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促成“健康經濟”,購物中心準備好盤它了嗎?

“焦慮”促成“健康經濟”,購物中心準備好盤它了嗎?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隨著經濟的增長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精細。

近幾年,健康經濟的的逐漸升溫,促使嗅覺敏銳的商業大佬們,紛紛投身於“健康經濟”大航海時代,謀劃企業新思路。前有恆大進入整形美容、後有萬達投資1440億元佈局高端醫療......大資本的涉足也讓人看到了“健康經濟”未來發展的豐裕潛力。特別是疫情過後,可以預見“健康經濟”將愈加成為關注的熱點,健康的消費理念也必將引領時代的潮流。

不同年齡段

對健康消費的投入不同

據丁香園和《健康報》社聯合併發布的《2019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通過對5萬多人的健康態度和行為進行研究,96%的公眾表示,自己存在健康問題,變得更願意為健康花錢,並帶動了如空氣淨化器、營養補充劑、健身產品等健康消費的迅速增長。

其中年輕人成為健康消費的新主力軍

  • 具體來看,90後對健康表現出了廣泛關注,面對職場和生活的壓力,他們普遍存在腸胃系統、睡眠、心理等問題,對於保健類活動的要求也持續增多,如足療、按摩、洗浴等。同時,90後對於減肥塑身、美容護膚的需求也明顯高於中老年人。

  • 相比之下,80後多處於為人父母的人生階段,他們對家庭用藥、母嬰育兒健康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且相較於其他年齡層,80後購買醫療險和在線問診的比例最高,數據表明,很多80後在幫助家庭成員共同管理健康狀況。
  • 70前和70後人群,更關注血糖、血脂、血壓、癌症等慢性病知識。隨著年紀增長,他們進行體檢的比例逐漸提高。比如,70前定期體檢的人群比例達到61%,而90後每年定期體檢的人群比例只有30%。

健康概念悄然“蔓延”

風口業態翹首以待

隨著對健康生活宣傳的加深,更多的人接受健康的思想和其重要性,卻出於各種原因很難實施和堅持,甚至根本無處尋找幫助,在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裡,服務於人的基本健康產業,卻有太多的空白和不足,健康經濟可以說已經成為未來消費行業一個巨大的風口,消費的需求或將促市場重視起對這些業態的佈局。

美容美體

現如今在美容服務行業,健康、養生的概念逐步普及並影響各類美容會所、美容中心等紛紛轉型為美容養生館、SPA養生會所等,同時引入包括身體按摩、艾灸等以健康調理功效主要的輔助產品。健康養生不僅成為美容行業的主流趨勢,更形成一種特別的關乎身心健康的文化養成。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男性朋友也意識到外表的重要性,愛美不再只是女人的特權。一直以女性為主導的市場也出現了新的態勢,男性參與度正在逐漸提高,觀念的轉變也為美容美體業態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環境。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有機”餐飲

生活條件的升級,使消費者的飲食結構也從吃的飽、吃的好轉變到了吃的健康的階段。

近年來,許多高端餐飲都在掙扎轉型,美味卻不健康的快餐似乎不再是年輕人的心頭好,以“健康有機”為主題的餐廳品牌卻能在當下迅速走紅。如4年開業24家門店湖北本土品牌U你天然調味餐廳,就是以走無雞精、無味精、無添加的健康路線而圈粉無數的代表。煮飯、備菜、烹飪等全透明式的操作也使消費者愈加“安心”,除此之外,礦泉水代替自來水、改造餐廳無油煙環境等舉措也是目前眾多傳統餐飲品牌改良的方向。

數據顯示,全國中式快餐門店數量在一線城市減少了14%,以沙拉、雜糧、三明治、水果茶為代表,主打符合年輕職場人營養和健身需求的“輕食”開始風靡,美團數據顯示,2018年輕食類消費訂單量同比增長75%,輕食類門店的數量也從2017年底的600多家迅速增長到目前的3500多家。90後“養生青年”的群體崛起,“健身+吃草”成為日常生活搭配之一,輕食不僅是一種吃法,更演變成了一種健康概念。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運動健身

健身房、瑜伽館、舞蹈教室...幾乎成為了每個購物中心的標配業態。目前國內一線城市運動健身類業態的會員滲透率遠低於亞洲發達國家,而且每年健身卡持有人數增速保持在10%左右,毋庸置疑這將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市場。

據相關研究顯示,不同細分類型用戶擁有不同的運動健身訴求,消費水平也不相同,其中突出表現在對智能科技應用融合上。用戶期待智能服務升級,尤其是運動數據的應用和反饋,如樂刻、超級猩猩、keep等新型運動健身品牌衍生的諸多產品就很有效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基本蔓延至年輕的消費群體之中,逐漸撼動了傳統健身房的地位,不難看出智能科技+個性化服務的有機結合才是未來行業升級的必然趨勢。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康養保健

隨著現代人對健康訴求的增加,預防、保健類產品的消費也持續提高,出入藥店或康養類保健品店如北京同仁堂等門店已稀疏平常。

據主流電商保健類產品成交額調查顯示,2019年已突破450億元。這類消費者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6-45歲,其中66.1%處於已婚狀態,90.3%的用戶購買力歸屬為中等或高收入人群。16-25歲的用戶成交額佔比從5.3%升至6.0%,16-25歲的用戶成交額同比增長36.9%。在滋補養生類目中,燕窩成交額佔比接近三成,獨佔鰲頭;阿膠、養生茶飲、人參、西洋參等成交額也超過類目的一成。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醫療+商業”

或成未來商業地產主流模式之一

消費者對於醫療環境的增值需求,給商業佈局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方向,目前世界各地的商業體都在積極佈局醫療業態,但在在國內,這一部分的規劃暫且處於起步階段,可填補空間還非常充分。

2017年底,杭州大廈501城市廣場引進“共享式”醫院的模式,使人眼前一亮。項目引進MedicalMall(全程國際健康醫療管理中心),由新解百集團、浙江迪安診斷、百大集團聯合成立,其9-16層精選了行業內知名的齒科、兒科、中醫、眼科、醫療美容、婦科、五官、運動康復、疼痛管理、睡眠管理、心理諮詢等11家各類專科診所,以及思妍麗A+美容健身中心,17-22層則是與邵逸夫醫院聯合打造的“邵逸夫國際醫療中心”,是國內首家將健康醫療和零售商業完美融合的樣板之一。

對於消費者而言,去商場要比專門去大機構看病方便得多,且多元服務本就是商業發展的趨勢,作為新興業態,醫療業態已悄然入駐全國各大購物中心。在未來,消費者在購物中心吃喝玩樂的同時,或完全可以做到把健康問題也一併解決。

齒科門診

研究統計發現,齒科門診、產婦產後健康管理中心、體檢中心、醫療微整美容中心乃至寵物醫療中心是我國最為常見的購物中心醫療業態,其中齒科門診佔比更是遙遙領先高居第一。在90年代末,民眾對口腔治療的概念還只是停留在牙疼才要看醫生,對口腔護理不夠重視,如今美牙、潔牙、矯正的廣告已經屢見不鮮。

與其他醫療項目相比,口腔醫療項目的操作相對簡單,風險事故率較低,對跨專業團隊和大型設備的要求也不高,擁有就近的消費群體,適宜商業化發展。在市場需要和政策利好的雙重作用下,截至目前中國民營口腔醫院和口腔診所已經超過8萬家,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0%,因此牙科門診也成為了率先遍佈購物中心醫療業態之一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孕產養護

當下90後開始進入食補、養生、運動、醫療等“惜命”狀態,其中90後的媽媽們更是從備孕到懷孕再到生產都已經開始操心。選擇去更專業的大品牌如藍絲帶、時尚媽咪等養護中心享受月子護理、產後修復、母嬰護理、藝術薰陶等高品質、一站式的產後服務成為了新一代“媽媽”所熱衷的選擇。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某種程度上,做孕產養護服務,會給他們帶來實際的效果,他們期望在“惜命”中收穫一種精神和心理滿足感。能夠明顯感受,90後媽媽們越來越願意為健康買單,在自身健康的消費上更捨得花錢,於此可預見其將帶來的孕產養護消費板塊的增長。

復健、老人服務

由於中產及富裕人群的崛起,越來越多人非常迫切改善現有醫療服務。根據《中國富裕人群調查報告》,有86%的精英人士對現有醫療服務表示不滿,迫切需要專家進行治療、希望擁有完善的術後康復和專業家庭護理。而且,這類人群消費力強,對費用不敏感,更關注醫院設施環境、醫生素質和診療效率等問題。康復類機構在我們國內嚴重欠缺,但這一類機構在基層百姓中的需求比例卻是極高的,擁有著龐大的潛在客群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另一方面,截止到2017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2.4億人,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1.58億人,新增60歲以上的人口首次超過1千萬,今後將按一千萬為基準往上增長,老齡化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界前所未有。而養老院的不足,嚴重缺少針對老年人健康服務的問題也逐漸暴露,老齡化的巨大需求,加上養老上升為國家政策,未來,養老服務可能佔據中國醫療地產的半壁江山。

體檢篩查

此次疫情的爆發,可謂舉全國之力,健康行業管理者更加知道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性,促使人們進一步增強了健康體檢意識,對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人們對健康體檢的需求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健康體檢市場隨之也在快速升溫,健康體檢行業步入快速增長期。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根據相關數據,美國、日本與德國的健康檢查率已經高達73.4%、74.2%和96.9%,相比境外健康體檢行業而言,我國專業健康體檢行業起步晚,屬於朝陽產業,健康體檢的覆蓋率還很低,可提高空間還很大。體檢行業仍以醫院等醫療機構為主,民營機構作為新興勢力,正在快速崛起,隨著我國的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健康體檢的需求還將進一步提升,健康體檢市場規模還將進一步增大。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相較於國內,國外購物中心與醫療診所的結合則更加成熟。以美國為例,有超過30%的醫療診所選擇進入購物中心,平均每個購物中心有兩個以上的醫療服務商,在一些發達國家購物中心,商業與醫療的結合也已成為一種常態。日本、新加坡、阿聯酋等國家已在購物中心建設健康城,引入大型醫院、醫療教科培及護理中心。

“焦虑”促成“健康经济”,购物中心准备好盘它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