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農村,有換親,還有轉親,你知道區別是什麼嗎?

一個1說真話的人


農村的老一輩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婚姻不自由,婚姻大事由不得自己,父母掌握著子女的婚姻大權。

在那個年代,農村人思想老舊,基本所有農村人都是貧窮狀態,有的青年小夥長的可以,人幹活辦事也利索,這樣的就能說上媳婦。如果有的小夥家裡窮,人也老實不愛說話,找媳婦就有困難。要是家裡有姐姐妹妹的,父母就會自作主張找媒婆,讓媒婆給撮合著所為的換親或轉親。

換親和轉親的不同在於:換親就是一方的男女姊妹倆和另一方的男女姊妹倆結親。他們互相結親的好處:就是雙方不會要太多的彩禮,還有結婚需要物品和家電類的東西,他們會定在同等價位上。這就大大降低了兩家的所有開支。唯一一個不好的問題,就是有了孩子以後,雙方的稱呼會很尷尬,孩子在稱呼上是有姑沒有姑父,姑父是孩子的舅舅。有舅舅沒有舅媽,舅媽是自己的姑姑。這樣的關係豈不尷尬。

其實轉親在降低彩禮的同時,他不會打亂人情倫理,轉親只是三方家庭或是四個家庭中的女孩,第一個家庭的女孩到另一個家裡做兒媳,另一個家裡的女孩再到另一個家裡做兒媳,一直到最後一個到第一個家裡做兒媳,這樣轉親的好處是既降低了娶親成本,相互的稱呼不會亂套該叫什麼還是叫什麼。

在老一輩人的思想都是家裡老人的話就是聖旨,不遵行不中。不管換親還是轉親,女孩就是不樂意也不中,父母的話必須照辦,按老一輩人的話:換親或轉親,如果女孩按父母的意願照辦了,那就會成了一個人家,要是女孩不同意,那就會多了一個光棍。好在現在的婚姻自由,一切都是自己做主。


農村趙家妞






南北龍哥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今年五十多歲了,還清楚地記得這些事情。這是過去農村最普遍的社會現象。

這種婚姻形勢是過去農村社會落後,生活條件困難,人們的思想觀念守舊的產物。我記得這種婚姻形式延續到七十年代那樣,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文化的豐富,生活條件的提高,這種婚姻形式很快在農村消失了。

換親,轉親,這兩種婚姻形式都是講門當戶對的,一般家庭,只要有一點辦法能給兒子取上媳婦,誰家能走這條路。凡是這樣訂婚的農村家庭,都是一樣貧窮,都是一樣男孩不是年齡大,就是有毛病。只有這種家庭的父母才含著眼淚拿好閨女跟兒子換個媳婦。

換親,

這種婚姻形式是在同樣家庭條件的兩家進行,就是雙方的閨女嫁到對方,這種做法是最原始,最落後,最愚昧無知的。將來兩家孩子與大人的稱呼都亂套。所以,人們又想起一個更加完美的辦法。

轉親,

轉親與換親的區別就是多家相互配對,一般都在三四家之間轉悠。它比換親稍微進步一點點,在這幾家當中,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女孩,能有一個選擇機會。中間人也有辦法根據各家條件自由搭配。

不管是換親還是轉親,全都是以犧牲女孩為代價組成兩個家庭。很遠的咱不知道,打我記事那幾年,聽說過多少婚姻悲劇。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當時那個年代誰也沒覺得這樣的婚姻形式荒唐,反而成全了好多困難家庭,悲劇畢竟很少,而那些女孩都很認命,反到促進了當時社會的和諧共生。一直到現在,我認識的好多人都是通過轉親走過來的,他們都有孝順的孩子,美滿幸福的家庭。

時代進步了,社會文明瞭,人們的思想觀念改變了,婦女的政治面貌,社會地位大大提高,雖然當今社會男女性別失衡,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婚姻形式。

願農村更新,農民更好!





黃河故道採風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在農村過去換親和轉親的都有,就拿我婆婆家親戚來說,他們兩個就是換親。一個喊姑,一個喊舅,讓人有點不能接受。

因為那時候沒有搞計劃生育,基本上每家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對於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就能討到老婆,家裡太窮了就沒辦法討老婆了。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娶上媳婦,延續香火,就把自己家的女兒嫁給對方的男孩,而對方的女兒也得嫁過來,這就是所謂的換親。

轉親應該是三家以上才算轉親,張家的女兒嫁給李家,李家的女兒嫁給王家,則王家的女兒嫁給張家,這樣轉一圈,每個兒子都有了媳婦,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轉親。像這種結親方式對女孩來說一種很大的傷害,女孩跟本就沒有話語權。

無論是換親還是轉親,當時的人們在封建思想生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一種無奈的選擇。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人們的思想也都提高了,所以那樣的婚姻再也不會出現了。




河北老閆


過去的農村,換親和轉親都是經常見到的現象。所謂換親,即是張家哥哥娶了李家妹妹。反過來李家哥哥又娶了張家姑娘。轉親呢,就是張家哥哥娶了李家姑娘。李家哥哥娶了王家姑娘。王家哥哥呢,又娶了張家妹妹。

換親和轉親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對於家長和青年男女充滿了無奈和惆悵。剝奪了多少青年人的幸福。演繹了一幕幕的人間悲喜劇。

李家大叔中年喪妻,留下一雙兒女。又當爹又當媽把一雙兒女拉扯的一天天長大。那個時侯窮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學,自小兒子就跟著老爹乾地裡的話,女兒在家操持家務。兒子生的壯壯實實,人高馬大。莊稼活倒是一個好把式。就是好象是個悶葫蘆,不好說話。多少次相親都沒成功。轉眼已經二十三歲了,在那個時侯已是大齡青年。

李家大叔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這事晚上天天睡不著覺,這天早晨五更,扛上筐出來拾糞。碰到發小老劉,二人邊走邊聊。把自己的心裡話一古腦說給老劉,老劉說,象你家這種情況只能委屈你家姑娘了。

李家姑娘模樣俊俏,心地善良,幹活又利索。老李大叔狠不下這個心來。可看到兒子,心又動了。無奈之下,找來媒婆說了自己的意思。

沒過兩天,媒婆過來說東莊王家兒子三十歲了,腿有些殘疾,願意換親。

到成親那幾天,姑娘哭了三天三夜。可為了家庭,為了哥哥。姑娘還是嫁過去了。

以後的日子怎麼樣,按照姑娘的話說,反正就是生兒育女過日子唄。


朱增林呀


[互粉][互粉][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以下就是轉親跟換親的意思和區別

換親

雙方父母為了節省錢財,各以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的兒子,俗稱換親。婚禮可以從簡,故多為窮苦之家。此俗在20世紀70年代個別地區尚有所聞。今已絕見。

轉親,

在我國某些貧困地方,還有一種古老的風俗,叫做“轉親”,如張家女兒嫁給李家兒子,李家女兒嫁給王家兒子,王家女兒再嫁給張家兒子,這是“三轉親”;另外還有“四轉親”、“五轉親”、甚至“六轉親”。這樣每家都可以省下給兒子娶媳婦的彩禮錢。但是,如果有一家不同意,其他幾家也轉不成;如果已經結婚,有一家離婚,其他幾家也都會離婚。因此,轉親的家庭之間構成一條“婚姻鏈”,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全鏈”癱瘓;而且,在農村如果一旦實行轉親,倘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很可能會鬧出人命。




互擺攤小哥陳瑞


何為“換親”  

  在中國某些村落裡也存在這種特殊的婚姻形式,傳統上稱為“換親”。換親是指“雙方父母各以其女交換為子婦,或男子各以其姊妹交換為妻”。換親一般是同代換親,但也有少數隔代換親的例子。

何為“轉親”    

轉親是指為避免由於換親所帶來的親屬稱謂混亂等問題,兩個以上家庭之間的未婚男女依次交叉為婚。從理論上講,參與轉親的家庭越多,越接近正常婚。但實際上,不可能有太多的家庭參加,因為在一個通婚半徑所及的範圍內同時找到多戶適合轉親的家庭是比較困難的,故這種婚姻通常是在3戶之間進行。由此看來,轉親和換親是同一種形式的婚姻,前者是後者的發展形式。轉親是一個更大的婚姻圈,參與轉親的家庭結成一個以婚姻為紐帶的封閉的親戚網。西村共有6組轉親婚,皆為3家交叉為婚。無論是西村還是其周圍的村落,調查者未聽說有3戶以上的家庭轉親的例子。

換親和轉親是一種以男子為本位、以家族延續為目的、以犧牲女子婚姻選擇為代價的婚姻形式,因而也是一種落後的婚姻形式。這種婚姻缺乏對女性的尊重,因此這種婚姻中的女性常常反抗。村民們向調查者提供消息說,換親、轉親形式的婚姻中,有的女性被逼瘋,有的女性被逼喝農藥而死,也有的女性被逼離家出走,這樣的悲劇時有發生。


古典傢俱娟


在我們農村,過去換親和轉親的都有,那時,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有的家兒孩子非常多,兄弟姐妹五六個,生活一般都很窮,男孩兒娶媳婦很困難,想要娶媳婦也只拿自己的女兒和別人家去換。

這和結親方式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換親

有張、王兩家,兩家各有兒女,雙方家庭生活都很困難,或者兒子有殘疾。兒子娶不了媳婦,這樣就會有媒人從中搓和,把張家女兒給王家兒子,換來王家女兒給張家當兒媳,這就是換親。

第二種是轉親

轉親和換親差不多,只是有原來的兩家變成了三家,也就是張、王、李三家。張家把女兒嫁王家兒,王家把女兒嫁李家,李家再把女兒嫁張家,這樣轉了一圈,各家給兒子換了個媳婦,這就是轉親。

這種結親方式對女兒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傷害,一般女孩都不能換到自己如意的郎君,不是年齡大就是殘疾。不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這種情況很少見了。


滄海一粟8227


你好,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換親和轉親的區別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換親和轉親。早在六七十年代由於農村生活水平條件太差了,再有就是思想落後,有這封建思想等因素。才有換親和轉親。首先,我先說說什麼是換親,因素之一,就是家庭條件不好,父母怕姑娘嫁出去兒子娶不到媳婦而斷了自家香火。之二換親有著親上家親的說法,自家兒女不會受到委屈。還有其他因素我就不在介紹了。舉例說明張家女嫁給李家男,李家女同樣嫁給張家男這叫換親。下面在說說什麼是轉親,所謂轉親首先與換親不同的是換親只有兩家結親,轉親是三家或是多家,一般三家的為多例,媒婆首先物色三家條件相當的農戶,再加上媒婆的三寸不爛之舌來促成轉親。換親和轉親的不同之處就是換親有血緣關係而轉親沒有,換親的小孩管男方叫舅舅也行叫姑父也行,同樣管女的叫姑也行叫舅媽也行。轉親沒有血緣關係親戚間該叫啥就叫啥。這就是換親和轉親的區別。現在基本沒有這種現象了,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封建迷信基本不存在了國家也強大了。好了不多說了,最後感謝今日頭條平臺希望越辦越好。





河北王哥


朋友你好,在過去的農村換親,轉親是農村的家常便飯,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只是

“窮”逼的,為了自己家後繼有人,只有犧牲姐姐,或妹妹給哥哥或弟弟換媳婦,或者轉媳婦。凡是換親和轉親都是找不到媳婦的。1男孩家裡窮找不到媳婦。2男孩有殘疾找不到媳婦。說一千到一萬這是萬不得已的事情。

換親是有兩個家庭把自己的女人一個換成媳婦。轉親是有三個家庭來轉媳婦,這樣以後生下的孩子會有姑媽和舅媽。可換親就不一樣了,有舅媽就沒有姑媽,有姑媽就沒有舅媽。這就是換親和轉親的區別。朋友我的回答你可滿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