一旦有想法可以很快地招兵買馬起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忍受不了緝私人員欺壓,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鹽丁起兵反元,攻佔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改元天。隨後,又陸續攻陷常熟和蘇州,並定都蘇州。與同時期的陳友諒,朱元璋並稱為江南三大起義軍勢力。

優柔寡斷,沒有長遠發展打算,性格缺陷鑄就了張士誠的人生悲劇

從控制地盤的戰略位置和自然稟賦情況來看,張士誠是江南地區起義軍中條件最好的。在起義軍互相攻伐和元朝方面征討的雙重壓力之下,張士誠本應整頓軍備,等待時機,不斷擴充地盤,甚至伺機消滅競爭對手。可惜的是,張士誠“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其實是個小富則安,見好就收的厚道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安於現狀,治國不嚴。據史料記載,“(張士誠)既據有吳中,吳(地)承平久,戶口殷盛,漸驕縱,怠於政事。”,有了張士誠的帶頭示範,張士誠手下的文臣武將也都上行下效,在一旁的朱元璋勢力虎視眈眈之際,張士誠享受著難得的承平時光,對臣下管理也不夠嚴格。許多部將在接受軍令時,往往提出錢帛土地等封賞要求,才願意帶兵出擊,這樣的國勢在天下尚處於亂世的時候,顯然不合時宜。

二是膽識不夠,屢屢錯過良機。縱觀元末江南三大勢力,據有湖廣一帶的陳友諒漢政權實力最強,陳友諒本人也是膽識過人,心狠手辣,這方面堪與朱元璋媲美。朱元璋的地盤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又直接面對元朝王保保大軍,處境頗為尷尬。而張士誠勢力稍弱,但據有富庶的吳地,受到元朝和陳友諒的拉攏,其實手握一把不錯的牌。如果張士誠運用得當,也許打贏也未可知。



可惜的是,張士誠安於現狀,優柔寡斷,多次錯過良機。公元1362年,朱元璋方面的大將謝再興率部投奔張士誠,這本是攻擊朱元璋的大好時機,可是張士誠同志什麼都沒做。第二年(公元1363年),趁元朝方面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內訌之際,陳友諒與朱元璋展開決戰,特別是雙方在鄱陽湖展開大戰,時間持續數月之久,在這樣的好機會面前,如果張士誠起兵進攻朱元璋的大後方南京,可能就抄掉了朱元璋的老窩,這很可能沉重打擊朱元璋的勢力,甚至有可能改寫歷史。可惜的是,張士誠又一次坐山觀虎鬥,沒有任何舉動。等到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取勝,陳友諒被消滅,朱元璋就開始著手對付張士誠。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集中主力消滅張士誠。老朱多計,命二將不要先攻蘇州,反而直擊湖州,“使其疲於奔命,羽翼既疲,然後移兵姑蘇,取之必矣!”在圍困蘇州十個月後,張士誠被俘送往建康,並在建康自縊身亡。



張士誠雖然敗亡,但他統治蘇州期間,實行寬仁政策,蘇州當地人一直很懷念昔日張士誠輕徭薄賦的仁德,每年陰曆七月三十日為張士誠燒香,託名為地藏菩薩燒香,實際上是燒“九四香”(張士誠原名張九四)。


滄海拾遺錄


在舊時代,鹽民畢竟屬於個體小生產者,雖然具有一定的反壓迫的鬥爭性,但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所以不可能有小農平均主義以外的鬥爭目標。張士誠起義,無外乎是我國古代舊式農民起義的一次再版,與後來的李自成起義無異。

在舊官吏、舊知識分子地主階級思想的侵蝕下,張士誠及其將領們迅速蛻變,走上了腐化墮落的道路,與天平天國權貴們後期的奢靡生活一致。

根據《明太祖實錄·張士誠傳》記載:

張士誠為“泰之白駒場亭民,以操舟運鹽為業。少有膂力,無賴,販鹽諸富家,富家多凌辱之,或勿酬其值。弓兵丘義者,屢窘辱之,士誠不勝憤。癸巳正月,遂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結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殺丘義並所仇富家,......入旁近場,招集少年謀起兵”

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張士誠十八條扁擔起義”。

根據《國初群雄事略·周張士誠傳》記載:

張士誠兵鋒所向,勢如破竹,克興化,破高郵,建大周,切斷了元廷的大運河漕運,粉碎了號稱百萬元軍的圍剿。繼而橫渡長江,進據平江,迅速控制了大江南北的大片地區,其“財富甲兵雄於四方”。

儘管張士誠起義所向披靡,甚至讚譽他為“滅元第一功臣”,但輝煌的背後難以掩蓋他小資產階級的思想侷限性。

比如目光缺乏長遠性,陳友諒曾聯合張士誠攻擊朱元璋,張士誠卻坐山觀虎鬥,最終陳友諒被消滅後,朱元璋兵鋒一轉,消滅張士誠。

又比如追求既得利益,這一點反映在他遊走於元朝和朱元璋之間。再比如安於享受現狀,張士誠起義後期,他與將領們走向腐化脫落,這是典型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對現狀滿足。


五味社


套用一句老話——“性格決定命運”。在元朝末年的群雄爭霸中,張士誠絕對算得上最特殊的一個。輸給朱元璋除了軍事政治能力不如之外,性格也是一個關鍵的決定性因素。


出生不窮的私鹽販子

不同於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是個私鹽販子,因此他是不缺錢的。但是元朝政府禁止私鹽販賣,並且殺死了他的很多兄弟,這讓他對元朝產生了刻骨的仇恨。


一戰成名,免稅惠民

至正十三年(1353)年,定都沒多久的張士誠與元朝百萬大軍在小小的高郵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高郵之戰”,經過三個月的苦苦堅持,終於等到了元朝軍隊的撤退。此戰以後,張士誠名揚天下,連續攻克了江蘇、浙江的富庶地區,成為了最富有的造反團伙。他沉默寡言,待人寬厚,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紛紛為他修建了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註定了他在亂世之中不能成為一代梟雄。


器小無遠見,戰略失誤

張士誠這個人是個很得民心的好人,但是他有個最大的缺點——器小。所謂“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決戰的時候,器小的張士誠選擇了袖手旁觀,坐看朱元璋不斷壯大。終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消滅了陳友諒的朱元璋向張士誠發起了進攻,在艱苦的環境中,張士誠和他的軍隊以驚人的毅力堅持了八個月,直到1367年才以平江失陷而告終。


寧死不屈,挫骨揚灰

戰敗後的張士誠抱定了必死的決心,他殺死了自己的所有親屬後準備自殺,被手下及時攔住。在押往應天的路上,他閉口不言,在面對朱元璋時,他只是說了一句話“你並不比我強,我之所以失敗,只是上天照顧你,不照顧我而已”,出離憤怒的朱元璋把張士誠殺死並把屍體燒成了灰。


張士誠是個意志堅強的人,但是他小富即安,器小,這讓他在亂世之中註定成為失敗者。


三爺觀影


張士誠(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泰州興化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次年,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後割據範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佔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

張士誠為人胸無大志,偏安一隅,沒有長遠戰略眼光,無雄主霸氣。

陳友諒曾派人聯絡張士誠,合謀夾攻朱元璋,但是張士誠想當個旁觀者,表面上答應了陳友諒,實際並沒有派兵。朱元璋攻下武昌,消滅了陳友諒,率領軍隊回到南京,就命令徐達等人謀劃攻取淮東地區,先後打下泰州、通州,最終包圍了高郵。張士誠派水軍從長江逆流而上,救援高郵。朱元璋親自率領軍隊擊退了張士誠的水軍。徐達等人於是拿下高郵,奪取淮安,淮北一帶都落入明軍的手中。

張士誠手下有謀士,卻不聽諫言,一意孤行。

最後亡於朱元璋政權。兵敗後,被押解至明朝都城應天府(今南京)時,自縊而死,時年47歲。


丹桂飄香十里


此處得明白一點,有能力治理地方區域,不一定有能力做開國之君。

縱觀張士誠的一生,這個人確實不具備爭奪天下的能力。當年的他,十八條扁擔起義是何等豪氣。



高郵一戰,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隨後開拓疆土,收編軍隊,勵精圖治...和百姓一起同甘共苦,其實是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品質。

但可惜的是,這些是守成之君最重要的品質,而不是開國者的必備素養。 朱元璋評價張士誠,說他器量小,不能成大事,還是很客觀的。當張士誠佔據一一方之後,他的小農意識就逐漸顯露出來,不僅在統治區大肆搜刮人民,而且甚至為了一時的利益投靠了元朝。

可以看出張士誠的眼光僅僅侷限於生存,而朱元璋的眼光卻是發展。張士誠的失敗,就在於他有了一定的成績後不思進取,深居廟堂,對外面發生的事一概不管不問,把所有的朝事都交給無能的下屬去打理。


還沒有成為一國之君,就已經有了亡國之君的苗頭,這樣的張士誠,怎麼能贏? 其實,上天不是沒給過張土誠機會。他居江南富饒之地,如果利用這千里的沃野,招撫天下的能人,不貪圖享受,發憤圖強,誰又能說,歷史不會因此而變成另一副模樣?


ReaderX


張士誠,生於1321年,元朝末年人。

1353年,他率領一批鹽販商人起兵反抗元朝。佔領平江(今蘇州)後,定為都城,將平江改名為隆平府。

1363年九月,張士誠自立為吳王。

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而張士誠統治的地區糧食充足、民殷物阜,又加上魚鹽桑麻豐饒、人口眾多,是所有政權中,統治條件最好的。

張士誠佔據的地盤,南北西東,縱橫兩千多里,擁有將士60萬人,而且裝備齊全。

但是,天下未穩,豪傑紛爭,尤其是朱元璋具有併吞天下的強烈慾望。

張士誠縱有優越的地利人和,但是,他的性格缺陷導致他最終敗給了朱元璋。

張士誠具有哪些性格缺陷呢?

張士誠目光短淺、貪圖享受

張士誠以弟弟張士信和自己女婿潘元紹為左右親信大臣;

依託左丞徐義、李伯升、呂珍的支持;

將參軍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等人組成智囊團;

任用元朝的學士陳基、右丞饒介掌管秘書工作。

張士誠很喜歡招攬賓客,對自己投機的朋友,動輒贈送車馬、居室、傢俱之類。

僑居在杭州的一些能人和義士、以及當地貧窮無依靠的人,爭相投靠張士誠。

朱元璋忙於其他地方的戰事,沒有顧及到張士誠的發展。

佔據吳地以後,幾年時間,戰火沒有燒到張士誠的地盤上。

吳地人口繼續繁衍,經濟更加繁盛,張士誠逐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

張士誠擁有9房妻妾,忙於享受,沒有心思過問政務。

張士信、潘元紹比張士誠還要貪婪奢靡,他們大肆斂財,金銀財寶和書法名畫,堆滿了豪宅大屋;

他們在江南富庶之地,挑選妙齡美女,天天歌舞昇平。

此時,張士誠的軍隊已經完全蛻化變質。

士兵們長期得不到訓練,將帥們拖拖拉拉,下級不服從命令。

每當戰鬥來臨,將士大多數都聲稱有病。

另一方面,將官們經常向上級索要田宅;為了打仗,張士信只能依靠封賞高官,才能調動軍隊出兵打仗。

每次打仗回來,軍官們剛到軍營,便拉來一批丫環、小妾,在營房中吹拉彈唱;

有時候,軍官們也招攬一些能說會道的遊談之士,在軍營中賭博、踢球,根本不把軍務放在心上。

張士誠自己在吳王府中享受妻妾與美食。

張士誠懈怠保守、閉關鎖城

天下大勢漸趨明朗,元末起義軍只剩下三支最有實力的時候,張士誠仍然貪圖快樂,沒有看清形勢,故步自封,滿足於已經佔有的富饒江南。

朱元璋與謀士劉伯溫一致認為,張士誠懈怠保守、只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小菜地。

志在天下的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暫時無視張士誠的存在,首先集中兵力,向居於長江中上游區域的陳友諒發起進攻。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軍隊激烈戰鬥,雙方打得天昏地暗。

但是,張士誠正在做著美夢,他坐山觀虎鬥,希望坐收漁翁之利。

在這期間,張士誠曾經接到陳友諒的聯盟請求,但是,他一味沉浸在江南自保的陶醉中,只是等待、觀望,沒有采取任何軍事行動。

朱元璋與陳友諒持續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拉鋸戰,如果張士誠乘機採取軍事行動,無論對誰進攻,都可以輕鬆取得勝利,都能夠迅速擴大地盤,都能夠讓自己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也許此時的張士誠已經指揮不了自己的軍隊,他始終沒有布兵排陣、只是按兵不動,在觀望中,失去了發展壯大的良機。

在消滅陳友諒的歷程中,朱元璋積累了足夠的經驗、能量與智慧,為後來消滅張士誠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張士誠是非不明、賞罰不分

張士誠手下的謀士和將領,基本上都是曾經的生意夥伴,他們以前販賣私鹽、小富即安;

成就了一番事業,佔領了富饒的江南地區,他們更是醉生夢死、毫無鬥志。

張士誠本人也是滿腦子江湖義氣、滿肚子有福同享。

無論是張士誠本人、還是他的文臣武將,全都沒有憂患意識,也沒有有難同當的大局觀念。

張士誠是非不明、賞罰不分。

府中大臣胡作非為,張士誠任由發展;軍中將領打了敗仗,張士誠只是輕描淡寫過問兩句,幾乎不責備任何將領。

張士誠的的遷就與曖昧,導致軍中府中奢靡成風、花天酒地。

稍有權勢的大臣們,廣建私宅、附庸風雅、鋪張浪費;

將領征戰,一定要帶上妓女舞姬,隨軍消遣;

武將在前線打仗,即使慘敗,失地丟城,只要能夠返回吳地,見到張士誠,照樣可以升官發財。

張士信擔任宰相後,徇私舞弊、貪汙受賄、任人唯親,吳中上下昏天黑地、暗無天日。但是,張士誠任由張士信繼續胡作非為,基本上不教訓張士信、更談不上懲罰張士信了。

那時候,東吳老百姓傳唱一首歌謠:

丞相做事業,專靠黃菜葉,一朝西風起——乾癟!

黃菜葉是姓黃、姓蔡、姓葉的三位謀士,他們深得張士信的重用。

這是《明史紀事本末·國初事蹟》中的記載。

與張士誠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朱元璋,他非常注重管控下屬,而且是非分明、懲罰嚴厲。

起兵時就跟隨朱元璋的兩位老將趙繼祖、邵榮,雖然曾經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朱元璋發現他們二人擁兵自重的時候,精心設計了一場酒局,在酒席場上,命令將士用繩子將趙繼祖、邵榮活活勒死。

張士誠缺乏朱元璋的那份心狠手辣,多了一些優柔寡斷,所以最終被朱元璋打敗,而且死亡之象慘不忍睹。

張士誠死得懦弱、慘無全屍

1367年,朱元璋的大將們將平江(今蘇州城),圍得水洩不通。

張士誠只得咬緊牙關、親自穿上盔甲,準備率領士兵與敵人決一死戰。

臨出征之前,張士誠竟然還吻了吻妻子劉氏,並且聲情並茂地說:如果我戰死,那是應該的,可是你們怎麼辦啊?

妻子劉氏看見丈夫猶猶豫豫、兒女情長,猜透了他的心思。

妻子劉氏乘張士誠沒有出發之前,命令士兵將張士誠的一群妻妾全部強行帶到齊雲樓上,鎖好大門;

妻子劉氏又命令士兵快速將柴草堆滿齊雲樓下。

然後,妻子劉氏命令養子將齊雲樓下的柴草點燃焚燒,張士誠的一群妻妾,全部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

最後,妻子劉氏在張士誠身邊的一棵大樹上自盡身亡。

見此慘狀,張士誠手忙腳亂,自己也要在妻子劉氏上吊的那棵樹上自盡,被手下衛兵救了下來。

朱元璋軍隊攻進平江,將張士誠活捉。

面對失敗的結局,張士誠一副大義凜然的氣概,他不吃不喝,等待死亡。

朱元璋不想讓張士誠自然死亡,他命令士兵用帶釘子的木棍,對張士誠胡打亂砸。

張士誠被打得血肉橫飛、死無全屍、慘不忍睹。

張士誠目光短淺、貪圖享樂,導致自己失去戰鬥力;

張士誠懈怠保守、閉關鎖城,眼看自己錯失發展良機;

張士誠是非不明、賞罰不分,致使自己無將可用、逢戰必敗。

懦弱、保守、優柔寡斷,是張士誠性格的主要特點,張士誠的失敗主要是由其性格決定的。

(圖片選自網絡)


岳飛的飛


皇帝的位置只有一個,群雄第一也只有一個。天命有常,而歸有德之人。

但是,這個德屬於誰,則不僅僅是功勞、能力和機遇,還要看歷史的最終選擇。

確實,張士誠是滅元的蓋世功臣,但是卻落了一個兵敗如山倒自縊而死的悲慘下場,歷史的天平倒向了朱元璋一邊。張士誠本來是小鹽商,人稱張九四,平日裡與弟兄們撐船操舟運鹽,頗有資產。張士誠10歲就在家鄉泰州興化白駒場等地苦心經營,給地方官府運鹽的過程中,他受不了轅朝廷的盤剝,就帶著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及李伯升等18人,組織起了以鹽丁為核心的隊伍,開啟了反元逐鹿的人生歷程。號稱:

餘起兵之意,誠欲出生民於塗炭。

因此,元末人稱:(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張士誠是有一些家底的,販賣私鹽發家,不像朱元璋是一個放牛娃遊方和尚。元朝的暴政激發了各地的反抗,張士誠號召起義,先後攻下泰州、興化等地,並在高郵稱王建周。不久之後,又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實力強大。公元1363年,一度殺了紅巾軍領袖劉福通,達到鼎盛。

人算不如天算,盛極而衰,朱元璋雖然出身布衣,但是發展很快,逐步與張士誠分庭抗禮,到了難以兼容的程度。朱元璋手下謀臣武將甚多,勢頭強勁,不斷打敗張士誠,屬於他的時代結束了。

朱元璋打敗張士誠的過程其實也不容易,可謂生死成敗懸於一線。

等到朱元璋攻下了武昌,消滅陳友諒,朱張之間就必須決一雌雄。1367年,孤城蘇州西北三面臨敵,被朱元璋攻破後,張士誠已經是日暮途窮,被押送到了金陵,一山難容二虎,況且敗軍之將,就不得不上吊死了。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張士誠,元末橫掃江浙滬、滅元的蓋世英雄之一,離真龍天子就差那麼一點點。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五月,一個月黑風高的殺人夜,不堪凌辱盤剝的鹽梟張士誠,糾集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三兄弟及李伯升十四位熱血好漢,在泰州白駒場揭竿而起,策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十八條扁擔起義,操作販私鹽的傢伙扁擔當武器,滅了欺壓貧苦鹽民的鹽警邱義,又憑藉一腔餘勇衝進當地大戶家中開倉放糧分錢,把打砸搶行動完美的演繹成一場義舉。

若無出路的鹽丁們感恩振奮之下,索性推張士誠為主,大舉起兵反元。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各路義軍紛紛來投,不久攻下泰州、高郵。張士誠率眾一路征伐,羽翼漸豐,直奔著那爭王爭霸的路上行去。

先在高郵建立政權,以周為國號,天佑為年號,自稱誠王,其後又自封為吳王,與抗元起義領袖中貧農出身的陳友諒,和麻面的乞丐和尚朱元璋成了稱霸天下、改朝換代的強勁對手。


兵家之爭,歷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練兵屯糧自然成了頭等大事,正所謂家中有糧心中不慌。老謀深算的張士誠,把目光投向了當時富庶之地、泰州海陵倉。
《漢書》載,吳有海陵之倉,倉為吳王劉濞所建。唐代駱賓王在討武檄文中說,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泰縣,古臨海,夏商揚州,春秋吳,戰國屬楚,稱海陽;秦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邑中盛產稻穀。

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這裡叫顧家墩,地勢較高,水路通達便利,連接裡下河各地以及吳國大小城市。數年後,便成了150戶左右的村落,其時改名為海陵倉。

朱元璋稱帝后,下令將海陵倉改倉場莊,倉場村由此得名。對與其爭奪天下的張士誠的老家泰州,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不遺餘力地打擊。據說文物考古人員尋遍整個大泰州,也找不到一處明代中期以前的民居建築,唯獨倉場一大片曬穀場西北的一塊高地上,有一處年代為元末的小小的三間平房,也證明了元末之後的倉場,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張士誠,寬厚愛人,深受百姓擁戴,受人一致好評。雖然最終敗給了朱元璋,但後世人們對其仍舊好評如潮,稱張士誠為明君聖主,更可敬的是他被俘後堅決不向朱元璋投降,不屈不撓地保留著自己最後的尊嚴。朱元璋雖然打敗了張士誠人,卻沒能征服他心,就憑此一節他也是個足以令後人敬仰的人物。

張士誠曾對朱元璋切齒長嘆:“天日照爾不照我”,抑鬱悔恨之心大概只差吐血三升,可想而見他死前是多麼的不甘心!張士誠不僅仁政愛民,勵精圖治,還致力於革除元朝的賦稅弊政,廢除農民的苛捐雜稅,同時待人極其友善、慷慨大方,甚至後來張士誠1367年被俘被殺,當地百姓無不痛哭流涕。那麼,張士誠那麼多的優點和資源,為何最後還會敗於朱元璋?一是小成就便不圖進取,二是為人太過於正人君子,三是管理下屬沒有原則,四是無居安思危的思想。

其時,張士誠手握雄兵,地處富庶,實力非凡,大可一爭天下。怎奈優柔寡斷的他,卻和勇戾無謀的陳友諒成了豬一樣的隊友,他想著坐山觀虎鬥,貪得漁人之利,卻忘了朱麻子是個比狼還厲害的虎豹對手。很快被更善於把控人心、狠厲決斷的朱元璋準確定位,各個擊破。關於張士誠的死法說法不一,有說是觸怒朱元璋被殺,有說是自縊身亡。總之,成王敗寇,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以朱元璋的手段之狠,無論何種方式,張士誠都是必須死得不能再死的。


揮弓探賾


這個原因,作為勝利者的朱元璋,在張士誠剛剛含恨自殺後,就曾一針見血感嘆:張九四終歲不出門理事,豈有不敗者乎!

也就是說,佔據了江南富庶大地,且深得民心的元末梟雄張士誠,為什麼會在與朱元璋的較量裡大敗虧輸?關鍵就是這“終歲不出門理事”,一個整天行政不作為的領導,當然會把江山白白敗光。

但倘若說張士誠“行政不作為”,乍一看也十分冤枉。這位鹽販子出身的元末梟雄,雖說比起陳友諒朱元璋來,在反抗元朝的問題上比較滑頭,還曾接受過元朝的招安。但是論作為,他的發家史就是個比朱元璋更傳奇的奇蹟:鹽販子出身,本來只想小打小鬧,沒想到越鬧越大。還招來了元末一代名臣脫脫的重兵碾壓,被脫脫率領號稱百萬的精銳,死死圍困在高郵城裡。

但如此危急時刻,這位梟雄卻是搏命精神爆發,率領滿城軍民死守到底,竟打的元軍寸步難行,也終於熬來了意外的勝利:在高郵碰的頭破血流的脫脫,背後卻中了朝中政敵的暗箭,被莫名其妙羅織罪名,狼狽發配到西藏充軍。他麾下的百萬大軍?當然全線崩潰,被張士誠反過來殺的片甲不留。高郵之戰,也成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當然,也是結局最無厘頭的一次。

可不管怎麼無厘頭,張士誠也確實憑藉著永不放棄的堅韌品質,熬來了一個撞大運的勝利,隨後也一發不可收拾,從高郵衝出來後,隊伍迅速壯大,幾乎像撿錢包一般,輕鬆把富庶的江南大地收入囊中。其狂飆突進的發家史足以證明:機會不止偏愛有準備的人,更偏愛堅持到底的人!

正是憑著這樣堅持的精神,張士誠從一介小小鹽販子,搖身變成坐擁江南大地的吳王。然後,他真的像朱元璋嘆息的那樣,從此沉迷於享樂了?他輸給朱元璋的故事,是不是就是這麼個沉迷享樂的王爺,敗給勤奮對手的故事?然而看看元末明初文人的筆記和相關史料,也許另一個場面才真實!

比起好些人看到的,那些關於張士誠沉迷享樂,甚至蒐羅大批文人吟詩作對的熱鬧場面,他在坐擁江南期間,一直在忙的另一個事情,卻被好些史料無視了:統治江南大地的那些年,他一直致力於保境安民,戰亂多年的江南大地,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終於重現了繁華景象,更叫後來的朱元璋嚐到了甜頭:他的吳王府裡,有完整的江南戶籍水文等各種資料,他治理江南水患的文獻,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更成了興修江南水利的重要參考!

以這個意義說,如果不是生活在亂世,如果張士誠的身份不是王爺,而是為官一任的地方官,那麼毫無疑問,他會非常稱職。但以爭天下的技術要求說,他卻是嚴重的不合格。作為一個王爺,與他卓越的治理能力相比,他的戰略眼光抉擇,卻到了無比低能的地步。而他致力的蒐羅人才,更只停留在文士官員的地步,尤其缺少精於謀劃的戰略家。最終敗給朱元璋,也是毫不意外。

回到朱元璋的這句嘆息上,其實深層道理,也是任何領導者通用:是否能夠贏到底,戰略抉擇永遠重要!


我們愛歷史


元末著名起義將領張士誠出生於一個“販鹽”的人家,生活很是清貧,那時賣鹽給有錢人,不但經常賺不到錢,反而還會收到侮辱,再加上當時官府對商人的剋扣剝削,日子難以為繼,張士誠便一咬牙,加入了造反行列。

他找了十七個同行,加上他共十八個人,挑起扁擔就起義了,他們燒了富人的房屋,將錢財分給百姓們,由此,這種舉動得到眾多響應,很多人加入了他們的隊伍,規模達上萬人,張士誠有了自己的軍隊。

想不到的是,這支隊伍打起仗來很厲害,一下子攻下了淮東重鎮泰州。元朝政府曾以“萬戶”官位招降,但張士誠堅辭不要,他想要自立政權。1353年,這個願望在高郵實現了。

張士誠敬酒不吃吃罰酒的行為讓元政府很是惱火,於是快速派人到高郵去鎮壓,可是元政府臨時換了軍隊主帥,犯了兵家之大忌,也該著張士誠命不該絕,高郵一戰讓他名氣大揚,不僅打退了元軍,還獲得了江蘇的大片土地,直接叫板駐守南京的朱元璋。

可是,讓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是因為實力不足,無奈地順從小皇帝韓林兒(紅巾軍領袖,1355年稱帝,國號大宋),而張士誠這樣牛逼哄哄的一方諸侯,怎麼後來跑去投降元朝了。朱元璋覺得只有用四個字去形容他:沒有元件。

1363年,張士誠出兵攻打安豐,原因有兩個:第一,安豐是南京的門戶;第二,韓林兒在安豐。

從內心來講,朱元璋絕對是不願去救駕的,誰願意找個皇帝壓在自己頭上,可是不出兵的話,就會給外人落一個背信棄義的口實,而且還會使自己很危險。

思慮很久,朱元璋還是決定發兵。此舉遭到了劉基的強烈反對,他覺得前面雖然有隻狼,但是後面還有陳友諒這隻老虎直盯著南京,而老虎才是最大的威脅。另外,這正是除掉韓林兒的大好時機,但是,劉基最終沒能拉住朱元璋這頭犟驢。這一仗,朱元璋損兵折將,沒能保住安豐,唯一的結果是救出了韓林兒,朱元璋很是氣惱,發了一通脾氣。

然而,朱元璋並非凡人,再大的困難都能忍了,都能克服。後來,他先滅了陳友諒,把張士誠留在最後處理。並採取了主動進攻的策略。

1365年,朱元璋開始大肆全力進攻張士誠的勢力範圍。那時,張士誠自以為坐穩了天下,就走向了全面的腐敗。民心盡失。不到半年的時間,朱元璋就連續攻下了張士誠佔據的大片區域,甚至包括張士誠曾死守的高郵。而張士誠在連續不斷的戰爭中節節敗退,最後退守姑蘇。

在征戰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讓朱元璋想不明白的事:他的親侄子朱文正投向了張士誠。雖然,這次背叛與陰謀無關,只因朱文正戰功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而且也是一次未遂的背叛,但卻給朱元璋以沉重的心理打擊,讓他把雖有仇恨都集中在了張士誠身上。

在朱元璋的猛烈攻勢下,形勢日漸明朗,張士誠只有平江一個陣地可守了。但是,張士誠最擅長的就是防守,史料記載說,當時的平江城,城牆堅不可破,朱元璋的人海戰術持續了八個月都不見成效。

可是,被圍困的時間長了,張士誠也有點焦躁難忍了,整天都擔心會被打破,惶惶不安,敵人連續不斷的進攻騷擾更是讓他身心俱疲。無奈之下,張士誠決定突圍。一旦突圍,就預示他的末日來了,果然,不出一個月,平江就失守了。

眼看敗局已定,張士誠的妻子很是貞烈,用自殺以斷絕張士誠的後顧之憂。但她的死也斷了張士誠對人生的留戀。張士誠被擒拿後,被押去應天。雖然,史書記載了張士誠的很多死法,但可以肯定,朱元璋絕不會讓他善終。

朱元璋評價張士誠,說他器小,難成大事,這應該是很客觀的。曾經強大的張士誠,就像三國中的袁紹一樣咄咄逼人,但最終被證明只是紙老虎。值得一提的是,被俘後,張士誠依然不屈不撓,保留著自己那份不可侵犯的自尊。朱元璋確實打敗了他,卻並未征服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