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抵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疫情期間,孩子也變懶了。早上不到你氣急敗壞的去掀被窩,孩子絕對不會起床,上午你連哄帶騙加威脅,他還是磨磨蹭蹭不去做作業,下午不管你吼多少次,最後還是隻能你來幫他收拾房間,甚至晚上開飯了,他還沉迷在電視節目或者手機遊戲裡對你的催促無動於衷!

是不是回頭想想都覺得火很大?!過後還伴有認為自己不會教育孩子的無助感和挫敗感。

可是,我們只不過是希望教育孩子能夠守規矩,對自己負責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是為了他的成長成才著想,是為了他好啊!為什麼讓孩子聽話就這麼難呢?

孩子老牴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六大原因導致你給孩子定規矩,總是失敗

如果你和孩子經常陷入這樣痛苦的拉鋸戰,那麼你要仔細回憶一下,自己或者其他家人是否在無意之中犯了以下的6個錯誤。

第一,過去某些孩子不聽話的經歷和記憶,讓父母形成了一種,“他是故意的”心理預期。

這種下意識就覺得孩子是在故意氣我們,心理學上把這個過程叫做思維定勢,就像我們每天走同一條回家的路,形成習慣後就不用再去分辨哪個路口需要拐彎兒,哪裡有個臺階,經常是看著手機、打著電話,甚至說閉著眼都能順利回家了,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習慣性的認為孩子總是會故意氣我們,明知故犯不聽話,那麼這樣的想法也會在我們的大腦裡形成思維定勢。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為什麼他好像做出一些在你看來是明知故犯,故意惹你生氣的行為呢?

你要知道,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很差,不僅是因為他還沒有學習到科學的情緒管理方法,單是從大腦和生理發育的角度來說,孩子就還沒有形成能夠自主控制情緒的生理機制。所以一旦孩子生氣了,就很容易衝動,然後做出不過腦子、卻也是最不費勁兒的招式來達成他的目的,特別是那些曾經有過成功經歷的招式,這裡是成功指的是達成了他想要的目的。

比如說,如果曾經媽媽讓他把玩完的玩具整理好,他一直拖拉著沒有整理,最後媽媽實在覺得心煩意亂,看不下去了,雖然罵了他,但還是自己過去幫他把玩具收拾好了,那孩子就會覺得,“哇我成功了!只要我拖著不做,早晚媽媽會幫我做的。”孩子也有思維定勢對不對,他形成了這個思維定勢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甚至是其他不相似、卻同樣是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他就會選擇拖著不做,甚至不斷升級。

事實上,孩子只是抓住了父母的心思,嚐到了甜頭,從而不斷的用這樣的方法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已。

第二,父母心理準備不夠充分。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做這件事的事情,沒有想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做。

要想清楚,你是為了發洩怒氣,還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你有什麼應對方法?那孩子又到底為什麼不聽呢?

要知道,每次出現問題,並不是一個要你和孩子決出勝負的戰爭,而是絕佳的教育機會。所以,即使孩子不聽話,你也不能自己首先亂了陣腳。

孩子會出現牴觸情緒,通常在他玩的正開心、專注的時候,家長不讓他看電視或者玩電子遊戲的時候,要求他去做像是寫作業、收拾房間等他特別不喜歡的事兒的時候。家長應當提前想出一些合理、可執行的獎罰措施,根據孩子的反應給他恰當的後果。

第三,某些家庭衝突或者重大壓力,因為處理不當而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

最常見的就是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意見不同,從而引發了爭吵,特別是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這樣做會對孩子的自尊產生很大傷害,因為孩子是最怕父母感情不合的,當他看到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爸爸媽媽大動干戈,孩子會非常內疚和自責。所以,教育意見不合,請你們關上臥室的房門,或者趁孩子不在,兩個人單獨解決,但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夫妻雙方的一致性。

孩子老牴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第四,夫妻雙方沒有齊心協力。

心理學家已經證實,夫妻雙方關係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認知,更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呼籲,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並不是說親子關係不重要,而是夫妻關係的好壞能夠直接影響到親子關係,當夫妻和睦有愛,孩子自然會感受到穩定的安全感並通過父母的相處模式學習到如何對待自己和身邊的人,對孩子的教育也就達到了一種類似無為而治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說的言傳身教的作用。

請審視一下自己的夫妻關係,是相互尊重的平等關係,能夠共同討論商量;還是雙方分歧,總會有一方壓制另一方的意見呢?

無論是哪一種,如果你發現自己與愛人的關係正處於困境,建議儘早解決,找個合適的時機與愛人溝通,化解矛盾,或者去尋求心理諮詢等專業幫助。

第五,某些外界的壓力無形中帶來負面的氛圍

比如家庭經濟的壓力,親戚、鄰居關係的影響等等,其實都會影響孩子產生消極、敵對的態度和行為,並且會是阻礙你改善孩子行為的重要絆腳石。

這些看似不相關、不重要、比較外圍的問題,因為孩子沒有辦法應對和解決,只能被動的接受這些負面的影響,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無助感,認為既然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改變不了這樣的環境,那麼幹脆破罐子破摔,不願意做任何努力了。

第六,作為父母,有沒有對孩子的生活做好合理的規劃?

孩子在什麼時候特別容易出現負面的、牴觸的情緒?就是在那些出乎了孩子意料,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需要他們立刻做出改變的時候。比如孩子正在搭積木,你突然叫他立刻出門,或者孩子玩兒著手機遊戲,你突然過去拿走了手機,甚至指責他這麼晚了還不睡覺!

換位思考,如果是你正在全神貫注的準備第二天要開會演示的方案,或者正爭分奪秒地挑選半小時後就要開始搶購的雙十一商品,這時突然孩子把水灑進了電腦,導致直接死機或者你被突然奪走了手機,你會不會非常生氣甚至情緒爆炸?

相反,如果你在家裡制訂了日程安排,規定好了日常起床、吃飯、洗漱的時間,和特殊事件比如第二天什麼時候要去奶奶家等等的安排,孩子能夠明確的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他的日常生活就會很有規律,很協調,自然他自己就會為不同時間要做的事情做好心理準備,哪怕到點了他沒有去做,孩子的心裡也會知道是自己違反了規則,自己氣勢就弱一截,自然也就減少了雙方的衝突。


孩子老牴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瞭解情緒反應的過程,更懂孩子的心

案例:

這天下午,樂樂媽著急出門辦事,可是家裡沒人看孩子,她必須帶著樂樂一起去,想起以前每次出門樂樂都會拖拖拉拉的,樂樂媽就覺得這次估計也不會太順利。於是她快步走到樂樂的臥室,發現他正在玩積木,就給他說:快別玩了,收起來我們要出門了!

樂樂應和了一聲:一會兒就好,媽媽!

然後樂樂媽就回到自己的臥室收拾東西,過了好一會兒卻發現樂樂在房間依然無動於衷,於是又喊了一聲:快點別玩了,我們趕時間呢!

可是一直等到她一邊催促樂樂,一邊把自己全部收拾妥當,甚至穿好了鞋子,小傢伙還在自己的房間玩兒著積木,只是對她每次的催促都嗯嗯啊啊的敷衍著。這時候,樂樂媽的最後一點耐心也快要耗盡了,可是過去的經歷告訴她了,如果她過去強行拽樂樂走,這孩子肯定會哭鬧、尖叫甚至撒潑打滾。可如果不把積木收起來,家裡的狗狗又會把積木啃的亂七八糟。這麼想著,樂樂媽是越來越生氣了,心想: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說多少遍了也不聽話!於是控制不住的衝進樂樂的房間大吼:我再說最後一遍!把你的積木收起來我們現在出門!不然我就把他們全都扔到垃圾箱!

結果樂樂也大聲說:我不!我就要玩!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這孩子竟然敢挑釁你!他真是越來越膽大包天了?!

這麼想著的樂樂媽顧不得別的,直接衝過去把他從積木堆裡拖了出來,積木嘩啦撒了一地,樂樂果然開始哭叫起來,大喊著:我討厭你!壞媽媽!

哎,滿肚子氣的樂樂媽狠狠的把樂樂拉扯到一邊,卻也只能無奈的自己蹲下來,把積木收拾好。再拽著樂樂趕快出門。

孩子老牴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過程分析:

1.心理預期有問題

樂樂媽在一開始就已經有了一個不太好的心理預期——覺得樂樂每次都拖拖拉拉,估計這次也不順利。

有了這個思維定勢,大腦中的這個念頭就已經傳遞給了身體的反應,這時候樂樂媽體驗到的是什麼情緒呢,除了對過去孩子不聽話的記憶的憤怒,也會有一些認為自己管不好孩子的挫敗情緒,畢竟每次出門好像孩子都不聽話,甚至鬧情緒。

所以樂樂媽的消極的思維定勢,會直接通過大腦傳遞給身體反應,語音語調,肢體動作都透露出了她心裡的火氣。同時,這股火氣又加重了她的思維定勢,這樣的惡性循環,會讓她整個人好像籠罩在一種來者不善的低氣壓下,會直接被孩子捕捉到。

孩子會想:我自己玩的好好的,媽媽突然來打斷我,還兇我?我做錯什麼了?是不是這樣的感覺?孩子會感到緊張,也會滋生出負面的情緒,甚至覺得委屈、憤怒,所以說啊,你越是急躁、憤怒的對待孩子,孩子的牴觸情緒就會越強烈,越想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麼雙方的交戰肯定是一觸即發。

2.不當刺激

其實就是觸發雙方爆發的原因,或者叫導火線,你是不是認為都是因為孩子故意不聽話的牴觸情緒,才讓樂樂媽最後情緒爆發?其實,還真不是這樣。

如果仔細去回憶整個過程,樂樂一開始的表現還是蠻乖的,雖然是突然被打斷,還沒有完成自己的作品,但他只是說,等一會兒。他並沒有說不收,對不對?所以其實一開始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並沒有非常牴觸,雖然最後他的確沒有收起積木。

但是從樂樂媽的角度來說,刺激整件事情爆發的原因其實在於孩子沒有立刻聽話,做出你要求的行為!

3.不當行為解讀

事情進行的過程中,樂樂媽是怎麼看待和解釋孩子行為的?很明顯,樂樂媽覺得孩子又在鬧情緒,而且她還覺得孩子的反應是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的!帶著這樣的想法再去看孩子的行為,樂樂的每一個動作都在印證媽媽的看法!這是什麼意思呢?

心理學家通過科學研究發現,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同樣的環境下,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去做出解釋。而一旦認定了某一個解釋,就會更關注能夠證明自己想法是正確的證據。正如不喜歡某個人,就會越看越不順眼,都是一樣的道理。回到樂樂的故事上,樂樂哪怕只是簡單是回答一句“好的,媽媽”,對於樂樂媽來說都會被解釋成對自己的敷衍甚至敵意。

所以,帶著“孩子不聽話,就會鬧情緒”類似想法的樂樂媽,自然會把樂樂的所有行為歸結於此,從而不斷被激化負面情緒,讓她的怒氣值不斷攀升!

孩子老牴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4.過程中的生理因素

伴隨怒氣發生的就是人的生理變化,像是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等,這是身體在收到大腦傳遞的憤怒信息後,自發的為我們做出的備戰準備。

生理的準備會幫助我們在處於危險之中時,能夠調動更多的注意力,更快地做出應激反應。很不幸的是,在樂樂媽這樣類似的情境中,這樣的生理準備只會加重她的憤怒,讓她越來越難以冷靜下來。而且可能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直接上手打人!可以說,這時候的樂樂媽媽是從頭腦到身體,全部做好了迎戰的準備了!

5.不當行為

當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下一步就要行動了!樂樂媽會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直接上手把他一把拉起來,扯到一邊去,這都是她的應對孩子不聽話的反應。

而孩子呢,哪怕原本孩子並沒有太多的牴觸心理,只是單純的想要玩兒自己的玩具,可是看到了媽媽這一幕,樂樂肯定是不由自主得更加牴觸了!於是根據他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大腦情緒控制能力,樂樂只能做到不管不顧地吼出:我不!我就要!然後陷入了小孩子因為憤怒而失控的局面,導致整個衝突越來越激烈。

6.後續不良影響

對樂樂來說,媽媽的表現讓他的自信心收到打擊。對年紀較小,非常在意父母評價的孩子來說,媽媽的指責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自卑。

如果樂樂並不清楚媽媽為什麼會突然對自己發火,會越來越怕媽媽總會突然發火。下次孩子再玩兒積木,甚至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會很難全神貫注的投入其中,總會留一部分精力去關注媽媽的動向,無形中傷害了孩子最重要的專注力。

同樣,樂樂媽也產生了消極的心理。衝突加重了她的挫敗感,然後進入新一輪的惡性循環,甚至會讓她今後的思維定勢越來越強。當她看到原本最喜歡和他親近的孩子慢慢的疏遠了自己,想起自己無意對孩子說出的那些傷人的話,她肯定會感到愧疚和傷心,對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不再自信。


孩子老牴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給孩子定規矩的5大技巧

1.讓孩子明白的要求

讓孩子能夠平視你的眼睛,清楚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如果孩子對做的事情不熟悉,需要把一整件事拆開來詳細說清楚。一次只說一件事,比如整理房間,你不能只說讓他把房間整理乾淨,而是要告訴他,應該分幾步,每一步應當做什麼。

如果他確實照你說的去做了,就立刻給孩子點贊。不是簡單的說“乖孩子”、“好孩子”,而是明確的重複孩子剛剛做到的事情,肯定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樣的誇獎方式,會有效減少孩子對家長的依賴,增加孩子的信心與安全感。

2.懲罰要有根據,讓孩子服氣

對於沒有遵守規矩的孩子來說,做錯事是常態。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讓自己保持冷靜,而且不老反覆嘮叨!

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做錯事會有什麼後果。但是,不要恐嚇孩子,更不能用武力。可以減少遊戲時間,或者減少獎勵等等,這些懲罰一定要說到做到,無論孩子怎麼反抗或者耍賴,堅決不能妥協。同樣的,只要孩子做出了正確的行為,就及時的、明確的給他鼓勵。

3.讓他獨自冷靜幾分鐘

如果孩子依然不管不顧,甚至越鬧越兇。家長最好帶他離開當前的環境,設法讓他獨處一下。前幾次,孩子可能反抗的厲害,因為他在試探你,看你會不會妥協。

這個時候,一定做好心理準備,堅決不能妥協,否則又會陷入新一輪的惡性循環,讓孩子覺得他才是大贏家。

事情過去之後,就不要再指責批評他,而是引導孩子反思,問問他:知道媽媽為什麼這樣做嗎?

孩子老牴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4.做好孩子的時間規劃

可以主動幫助孩子做任務規劃,在紙上寫清楚每天必須完成的事情。最好是從小事開始,像是幾點起床、幾點洗澡等。注意,不要寫那些你禁止他做的事,要培養孩子的行為,多強調做對的。

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完成任務後的獎勵清單。像是玩遊戲一樣,用遊戲積分的形式,讓孩子每完成一項任務就能獲得相應的積分,積累的積分呢可以抽取獎勵。

5.把任務單做得花樣百出

比如,可以添加“說一遍就搞定”的特殊任務,如果爸爸媽媽只說了一遍 孩子就主動去完成了,那就可以獲得積分,這樣可以促使孩子更樂意也更積極的去完成你的任務。也可以慢慢擴充一些其他的特權清單,或者針對某些不恰當的行為使用扣除積分的方法,隨著時間的增加,你們可以根據現實生活,設置出多種多樣的任務清單,讓你們的任務單像電腦遊戲一樣豐富有趣,孩子也可以像在遊戲中不斷打怪升級一樣,一方面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一方面不斷收穫自己期待的獎賞。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使用扣除積分功能時,不要列出一大堆。不管什麼時候,一次只針對一種行為,並且是非常明確的行為,規定好再出現要扣除多少積分,等到孩子確定停止了這個行為後,再糾正另一個不當的行為。

孩子老牴觸?這樣和他講規矩效果更好

我們之所以經常控制不住的與孩子爆發衝突,與家長的心理認知與準備有很大關係。一旦能夠把自己從過去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換一種更積極、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溝通,不但自己的火氣會小很多,孩子也會更有成就感、更自尊自信的與我們一起做出改變,對嗎?

平等、尊重的對待孩子,關注和保護孩子的獨特個性,從而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讓孩子能夠成長為健康幸福,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有用之才。已經有千萬家庭做到的,相信你也可以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