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在中国,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有个词,开始频频出现:剩。


意思就是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却没有对象。她就要开始接受周遭环境的排斥与异样。


两个来自以色列的女性电影人将中国这种“剩”的现状,拍成了一部纪录片——


《剩女》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这部由美国PBS制作的纪录片引入国内后,掀起了讨论热潮。


豆瓣评分直飙7.8,位居一周口碑榜单第二位。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可见它的共鸣有多强。


尽管片子拍摄于2015年到2017年期间,但在国内,关于女性生育婚嫁的问题,一直具有较强的话题度。


片中选取了三位性格、出身、职业、经历迥异的女性,来记录关于她们“剩女”的那些事。


01


34岁的女孩华梅喜欢穿宽松的短袖,梳一头干练的短发。


这些特点,在相亲市场似乎不太讨人喜欢。


大妈一听她的律师身份,连连摇头:


“那律师多厉害呀,一吵架法条都出来了。”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去婚介所,一开始顾问还算和气。


对方问起择偶标准,华梅全盘托出。


“希望他受过良好教育,尊重女性。”


与前男友分手,就是源于这点。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对方很吃惊她的要求,直接说:


“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


“你年纪也是个问题。”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不光是年龄问题,顾问委婉地提醒华梅,她长得并不好看,性格也强势。


顾问给出建议:


“你现在的性格太硬了,需要柔一点。”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这不是华梅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建议。


平日里,她会专门去做美容,延缓衰老。


满怀期待的她,每次相亲时,得到的结果依然不如人意。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遭受过这么多次打击,华梅也想过放弃。


可身边的人,似乎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


她出生于农村,家里五个姐妹,只有她还单身。


姐姐有时候会开玩笑,让孩子叫她“光棍姨”。


甚至说让她和村里的老光棍结婚。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偶尔放假,家人聚在一起时,总免不了“轮番上阵”。


“还没找男朋友吗?该考虑了。”


一旦反驳,就会集体炮轰:


“婚姻法规定了,到了年龄就该结婚。”


“你不结婚,就是不正常的人。”


“读书读傻了吧。”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华梅不理解:


“不结婚就不幸福吗?”


得到的回答斩钉截铁:


“不结婚就是不幸福,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02


纪录片的第二位主人公徐敏,是一位电台主播,28岁,名校毕业,有房有车,北京人。


看似条件优越的她,同样陷入了婚恋焦虑。一次相亲活动中,她遇见一个男孩。


男孩阳光开朗、说话真诚,两人聊天,也很是投缘。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一切看起来都不错,除了一点——他不是北京人。


徐敏暗地里着急,只这一点,父母可能就不会同意。


一次饭后,徐敏试探性地和家人聊起男孩:


“英国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回国后在北京当公务员…”


妈妈就一句话:


“家是北京的吗?”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之前,徐敏也有过几次恋爱的苗头。


每次一开始,就会被妈妈掐断。


妈妈总有五花八门的理由,否定她的选择。而她也习惯了顺从。


这份顺从,可能根植于徐敏小时候。


她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因为不听话,被妈妈丢在了大街上。

那种

无助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如刺一般,一碰就疼。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以前,几乎每件事里,妈妈的意见都会占80-90%的比重。


这次,有点不一样了。


徐敏想好好聊一聊。


又一次吃饭,徐敏坐在妈妈对面,说出心里话:


“妈,能不能少干涉我的选择?”


“外地的怎么了?”


她情绪有些激动,好像要将许多年的委屈一起说尽。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饭桌对面的妈妈,先一言不发。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而后,愤然离席。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连同那段恋情,也被严厉禁止。


03


不同于前两位女主角,大学教授蔡奇,已经不会被称为“剩女”了。


短短的一年里,她飞快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从“剩女”跑步成为了已婚妇女。


“终身大事”就这样一件件地被“完美”解决。但蔡奇的生活里,好像还是缺了点什么。


三十多岁的蔡奇,嫁给了比她小很多的丈夫。


姐弟恋讨喜,那姐弟式婚姻呢?


这成为他们心里,一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忘记年龄差、顶着父母家人的压力走进婚姻,这是丈夫的付出;


而蔡奇也做出了她的妥协。


作为文学专业大学教授的她,有对婚礼的浪漫想象。


真正结婚那天,接亲的路上,舞蹈队炮仗齐鸣、锣鼓喧天。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仪式结束后,她独自坐在大红色的被褥之间,窗外是一群窃窃私语的陌生乡亲。


她背对从窗户偷看“新娘子”的村民,始终沉默。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她说:


“好像我们不是那么门当户对的,但是婚姻关系就需要妥协。”


后来,丈夫觉得广州更适合安家,于是她换了工作,一起南下。


丈夫想要孩子,本来没有生育计划的她,决定“生一个糊弄糊弄。


结婚前,她为自己而活;


结婚后,她在乎的变多了。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在课堂上,蔡奇谈到自己的婚姻。


20出头时,她对另一半也有很高的标准。


30岁以后,年龄不断变大,一切的“标准”都开始动摇。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在一次次妥协之后,她发现:


“没有结婚前,我的生活很有趣。结婚之后,没那么有趣了,但是更幸福了,更美好了。”


真的更美好了吗?


如果将蔡奇的表述放在一边,从纪录片的画面里,却能看出一些不同的东西。


婚礼上,她说自己比想象中要激动。但她的表情里,尴尬可能比幸福要多。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用一段稳定的婚姻,消除对年纪和人言的恐惧。舍弃有趣的世界,换来世俗的幸福。


恐怕蔡奇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交换,究竟合不合算。


04


说到底,“到了年龄该不该结婚“,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


但,它一定有清晰的标准——选择结婚,你是否会更幸福?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世界充斥着一个个“必须执行”的任务。


完成它,是理所应当;


不完成,就是离经叛道。


当我们马不停蹄,好不容易完成了当下的任务时,立刻会有下一个任务上来。


而那些想停下来,看看风景的人,往往会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正如影片中的律师华梅,她本身已足够优秀。


出身于山东农村,在高考大省中突出重围,考上北京名校;


家里没有任何资源,凭一己之力拿到知名律所的工作;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她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过更精彩的生活,却被四面八方的嘲讽声围绕。


原因仅仅是,她年龄大,被“剩下”,和大多数人行走的方向不同。


被教育要“温柔一点”的律师;


被要求“找个本地男朋友”的电台主播;


“顺势”结婚生子的大学教授…


她们被催促着,不得不无奈前行,是多少个我们的缩影。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我想过没有这些声音的生活,我就生活就好了啊。”


在纪录片的结尾,华梅辞掉工作,去法国留学。


带着她那双喜欢乱跑的大脚,和许多未曾实现的人生理想,打开了异国的新天地。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奇葩说》有一期谈“恐婚是不是一种病”。


有人说,在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都以为可以自由生活,却不知道对于大多数人,结婚是最好的选择。


马东的回应是:


“什么叫这是我们大多数人?”


“我们永远站在一个,‘我来代表大多数人告诉你们这个世界真相的时候,极其危险。”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人生百态,幸福也有各种各样的可能。


当我们向“大多数人”的声音妥协,放弃标准、放弃心中所想的时候,焉知不是得不偿失。


一个人适合过哪种生活,只有自己的内心才知道。


对“中国剩女”的侮辱,到此为止吧

- END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云音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