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印巴戰爭,看巴基斯坦不平坦的發展之路!

2月8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再次在爭議地區發生武裝衝突。衝突雖然沒有造成雙方人員大的傷亡,但使兩國關係又添陰霾。

兩國關係一直緊張,武裝衝突隨時都有發生的可能,歷史上兩國就爆發了三次戰爭。

巴基斯坦國我們稱之為“巴鐵”。在我國有困難的時候,經濟不併富裕的巴鐵總是傾全國之力給予我們援助。我們在感動同時,也對巴鐵的國內發展格外關注。我們希望巴鐵經濟、軍事實力等方面能夠快速提升。

然而,巴鐵經濟發展緩慢,從三次印巴戰爭中就可以看出巴鐵的發展之路並不平坦。

三次印巴戰爭,看巴基斯坦不平坦的發展之路!

第一次印巴戰爭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本都是英國殖民地。1947年, 印度獲得了獨立,巴基斯坦也準備建國。但兩國國土如何劃分是一個主要問題,當時時任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於1947年8月提出了"蒙巴頓方案",將原英屬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劃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印度教教徒生活區為印度,伊斯蘭教徒生活區劃為巴基斯坦。但是位於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沒有明確,這就導致了兩國紛爭不斷,埋下了戰爭的禍根。

三次印巴戰爭,看巴基斯坦不平坦的發展之路!

克什米爾地區因處理兩國之間,對於兩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蒙巴頓方案”一出臺,克什米爾地區20萬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殺害。消息一出,引起了居住在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聞憤怒。10月下旬,成千上萬的穆斯林武裝分子進入了克什米爾進行"復仇"。穆斯林武裝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攻佔了大片土地,將克什米爾首府圍得水洩不通。

克什米爾大君是印度教徒,面對穆斯林的突然攻擊驚慌失措,他立即向印度政府救援。印度政府得到消息迅速出兵,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斯利那加城郊發生激烈交火。印巴第一次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印度軍不敵巴基斯坦穆斯林武裝,之後又派大批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參戰。印軍以兩地為前進基地,向巴基斯坦武裝發動全面進攻。

11月初,印軍將巴基斯坦武裝擊退到距斯利那加城20多公里地區,給巴基斯坦武裝造成重大傷亡,約有500人被打死。

1947年底,克什米爾地區大雪封山,不利於印軍進攻行動。於是,掌握了戰場上主動權的印軍主動提出讓聯合國進行調停,以此喘息之機,以備再戰。

1948年3月17日清晨,印軍發動新一輪攻擊,解除了巴基斯坦武裝的直接威脅。

到4月份,印軍在多個方向取得了勝利後,先頭部隊抵達巴基斯坦邊境地區,距離巴基斯坦已經不足50公里,對巴形成了直接威脅。

面對不利態勢,巴基斯坦總督下令巴正規部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與印度決戰。雙方均投入大量兵力,戰場上炮火連天,屍橫遍野。雙方不斷投入新的兵力,戰爭逐步升級,但雙方一時難決雌性,戰鬥進入對峙狀態。

最終印度打破雙方僵持狀態,在克什米爾北部打通了喜馬拉雅山連接克什米爾東西兩部分的要道。印軍從巴基斯坦武裝手中奪回了有著重要戰略價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爾東西的聯繫,再次贏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而此時,印巴雙方戰爭消耗都很巨大,1949年初,在聯合國多次努力下,雙方宣佈停火,並按照當時實際兵力部署劃定了停火線。

印度佔據了克什米爾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區,巴基斯坦只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區。停火協議規定,印巴雙方停火後由全民公決決定克什米爾的歸屬。但是印巴兩國從各自利益出發,拒絕撤軍,協定成為一紙空文。

從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摩擦不斷,其歸屬問題成為巴印之間紛爭的主要問題。

第二次印巴戰爭

印巴分治之初,庫奇蘭恩地區為巴方控制,設有警察防守。1956年,印度看準機會突襲巴方哨所,趕了巴邊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

1965年3月27日凌晨,巴基斯坦軍隊向印軍發起進攻,並奪回一個哨所。雙方爆發了第二次戰爭。

三次印巴戰爭,看巴基斯坦不平坦的發展之路!

最初,巴基斯坦方面具有絕對火力優勢,印軍傷亡慘重,並被迫向東撤退了30多公里。之後的兩個月內,兩國進行了有限衝突。在雙方僵持之時,英國主動出面調停。

在停火協議簽訂當日,印度內政部長髮表談話稱,克什米爾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的這一表態,大大刺激了巴基斯坦國內的穆斯林,隨即大批穆斯林“自由戰士”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印軍進行了攻擊。結果是巴方穆斯林被印軍反擊,傷亡慘重。

隨後,到8月下旬,印軍集結重兵向巴控克什米爾發起進攻,巴軍奮力反擊。同時,巴軍對克什米爾西部重鎮查木布和馬達拉兩座城市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此次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將印軍分割成南北兩個部分,迫使印軍撤到德維河西岸地區。

為扭轉不利局面,印軍增派地面部隊和空軍同時出戰。但由於巴空軍佔據優勢,成功攻佔克什米爾西部重鎮喬裡安,印軍因傷亡過大被迫潰退。巴軍乘勢奪取印控克什米爾約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9月6日凌晨,印軍突然向巴基斯坦發起大規模進攻。巴空軍出動40架戰機對印本土縱深突襲,擊落10架印軍戰機,對印空軍有生力量造成重創。

印空軍迅速集結200多架飛機展開反擊,經過近兩天的作戰,印空軍54架飛機被擊毀,巴方扭轉了戰爭的局面。

9月16日,印軍裝甲兵悉數出動,向巴軍發起攻擊,巴軍坦克也隨也全部出擊應戰。雖然巴軍裝甲兵在數量上不佔優勢,但由於巴空軍掌握制空權,印軍遭到毀滅性打擊,部隊幾乎癱瘓。巴基斯坦乘勢向印度境內推進6公里,佔領了約1200平方公里的印度國土。

1965年9月20日,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9月23日同時宣佈: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

1966年1月,在蘇聯的斡旋下,印巴兩國政府雙方同意將所有軍隊撤到1965年8月5日以前的駐地,恢復外交關係並討論了經濟、難民等問題。1月10日,印巴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協定》,確定了停火撤軍等內容,並宣佈將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然而,印巴和平真到到來了嗎?

第三次印巴戰爭

巴基斯坦獨立後,中央政權都控制在西巴基斯坦(今巴基斯坦國)手中,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人沒有一點自主權,這使東巴資產階級日益不滿。

1971年初,東巴掀起了“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東巴局勢惡化。

巴基斯坦內鬨,讓印度高興不已。

按照“蒙巴頓方案”,巴基斯坦分治後在地理上形成了東、西兩部分,而印度正好夾在中間,這讓印度很不舒服。多少年來,“東巴之憂”一直成為印度的一塊心病。

1971年3月,印度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為發動戰爭做了充分準備。

8月,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既表明得到了蘇聯的積極配合,又限制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干涉行動。

11月,印度在東巴方向部署兵力達30萬人。巴基斯坦也在東巴方向投入9萬餘人,在西巴方向投入了25萬人。

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小規模邊境進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總統被迫宣佈對印度的不宣而戰發動反擊。對於印度來說,這一宣戰正中下懷。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了。

三次印巴戰爭,看巴基斯坦不平坦的發展之路!

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面對巴軍猛烈的進攻,一方面組織力量抵擋,另一方面在局部地區實施反擊,出動大批戰機對巴軍進行轟炸。

由於巴軍防守薄弱,印軍進展順利,一舉攻佔巴基斯坦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印軍還集中兵力對在克什米爾地區巴軍發起攻擊,雖然傷亡很大,但也搶佔了巴軍50多個哨所。

12月11日,印軍向東巴地區的巴軍發動猛攻,晚8時,印軍傘兵在達卡西北部實施空降,切斷了巴軍退路。12月15日,印軍地面部隊從東、北、西三方面進抵達卡,空海軍也對東巴實行了空中和海上封鎖,切斷了東巴與外界的聯繫。

在東巴作戰的巴軍孤立無援,陷入絕境,12月16日,宣佈全線停火,向印軍投降。

12月17日,印度宣佈在西巴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戰爭結束。

印度成功佔領東巴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為實現在南亞的稱霸打下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