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和不看書的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黑夜-酒-哃荇


關於看書和不看書的區別可從以下三個大方面分析,其中包含很多小角度:

往好裡說,區別如下: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腹有詩書,氣自華;
  • 毛委員不用槍,全靠讀書、寫文章。

往壞裡說,區別如下: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仗義多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

筆者個人之淺見:

  • 讀書得間接經驗,補直接經驗的不足;不讀書唯重實行,得直接經驗,補間接經驗的不足。
  • 光靠直接經驗則,不廣博;光靠間接經驗,則不實在。
  • 當然,古人也說:書到今生讀已遲。

根據“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的說法。讀書能轉人氣質和命運,但當其他四個要素太強或者太弱情況下,會影響到讀書這個因素的效用。

當然,讀書若通達世間法,也可能達到出茅廬即決勝的境界,如諸葛亮。

再者,讀書通達出世間法,也可能以此因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所謂:

  • 由聞知諸法,
  • 由聞遮諸惡,
  • 由聞斷無義,
  • 由聞得涅盤。

不讀書又不幹實事,那就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沒有了,形象為人,行旁生之道矣!


鼻菸客


看書與不看書的區別,我覺得我還是很有話要說的。因為我身邊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算是書蟲吧,每天除了該工作的時間,其他時間大多數都是泡在書本里,他是那種真的嗜書如命的,看的也是紙質書。有次我問他,現在電子書這麼方便,為什麼還要去書店花錢買書呢。他回答我說,電子書看著沒有紙質書舒服,翻書的時候那種感覺是電子書沒辦法體會到的。

我身邊還有另外一個朋友,是一個重來都不看書的,應該說是一個討厭書的人,他對於書本所表達得東西都稱為,紙上談兵。他說一個人的成長和未來,並不是看幾本書就能被改變,而是要每一步都去實踐,才能得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經常接觸下來,我則發現了他們兩個人的優缺點,現在總結以下給大家,不過咱們首先先說明,愛看書與不愛看書,並不能成為權衡他們的標準,只能是作為參考

愛讀書的朋友,

做事謹慎,說話禮貌,思想活躍,口才也比較好,判斷事物的發展也是有比較清晰的理論。總的來說,算得上眼光比較遠。

但缺點是:做事理論用事,權衡利弊心裡嚴重,疑心也很重,導致經常錯失良機。

不愛看書的朋友,

雖然做事也謹慎,不過話說粗鄙,過於相信經驗論,導致剛愎自用。說話有時候不經腦子,容易對人造成傷害。

不過心胸寬廣,不記別人的壞處,不以利弊衡量事物,遇事敢於走在前面,勇氣十足,遇到挫折也不會容易氣餒。懂得把握時機。

總的來說,看書與否都各有其特點,並不是看了書就能成就大事,不看書就永遠卑微,終歸是看點書,總是沒有壞處的。畢竟書雖然不一定能成就你的未來,卻能讓你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都知先生


我上大學去買燒烤,燒烤攤老闆說,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學了這麼久都學了什麼。每天有飯吃有學上,圖書館那麼大,還動不動覺得生活沒意義,我看還是遊戲打的太多。

我就微笑了一下。

他說,你還別不信,你看過唐吉訶德麼?

我說,看過啊。

老闆興趣濃厚了起來,給我講他就看過幾本書,愛不釋手,以前太窮,現在太忙。最喜歡的就是唐吉訶德。我們討論了一會書裡搞笑的內容,說到他把書的故事當真實的時候做出的癲狂事。

燒烤好了,我就走了。

老闆很開心,說這麼久,終於有個大學生和他聊聊這本書。

這種感覺我覺得自己特別能理解,小時候大家開開心心拿書互相交換,聊天討論。沒人去說中心思想,沒人覺得是為了什麼。那時候真開心啊。

突然有一天,別人看著我拿書,都會問,讀書是個好習慣,你怎麼養成的,怎麼堅持的。那以後,我就很少再和任何人討論一本書了。

這件事我印象特別深,讀書就是一種樂趣,不管對方是清潔工,生意人,教授,讀書本身應該是開開心心和別人聊聊天,就像討論一下電視劇一樣。並不會讓任何人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讀書和成功學掛鉤了,我覺得單純的只是快樂而已,只是樂趣而已。看書和不看書的人的區別,就是看書的人只能和看書的人討論一本書,而不看書的人可以和另外一部分人討論高爾夫羽毛球健身或者隨便任何一個自己的愛好。



木易那個楊


1、經常看書的人談資更多

這點很明顯,因為書讀多了,知道的事自然也變多了。比如我之前對臺灣很不瞭解,後來讀了一本臺灣的70後寫的書,通過他的文字,瞭解了臺灣不少有意思的事。

我記得書裡有一處寫到97年競選臺北市長時,陳水扁為了籌集選舉經費,搞了一次義賣,義賣的東西是一頂墨綠色的毛線帽。結果這頂原諒色帽子竟然成為了當年的流行單品,被全臺灣的年輕人哄搶了……

2、經常看書的人更瞭解現象背後的道理和原理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事,背後其實是有經濟學、心理學等原理在的。讀過相關書籍的人,就會因為知道這些原理,而看到事情的本質。

比如說KFC把一個漢堡定價16塊,包含這個漢堡在內的套餐定價為20塊,這時你就不大可能會去選擇漢堡,而是會選擇套餐。你會覺得沒錯啊,因為套餐便宜啊,所以我當然選套餐。其實這背後就有一個叫“錨點效應”的原理在。

漢堡的16塊定價就是錨點,你一看到它,就把它作為參照點了,而以它作為參照點,套餐20塊當然很便宜。也就是說,人家給漢堡定價16塊,就是為了讓你買套餐的。

你要是找中介買房子,假如你看好一套房,中介八成會主動給你找同小區的其他幾套房,並且會先帶你去看那些在你看來不咋地的房子。為什麼這麼做呢?就是為了讓一個性價比較差的房子作為錨點,這樣你再去看自己想買的房子,一定覺得自己的眼光和選擇特別好。一高興,這筆交易就成了。

這種原理還有很多,比如推銷下我的一個4千贊答案:什麼是知識的詛咒?

3、經常看書的人更敏感,也更富有同理心

經常看書,尤其經常看文學書的人,心思會比較細膩,對身邊發生的事會比較敏感。他們更容易去為別人著想,這是因為他們在文學作品中見識到了太多的靈魂。

不管是葛朗臺這樣的吝嗇鬼,還是堂吉訶德這種別人眼中的瘋子,讀書多的人都見識過,他們看過大師筆下的故事與人物,因此對人性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也就更富有同理心。

4、經常看書的人能夠包容不同聲音

這一點是上一點的延伸,讀書越多,人其實是越寬容的,而讀書少的人,在觀念上則容易表現為保守與專制。

比如我們讀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的觀點和我們自身的觀點不一樣,讀書多的人會去想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他的觀點對不對,有沒有可以吸收的地方。

而基本不讀書的人,很難去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

知乎的評論中不是經常出現“三觀正”這種評價嘛,可是現實中,很多人並不是站在客觀角度來評價其他人的三觀的,他們通常有一個簡單粗暴的評判標準:和我的三觀一樣,你就叫三觀正,和我不一樣的,就叫三觀不正。

讀書越多的人,越清楚自己的貧瘠,而基本不讀書的人,反而容易認為自己的靈魂是豐盛的。

5、經常看書的人重邏輯,不容易被情緒帶偏

現在的熱點事件太多了,應接不暇的,吃瓜群眾很容易被情緒給帶偏。

以最近的郭敬明事件為例,當李楓的那篇文章出來後,網民幾乎一邊倒地站邊李楓,討伐郭敬明。

有人說,這件事只可能是真的,因為如果是假的,那麼李楓一定會身敗名裂。

這個邏輯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賭上了自己的前途和聲譽去證明一件事,那麼一定可以說明這件事是真實發生的。

可是,這個邏輯真的百分百正確嗎?不一定,因為人類不是一個百分百理性的動物。

事實上,即便這件事有99%的可能性是真的,但是目前來看,這也只是一面之詞。我本人也不喜歡郭敬明,但我只看證據,不看情緒。

李楓想扳倒郭敬明,還是抓緊拿出點證據來吧。

6、經常看書的人好奇心與求知慾更強

一個人經常看書,除了專業或職業上的原因,就是因為愛看書。為什麼愛看書?因為書中的世界實在是太精彩,太繽紛了。

愛看書的人,不管多大,都還抱有孩童時期那種旺盛的好奇心,我們對世界有很多不瞭解,所以我們想去知道。

我原先是隻看文學和哲學的,後來又去讀了天文學方面的書,因為我對宇宙太感興趣了。再後來我又去讀心理學,讀經濟學,讀歷史,越讀越發現自己太淺薄了。

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而面臨的問題卻是無限的,我並非要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只是想知道一些事的真相是什麼。當你從書中瞭解了一件不曾瞭解的事,懂得了一個不曾懂得的道理時,那種喜悅感是難以言表的。

7、經常看書的人會更客觀地去思考一件事

說實話,一個人想要做到客觀是很難的,我們都是主觀而自私的,但是讀書多的人會刻意讓自己抽身出來,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審視問題。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在帶有強烈情緒,或與自身利益過分相關的時候,人就戴上了有色眼鏡。讀書越多,你就越有勇氣,也越有自覺去摘掉這副眼鏡,因為你知道它正在矇蔽你的雙眼。

我自己是一個每天都讀書,每個月都買書的人。從今年3月份起,我每天下班後還會堅持寫一篇公眾號文章,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記錄自己讀書的收穫。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最後說一句:一個沒有輸入的人,未來是很難持續輸出的。


讀書是福


看書的人和不看書的人的最大區別是思考問題、處理事情不一樣。

舉個例子:拿我和我哥哥比較一下。

我愛看書,我哥哥不看書。

關於股票,我看了差不多一年的書。進入股市,小心翼翼,不碰市盈率高,不碰市淨率高的股票。生怕選錯了公司造成大的損失。

我哥哥在A股4000點的時候,也來到了中國股市。

我大吃一驚,說哥哥你啥都不懂依據什麼買賣股票呢?

哥哥驕傲地說,我依據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買賣。我聽了無語。

我說4000點很多股票都漲高了,你為啥2000點時不來呢?

哥哥說現在是牛市,要漲到6000點以上。

我告訴哥哥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趁你現在有贏利,早點離開股市吧,不然股市大跌你會虧本金的。

哥哥不聽我勸,我又打電話告訴嫂子:股市有風險,你們又不讀書,最好不要玩股票。

後來,股市迎來了大跌。我買的銀行股也受連累。我堅決地清倉了。我也告訴哥哥清倉股票吧。哥哥說股票跌停了,賣不掉了!

結果我獲利了結,哥哥虧損離場。

當然不以輸贏論英雄,但讀書和不讀書,最大的區別是思考問題,處理事情不一樣。



四川大海


你今天的氣質裡包含著你見過的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讀書,是打開人的認知的一把鑰匙。

書籍,是人類精神文明活動的結晶,是一個作者深層次思考的行為結集。讀一本好書,等於和作者進行了一次深層次的對話。有益的書籍,能夠讓你看到從前沒有了解到的世界,觸發你對新世界的思考。

讀書很重要,“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真的不是空穴來風,現在這個社會,知識太重要了。一問三不知的人通常被稱為:沒文化真可怕,這不單單是種調侃和戲謔!

書讀的多,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會越發對自己感到不滿。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給世人留下了這樣一句震耳發聵的名言:一個人真正生慧,是從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之後才開始的。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經常自省的人,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心智。只有自己清醒了,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瞭解自己,繼而更好地把控好自己的人生。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同哲人做一次深度交流。一個人書讀的越多、把書中的道理領悟的越透,自然就會比讀書少的人擁有更多的人生智慧。

當然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懂得的人生道理很多,就一定能過好自己的人生。對知識的汲取和轉化,靈活運用很重要。“書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別人悟出的道理,是“死板的”,是不完善的,因此不能完全套用在自己的身上。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多讀書是獲取知識的一條捷徑,實踐才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標準。

經常讀書的人涵養更高。

書中會告訴你什麼是社會責任、什麼是家庭責任、什麼是包容等等。讀書多的人,更容易看清事情的本質,從而對一些事件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產生一種與常人不同的氣質。

讀書多的人眼界更廣。

“書中自有黃金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你不可能都親眼看到,只有通過讀書你卻可以發現更多的奇聞異趣。讀書讓人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讀書讓人明白:學海無涯,永無止境。只有通過讀書,我們才能學會理性地去看待一件事物。明白了凡事都有兩面性,要深層次地去理解與考慮遇到的問題。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閱讀的書多了,腦袋裡放著知識,你的底氣才會足。你的人生底色才會更加絢爛。


自由行走的你


看書和不看書的人,確實有很大的區別




最近一段時間,我常往圖書館裡跑,一坐就是一下午,看的書也很雜,王小波的,渡邊淳一的,雨果的,狄更斯的......我常在文章裡講,人要多閱讀,多看書,這能幫你打開局面,能讓你收穫到很多東西。






但不少讀者反饋過這樣的情況:書看得不少,但得到甚少,感覺有些浪費時間。相信有這種感受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我認為原因有:

1. 書質量不高;2. 自己沒有思考;3. 認知水平差,還需提高;4. 書讀的還不夠,尚在積累期。




之所以提這一茬,我是想說,別質疑看書這件事,看書和不看書的人,往往是兩種人生。那麼看書和不看書的區別呢?


1.看書打開人的認知


書是一個作者深層次思考的結晶,讀一本好書,等於和作者一次深層次對話。雖然出版越來越商業化,但讀書多的人也會有能力去甄別對自己有益處的書。有益的書,能夠讓你看到、想到以前沒有了解和知曉的世界,促發你對世界新的思考。





2.豐富你的談資


看書多的人,他(她)的內心世界是豐滿的,和不同的人接觸,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談資,建立鏈接,這是每個人都應該修煉的功課。




3.人生更圓滿


我曾計劃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可以和朋友暢聊、旅行,當然,一本好書也可以讓我獲得內心的滿足。有書陪伴的人生將會更加圓滿。





尤其對於當下的年輕人,如果長期保持閱讀的習慣,你的生活、職場和人生,都會變得不一樣。書會讓你更加通透、明亮。



當然,身處一個聲音越來越嘈雜、知識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擁有閱讀時光,顯得有些奢侈,借用蔡康永的一段話,和大家共勉,願我們的生活都充滿書香。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水流芳2019


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也是人類進步前進的階梯。

經常讀書的人,整個人都自信樂觀開朗,有著積極的生活態度,在工作和學習中,也走在別人的前面。他們有對這個世界充分的認識,時刻都在充電,自己也就有著充分的準備,他們不擔心失業,不擔心物價上漲,因為這一切好像就在他們的完全掌控之中。因為愛讀書、愛充電,不出門也能知天下事,從而使自己生活在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的精彩人生中!

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那些不愛讀書或不讀書的人。他們的生活總是一層不變,像井底之蛙,思想品德與社會脫軌,對生活沒追求、對家庭沒有責任感!也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安於現狀!因為他們把大多數時間都用在看電視、玩遊戲、看小說、刷朋友圈等等這些沒有增值的娛了!使自己成為了被時代淘汰群體中的一員!

古人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算我們喜歡過著那種樸質的生活,但,沒有收入或者收入很低的話,在這個物價飛漲的社會,怎麼生存下去呢?知識改變命運,不學習,我們就只有等著被這個社會淘汰,一些新的事物我們就沒有辦法去觸碰,永遠只能走在大家的後面;不學習,我們可能和別人溝通都困難,一個簡單淺顯的道理都不明白,在家人和同事眼裡就是一個無法溝通的人。想想這些,都挺可怕的!

朋友趕緊找出空閒時間拿起你的書本吧,不管什麼領域的都可以!人活到老,學到老。






樂享圈


書讀的越少,越容易對別人不滿;

書讀的越多,越發會對自己不滿。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也給世人留下了這樣一句震耳發聵的名言:一個人真正生慧,是從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之後才開始的。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何謂“知”?孔子是這樣解釋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謂“自知”?通俗點講,就是“認清自己、瞭解自己、能把控好自己”。

一個人若沒有認清自己,就做不到了解自己,更不能把控好自己。無法認清自己的人,在社會上其實很常見。甚至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也都曾經有過這樣一個階段。

沒有認清自己的人,通常都會有以下這些行為表現:自高自大、自吹自擂;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獨斷專行、固執己見;夜郎自大、剛愎自用;心高氣傲、趾高氣昂;自命不凡、不可一世…

以上的這些行為,是一個人內心無知的外在表現。無知者無畏,無知者被一葉障目而不知道山外還有山。無知者總是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裡,自娛自樂自鳴得意。

無知者之所以無知,無非就是書讀的少了、路走的少了、牆撞的少了、挫受的少了。無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不願意通過反省與自查去重新認識自我,所以他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弱點與缺陷。

有個現象不知大家留意了沒有,每年高考一結束,一些學霸們總是會認為自己考砸了、沒發揮好、估分普遍偏低。而有一些普通的考生卻會認為考題並不難、自己發揮正常、估分普遍偏高。

這種現象,我是否可以這樣去理解:估分偏低的考生,都是平時書讀的比較多的;估分偏高的考生,都是平時書看的相對少的。呵呵,個人之見,不喜勿噴。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老夫子為什麼要教育我們每天都應反覆自省呢?自省就是為了自醒,自我覺醒。只有經常會自省的人,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心智。只有自己清醒了,才能真正的看清自己、瞭解自己,繼而更好的把控好自己的人生。

讀書越少,越容易對別人不滿;讀書越多,越發會對自己不滿。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同哲人做一次深度交流。一個人書讀的越多、把書中的道理領悟的越透,此人自然就會比常人擁有更多的人生智慧。

當然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懂得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就一定能過好自己的人生。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告訴我們:書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別人悟出的道理,它是不夠完善的,所以不能完全套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自己親自實踐才行。

永遠記住:多讀書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實踐才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標準。


牛哥談人生


我是個非常愛看書的人 身邊卻多是不愛看書的人 總感覺迂到事的時候就表現出不同來了。

愛看書的人 思路比較清晰 思維比較活躍 語言表達能力強 表述起來有羅輯性 並且態度冷靜 出言文雅 舉手投足注重文明 但是看問題往往過於理論化 判斷問題過於理想化 這麼一來 其結果是秀才迂見兵 有理說不清。而不愛著書的人 人家有事說事 有理講理 一旦不佔理了 能以氣勢壓人 當然也有混蛋不講理 胡攪蠻纏的 那就是氣死活人不償命的主兒。

總結起來 愛看書的人生活比較精緻浪漫 有點兒小資 而不愛看書的人比較粗曠務實 也很重義氣。各有千秋 各有各的活法 絕不存在好壞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