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面膽小在家裡卻很活躍,應該如何幫助她改變?

Joanna3182234416


題主所提出的這種情況在當今社會非常常見。由於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在家中基本上都過著飯來張口飯衣來伸手的日子,從爺爺奶奶到姥姥姥爺到孩子的父母都想方設法的會滿足孩子的需求和慾望,因此,這就養成了孩子在家唯我獨尊,甚至是無理取鬧,以達到自己目的的性格,但我們知道,社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環境,一旦進入社會中,就沒有人會無條件的,或者說是無底線的滿足我們個人的私慾,因此,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在社會上燒,遇到挫折就會一蹶不振,甚至是走向歧途。



近期,網絡上流行的校園貸其實就是部分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走向危險的深淵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些孩子大部分平時都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但是由於社會上的慾望和誘惑常的多,因此他們為了滿足自己心中的慾望,鋌而走險的將自己的雙手了,罪惡的校園貸,最終造成了自己喪失尊嚴,甚至喪失生命的嚴重後果。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品德和性格非常重要,因此,家長朋友們在日常的教育中一定要加強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要有意識的去鍛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和獨自面對社會的能力,當然做這些事情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證安全,因為畢竟孩子的年齡還比較小,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受到壞人誘惑,很難進行區分,因此,我們的家長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刻意的讓孩子去單獨的處理一些事情,鍛鍊他們與陌生人的交流能力以及判斷是非的能力,這樣他們就會成長的更快一些。


筆者也剛剛提到獨生子女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在平時很少有可以面對面交流的對象,再加上城市生活節奏較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個人生活空間相對封閉,很少有機會和他人相處,這些原因都造成了孩子在家非常活躍,在外面膽小怕事的性格。

要解決孩子這樣的性格問題,家長們不能著急,再給孩子通俗的解釋這些情況的前提下,多加鍛鍊就可以。


說文寫作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兩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出現了你說的這個情況。

在家裡很活躍,在外面就很安靜,不主動不積極,家人也說膽小。

其實,孩子的這種現象是個適齡行為,也是個正常的行為。而且,這也並不是大家所說的“窩裡橫”。

先來說一下原因。

(一)環境原因

家裡的環境,孩子很熟悉;家裡的每個人,孩子也很熟悉。家,就是孩子認為非常安全的地方,很有安全感,很踏實。在這裡,孩子無需收斂和控制自己,她知道家人都很愛她,很包容她,即使她做得不好,也不會笑話她。

外面的環境,孩子不熟悉;外面的人,孩子也覺得陌生。在外面,孩子沒有那麼好的安全感,所以不願意去說話,去表現。

如同我們大人一樣,在自己熟悉的圈子很活躍,在新進入的圈子就會有所收斂。

孩子與我們是一樣的,都是一個道理。

(二)性格原因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太一樣,有的人就是自來熟,人來瘋,但也有一部分人是慢熱型的。

比如我兒子淏仔,就是一個典型的慢熱型孩子。

他每到一個新的環境,都需要觀察、適應一段時間,才會開始相對活躍一些。第一次見到的我們的朋友,他也要安靜的坐一會,熟悉一些了,才會慢慢的活絡起來。

有的父母就很安靜,在外面不願意多說話。那麼,身教勝於言傳,孩子每天看著我們那麼安靜,自己也便如複製我們一般,在外不愛說話。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小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與看護她的人有著直接的聯繫。



(三)父母給的壓力或動力

有的父母很愛面子,對於孩子在外面說的話,有些要求。有的孩子一出去是願意說話的,可是說了兩次,都被父母批評了,說孩子說的不對,說的不好。那麼,次數多了,孩子自然也就不願意開口了。

有的父母鼓勵孩子說話,說的對錯也不會當下批評,反而會很巧妙的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孩子。孩子得到父母的鼓勵,自然就越來越願意說話了。

現在,再來說一說如何改善。

(一)父母先活躍起來

承接上面那句話,如果複印件出了問題,是修改複印件還是原件?

我們都知道,修改原件,才能改變複印件。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要先樹立好榜樣。出去熱情地和鄰居朋友打招呼,幼兒園裡有活動,就積極報名參加,遇到一些節目就踴躍舉手……

我就是為了鼓勵孩子們主動積極,我在兩個孩子的幼兒園表演過舞蹈,參與過互動活動,還去班裡給孩子們講過繪本,有一次還給家長們分享正面管教……

我表演舞蹈非常沒有基礎,就是為了給孩子做榜樣,即使跳得不那麼優美,也依然有勇氣在臺上表演。

我每一次踴躍的參加活動,都能看到孩子們眼裡的光。孩子們也越來越活躍起來。

我女兒玥玥在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從不舉手回答問題,坐座位都是坐在邊邊角角的位置。可是到了大班,一個原因是她長大了,內心有力量了,另一個原因就是我給她做榜樣,引導她勇敢起來了!

(二)培養孩子內心的力量

我們想讓孩子在外面也活躍,大多是想讓孩子有勇氣表現自己。

有勇氣,有自信,是我們培養孩子特別想達到的要求。

我也是如此。

那麼,我們就需要多給孩子肯定,多給孩子鼓勵。對於這種不愛表現的孩子來說,除非是性格原因,否則就是內心的力量不夠。因為培養孩子內心的力量,培養孩子面對他人表達自己的勇氣,就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可以先從肯定孩子說話內容開始做起。

如果孩子說了三句話,兩句不太得體,也請先忽略。關注在剩下那一句還不錯的話上,給孩子足夠的肯定和鼓勵。孩子得到家長的認可,自然就會多些自信。

家長的關注點在哪裡,哪裡就會被放大。

如果我們多關注孩子說的好的地方,那麼孩子就會越說越好;

如果我們只關注孩子說的不合適的地方,總是去糾正他,那麼孩子有可能會越來越不敢說。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越來越勇敢,自信!

讓我們一起加油!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我的小外甥三歲半,在家裡會和幾兩個小表哥玩得很投機,甚至遇到有不如意的地方還會向兩個大哥出手,而一旦到外面了,就變了個人似的,膽怯,別的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他就遠遠的看著,或者非得要他媽媽參與進來。

孩子在外面膽小不活躍,除環境因素影響外還有其它原因

1、陌生環境給他造成一種不安全感

這一點是比較好理解的,平常我們都聽到身邊人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很多人都說睡不了陌生床,輾轉反側無法入眠,其實就是不習慣突然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在他的潛意識當中,有太多的不確實性,內心不踏實,沒有安全感。

小孩子也是一樣,家——是伴他成長的地方,每一寸一毫都非常的熟悉、安逸,他可以自己作主,可以為所欲為。

可在外面,面對著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小朋友,新奇的遊戲,雖然好玩,但同時也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影響,會不會有人傷害到自己?小朋友們喜歡我嗎?他們拒絕了自己會怎麼辦?其實就是內心忐忑,缺乏安全感。

2、性格原因

外向的孩子,見到誰都很容易就交上朋友。

內向的孩子,因為不主動,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和其他小朋友熟悉起來。

3、父母的影響

有些父母本身不怎麼熱衷於別人交流,受其影響,孩子就會近墨者黑。

如何改變?

1、父母首先得活躍起來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常常的影響著自己的孩子,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因此,孩子的爸媽當應積極一點,見人主動打招呼、積極參加親子活動,在孩子面前樹立正面積極的形象。

2、多鼓勵、少潑冷水

一群小朋友在田間追逐嬉鬧,還準備燻老鼠,一個小男孩遠遠地盯著,旁邊阿就跟他說:“你要玩就跟著他們去吧!”小男孩媽媽馬上接話,“他膽小,不敢去的,讓他在這裡看著就好!”

其實小男孩真的很想去,但被媽媽一說,馬上就焉了,媽媽的話對他是重重的打擊。本來就怕事,還得不到親人的鼓勵,家人對孩子常說“膽子小”、“這孩子很內向”,久而久之,小朋友真的會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內向怕事的人,不敢與人接觸。

3、多參與戶外活動

小朋友常呆在家裡,交際圈子少了,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自然會顯得侷促、不安、怕事。

所以,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多陪陪孩子到外面走走。可以幾個家庭之間組織一些孩子們的聯誼活動。

小孩參加的活動多了,接觸的人多了,也就不至於一到陌生環境就變得緊張,膽子就會慢慢地大了,變得願意與人交流了。


蹼石悠悠


題主的女兒四歲多,和我女兒年紀正好一樣,我女兒也是這樣的情況,家裡很活潑,出門變文靜。

我女兒倒不是在外面膽小,只是在和陌生人交流的時候,能夠看出她非常的不情願,比如,每次在電梯裡碰見鄰居,每天都見,她從來不主動打招呼;但是如果別人問她話,她會主動的回答。

我和孩子的主班老師也交流過,在學校她的表現也是屬於比較安靜的孩子,但是每次和我說起幼兒園的事情,她都是特別的興奮。只能說孩子的性格相對來說比較被動,而不像其他孩子可能會比較主動。

據我自己的觀察,孩子在外面比較膽小,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孩子的性格本身是內向型孩子。內向型的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會更加被動,就是更多的願意被別人邀請著玩,不願意主動的加入到別人的隊伍中。

第二,孩子缺乏溝通的技巧。很多孩子膽小,是因為她可能不知道如何主動的和別人去玩,看到別人玩,自己不知道怎樣來加入。

如何來引導孩子

首先,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參加同齡人的活動,可以多和性格不同的孩子去玩。有時候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來和陌生的孩子玩,並不是不願意。

有一次,我女兒在公園認識了一個小妹妹,這個小姑娘性格特別好,一上來就拉著我女兒叫姐姐,拉著說咱們一起玩,結果雖然不認識,但是她們玩的很好,就是因為小姑娘很主動,我女兒被動,結果我女兒玩完了和我說,媽媽,我今天交了一個新朋友。她如果和陌生的小朋友玩的多了,內心的那種緊張和害怕就會慢慢消失。

其次,利用遊戲教會孩子如何來進行溝通。三四歲的孩子最喜歡玩的遊戲就是過家家,父母可以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之中,利用故事的設置,來引導孩子怎樣和小朋友交流,應該怎樣來和陌生人交流。

第三,父母要以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比如還不喜歡和陌生人打招呼,如果是認識的熟人,父母可以主動的打招呼,還可以和孩子做一下具體的介紹,讓孩子知道。

第四,多去傾聽孩子,明白孩子任何一種行為別後的原因。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很簡單,但是從成人的角度我們可能很難想到,父母最好多去讓孩子自己講出來。

父母錯誤的做法

千萬不要當眾去批評孩子。雖然孩子膽小或者不愛說話,這並不是多大的問題,父母千萬不要當眾的批評孩子,過多的批評只會讓孩子更加不喜歡開口或者更加的膽小。

孩子成長需要時間,所以作為父母不需要太過焦慮,做好教育和引導,慢慢等待孩子成長即可。


豌豆媽媽育兒


我家寶寶很小,但是我卻也能發現寶寶在家裡很活躍,出去很膽小!

平時我上班,寶寶由婆婆來帶,婆婆帶孩子的方式就是,從不吵他,孩子一哭一鬧,就什麼都滿足他,所以這點可以看出來,家裡人把他寵上天了,另外一種方式就是不出門,經常在家裡,很少與外界接觸,所以他出去看見別人就會很膽小!

我在休息日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過幾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次:

第一次,我爸媽帶著我和孩子回姥姥家,整整四天半,我兒子誰都不讓碰,人家摸他一下都不可以,就只會咧著嘴笑笑,在旁邊沒有人的時候,就會撒了花的玩了起來,要是看到誰想抱他,就一下子都鑽到我懷裡,誰要是抱著他,保多久哭多久,不屬於逗逗他,轉移一下注意力就可以的!



第二次,我領著他去公園,他自己的小皮球,另外一個小朋友,比他大一星期,抱著他的皮球就跑了,我兒子看著人家抱,走卻不敢吭聲!

在家裡,卻翻了天玩這玩那,聽見音樂跳舞,想要什麼東西,不滿足他就發脾氣,用哭的方式讓奶奶妥協!的雖是小事,但是足以看出來孩子在家裡活躍,出去卻很膽小!

都說前三歲孩無論孩子各個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不過我覺得六歲之前慢慢的改變一下孩子都是可以的!

我最近這段時間上成半天班了,有時間帶他經常出去,沒事了就去我爸媽那店裡,旁邊有很多鄰居,見了孩子就逗逗他,去的次數多了,我覺得他也沒有那麼膽小了,有時候還故意找人家逗樂!

有時候我帶他去市內的娛樂場,讓他去跟小朋友去玩,剛開始他不知道去找人家玩,都是人家過來找他玩,但是次數多了,我明顯發現比之前好得多!

第三個,就是大人一定要做榜樣,有的大人也是在家比較活躍,出去不怎麼說話,所以無形當中就會影響著孩子!


所以發現孩子的問題,就要想辦法即使幫助他!


碩碩媽咪每日分享


寶寶窩裡橫,到外面的時候就變得膽小,怎麼回事呢?

可以說很多寶寶剛開始都會是這樣子的。以前的人沒什麼時間帶孩子出去,一般都待在家裡面,現在小孩子啊,天一亮或者是一到某個點,他就想出去玩。這時我們就會發現他跟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模式。

像我女兒的話呢,她在外面玩的話是很大方的,比如說我們經常去的地方里面有積木吶,有的小朋友就很霸道啊,會搶啊,那我女兒她不會,她就會把東西遞給她跟她一起玩。這時候呢,我們就應該在小朋友身邊啊,時刻關注其他大朋友,會不會對我們的寶寶做出一些不好的舉動。小孩子和小孩子之間的事很容易發生矛盾的,但是呢,他們都是很天真無邪的,就是說啊,這個東西是我的呀,就應該我來玩吶。你不要搶我的啊。那更大的小朋友呢,力氣呀,肯定會更大一些,然後我們的小寶寶呢會比較小,那我們作為家長就應該時刻的關注。

但是呢,有時候我發現,比如說在玩的地方只有一個小朋友或者一個小朋友和大人或者兩個小朋友在的時候,我女兒呢膽子就很大,就會過去跟他們一起玩。但是如果是一個小朋友和兩個大人的話呢,她就會很膽怯,她就不敢過去了,這個時候呢,我就跟我女兒說,沒關係的,媽媽在呢,媽媽陪你一起去玩,我就把那個凳子拉開讓她坐,然後我就坐在她邊上陪她一起玩,這時候她就很放心,很有安全感。

關於窩裡橫這個問題呀,都是大人慣出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說小孩子在他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呢啊,他就會哭哇,因為那時候他不會講話,然後他只有哭,來引起大人的注意,那他一哭,家裡的大人就很緊張,哎呀,他要這個就趕緊給他,他要那個就趕緊給他,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這個是對的還是錯的,只要小孩想要她一哭就得到滿足。導致呢,他就覺得說我在家裡面我就是公主啊,我是皇帝呀,我要怎樣就怎樣,你們就得滿足我。但事實上呢,長期這樣子下去的話呢,他自己心裡面是沒有安全感的。也就是說對愛自己的大人,他才會這樣子。

小朋友如果用哭來去想要得到滿足的時候呢,大人呢,先讓他哭,不用去管它,過一會兒呢,就是大概過個一兩分鐘,然後過去說寶貝呀,你剛剛為什麼哭呀?你是想幹什麼呢?想做什麼事情呢?

我記得我女兒小的時候呢,她比如說想吃什麼東西,想喝母乳啊,或者什麼時候,然後我愛人就會說,你先轉移她注意力,一會兒在給她有個詞叫做延遲性滿足。小孩子就不會那麼的急躁,我覺得這個方法挺好的,嗯,現在我說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借鑑一下吧。

作為大人的首先要有原則,不能小孩子對的錯的,可以的不可以的啊,都一味的去滿足他,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大人在學習,成長的機會。希望呢,每個大人每個小朋友都能更好的成長。

那麼從現在開始呢,慢慢的去改變小朋友的一些不好的習慣。然後在外面的時候呢,媽媽或者是大人可以陪在小朋友身邊,給他們安全感。他不敢做的事情,只要是好的,你都可以去引導他,然後陪他。

如果他在外面,比如說逛超市或者是玩具店,然後他想要一種東西,那這時候呢,家裡已經有了,然後你不想在給他添置了,這個時候呢,你可以好好跟他溝通,讓她在外面玩一會,然後轉移注意力帶走他。有的小朋友他是溝通不了的,他就在地上滾啊哭啊鬧啊,那麼,在經過玩具區的時候,或者是他想要的那個東西的時候我們換個地方走,不要進去這個區域。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會有所幫助。在養孩子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很多耐心的,過了這個時期,將來都會好起來的。祝寶寶健康,祝你幸福!


小雅媽媽若冰


孩子外面即膽小又不愛交際,但是回到家裡後卻很活躍,可能是孩子還沒“斷奶”,對社會規則和社會禮節還不夠了解,而父母也沒有教育孩子“應該如何融入這個社會”。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聊過一件事:兒子3歲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時候,非常牴觸,一個勁的大哭,就連老師過來勸說孩子都起不到任何效果,但是朋友認為孩子必須要融入到幼兒園這個小群體裡面來,現在的拒絕和抗拒都只是暫時的,等孩子在幼兒園玩開了,就不會這樣了,於是朋友就狠了狠心不顧孩子大哭,離開了。等到了朋友下午來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發現孩子沒有再哭了,但是表情依然不開心,朋友想著孩子應該還需要一兩天的適應期,也就沒有過多理會。這種現象維持了2天,孩子依然很抗拒去幼兒園,更為誇張的一次竟然躲在了床底下不願意出來,這一次朋友終於慌了,終於也沒有再強行送孩子去幼兒園,而是選擇來一次深度對話。

“兒子,你為什麼不喜歡去幼兒園呀?你看幼兒園裡面有這麼多的小夥伴,可以和你一起學習、玩遊戲,多棒呀!”

誰知,兒子僅僅只是簡單的回答了一句,“沒有媽媽在,我害怕”,這時候,朋友內心“咯噔”了一下,兒子這是還沒“斷奶”的行為呢!

這何嘗又不是自己的過錯,平時太過於保護孩子,沒有教過孩子社會的禮節以及生活方式,孩子也不懂得獨立,也沒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為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多,孩子也比較少有機會和同齡小夥伴接觸,突然間讓孩子離家,離開自己,他感覺到害怕了。

其實這種類型的孩子真的不少,在4歲的年齡,父母還來得及進行行為干預,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學會如何和他人交流溝通,真正的融入到這個社會中來,不妨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1、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我們經常會發現,越獨立的孩子越能快速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因為他們身上基本都具備以下幾種特質:自信、自強、自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首先就是要鍛鍊他們的自主動手能力,比如說,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漱,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同時也可以讓寶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當孩子習慣了自己動手以後,就能快速的走出“溫暖”的港灣,更快的融入到社會環境中。

2、孩子1歲開始,讓孩子熟悉社會規則

  • 幫助孩子儘早瞭解社會禮節

一般9個月的孩子開始模仿和嘗試理解父母的語言,知道孩子一歲,就能理解父母的簡單語言,所以父母可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告訴孩子一些簡單的社交禮儀和一些正確的做事方法,比如說:排隊、交通規則、社交禮節等等。

  • 幫助孩子找到執行規則的正確方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是不得其法的,即使是模仿也是一知半解,這時候就需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例如吃飯太慢,洗漱時間過久,穿衣不得要領等等,這時候就需要父母教給孩子正確的做事方法。

3、孩子上幼兒園時,幫助他快速的融入到“小社會”中

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建議父母和孩子進行一次深度交流,聊一聊關於入園的一些事,“寶寶,你現在已經3歲了,馬上就要進幼兒園了,不只是你,大部分這個年紀的孩子都和你一樣,也都需要去幼兒園,到時候你們可以一起為伴,一起玩耍、學習,並且還會有老師幫助你們學習、生活,還能教寶寶一些知識和本領,所以你千萬別害怕,爸爸媽媽也會時刻站在你身後,保護你。”

同時,父母也可以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來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到這個小小的社會團體,比如說,舉辦小型的家庭聚會,邀請幼兒園的師生一起來家裡,讓孩子和小夥伴們增加親密度。


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多多接觸外面的世界,旅行、野外自然派、親子活動等等都是讓孩子接觸社會的好方法,在帶著孩子與外界溝通的過程中,父母也能及時發現孩子的社交缺陷,幫助孩子去改善去調整。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燕旅聊育兒


跟我家的孩子一樣樣的,在家裡活潑的很,有時候還會跟你頂嘴,可是一到外面就不行了,遇上大人跟她打招呼,她都不理人家的。如果是不認識的小朋友,也要人家主動找她玩,她才能融入進去,以前我自己也很鬱悶。可是現在也不糾結了,可能跟孩子自身的性格也有關係,穩重、內向的孩子在外面很少會人來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會慢慢好轉,家長不必著急。但是家裡都是愛她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如果在家裡也這麼安靜,那就要找找問題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小孩之前不是這樣的,後來突然變成這樣的話,那可能就是孩子在這期間經歷了什麼?比如曾經帶她去過陌生的地方,環境的突然改變也會造成這種情況。

對於這樣的孩子,不必太過強求,多帶孩子出去玩耍,多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接觸。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相信孩子的膽子會慢慢變大的。


兒童營養師馬俊琴


這個問題也是我很關注的,所以看到第一時間點了進來。

孩子在外面膽小,但是在家裡卻很活躍,有些像我們俗話說的,“窩裡橫”,我女兒今年六歲,也是這樣,現在好了很多,以前也是典型的窩裡橫,用她爺爺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家孩子都這樣,一到外面去就是淑女了。

以前的時候看到外向的孩子會很羨慕,活潑開朗,討人喜歡,但是誰說,孩子都得外向,活潑呢,每個孩子性格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獨特的亮點,但是,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就變得膽小,不敢主動交流溝通,就急的不得了,誠然,膽小,不是一個好的詞,要好好的鼓勵孩子,鍛鍊孩子。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不要對寶寶過度的保護和溺愛,現在的孩子在家裡享受萬般寵愛,爺爺奶奶的,外公外婆的,爸爸媽媽的,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以寶寶為中心的家庭關係,這個時候,作為家長,首先要改變教育模式,讓寶寶嘗試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適時地鼓勵他,引導他。寶寶會漸漸鼓起勇氣。

2.教給寶寶懂禮貌,守規則,創造跟外界交往的機會,在人際關係中,充分尊重別人,遵守共同規則,同時家長積極配合,給孩子創造機會,可以多帶孩子到戶外玩,多接觸同齡的小朋友,讓她學會前和合作,鍛鍊寶寶處事的能力。家長要有耐心,寶寶由膽怯變得勇敢大方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絕對不僅僅是隻想辦法讓他變得不膽怯,而是要從本質上提升寶寶的自我力量。在這一點一點成功經驗的過程中,寶寶會逐漸產生這樣的自信:我能行! 

3.家裡和幼兒園,學校的態度要一致,家長與老師一起,探討,互相配合,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和人際交往的方法。

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跟孩子一起長大的過程中越做越好。


顏如美玉


我女兒以前也這樣。一歲以前很少出門,看的人比較少,導致後來每次出門看到生人就往後躲,一句話都不敢說。

一歲半左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被搶玩具,被推,都不吭聲。很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可就是不敢上前。

必須改變啊

01

家長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管的太多了。

孩子小的時候,總怕孩子摔著碰著了,告訴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摸”,孩子一要跑,就大喊“不要跑,會摔倒的”,家長自己太過謹慎,反而使孩子更加拘束了。

孩子沒有試錯的機會,就覺得什麼都是危險的,一直謹小慎微的,膽子就會越來越小了。

特別是當孩子不小心受傷的時候,家長誇大的表情語氣更會驚著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犯錯誤了,更不敢做什麼了。

02

看到路人就打招呼

一開始,帶女兒出門,她都是躲在我的懷裡,我就帶著她,看著一個人就打招呼“哈嘍,叔叔”“哈嘍,阿姨”“哈嘍,奶奶”

不要覺得孩子不配合就一個勁的數落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打招呼都不敢”,這些話只會讓孩子更自卑。

說了大概有一兩個月,寶寶開始敢看著別人了,但還不說,不著急,慢慢來。

現在是,見到一個人就打招呼,常常搞得對方都不好意思了,有時候還跑到人家跟前打招呼。勸都勸不住。

03

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多帶小朋友到人多的地方玩,比如小區滑滑梯、商場遊樂園等,小朋友玩的時候,家長最好不要太“摻和”(除了小寶寶),讓小孩子們自己玩,不要打斷他們。

小朋友有自己的世界,大人過多的攪和只會讓孩子厭煩。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他們的安全。

04

鼓勵小朋友嘗試“危險”的事

如果小朋友害怕某件事,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完成。

學習平衡車、跆拳道等鍛鍊小朋友的勇氣,前提是根據年齡來決定學什麼。

05

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

根據小朋友的年齡,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穿衣,獨立洗臉刷牙,相信小朋友的學習能力,不打擊,適當鼓勵。

最後,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沒必要大同小異,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同時,家長要有耐心的陪小朋友走過這個階段,慢慢嘗試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