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錯啊?”初中生“14÷2=7”被老師打叉,求平均速度問題

各位手機控朋友們一定會經常活躍於各種某音、某博、某公眾號平臺上吧,那當然肯定也會看見過很多出糗的學生作業,以及搞笑的各種各樣段子,不得不發出一聲感嘆,現在的學生孩子們真的是腦洞多多,有很多特別的想法。自然而然,關於小朋友們你做題寫作文的各種有趣兒故事,作為他們的家長,肯定能說上好幾天,說上好幾回。

“明明沒錯啊?”初中生“14÷2=7”被老師打叉,求平均速度問題

這不,最近王女士聊起了自己的兒子某道數學題目,到現在為止,她還覺得特別的奇怪,還是很想不通到底是為什麼。上週的週三,在一家人準備開始吃晚飯的時候,兒子要問王女士一個數學題目,必須做完了再吃飯,王女士沒有法子,只好幫忙看看,但她很好奇,兒子數學向來很好,怎麼今兒那麼困難,王女士也是有好奇心的,所以,就一手接過兒子的作業本,仔細看完題目後,王女士又多看了一遍,還是沒整明白,到底是哪裡不對,步驟什麼的都清清楚楚,沒錯啊,為啥跟答案對不上。上山速度6,下山速度8,求平均速度。孩子答:6+8=14,14÷2=7。所以平均速度是7。

王女士趕緊到網上尋找答案和詢問老師,這才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原來啊,答案是分數,不用將分數化成小數。王女士的兒子,多此一舉,這個題是這樣的:上山速度6,下山速度8,求平均速度,老師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第一步是把公式在草稿本上給寫出來了,是平均速度=往返路程÷往返時間;第二步,把路程當做單位"1"來求,分別是"6"和"8";從而算出第三步,也就是上下山的時間,上山時間:1÷6=1/6(km/h)、下山時間:1÷8=1/8(km/h)最後一步是平均速度2÷(1/6+1/8)=48/7(km/h)。但是王女士的兒子卻將每個分數都化作了小數,而且還進行了四捨五入,所以才會導致這道題沒有全對。可王女士卻覺得,兒子這樣做沒有錯啊,題目上也沒有要求說不能四捨五入,數學的思維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師聽了過後,想想的確是很有道理,表示今後會更加註重不同孩子的不同思維。

“明明沒錯啊?”初中生“14÷2=7”被老師打叉,求平均速度問題

從一到數學題目中,我們便能看到孩子的與眾不同,思維的活躍,那我們作為父母,還應該從哪些方面注重孩子的能力呢?


1、獨立思考

我們可以從上面的事情中發現,孩子的思考是很獨立的,數學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它很考驗孩子思維邏輯,讓孩子學會去獨立思考數學問題,比得上你在一旁指導他要好得多,為什麼呢?因為他可以通過他自己的獨立思考,產生新的辦法去解決,而不是被侷限於數學的條條框框的公式,只有在數學的知識裡,獨立思考,產生自己的答案的孩子,才更加具有富有獨特味道的創新能力。

“明明沒錯啊?”初中生“14÷2=7”被老師打叉,求平均速度問題

2、能夠結合方法

雖然說數學講到哪一個知識點,就要學會在作業中去用到它,但是並不是說,一個知識點只能解一個題的,不同的題型,有著不同的辦法,還有的題目,你必須學會運用多個知識點來進行解題,否則你死於一個知識點,是怎麼都解不出來的。因此,能夠把學過的知識點都結合在一起,發現它們的相同之處,那麼你在考試的時候,是佔據了大優勢的,肯定可以得到高分。

“明明沒錯啊?”初中生“14÷2=7”被老師打叉,求平均速度問題

3、找到問題

現在的數學題目,很多都是給出公式,然後要證明推理出來的,這就很考驗學生的找到問題的能力了。我們都知道反證法,那麼,在找不到問題的時候,就進行反證明,發現什麼條件是有的,什麼條件是沒有的,最後反證明到已經給出來的條件,緊接著就可以得到解決的辦法了。

“明明沒錯啊?”初中生“14÷2=7”被老師打叉,求平均速度問題

養成好習慣,鍛鍊好思維,總是可以解決出生活中的問題的,還有在數學中遇到的困難,不僅讓你大腦不缺邏輯,還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