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師為樵夫斷絃摔琴,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己友情

導讀:古語有“高山流水”

一詞,出自《列子》《呂氏春秋》。其意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是詠贊山水之詞,其實真正用意是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難覓的意思。我們可以深入解析一下,為什麼一個“高山流水”之詞,卻不關乎山水,而關乎知己。

樂師為樵夫斷絃摔琴,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己友情

高山流水國畫

《呂氏春秋》中有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名為俞伯牙的樂師,在晉國為官。俞伯牙自小研習音律,琴技精湛,聲名在外。俞伯牙琴技雖已聞名天下,但是一直追求精益求精,總感覺自己彈奏的曲子缺少靈魂,相當於處在一個瓶頸期,距離登峰造極還有很大的差距。


俞伯牙的恩師成連知道後,讓他前去東海蓬萊山仙境求學,多與大自然接觸,看高山巍峨壯闊,大海洶湧澎湃,走過天涯海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生命和人間冷暖。伯牙尊師命前往蓬萊,走遍山川大河,觀四季更替,風雲變幻,碧浪磅礴,鳥獸嘶鳴。在大自然生命的奇妙之中頓悟,彈琴音隨意轉,終悟得大自然的樂章與琴音融合一體,琴技更加爐火純青。

樂師為樵夫斷絃摔琴,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己友情

俞伯牙與種子期

後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修樂譜,夜間乘船遊覽而下,於漢陽江口遇驟雨,風起雲湧,江水大漲,遂停於江邊。雨過天晴之後,風平浪靜,月色皎皎,杜鵑夜啼,伯牙對著清風明月有感,思緒萬千,對著江水取琴彈奏。伯牙專心彈奏,琴音繞耳,曲尤未終,漸入佳境之際,琴絃斷裂,後發現有一樵夫立於岸邊,聽著琴音沉醉不已。俞伯牙本是晉國上大夫,又是樂師,是名流風雅之士,見樵夫,心生不喜。彈琴之人最忌諱絃斷,被一鄉野之人打斷自己彈奏的性質,很是不悅。但見樵夫談吐不凡,態度不卑不亢,知自己一葉障目了。當即請樵夫移駕上船,對坐彈琴。俞伯牙琴音高亢,樵夫便道:“峨峨兮若泰山(此調仿若雄偉而莊重的高山!)” 暗指伯牙意在高山。俞伯牙彈奏曲調變得悠遠綿長時,樵夫又說:“洋洋兮若江河(如綿延不斷的長江流水般源遠流長!)”,知曉他志在流水,幾句話便闡盡伯牙心中的憂結與志向。

樂師為樵夫斷絃摔琴,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己友情

俞伯牙與種子期

俞伯牙一曲終罷,驚歎不已:“先生當真無愧為知音啊!”自己苦心鑽研琴技,雖已悟得與自然相融合,被世人稱讚登峰造極。但是以往以情入琴聲,並無人知曉心意,無人可說,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野樵夫居然聽懂他了的琴音,並與之共鳴。遂問於樵夫,曰名為鍾徽,字子期。相邀對坐,與之舉杯暢飲相談甚歡,相見恨晚,當即結拜兄弟。而後伯牙即興彈奏樂曲,不管伯牙彈的是何曲子,鍾子期都能道出伯牙的所想及彈奏的心境。


伯牙琴藝高超,子期對音樂有著很高的鑑賞能力。伯牙彈琴入情於樂曲中,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對琴音的理解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漢陽江口,知音對坐一夜開懷暢飲。惺惺相惜的二人就此約定,來年中秋再於此地相會,不醉不歸,後各自揮淚拜別。

樂師為樵夫斷絃摔琴,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己友情

俞伯牙與種子期

來年期至,俞伯牙如約而至漢陽江口,卻未曾見到鍾子期赴一年之約,呼喊知音許久未得迴音,獨自坐於江邊,彈琴相候。後來輾轉跟一老翁打聽,知悉鍾子期因病早亡,留夙願將其葬與漢陽江口,在此等候伯牙。俞伯牙悲痛不已,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聽懂他琴音之中的志向所在,無人能聽琴音與之共鳴,曰“天不該滅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天下可以無伯牙,不可以無子期啊!可憐我一輩子才遇到這一個知音,竟先我而亡啊!天地不公呀!”


  • 伯牙尋於鍾子期的墳前,為子期彈奏了一曲初遇時的《高山流水》,琴聲嗚咽,如訴如泣。可惜再無人可以聽懂他曲中何意。曲終作罷,挑斷琴絃,摔瑤琴於子期墓前,伯牙曰:“我唯一的知音已經離世,再彈琴也無人聽懂,要這琴無用。” 終生不再鼓琴。是以有詩曰: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誰堪聽?

後得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千古佳話。 “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後人常用"高山流水"比喻摯交的感情,以及琴瑟相知的知音。常用“高山流水覓知音”來詠贊伯牙與子期的知音之交,高山流水易譜,世上知音難覓。

樂師為樵夫斷絃摔琴,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己友情

俞伯牙與種子期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 伯牙本為士大夫,高官俸祿,琴藝高超,風雅無邊。俞伯牙原本自詡清高,對樵夫鍾子期是不屑一顧的,鄉野樵夫怎麼會懂得知己的琴聲?聽懂了樂曲之間與自己情感的共鳴?此間身份懸殊,差距明顯。伯牙身居高位,想必也是有些自視清高、恃才傲物之的脾性,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會感到孤獨,才會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這兩人在封建社會本是一生都毫無交集的,卻因一曲遇知己,因一知己摔琴絕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遇不可求,與何身份毫無關係。在表達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時,也在一定程度暗喻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有志之才企盼明主知遇。期待有成為自己知音的諸侯王公,一展鴻鵠之志。也暗諷階級制度森嚴的時代,很多人一生因身份等級貴賤劃分,懷才不遇而汲汲無名,多少人如伯牙一般,絕弦不出,有的或隱身市肆,有的則終老山林。


“伯牙絕弦”

則喻指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以示悼念,泛指悼亡。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此等情懷,古往今來,有幾人如此?一切盡在不言中。伯牙的絕琴明志,為子期更是為自己,登峰造極的琴技絕弦,當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會。也暗諷階級制度森嚴的時代,人人平等,無等級貴賤之分。

  • 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
樂師為樵夫斷絃摔琴,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己友情

俞伯牙與種子期

人間得一知己足矣,伯牙無子期,縱使琴藝再高超,無人聽懂伯牙內心所感,無人共鳴其心志,何其孤寂才會絕弦摔琴。 一樂師與樵夫的佳話,千古知己友情,無人不羨慕。

後人感其情誼深厚,於漢陽江口,築館紀念,稱為琴臺,又名俞伯牙臺,現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蹟勝地。立詩與子期墓前。

《無題》伯牙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